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认识“依”“尽”等 5 个生字,会写“依”“尽”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美,背诵古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大意及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句了,今天我们来玩诗句大比拼的游戏吧!(老师说上半句或者下半句,生说出另一句,要求快速准确)
远看山有色;人来鸟不惊;莲叶何田田;疑是地上霜;树阴照水爱晴柔;浮萍一道开等。(巩固旧知)
2今天我们来学一首五言绝句,先来读诗的题目——《登鹳雀楼》。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课件出示图片)。在山西永济的黄河边上,这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课件出示鹳雀楼的图片)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生再次齐读课题。
二:读出节奏
1请大家打开书,自由地读诗,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问同桌问老师都行。
2同桌互读正音。
3 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听明白本诗的停顿。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4按照老师读的节奏,男女生分组读,老师做出点评。
三:理解诗意
1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 (太阳、高山、黄河、大海)
2 “白日依山尽”太阳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在慢慢挪移?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依山尽)原来靠着高山的太阳正在一点一点的消逝,从这儿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一天中的哪个时间段呢?(傍晚,太阳正从西边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消失不见,夜晚降临)
3 想象画面朗读,语速稍缓。
4 “黄河入海流”,此时诗人的目光从天上转向地面,他看到了“黄河流向大海”。(课件出示地图)我们来看地图,鹳雀楼在山西,黄河在这里,大海在更远的地方,你觉得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能看到黄河流入大海吗 (不能看到)可诗人却说“黄河入海流”,这是怎么回事呢
5是啊,这首诗里,不仅有诗人看到的景,还有诗人想到的景。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望着眼前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他就联想开去,他仿佛看到了这条伟大的母亲河,从遥远的青海出发,横跨中国,浩浩荡荡奔腾入海。他看到了黄河从源头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出发时的雄伟壮观,看到了黄河流经壶口瀑布时的奔腾与滚沸,还看到了它流入大海时的从容与大气。(课件出示黄河流经示意图,出示黄河发源地、壶口奔腾、黄河入海口的图片)
6孩子们,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向诗人王之涣学习,既可以写看到的景色,还可以写我们想到的景色,还可以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描写的景物中。
7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抬头看天,生读“白日依山尽”,低头看地,生读“黄河入海流”。(归纳写作顺序——从高到低)
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里有一个字就是“想要”的意思,是哪个字 (欲)“穷”的意思是“尽,达到极点”,联系上下文,“欲穷千里目的意思是“如果想看完千里之内的景色”。怎样才能看完千里之内的景色呢 王之涣的答案是什么?——“更上一层楼”。
9 如果想看到千里之内的景色,怎么办 ——更上一层楼。如果想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怎么办 ——更上一层楼。师生对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悟出哲理
1 生齐读前两行诗。(写了诗人看到和想到的景)
2生齐读后两行诗。(写了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悟出的道理——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就要登上更高的楼层。)
3现在人们很喜欢引用这两句诗,鼓励亲朋好友看得更远一些,不断去攀登更新的境界追求更高的目标。
朋友即将转到外地求学,你可以鼓励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姐姐考入了理想高中,爸爸妈妈可以鼓励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你在学校书法比赛中活得了二等奖,你可以激励自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应该不断去攀登更新的境界追求更高的目标,全班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指导书写
1 我们来观察“依”“尽”这两个字,“依”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尽”,是上下结构,撇和捺要舒展。
2 教师示范,结合田字格强调书写要领。
3 生练习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
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欲穷千里目
登鹳雀楼
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