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31 15:14:49

文档简介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春秋时期,出奔他国者多为王室和公室成员,其出奔时会带上宗族家室,集团化色彩浓厚;战国时期,出奔他国的主体变成了士,方式也变成了只身出奔。 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私学兴起士阶层扩大 B.军功爵制取代了世官制
C.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D.宗法血缘关系趋于弱化
2.(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汉朝初期,诸侯王墓葬中随葬的礼制乐器相当丰富,如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编钟、编磬等共计 138件。 西汉晚期至东汉,诸侯王墓葬中随葬的礼制乐器骤减,如东汉孝王墓仅出土做工粗糙的陶钮钟 3件。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厚葬习俗彻底改变
C.诸侯实力逐渐削弱 D.社会经济日趋衰落
3.(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唐朝时期,西域女性服饰审美明显受中原地区影响,盛行于西域的葡萄酒等果品酒、动物类乳酒也在中原社会各阶层流行。这说明唐朝时期(  )
A.物种交流推动农耕进步 B.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C.朝贡贸易促进思想交流 D.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4.(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宋太宗设置封驳司,设知给事中事为长官。“凡制敕有所不便者皆许封驳”,皇帝诏书、宰相公文都需经过封驳司审查,再送交有司执行。这一举措旨在(  )
A.完善中枢机构 B.分割宰相权利
C.强化中央集权 D.减少决策失误
5.(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时,引进优质外国棉种在武昌江夏等地区种植,还制定相关政策,对当地棉农进行奖赏,鼓励棉农生产积极性 这 一做法(  )
A.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上的侵略
B.推动了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C.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
D.满足了军事工业的原料需求
6.(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表 1 为张謇创办的近代纺纱企业大生 厂 1912年至 1915年间利润状况统计表.
表 1 (单位:两)
年份  
锭数 资本额 利润
1912 年 40800 1130000 326985.232
1913 年 40800 1130000 367691.972
1914 年 40800 1130000 347573.760
1915 年 60000 2000000 275649.933
影响这一时期大生纱厂利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政局的变动 B.管理水平的发展
C.西方列强的侵略 D.生产技术的变化
7.(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1943 年《解放日报》大张旗鼓地宣传各地区推选出来的劳动英雄,他们的肖像也出现在报纸的头版,有的还与毛泽东、朱德及其他边区政府领导人的肖像一齐挂在美术馆、民众馆等各种公共场所。 此举旨在(  )
A.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B.克服时艰服务民族战争
C.宣扬党的民主制度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1956 年 4 月 25 日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号召。 他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这一论述(  )
A.体现了建设道路的探索 B.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转变
C.促进了先进技术的引进 D.放弃了自力更生的做法
9.(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图 1 反映了 1954 年到1955年英国对华贸易状况的发展。推动这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B.日内瓦会议顺利召开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万隆会议的成功举行
10.(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来到了叙利亚,逐渐接触到腓尼基字母,并用来书写自己的语言,由此发明了希腊字母 随着希腊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希腊字母随之扩散和传播 与此同时,腓尼基人、波斯人也在希腊出没.并且回国后引发本地生活方式的改变 这表明(  )
A.古代希腊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
B.西亚对区域文明的交融做出了突出贡献
C.人员流动推动希腊化世界不断扩大
D.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
11.(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16世纪之前,欧洲小国林立战争频繁,为打击竞争对手,统治者逐渐确立起凌驾于地方的统一权威,之后的统治者更是采取直接统治形式,招募并维持庞大的军队,推行共同的语言、宗教、货币和法律体制等,欧洲统治者采取的直接统治形式(  )
A.促成了欧洲国家的统 B.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意识
C.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多元 D.促进了思想的逐步解放
12.(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在殖民扩张活动中,西班牙、葡萄牙带有很强烈的宗教动机,天主教会发挥了重要作用;衙兰、英国则是在国家的支持下,以商业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贸易公司为工具进行,教会所发挥的作用很少。 这一不同(  )
A.由教会在各殖民政权的地位而定
B.阻碍了欧洲基督文化的扩张
C.折射出欧洲殖民扩张格局的演变
D.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13.(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在艺术上强调精确地再现自然,科学地应用透视学,认为人体是美丽的,是值得研究的,应热心研究解剖学,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  )
A.思想解放助推了科学的发展 B.重点关注自然界的奥秘
C.艺术创作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近代科技革命蓬勃兴起
14.(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战后,--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了民族教育运动,表 2 为参与此次运动的部分国家及其采取的主要措施。
表2
国家或地区 民族教育运动的内容
印度 抵制殖民当局控制的官办学校,广泛建立民族学校,普及初等教育。
埃及 实行一种坚定的和自由的教育政策,竭尽全力维护埃及的民族性,帮助每一个埃及人 养成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尊严感。 _ ____
拉丁美洲 — 推行欧美的教育模式,对教育进行所谓实证主义的改革,扩大学校教育的机会、发展 人民民族主义精神。
这些国家采取这些措施旨在(  )
A.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B.反对殖民主义文化教育侵略
C.推广欧美教育模式发展 D.巩固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成果
15.(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基辛格在《大外交》 书中将冷战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遏制政策、朝鲜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柏林危机,越南战争等。第二阶段从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开始。 据此可知基辛格冷战阶段划分是基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攻势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55 分)
16.(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上的“太宗继位”
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太宗”。 历史上的太宗继位往往是非正常继位,对于太宗继位历史记载也不尽相同。
朝代 人物 继位过程
汉朝 汉太宗 (汉文帝刘恒)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高祖十一年春,立为代王,太后薄氏子。高后八年七 月,高后崩。九月,诸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丞相 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 _ (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唐朝 唐太宗 (李世民) (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 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于玄武门诛之。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太宗本纪》 萧瑀、陈叔达曰:“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立为太子,付军国大务,陛下释重负 矣。”帝(唐高祖)曰:“此吾志也!”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九十二列传第四·高祖诸子》
宋朝 宋太宗 (赵光义)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元)脱脱等《宋史·太祖本纪》 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帝(宋太祖)引柱斧戳雪 …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 闻,帝已崩矣。 ——(北宋)文莹和尚《续湘山野录》
明朝 明太宗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扫除奸凶,平祸难,再安宗社。 《明太宗实录》 文皇(明成祖)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 …(清)张廷玉等《明史·成祖本纪》
自秦朝确立开始,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存活”时间很难跨越 300年,在历史上被称之为 300 年魔咒,一定意义上“太宗继位”现象也是其缩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宗继位”相关信息的共性。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太宗继位的认识。
17.(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 3 近代中国出现的报刊的创办概况
报刊名称 创办者 栏目 宗旨
《遐迩贯珍》 英国 传 教 士麦 都思 论说、新闻、通讯、寓言、广告等。 赢得中国人对外国人及西方文明尤 其是英国的好感,并进行宗教渗透。
《申报》 英 商 美 查 及 同伴 新闻、评论、专刊、副刊、广告等。 雅俗共赏、义利兼顾。
《中外纪闻》 康有为 上谕、外电、译报、各报选录、评 论、时评等。 开通风气,广联人才,为变法先声。
《国闻报》 夏曾佑、严复等 上谕、外电、论说、内外新闻等。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时务报》 黄 遵 宪、汪 康 年、梁启超等 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 译等。 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渝报》 宋育仁等人 辕门抄、上谕、奏折、论文、国内 外新闻、译文、物价表等。 广见闻,开风气。
《湘学报》 唐 才 常、谭 嗣 同等 史学、掌故(时务)、舆论、算学、 商学、交涉、各报近事节要等。 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
《蜀报》 蒲殿俊等人 谕旨、论说、奏议、批评、纪事、文 汇、译丛、附篇等。 一以监督行政,促进宪政之成立;一 以指导社会,鼓铸宪政之精神。
《新青年》 陈独秀 略 传播新知识,塑造新青年。
——据李礼《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和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整理
(1)指出史料中反映的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变化的特点。
(2)报刊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结合材料信息说明上述观点。
18.(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促进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推动配套政策不断完善。表4是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主要政策文件(部分),
表 4
时间 政策文件 主要内容
1984 年 1 月 《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 作的通知》 延长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0年以上:指出对农村中出现的 新生事物如专业户、带头致富、带头发展商品生产或革新技 术的应该珍惜爱护与支持。
1984 年 3 月 转发农牧渔业部《关 于开 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 告》 将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指出它是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兵 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1984 年 5 月 转批《沿海部分城市座谈 会纪要》 决定开放大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对这些城市 再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创造良好的投资 环境。
1984 年 10 月 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的决定》 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系统的全盘性的意见。提出社 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规定了 具体的任务、性质和各项方针政策。如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 经营权适当分离,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相对 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上海市开始股份制试点。
《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 干暂行规定》 根据"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的精神,适当 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 范围。
《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 问题的通知》 支持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放宽落户政策,统计为非农 业人口。
——依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编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政策制定与时代发展”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12年,美英爆发第二次独立战争、英军攻入华盛顿并火烧白宫: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英国暗中支持南部联邦,试图分裂美国:
1898年,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发表演说指出,美国人是英国人的同胞;
1904年,英国宣布撤出在美洲的所有海军舰只;
1916年,英国禁止其臣民与美国87家公司进行贸易;
1917年.美国参加一战;
1918年.美海军部提出美国的舰队扩大必须考虑把英国作为假想敌;
1923 年,伦敦海军会议,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决心实现两国海军平等。
——岳鹏《战略对接与国家海权崛起》
材料二
1837年.加拿大爆发了反英起义,起义不仅有加拿大人参加,更获得了美国民众的支持;1869 年.加拿 大再次爆发反英起义,美国的一些大资本家为起义提供资金。 ——岳鹏《战略对接与国家海权崛起》
美国海军力量的崛起(1899- 1916)
年度 经费(百万美元) 海军兵力(人) 海军陆战队兵力(人) 主力舰(艘)
1899 64 16354 3142 36
1904 102 32158 7584 29
1908 118 42322 9236 62
1912 135 51357 9696 64
1916 153 60376 10601 77
——伍其荣《美国海军转型研究》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英美关系的走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从春秋时期宗族家室集体出奔到战国时期只身出奔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当时受社会转型的影响,宗族血缘关系趋于弱化,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私学的兴起,A项错误;
材料与军功爵制取代世官制无关,B项错误;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战争为主,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和社会变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紧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结合宗法制的瓦解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初年,诸侯王墓葬中随葬的礼制乐器相当丰富,反映了地方诸侯势力强大。西汉晚期至东汉,诸侯王墓葬中随葬的礼制乐器骤减,反映了地方诸侯国势力受到削弱,这主要与这一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削弱诸侯力量有关,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A项错误;
“彻底改变”的说法绝对化,而且汉朝时期并未改变厚葬习俗,B项错误;
汉朝社会经济呈现发展的趋势,而且日趋衰落,而且这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变化,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的措施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西域与中原地区的生活方式的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不断发展,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农耕无关,A项错误;
朝贡贸易政治色彩突出,而且材料也没有提及思想交流,不符合材料内容,C项错误;
当时西域部分地区已经纳入中央版图,不能体现对外政策的开明开放,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交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唐朝民族交融及其表现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皇帝诏书、宰相公文都需经过封驳司审查,再送交有司执行”可知,封驳司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对公文的审查,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减少行政决策的失误,D项正确;
封驳司是审查机构,而非中枢机构,A项错误;
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以分割宰相权力,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皇帝诏书、宰相公文都需经过封驳司审查,再送交有司执行”,从中可以看出封驳司的设立是为了减少决策的失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时,引进外国优质棉种,制定相关政策,并且鼓励农户种植,结合所学可知,棉花属于经济作物,张之洞的这一做法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和改变当地农村经济结构,C项正确;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上的侵略,“阻止了”的说法绝对化,A项错误;
这一做法与推动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无关,B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军事工业的原料来源是多方面的,棉纺织品无法满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12年至1915年大生纱厂经营良好,利润总体上在增长,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受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影响,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即国内政局的变动,A项正确;
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的变化是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BD两项错误;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时期,一战开始于1914年,不能覆盖材料中的时间,C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后期,面对日军的封锁,国共关系恶化,中国共产党积极宣扬劳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克服时艰服务民族战争,B项正确;
材料中做法不是为了落实群众路线,而是为民族战争服务,A项错误;
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是为了克服时艰服务民族战争,而非宣扬党的民主制度,C项错误;
材料中的做法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紧扣抗日战争大背景,联系国共关系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在 《论十大关系》 中强调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长处和先进经验的必要性。结合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毛泽东的这一论述体现了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A项正确;
材料内容与中国外交转变无关,B项错误;
材料信息强调学习外国长处,不仅仅是先进技术,C项错误;
材料信息强调学习外国长处,但并不是放弃自力更生,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 《论十大关系》 的内容和意义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助推了当时英国对华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
抗美援朝战争在1953年就已经结束,A项错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C项错误;
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图示信息,结合日内瓦会议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希腊人通过迁徙等方式,助推了文化交流及生活方式的扩散,这表明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D项正确;
古希腊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但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是非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结论,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西亚对区域文明交融的贡献,B项错误;
希腊化时代开始于公元前4世纪,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文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古希腊人的迁徙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西方民族国家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统治者逐渐确立起凌驾于地方的统一权威”“招募并维持庞大的军队,推行共同的语言、宗教、货币和法律体制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统治者的这些措施,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意识,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
当时欧洲国家并未实现统一,A项错误;
材料中的这些措施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意识,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结构变化、思想解放无关,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统治者逐渐确立起凌驾于地方的统一权威”“招募并维持庞大的军队,推行共同的语言、宗教、货币和法律体制等”,结合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带有很强烈的宗教动机,而荷兰、英国则是在国家的支持下,以商业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贸易公司为工具进行。这主要是由其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决定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欧洲殖民扩张格局的演变,C项正确;
材料中的不同主要是由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决定的,而非教会的地位,A项错误;
材料中的不同并不会阻碍基督文化的扩张,B项错误;
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都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注意西班牙、葡萄牙与荷兰、英国殖民扩张的不同方式,结合其原因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为了求真写实,以科学的方法来探讨自然界的空间关系,应用透视学,热心研究解剖学以更好地展现出人体的美丽,这反映出当时的思想解放助推了科学的发展,A项正确;
文艺复兴时期重点关注是人,而非自然界的奥秘,B项错误;
当时艺术创作仍然受宗教的影响,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思想解放推动科学的发展,不能反映近代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文艺复兴的内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非洲独立意识的醒觉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印度、埃及及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国家掀起民族教育运动,强调民族意识的培养,其目的是为了反对殖民主义文化教育侵略,B项正确;
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了反对殖民主义的文化教育侵略,而非维护民族文化传统,A项错误;
材料中只有拉丁美洲涉及了欧美的教育模式,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对民族意识的培养,抵制殖民主义文化,其目的不是巩固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成果,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一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概况及其目的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从第一阶段的遏制政策、对抗、发动对外战争到第二阶段改善对华关系,这主要是基于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B项正确;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20世纪90年代得到发展和加强,A项错误;
20世纪70年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C项错误;
材料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美苏冷战的过程及其原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1)历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去世后,太宗继位往往伴随激烈的政治斗争。大部分太宗继位违背嫡长子继承制,因得位不正,后世评价褒贬不一。大部分太宗能力突出,上任后励精图治,政治清明。
(2)对太宗继位的认识应包括
造成太宗继位的原因
王朝初立,皇权未固,国家的利益格局还未完全固化,开国的文臣武将外戚显贵卷入,皇位争夺错综复杂。嫡长子继承制以贵不以贤(或答家天下),君主专制制度使得皇帝独尊,其缺陷导致皇位继承过程激烈。
太宗继位的影响及教训
太宗得位不正,往往会造成巨大政坛混乱,但大部分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昌明经济发展。
人治制度下最高权力不可制约,不能合理解决最高权力过渡,使得太宗现象周而复始出现,要突破历史魔咒,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规范。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1)共性:依据材料“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于玄武门诛之”“帝(宋太祖)引柱斧戳雪………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文皇(明成祖)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并结合所学可知,历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去世后,太宗继位往往伴随激烈的政治斗争。大部分太宗继位违背嫡长子继承制,因得位不正,后世评价褒贬不一。大部分太宗能力突出,上任后励精图治,政治清明。
(2)认识: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原因、影响及教训等角度分析。原因方面,王朝初立,皇权未固,国家的利益格局还未完全固化,开国的文臣武将外戚显贵卷入,皇位争夺错综复杂。嫡长子继承制以贵不以贤(或答家天下),君主专制制度使得皇帝独尊,其缺陷导致皇位继承过程激烈。影响及教训方面,太宗得位不正,往往会造成巨大政坛混乱,但大部分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昌明经济发展。人治制度下最高权力不可制约,不能合理解决最高权力过渡,使得太宗现象周而复始出现,要突破历史魔咒,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规范。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以及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王朝建立初期的王位继承和汉朝、唐朝、宋朝以及明朝的开明统治及其影响解答;第二问,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原因、影响及教训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答案】(1)从发展阶段的角度分析:由外资外报到华资民报;
从办报刊主体角度分析:由外国人主办到中国人主办;
从报刊内容的角度分析:由传递信息到制造舆论、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观念;
从报刊宗旨的角度分析: 由迎合外国侵略到为救亡图存服务。
(2)从当时的报刊提取的信息及其反映的时代印记应包括如下内容:
“宗教渗透”、“救亡图存”:中国面临西方侵略和救亡图存的时代任务;
“赢得中国人对外国人及西方文明尤其是英国的好感”、“通中外之故”: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
“开通风气”、“开民智”、“塑造新青年”:启迪民智、解放思想;
“宣传变法维新”、“育人才,图富强”、“监督行政,促进宪政”: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努力探索国家出路;
“义利兼顾”、“广告”、“商学”、“物价表”:近代中国经济变革。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表格中的创办者、宗旨可知,由外资外报到华资民报;依据表格中的创办者可知,由外国人主办到中国人主办;依据表格中的栏目可知,由传递信息到制造舆论、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观念;依据表格中的宗旨可知,由迎合外国侵略到为救亡图存服务。
(2)本小问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依据材料“宗教渗透”“救亡图存”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面临西方侵略和救亡图存的时代任务;依据材料“赢得中国人对外国人及西方文明尤其是英国的好感”“通中外之故”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依据材料“开通风气”“开民智”“塑造新青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迪民智、解放思想;依据材料“宣传变法维新”“育人才,图富强”“监督行政,促进宪政”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努力探索国家出路;依据材料“义利兼顾”“广告”“商学”“物价表”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经济变革。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第一问,依据表格信息,从发展、主体、内廷以及宗旨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表格信息,紧扣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结合所学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经济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答案】示例: 中国新时期的政策文件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这一系列新生事物,需要通过出台政策文件加以规范和提供保障。
①对家庭联产承包负责制的支持,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增加企业经营自主权,提高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深化了对外开放,解放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发展,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④股份制的推行和户籍制度的变革,推动了社会流动、提升了社会活力。
中国新时期政策文件的制定是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推动了政策的不断发展完善,促进了思想解放,为改革干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保障。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围绕主题“政策制定与时代发展”,依据材料“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主要政策文件(部分)”和表格内容,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可以得出观点是中国新时期的政策文件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然后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等及其影响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中国新时期政策文件的制定是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推动了政策的不断发展完善,促进了思想解放,为改革干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保障。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主题,依据材料时间和表格信息,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等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9.【答案】19 世纪,美英两国的关系曾长期处于紧张的矛盾和对峙状态。美国的独立与崛起损害了英国在美洲的战略利益,威胁着英国的殖民统治; 两国间的经济纠纷。
19 世纪末,两国关系开始逐渐走向缓和。两国共同的文化积淀和相似的价值观念;欧洲大陆德国力量增强,威胁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利益; 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实力上升,美国海军的快速发展,对英国形成挑战; 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速度放缓;美国需要英国支持其在美洲地区的战略地位,英国也需要美国保护其在美洲的利益(英美共同的经济利益)。
一战中及一战后双方关系在矛盾中走向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巨大的战争消耗使英国需要从美国获取贷款和战争物资;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共同的经济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德之间的战略矛盾迅速转化为英美之间的矛盾;一战后英国总体实力的大幅度下降,美国实力迅速上升至接近英国的水平,与美国矛盾对抗不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与英国矛盾的缓和也有利于美国在战后进一步扩大与欧洲国家的贸易,以及介入欧洲事务。
【知识点】“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一战”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走向:依据材料一可知,分别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战及一战后美国海军的发展状况,结合这些时期美国与英国的关系及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具体示例如下:19世纪,美英两国的关系曾长期处于紧张的矛盾和对峙状态。美国的独立与崛起损害了英国在美洲的战略利益,威胁着英国的殖民统治; 两国间的经济纠纷。19世纪末,两国关系开始逐渐走向缓和。两国共同的文化积淀和相似的价值观念;欧洲大陆德国力量增强,威胁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利益; 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实力上升,美国海军的快速发展,对英国形成挑战; 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速度放缓;美国需要英国支持其在美洲地区的战略地位,英国也需要美国保护其在美洲的利益(英美共同的经济利益)。一战中及一战后双方关系在矛盾中走向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巨大的战争消耗使英国需要从美国获取贷款和战争物资;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共同的经济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德之间的战略矛盾迅速转化为英美之间的矛盾;一战后英国总体实力的大幅度下降,美国实力迅速上升至接近英国的水平,与美国矛盾对抗不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与英国矛盾的缓和也有利于美国在战后进一步扩大与欧洲国家的贸易,以及介入欧洲事务。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一、二,结合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战及一战后美国与英国的关系及其原因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 / 1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春秋时期,出奔他国者多为王室和公室成员,其出奔时会带上宗族家室,集团化色彩浓厚;战国时期,出奔他国的主体变成了士,方式也变成了只身出奔。 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私学兴起士阶层扩大 B.军功爵制取代了世官制
C.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D.宗法血缘关系趋于弱化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从春秋时期宗族家室集体出奔到战国时期只身出奔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当时受社会转型的影响,宗族血缘关系趋于弱化,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私学的兴起,A项错误;
材料与军功爵制取代世官制无关,B项错误;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战争为主,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和社会变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紧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结合宗法制的瓦解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汉朝初期,诸侯王墓葬中随葬的礼制乐器相当丰富,如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编钟、编磬等共计 138件。 西汉晚期至东汉,诸侯王墓葬中随葬的礼制乐器骤减,如东汉孝王墓仅出土做工粗糙的陶钮钟 3件。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厚葬习俗彻底改变
C.诸侯实力逐渐削弱 D.社会经济日趋衰落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初年,诸侯王墓葬中随葬的礼制乐器相当丰富,反映了地方诸侯势力强大。西汉晚期至东汉,诸侯王墓葬中随葬的礼制乐器骤减,反映了地方诸侯国势力受到削弱,这主要与这一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削弱诸侯力量有关,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A项错误;
“彻底改变”的说法绝对化,而且汉朝时期并未改变厚葬习俗,B项错误;
汉朝社会经济呈现发展的趋势,而且日趋衰落,而且这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变化,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的措施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唐朝时期,西域女性服饰审美明显受中原地区影响,盛行于西域的葡萄酒等果品酒、动物类乳酒也在中原社会各阶层流行。这说明唐朝时期(  )
A.物种交流推动农耕进步 B.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C.朝贡贸易促进思想交流 D.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西域与中原地区的生活方式的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不断发展,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农耕无关,A项错误;
朝贡贸易政治色彩突出,而且材料也没有提及思想交流,不符合材料内容,C项错误;
当时西域部分地区已经纳入中央版图,不能体现对外政策的开明开放,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交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唐朝民族交融及其表现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宋太宗设置封驳司,设知给事中事为长官。“凡制敕有所不便者皆许封驳”,皇帝诏书、宰相公文都需经过封驳司审查,再送交有司执行。这一举措旨在(  )
A.完善中枢机构 B.分割宰相权利
C.强化中央集权 D.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皇帝诏书、宰相公文都需经过封驳司审查,再送交有司执行”可知,封驳司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对公文的审查,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减少行政决策的失误,D项正确;
封驳司是审查机构,而非中枢机构,A项错误;
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以分割宰相权力,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皇帝诏书、宰相公文都需经过封驳司审查,再送交有司执行”,从中可以看出封驳司的设立是为了减少决策的失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时,引进优质外国棉种在武昌江夏等地区种植,还制定相关政策,对当地棉农进行奖赏,鼓励棉农生产积极性 这 一做法(  )
A.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上的侵略
B.推动了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C.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
D.满足了军事工业的原料需求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时,引进外国优质棉种,制定相关政策,并且鼓励农户种植,结合所学可知,棉花属于经济作物,张之洞的这一做法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和改变当地农村经济结构,C项正确;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上的侵略,“阻止了”的说法绝对化,A项错误;
这一做法与推动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无关,B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军事工业的原料来源是多方面的,棉纺织品无法满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表 1 为张謇创办的近代纺纱企业大生 厂 1912年至 1915年间利润状况统计表.
表 1 (单位:两)
年份  
锭数 资本额 利润
1912 年 40800 1130000 326985.232
1913 年 40800 1130000 367691.972
1914 年 40800 1130000 347573.760
1915 年 60000 2000000 275649.933
影响这一时期大生纱厂利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政局的变动 B.管理水平的发展
C.西方列强的侵略 D.生产技术的变化
【答案】A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12年至1915年大生纱厂经营良好,利润总体上在增长,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受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影响,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即国内政局的变动,A项正确;
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的变化是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BD两项错误;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时期,一战开始于1914年,不能覆盖材料中的时间,C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1943 年《解放日报》大张旗鼓地宣传各地区推选出来的劳动英雄,他们的肖像也出现在报纸的头版,有的还与毛泽东、朱德及其他边区政府领导人的肖像一齐挂在美术馆、民众馆等各种公共场所。 此举旨在(  )
A.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B.克服时艰服务民族战争
C.宣扬党的民主制度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后期,面对日军的封锁,国共关系恶化,中国共产党积极宣扬劳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克服时艰服务民族战争,B项正确;
材料中做法不是为了落实群众路线,而是为民族战争服务,A项错误;
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是为了克服时艰服务民族战争,而非宣扬党的民主制度,C项错误;
材料中的做法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紧扣抗日战争大背景,联系国共关系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1956 年 4 月 25 日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号召。 他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这一论述(  )
A.体现了建设道路的探索 B.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转变
C.促进了先进技术的引进 D.放弃了自力更生的做法
【答案】A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在 《论十大关系》 中强调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长处和先进经验的必要性。结合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毛泽东的这一论述体现了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A项正确;
材料内容与中国外交转变无关,B项错误;
材料信息强调学习外国长处,不仅仅是先进技术,C项错误;
材料信息强调学习外国长处,但并不是放弃自力更生,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 《论十大关系》 的内容和意义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图 1 反映了 1954 年到1955年英国对华贸易状况的发展。推动这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B.日内瓦会议顺利召开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万隆会议的成功举行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助推了当时英国对华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
抗美援朝战争在1953年就已经结束,A项错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C项错误;
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图示信息,结合日内瓦会议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来到了叙利亚,逐渐接触到腓尼基字母,并用来书写自己的语言,由此发明了希腊字母 随着希腊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希腊字母随之扩散和传播 与此同时,腓尼基人、波斯人也在希腊出没.并且回国后引发本地生活方式的改变 这表明(  )
A.古代希腊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
B.西亚对区域文明的交融做出了突出贡献
C.人员流动推动希腊化世界不断扩大
D.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
【答案】D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希腊人通过迁徙等方式,助推了文化交流及生活方式的扩散,这表明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D项正确;
古希腊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但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是非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结论,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西亚对区域文明交融的贡献,B项错误;
希腊化时代开始于公元前4世纪,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文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古希腊人的迁徙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16世纪之前,欧洲小国林立战争频繁,为打击竞争对手,统治者逐渐确立起凌驾于地方的统一权威,之后的统治者更是采取直接统治形式,招募并维持庞大的军队,推行共同的语言、宗教、货币和法律体制等,欧洲统治者采取的直接统治形式(  )
A.促成了欧洲国家的统 B.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意识
C.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多元 D.促进了思想的逐步解放
【答案】B
【知识点】西方民族国家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统治者逐渐确立起凌驾于地方的统一权威”“招募并维持庞大的军队,推行共同的语言、宗教、货币和法律体制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统治者的这些措施,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意识,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
当时欧洲国家并未实现统一,A项错误;
材料中的这些措施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意识,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结构变化、思想解放无关,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统治者逐渐确立起凌驾于地方的统一权威”“招募并维持庞大的军队,推行共同的语言、宗教、货币和法律体制等”,结合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在殖民扩张活动中,西班牙、葡萄牙带有很强烈的宗教动机,天主教会发挥了重要作用;衙兰、英国则是在国家的支持下,以商业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贸易公司为工具进行,教会所发挥的作用很少。 这一不同(  )
A.由教会在各殖民政权的地位而定
B.阻碍了欧洲基督文化的扩张
C.折射出欧洲殖民扩张格局的演变
D.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带有很强烈的宗教动机,而荷兰、英国则是在国家的支持下,以商业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贸易公司为工具进行。这主要是由其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决定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欧洲殖民扩张格局的演变,C项正确;
材料中的不同主要是由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决定的,而非教会的地位,A项错误;
材料中的不同并不会阻碍基督文化的扩张,B项错误;
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都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注意西班牙、葡萄牙与荷兰、英国殖民扩张的不同方式,结合其原因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在艺术上强调精确地再现自然,科学地应用透视学,认为人体是美丽的,是值得研究的,应热心研究解剖学,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  )
A.思想解放助推了科学的发展 B.重点关注自然界的奥秘
C.艺术创作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近代科技革命蓬勃兴起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为了求真写实,以科学的方法来探讨自然界的空间关系,应用透视学,热心研究解剖学以更好地展现出人体的美丽,这反映出当时的思想解放助推了科学的发展,A项正确;
文艺复兴时期重点关注是人,而非自然界的奥秘,B项错误;
当时艺术创作仍然受宗教的影响,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思想解放推动科学的发展,不能反映近代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文艺复兴的内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战后,--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了民族教育运动,表 2 为参与此次运动的部分国家及其采取的主要措施。
表2
国家或地区 民族教育运动的内容
印度 抵制殖民当局控制的官办学校,广泛建立民族学校,普及初等教育。
埃及 实行一种坚定的和自由的教育政策,竭尽全力维护埃及的民族性,帮助每一个埃及人 养成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尊严感。 _ ____
拉丁美洲 — 推行欧美的教育模式,对教育进行所谓实证主义的改革,扩大学校教育的机会、发展 人民民族主义精神。
这些国家采取这些措施旨在(  )
A.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B.反对殖民主义文化教育侵略
C.推广欧美教育模式发展 D.巩固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成果
【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非洲独立意识的醒觉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印度、埃及及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国家掀起民族教育运动,强调民族意识的培养,其目的是为了反对殖民主义文化教育侵略,B项正确;
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了反对殖民主义的文化教育侵略,而非维护民族文化传统,A项错误;
材料中只有拉丁美洲涉及了欧美的教育模式,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对民族意识的培养,抵制殖民主义文化,其目的不是巩固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成果,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一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概况及其目的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基辛格在《大外交》 书中将冷战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遏制政策、朝鲜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柏林危机,越南战争等。第二阶段从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开始。 据此可知基辛格冷战阶段划分是基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攻势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从第一阶段的遏制政策、对抗、发动对外战争到第二阶段改善对华关系,这主要是基于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B项正确;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20世纪90年代得到发展和加强,A项错误;
20世纪70年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C项错误;
材料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美苏冷战的过程及其原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55 分)
16.(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上的“太宗继位”
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太宗”。 历史上的太宗继位往往是非正常继位,对于太宗继位历史记载也不尽相同。
朝代 人物 继位过程
汉朝 汉太宗 (汉文帝刘恒)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高祖十一年春,立为代王,太后薄氏子。高后八年七 月,高后崩。九月,诸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丞相 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 _ (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唐朝 唐太宗 (李世民) (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 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于玄武门诛之。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太宗本纪》 萧瑀、陈叔达曰:“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立为太子,付军国大务,陛下释重负 矣。”帝(唐高祖)曰:“此吾志也!”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九十二列传第四·高祖诸子》
宋朝 宋太宗 (赵光义)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元)脱脱等《宋史·太祖本纪》 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帝(宋太祖)引柱斧戳雪 …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 闻,帝已崩矣。 ——(北宋)文莹和尚《续湘山野录》
明朝 明太宗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扫除奸凶,平祸难,再安宗社。 《明太宗实录》 文皇(明成祖)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 …(清)张廷玉等《明史·成祖本纪》
自秦朝确立开始,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存活”时间很难跨越 300年,在历史上被称之为 300 年魔咒,一定意义上“太宗继位”现象也是其缩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宗继位”相关信息的共性。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太宗继位的认识。
【答案】(1)历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去世后,太宗继位往往伴随激烈的政治斗争。大部分太宗继位违背嫡长子继承制,因得位不正,后世评价褒贬不一。大部分太宗能力突出,上任后励精图治,政治清明。
(2)对太宗继位的认识应包括
造成太宗继位的原因
王朝初立,皇权未固,国家的利益格局还未完全固化,开国的文臣武将外戚显贵卷入,皇位争夺错综复杂。嫡长子继承制以贵不以贤(或答家天下),君主专制制度使得皇帝独尊,其缺陷导致皇位继承过程激烈。
太宗继位的影响及教训
太宗得位不正,往往会造成巨大政坛混乱,但大部分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昌明经济发展。
人治制度下最高权力不可制约,不能合理解决最高权力过渡,使得太宗现象周而复始出现,要突破历史魔咒,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规范。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1)共性:依据材料“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于玄武门诛之”“帝(宋太祖)引柱斧戳雪………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文皇(明成祖)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并结合所学可知,历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去世后,太宗继位往往伴随激烈的政治斗争。大部分太宗继位违背嫡长子继承制,因得位不正,后世评价褒贬不一。大部分太宗能力突出,上任后励精图治,政治清明。
(2)认识: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原因、影响及教训等角度分析。原因方面,王朝初立,皇权未固,国家的利益格局还未完全固化,开国的文臣武将外戚显贵卷入,皇位争夺错综复杂。嫡长子继承制以贵不以贤(或答家天下),君主专制制度使得皇帝独尊,其缺陷导致皇位继承过程激烈。影响及教训方面,太宗得位不正,往往会造成巨大政坛混乱,但大部分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昌明经济发展。人治制度下最高权力不可制约,不能合理解决最高权力过渡,使得太宗现象周而复始出现,要突破历史魔咒,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规范。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以及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王朝建立初期的王位继承和汉朝、唐朝、宋朝以及明朝的开明统治及其影响解答;第二问,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原因、影响及教训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 3 近代中国出现的报刊的创办概况
报刊名称 创办者 栏目 宗旨
《遐迩贯珍》 英国 传 教 士麦 都思 论说、新闻、通讯、寓言、广告等。 赢得中国人对外国人及西方文明尤 其是英国的好感,并进行宗教渗透。
《申报》 英 商 美 查 及 同伴 新闻、评论、专刊、副刊、广告等。 雅俗共赏、义利兼顾。
《中外纪闻》 康有为 上谕、外电、译报、各报选录、评 论、时评等。 开通风气,广联人才,为变法先声。
《国闻报》 夏曾佑、严复等 上谕、外电、论说、内外新闻等。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时务报》 黄 遵 宪、汪 康 年、梁启超等 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 译等。 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渝报》 宋育仁等人 辕门抄、上谕、奏折、论文、国内 外新闻、译文、物价表等。 广见闻,开风气。
《湘学报》 唐 才 常、谭 嗣 同等 史学、掌故(时务)、舆论、算学、 商学、交涉、各报近事节要等。 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
《蜀报》 蒲殿俊等人 谕旨、论说、奏议、批评、纪事、文 汇、译丛、附篇等。 一以监督行政,促进宪政之成立;一 以指导社会,鼓铸宪政之精神。
《新青年》 陈独秀 略 传播新知识,塑造新青年。
——据李礼《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和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整理
(1)指出史料中反映的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变化的特点。
(2)报刊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结合材料信息说明上述观点。
【答案】(1)从发展阶段的角度分析:由外资外报到华资民报;
从办报刊主体角度分析:由外国人主办到中国人主办;
从报刊内容的角度分析:由传递信息到制造舆论、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观念;
从报刊宗旨的角度分析: 由迎合外国侵略到为救亡图存服务。
(2)从当时的报刊提取的信息及其反映的时代印记应包括如下内容:
“宗教渗透”、“救亡图存”:中国面临西方侵略和救亡图存的时代任务;
“赢得中国人对外国人及西方文明尤其是英国的好感”、“通中外之故”: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
“开通风气”、“开民智”、“塑造新青年”:启迪民智、解放思想;
“宣传变法维新”、“育人才,图富强”、“监督行政,促进宪政”: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努力探索国家出路;
“义利兼顾”、“广告”、“商学”、“物价表”:近代中国经济变革。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表格中的创办者、宗旨可知,由外资外报到华资民报;依据表格中的创办者可知,由外国人主办到中国人主办;依据表格中的栏目可知,由传递信息到制造舆论、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观念;依据表格中的宗旨可知,由迎合外国侵略到为救亡图存服务。
(2)本小问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依据材料“宗教渗透”“救亡图存”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面临西方侵略和救亡图存的时代任务;依据材料“赢得中国人对外国人及西方文明尤其是英国的好感”“通中外之故”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依据材料“开通风气”“开民智”“塑造新青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迪民智、解放思想;依据材料“宣传变法维新”“育人才,图富强”“监督行政,促进宪政”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努力探索国家出路;依据材料“义利兼顾”“广告”“商学”“物价表”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经济变革。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第一问,依据表格信息,从发展、主体、内廷以及宗旨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表格信息,紧扣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结合所学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经济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促进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推动配套政策不断完善。表4是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主要政策文件(部分),
表 4
时间 政策文件 主要内容
1984 年 1 月 《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 作的通知》 延长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0年以上:指出对农村中出现的 新生事物如专业户、带头致富、带头发展商品生产或革新技 术的应该珍惜爱护与支持。
1984 年 3 月 转发农牧渔业部《关 于开 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 告》 将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指出它是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兵 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1984 年 5 月 转批《沿海部分城市座谈 会纪要》 决定开放大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对这些城市 再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创造良好的投资 环境。
1984 年 10 月 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的决定》 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系统的全盘性的意见。提出社 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规定了 具体的任务、性质和各项方针政策。如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 经营权适当分离,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相对 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上海市开始股份制试点。
《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 干暂行规定》 根据"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的精神,适当 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 范围。
《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 问题的通知》 支持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放宽落户政策,统计为非农 业人口。
——依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编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政策制定与时代发展”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中国新时期的政策文件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这一系列新生事物,需要通过出台政策文件加以规范和提供保障。
①对家庭联产承包负责制的支持,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增加企业经营自主权,提高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深化了对外开放,解放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发展,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④股份制的推行和户籍制度的变革,推动了社会流动、提升了社会活力。
中国新时期政策文件的制定是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推动了政策的不断发展完善,促进了思想解放,为改革干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保障。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围绕主题“政策制定与时代发展”,依据材料“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主要政策文件(部分)”和表格内容,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可以得出观点是中国新时期的政策文件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然后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等及其影响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中国新时期政策文件的制定是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推动了政策的不断发展完善,促进了思想解放,为改革干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保障。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主题,依据材料时间和表格信息,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等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9.(20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12年,美英爆发第二次独立战争、英军攻入华盛顿并火烧白宫: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英国暗中支持南部联邦,试图分裂美国:
1898年,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发表演说指出,美国人是英国人的同胞;
1904年,英国宣布撤出在美洲的所有海军舰只;
1916年,英国禁止其臣民与美国87家公司进行贸易;
1917年.美国参加一战;
1918年.美海军部提出美国的舰队扩大必须考虑把英国作为假想敌;
1923 年,伦敦海军会议,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决心实现两国海军平等。
——岳鹏《战略对接与国家海权崛起》
材料二
1837年.加拿大爆发了反英起义,起义不仅有加拿大人参加,更获得了美国民众的支持;1869 年.加拿 大再次爆发反英起义,美国的一些大资本家为起义提供资金。 ——岳鹏《战略对接与国家海权崛起》
美国海军力量的崛起(1899- 1916)
年度 经费(百万美元) 海军兵力(人) 海军陆战队兵力(人) 主力舰(艘)
1899 64 16354 3142 36
1904 102 32158 7584 29
1908 118 42322 9236 62
1912 135 51357 9696 64
1916 153 60376 10601 77
——伍其荣《美国海军转型研究》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英美关系的走向。
【答案】19 世纪,美英两国的关系曾长期处于紧张的矛盾和对峙状态。美国的独立与崛起损害了英国在美洲的战略利益,威胁着英国的殖民统治; 两国间的经济纠纷。
19 世纪末,两国关系开始逐渐走向缓和。两国共同的文化积淀和相似的价值观念;欧洲大陆德国力量增强,威胁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利益; 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实力上升,美国海军的快速发展,对英国形成挑战; 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速度放缓;美国需要英国支持其在美洲地区的战略地位,英国也需要美国保护其在美洲的利益(英美共同的经济利益)。
一战中及一战后双方关系在矛盾中走向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巨大的战争消耗使英国需要从美国获取贷款和战争物资;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共同的经济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德之间的战略矛盾迅速转化为英美之间的矛盾;一战后英国总体实力的大幅度下降,美国实力迅速上升至接近英国的水平,与美国矛盾对抗不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与英国矛盾的缓和也有利于美国在战后进一步扩大与欧洲国家的贸易,以及介入欧洲事务。
【知识点】“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一战”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走向:依据材料一可知,分别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战及一战后美国海军的发展状况,结合这些时期美国与英国的关系及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具体示例如下:19世纪,美英两国的关系曾长期处于紧张的矛盾和对峙状态。美国的独立与崛起损害了英国在美洲的战略利益,威胁着英国的殖民统治; 两国间的经济纠纷。19世纪末,两国关系开始逐渐走向缓和。两国共同的文化积淀和相似的价值观念;欧洲大陆德国力量增强,威胁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利益; 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实力上升,美国海军的快速发展,对英国形成挑战; 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速度放缓;美国需要英国支持其在美洲地区的战略地位,英国也需要美国保护其在美洲的利益(英美共同的经济利益)。一战中及一战后双方关系在矛盾中走向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巨大的战争消耗使英国需要从美国获取贷款和战争物资;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共同的经济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德之间的战略矛盾迅速转化为英美之间的矛盾;一战后英国总体实力的大幅度下降,美国实力迅速上升至接近英国的水平,与美国矛盾对抗不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与英国矛盾的缓和也有利于美国在战后进一步扩大与欧洲国家的贸易,以及介入欧洲事务。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一、二,结合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战及一战后美国与英国的关系及其原因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