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
明清部分
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明清部分)
在横线上填正确的内容:
1、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建立-- 朝。当年秋天攻占大都,结束了 朝在全国的统治。
2、明太祖改革政治体制: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 ;在中央: ,设内阁,六部分理朝政;为了监督官员和百姓,设立特务机构—— 。
3、明朝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员,在科举考试中,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写 。
4、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明成祖迁都到 。
5、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 下西洋。在1405到1433年间, 次 下西洋,最远处到达 和 。郑和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
6、明朝中期,倭寇在沿海烧杀抢掠,明政府派遣 抗击倭寇。
7、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广东 的居住权。
8、明朝后期,女真首领 统一了女真各部,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 。
9、清朝的第一位皇帝是 ,他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改女真族名为 。
10、军机处创设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11、清朝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有 、 。
12、清朝确立由中央政府册立达赖、班禅的制度,是为了管理 地区。
13、清朝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康熙皇帝时收 设府,巩固了祖国 方向的海防;抗击 对我国 流域的侵略,巩固了我国 边疆。乾隆皇帝时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置 , 管理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 边疆。
14、乾隆帝时,蒙古族的一支, 从遥远的伏尔加河下游回归祖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族人得到了妥善的安置,首领 等人受到了乾隆的接见。
15、清朝鸦片战争前,长时间实行
政策,只留 一处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读图说史题
尼布楚
1、图中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以信息点的形式呈现。
3、这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在位时的事?
4、在这之后,签订了中国第一个边界条约是什么?
1、图中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以信息点的形式呈现。
3、这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在位时的事情
1、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以信息点的形式呈现。
3、最远处到达哪些地区?
4、有哪些意义和作用?
5、他带去的主要商品是什么?
戚 继 光 抗 倭
戚家军进军路线
倭寇侵略路线
1、左图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以信息点的形式呈现。
1、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以信息点的形式呈现。
3、哪一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4、侵略这一地区的是哪一个国家?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到达区域 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时间 1405年-1433年 1492年-1504年 1497年-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2只 17艘 4艘
船只大小 宝船长151米,宽61米 旗舰长24.5米,宽6米
船只载重 1500吨 100吨 120吨
1、根据材料一,回忆所学的内容结合上表,总结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材料一
材料解析题
材料解析题
材料二: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时说:“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问题2、能够做到材料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问题3、郑和的船队能够在黑夜里辨识道路的原因是什么?你能体会郑和等人的什么精神?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康熙帝时《 明史案》:庄廷鑨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部书的70多人全部处死。庄廷鑨被劈棺戮尸。李令晰为《明书》作过序被处死。受株连的江南名士达200 多人。
查嗣庭在雍正时主持江南科举考试时,出了一道题“维民所止”。这本是《大学》中的一句话,却被清政府说是“维”“止”去了字头,是要砍雍正的头。被押入狱,死在狱中。雍正命人把他戮尸示众,其家属也被流放边远地区。
材料二 “到乾隆年间,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所谓读书人,便只好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 ——鲁迅
材料三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咏史》里一名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这两句诗写出了清代一些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情。清前期曾屡兴文字狱,大量知识分子因文字获罪被杀。在这种酷虐的专制统治下,大多数知识分子言行十分谨慎,唯恐被牵入文字狱中。他们著书立说,也只是为了自己的生计,弄口饭吃,不敢追求真理,直抒自己的见解。
问题1、材料一中这种专制统治下的冤狱,叫什么?这种冤狱,在什么领域控制哪些人?
问题2、这种冤狱造成了哪些后果?
文字狱、思想领域、知识分子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嘉庆皇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蕞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材料二:英国赠给中国的礼物: 太阳系天体运行仪、航海望远镜、战舰模型;中国赠给英国的礼物: 丝绸、宣纸、各种工艺品等。
材料三:.“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 ——马嘎尔尼对中国的印象
材料四: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对马戛尔尼访华一事作出了这样的评论:“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术与造纸术、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的国家把它们的发明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与欧洲双方都会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
请思考并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统治者怎样的思想?
2、通过材料二材料三你能看出什么问题?
3、清政府实行的是什么政策?有何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让我们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