《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读准停顿,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大意,了解创作背景及情景交融和对偶等表现手法
3.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体会诗歌意象,学习诗歌分析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体会诗人表达的和友人之间深厚的的友谊及同情关切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
有一天,李白正在扬州旅游,和朋友边欣赏美景边愉快地聊着天,聊着聊着,不知怎么就把话题扯到了王昌龄身上。李白说:“好久没见昌龄老哥了,也不知道他最近怎么样。”朋友一听,很惊讶,说出的一番话让李白的心情瞬间从天宫掉到深渊里。那人说:“李兄,你难道没听说王昌龄已经被贬到龙标当县尉去了吗?估计现在正在赴任的路上呢。”李白一听,大惊,急忙问:“什么原因?”“不过是生活不拘小节,得罪了某些人而已。”说完,两人都陷入了沉默,李白再也没心情欣赏美景,匆匆告别回去客栈。情之所至,挥笔写下一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板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活动一:诵诗信,诉衷肠
(一)初读:明诗眼
1.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整首诗,注意最后一句应该读成:随君直到夜郎lang 西,夜郎是个地点,在今天的湖南怀化境内,所以郎应该读成二声。
2.同学们声音渐渐小了。那你们有没有读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呢?是怎样的?
诶,低沉的,悲伤的,同情的。
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愁。“愁”就是本诗的诗眼。
3.好,谁能给我们读出诗人的愁来呢?请你。
他读的怎么样啊?诶,有点儿“愁”的意思。
4.那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你是李白,你听到好友王昌龄左迁到龙标,你会生发出怎样的情感?诗人的愁心至少包括哪些情感?来,你说。
诶,非常好,既有对朋友远赴偏远之地的牵挂,也有对朋友遭遇的同情和关切。
那你是怎么发现王昌龄赴任的地方很偏远呢?
很好,他抓住了“左迁”这个词,以及关键的2个地点:五溪、夜郎。左迁说明王昌龄是被贬官,既然是贬官,那肯定是被派任到偏远地区。如果是繁华的都市,那就不是左迁,而是右迁了。
好,我们继续交流,还包括哪些哪些情感?来,请你。
对,还有为友人前途、命运的担忧。补充的很好,请坐。
(二)再读,演绎愁心
1.下面请大家把自己想象成李白,结合诗歌内容,用现代书信的方式给好友王昌龄写一封信。
2.好,时间差不多了,谁先来分享?来,请你。
太好了,我听到了你对好友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以及对他遭遇的同情和感慨。请坐。
谁还想来说一说?诶,我们的课代表举手了,请你。
亲爱的王兄:
柳絮落尽了,杜鹃不住地哀啼。听说你竟然因为生活上的一点儿小事就被贬到龙标去了,我真为你抱不平啊!这一路上还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路途遥远,一路上不免吃些苦头,我真为你担心啊!可惜我却不能陪你一同前去,就让明月代替我陪伴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这明月中有我们的真情,也有我为你担忧的一颗心,朋友,珍重!
李白
天宝三年
同学们自发的掌声就是对你最大的肯定,的确,我们真真切切地听到了李白对王昌龄的一腔深情。很好,请坐。
活动二:赏意象,品愁心
[情景创设]如果要把这首诗拍成一个微电影,你是导演,你会选择哪些景物,设计什么样的场景来表现诗人的“愁”?
杨花、子规、明月
场景:这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叫的时候,李白突然听到了好友王昌龄被贬的消息,这天夜里,他走出庭院看到皓月当空,不禁想起千里之外的友人,他举起酒杯,嘴里吟唱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问题思考]身为导演的你,为什么要选取杨花、子规、明月这几种景物?
《词源》中对“杨花”也有这样的解释:“杨花,柳絮也。”“杨花”为何称“柳絮”呢?
我们还要从”杨“说起,古人经常“杨柳”并称,这里的“杨”并非我们所说的杨树而是指柳树,《尔雅 释木》中说“杨,蒲柳也。”柳谐音留也,所以柳常常和送别有关,刘禹锡的《杨柳枝词》(其八)中有“唯有垂杨管别离”这样的句子,古人常有折柳送别的传统,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再如隋代无名氏《送别》“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等等。”杨花“称”柳絮“并非仅仅自然意义上的”柳絮“,它兼具时令特点和文化意象双重作用。柳絮飘飞的时间点应该在三四月间的暮春时节(唐 孙鲂《咏柳絮》“年年三月里,随处自悠扬。”),诗人在首句以“杨花落尽”来点明时令—一暮春时节,”落尽“二字使暮春时节凄凉伤感的气氛力透纸背。同时柳絮本身具有随风而逝,漂泊不定的特点,也经常被文人墨客借用来表达飘零之感,别离之伤。如贺铸《青玉案》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李白看来,被贬夜郎之西的王昌龄,就像那风中随风而逝、漂泊不定的杨花(柳絮),也许此生再难相见,所以才要借明月以慰愁思。
子规:嘴巴红色的鸟,凄惨的叫声与李白的心情一样。
“子规”,又称“杜鹃。它还有很多别名如蜀魄、蜀魂、催归。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曹伯启《子规》“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杜鹃意象包含了三层意蕴:第一,声音,其鸣若不如归去(子规、催归);第二,身份,亡国的冤屈帝王(蜀魄、蜀魂);第三,行为,啼血化魂(杜鹃)。我个人认为李白借子规(杜鹃)这一意象除了渲染悲苦哀怨的气氛外,他还有更深层的用意,杜鹃蜀魄、蜀魂的形象(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和王昌龄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得罪人而被贬的形象达到了高度的神似。《新唐书 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明确: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因为这些景物的正好符合诗人此时的心情。
[问题思考]杨花与子规本来是大自然中的景物,杨花的飘落真的很感伤吗,子规的叫声真的很凄惨吗?
是诗人自己这样觉得,诗人把自己的心情投射到这两个自然景物身上,因此杨花与子规这两个自然景物就包含了人的感情。这样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
[问题思考]诗人为何将自己的一腔感情寄托在明月身上?
提示:明月的特点一—千里相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能看到今晚的明月,王昌龄也可以。所以李白把明月当做自己的使者,抒发了对朋友的深切同情和关心,让友人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关怀。
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赋以“明月”以人的心理与情感。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竞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奇特的想象,带给读者的是无限的遐想。
活动三:群诗延伸,拓展“愁心”
结合本诗的学习,看看下面两首李白所写的送别诗在内容主题和写作手法方面有何异同。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