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28课《观潮》(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28课《观潮》(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4 14:4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观潮周密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课重点的文言词句。
2.感受钱塘江潮宏伟壮观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体会本文精炼生动的语言,感受文章多描写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思路 作者链接 周密 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预习与交流预习与交流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霆( ) 斋( ) 艨艟( )
履( ) 倏( ) 舸( )
泅( ) 僦赁 ( )
仞( ) 绮( )预习与交流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霆(tíng) 斋(zhāi) 艨艟(méng chōng)
履(lǚ) 倏(shū) 舸(gě)
泅(qiú) 僦赁 (jiù lìn)
仞(rèn) 绮(qǐ)方: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
  方出神: 正
  方七百里: 面积  观: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一词多义预习与交流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以: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
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预习与交流势: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能: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预习与交流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形容词作动词,高过) 词类活用预习与交流①方其远出海门(古义:当……时。 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古义:接近、连接。 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古义:用水淋洗。 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 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古义:举枪。 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古今异义预习与交流⑥人物略不相睹(古义:人和物。 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古义:画花纹。 今义:文字、文章等)
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古义:名词,长官,官名。 今义:一般作姓氏)
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 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 预习与交流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小组合作,翻译课文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
(千万别忘了及时记录!)小结 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析语言 预习与交流1.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第四段写观潮之盛。预习与交流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第一、二段的内容。
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如同山崩塌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预习与交流3.第三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4.第四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1.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潮水汹涌图
2.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水军演习图
3.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吴儿善泅图
4.写观潮人众之多。 ——游人观潮图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围绕“观潮”刻画了哪几幅图画的? 整体感知海潮的雄伟壮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吞天沃日远近形色声势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文本探讨文本探讨 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文本研讨阅读下面这首词,说说词中的哪些句子与课文的描写相吻合。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本文语言生动而形象,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和比喻、夸张等修辞,试举例说明: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
如“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
“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二、文中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语言赏析海潮图——-雄伟壮观 正面描
演习图——-场面宏伟 写与侧
弄潮图——-身怀绝技 面烘托
观潮图——-盛况空前 相结合板书设计拓展延伸
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杜 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李白《横江词》: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毛泽东《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