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课 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0课 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04 17:5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诗四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

赏读《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是唐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人。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734)得宰相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开元二十五年(737)因张九龄受贬,王维也受排挤。这年春天奉使出塞,在凉州住了一段时间。开元二十七年从凉州返回长安,任殿中待御史。开元末至安禄山叛乱前,曾先后在终南山、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而被俘,被迫授伪职。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乾元二年(759)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背景链接历史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扁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预习与交流圈点课文生字词。
理荒秽( ) 荷( )锄归
使至塞( )上 逢候骑( )
燕( )然预习与交流圈点课文生字词。
理荒秽(huì) 荷(hè)锄归
使至塞(sài)上 逢候骑(hóu jì)
燕(yān)然预习与交流用“/”划分朗诵停顿。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预习与交流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
(2)一词多义
长:道狭草木长(长zhǎng 动词,生长);长河落日圆(长cháng 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归园田居
陶渊明朗诵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读通诗意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读懂诗情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使至塞上
王 维朗诵读通诗意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此诗通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读懂诗情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
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淆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南山下
理荒秽 劳动情形
归园 荷锄归
田居 草木长
夕露沾衣
沾我衣
愿无违——归隐意愿田园生活的热爱
归隐田园的自豪板书设计 过居延
出汉塞 叙写出
入胡天 使经过
逢候骑
大漠
孤烟 刻画塞
长河 外风光
落日使至塞上 意境雄浑
视野开阔板书设计拓展延伸诗句接龙
⑴接天连叶无穷碧/碧玉妆成一树高/高处不胜寒/寒梅著花未
⑵雄鸡一叫天下白/白云深处有人家/家书抵万金/金粟如来是后身/身无彩凤双飞翼
⑶近水楼台先得月/月是故乡明/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来就菊花/花重锦官城/城春草木深/深坐蹙蛾眉
⑷离离原上草/草色遥看近却无/无意苦争春/春来江水绿如蓝/蓝田日暖玉生烟/烟花三月下扬州第二课时

赏读《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 》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简斋集》。 背景链接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读准字音liánjīng朗诵预习与交流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jīngxǐyǐ读准字音shǔ预习与交流渡 荆 门 送 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读准节奏预习与交流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读准节奏预习与交流预习与交流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 今义: )预习与交流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今义:可怜。)预习与交流(2)解释下列词语。
①平野:
②大荒:
③结:
④海楼:
⑤帘旌:
⑥夕阳迟:
⑦徙倚:
⑧凭危:预习与交流(2)解释下列词语。
①平野:平原。
②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③结:凝聚。
④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美丽景象。
⑤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⑥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⑦徙倚:徘徊。
⑧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渡荆门送别》
李白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 读通诗意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
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
之情。读懂诗情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
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名句赏析登岳阳楼 (其一) 陈与义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读通诗意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
己悲:万里来由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读懂诗情1、本诗的题眼是个什么字?悲2、悲在何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读懂诗情渡荆门送别
首联:荆门外——远渡的地点
楚国游——此行的目的
颌联:山尽,江流——写景(远)
颈联:飞天镜,结海楼——写景(近)
尾联:故乡水,送行舟——抒情(思乡)板书设计登岳阳楼
景悲:夕阳、暮树、老木沧波
悲 己悲:万里来游、三年多难
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板书设计拓展延伸说说你积累的“送别”名句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③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⑤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⑦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⑧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