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5 故乡 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15 故乡 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31 18:1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故乡》
鲁迅心中的“痛”
故乡是一个人永远的情思,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它依旧萦绕在人的心底最深处。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就这样写道——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的《朝花夕拾》小引
教学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的记忆回到他思念的《故乡》。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重点)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难点)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走进作者
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的景象,以及家乡的人和事。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背景链接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文学常识
人物
情节
环境
小说
三要素
主 题
思 想
文学常识
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人物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等
小说按篇幅量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体制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字词学习
阴晦( ) 祭祀( ) 五行( )
秕谷( ) 鹁鸪( ) 獾猪( )
颧骨( ) 伶仃( ) 愕然( )
嗤笑( ) 瑟索( ) 寒噤( )
廿年( ) 折本( ) 惘然( )
潺潺( ) 恣睢( ) 装弶( )
猹( ) 髀( ) 吓( ) 黛( )

bó gū
quán
shé
chán
líng dīng
zì suī
huì
chá
huān
jiàng

è
chī

dài
wǎng

jìn
niàn
xíng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鄙夷】看不起。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第一部分:what?
这篇小说写了个什么故事?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
(1)本文按什么顺序进行描写?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文章的内容?
(3)本文可以怎样划分文章段落?
本文以时间为序
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本文可以怎样划分文章段落?
围绕文中的三个“故乡”
第一部分(1-5)
第二部分(6-77)
第三部分(78-88)
归纳层义: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第二部分:
眼前的与回忆中的
朗读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请你说说眼前的故乡给你的印象。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晦暗、萧条、令人感到悲凉、没有一些活气
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
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朗读第十二自然段开头的景物描写,请你说说回忆中故乡给你的印象。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色彩鲜明、美丽、令人神往、生机勃勃
第十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有什么作用?
深蓝的天空
金黄的圆月
碧绿的西瓜
活泼勇敢的闰土
衬托了“我”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同时“深蓝”“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呈现五颜六色的画面,折射出少年闰土的心灵是美好、自由、纯净、活泼。
解析:“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
第一,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深蓝的、金黄的、碧绿的……)
第二,它是一个活泼有趣的世界;(猹、獾猪、稻鸡、贝壳……)
第三,它是一个纯真自然、平等友爱的世界;(少年闰土)
“我”回忆里故乡的特点
环境描写既真实再现了社会生活,也凸现了故乡人的关系,“我”的情感态度:纯真美好的人际关系如今有了隔阂。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小 结
默读课文,重点请找出文中描写记忆中的闰土(12-30自然段)和眼前的闰土(55-74自然段)的语句细读,根据要求,进行批注。
分析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的方法 少年闰土 (12-30自然段) 中年闰土
(54-76自然段)
外貌描写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身材增加一倍,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
动作描写 手捏钢叉、捕鸟,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 显得迟钝麻木。
语言描写 说话脱口而出,有说不完的新鲜事。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喊我“老爷”,谦恭而又含糊。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刻画人物的方法 20年前的闰土 (12-29自然段) 20年后的闰土
(55-74自然段)
外貌描写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身材增加一倍,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
动作描写 手捏钢叉、捕鸟,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 显得迟钝麻木。
语言描写 说话脱口而出,有说不完的新鲜事。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喊我“老爷”,谦恭而又含糊。
活泼可爱
沧桑贫困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68)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
(70)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72)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刻画人物的方法 20年前的闰土 (12-29自然段) 20年后的闰土
(55-74自然段)
外貌描写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身材增加一倍,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
动作描写 手捏钢叉、捕鸟,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 显得迟钝麻木。
语言描写 说话脱口而出,有说不完的新鲜事。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喊我“老爷”,谦恭而又含糊。
活泼可爱
沧桑贫困
灵活勇敢
迟钝麻木
刻画人物方法 20年前的闰土 (12-29自然段) 20年后的闰土
(55-74自然段)
语 言 描 写 对“我”的称呼 “你”“迅哥儿” “老爷”
谈话内容 “雪地捕鸟”“月夜瓜地刺猹”“讲述海边捡贝壳” 生活的苦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对生活态度 天真、好奇、无忧无虑 迟钝麻木、封建等级观念森严 生活艰难
“我”回忆中
少年闰土
“我”眼前
中年闰土
天真无邪,活泼可爱
热情勇敢的小英雄
迟钝麻木
讲究规矩的木偶人
少年的“我” 少年的“闰土”
生活状态 天真、好奇、无忧无虑 天真、好奇、无忧无虑
成年的”我“ 成年的”闰土
生活状态 辛苦展转 辛苦麻木
搬家时拣的东西 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香炉和烛台
对待生活的态度 朦胧中希望 麻木 苦 非常难
阅读最后三段,思考:成年后的“我”和闰土有什么不同?
成年的”我“ 成年的”闰土
生活状态 辛苦展转 辛苦麻木
搬家时拣的东西 (77)这老屋里所有破旧大小粗细的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8)再去增添。 香炉和烛台
挑选物件的象征 未来的希望 神灵、封建迷信
主题探究
思考: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70-74自然段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及其势力范围的划分,给人民造成种种苦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皖、直、奉等各系军阀连年混战,酿成横征暴敛,农业凋敝,农民破产。
1911年辛亥革命,虽推翻了皇帝的专制政权,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兵(军阀混战)、匪(盗贼横行)、官(官僚统治)、绅(地主盘剥)相互勾结。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人民苦难之源。
背景链接
“闰土”虽然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是不少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章闰水。1919年12月鲁迅因为搬家北上,回到了绍兴。这时的章闰水已是四子一女的父亲,险上写满了生活的沧桑,以至于鲁迅见到前来帮忙的他时,已认不出来了。
现实生活中的闰士”的结局非常悲惨。章闰水一家原先只有六亩薄沙地,收获的粮食缴完租税后所剩不多。他尽管起早摸黑地干,还是养活不了一家人。1934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逼债的收捐的又找上门来,没办法,他只好把地卖了,成了一贫如洗的穷苦农民,只能靠租种土地为生。 由于贫困和积劳成疾,五十多岁后,章闰水背上生了一个恶疮,家里又没浅医治致使伤口化脓,一直不能愈合,而且越来越严重,一直烂到有碗口那么大。他女儿陈阿花说:
背景链接
“我替父亲揩脓血时,虽然痛,但他不流一点泪,死前一个月,还在沙地里管西瓜。”
周芾(fèi/fú)棠:《乡士忆录—鲁迅亲友忆鲁迅》
显然,现实中的闰土的悲惨更有甚于文中所描写的闰土画面,鲁迅为什么没有写闰土的悲惨结局,而是选择描写他们重逢时候的对话呢?
思 考
通过这次重逢的对话来感知人物的变化,使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
主题探究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从“站住”“欢喜与凄凉”“动着嘴唇”“没有作声”“终于”突出地展现了闰土始则欢喜、继而犹豫、终究与“我”隔膜而称“我”“老爷”的过程。这里的描写,充满感情,既展现了闰土的心理活动,也间接写出了“我”的情感波动。
结合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分析此处人物内心的情感。
主题探究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结合语境分析“!……”双重标点符号的作用。
(1)能读出他内心的复杂,凄凉,遗憾,苦楚。
(2)闰土对儿时好友的称呼,写出的是封建等级制度思想对他的毒害,这属于苦的内在的因素。
从充满灵气的孩童到逆来顺受、在贫苦中死去,宛若那个时代勤奋朴实但不知反抗的农民一生。
他们很勤劳,期待用踏实、勤恳埋头苦干换来好日子,但却在这种期待中日渐麻痹,变得不再躲避压榨者的“鞭打”,一直最后被压榨得没有一丝气力,痛苦死去。
小 结
第三部分:

在文中,不仅“美丽的故乡”变了,闰土更是变得面目全非,那还有谁变了?
综合探究
杨二嫂
综合探究
阅读39-52自然段,找出写杨二嫂变化的句子。
二十年前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
“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
“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综合探究
外貌描写:
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说明杨二嫂老丑而瘦
语言描写: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表现杨二嫂势利、尖刻
二十年后
综合探究
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综合探究
“闰土”的变化是本文中重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
杨二嫂刁蛮、自私、贪婪、恶俗的底层小市民形象,与文中闰土麻木迟钝的贫苦农民形象互相补充,完整地表现出故乡物质与精神全面沉沦的情形。
杨二嫂是故乡颓败人文景的预演。杨二嫂这个曾经的豆腐西施在故乡日渐 萧条的演变中,都难免被强大世俗和苦难现实吞噬而沦为一个外貌讨嫌、行径卑鄙的庸常人物,可见故乡“ 人”的沦落和故乡的颓败;
杨二嫂是家乡人物的性格和生存状态的缩影,较典型地代表了故乡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现实。
小 结
综合探究
我们该如何理解“我”这一形象?
点拨:“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阅读5-8自然段,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综合探究
综合探究
“谋食的异地”的“谋食”说明我也在为自己的生活尽力。
老屋“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枯草”、“断茎”、“抖”写出了老屋的衰败。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寂静”而陌生,“难免易主”更表达了“我”内心的郁闷。
“终于谈到搬家”。“终于”二字可见大家都想避开这个话题,故乡是一个人的根,如果不是因为生活迫于无奈,谁愿意隔断这个联系?
“只是收不起钱来”。当时能买老屋和家具的人,应该与“我”原先阶层差不多的人。从“收不起”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状况也和我一样,过得不是很如意。
综合探究
综上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一个在城市谋生的人。
没有稳固的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的权利。
“我”在精神上是孤独的,一直在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却在现在的“故乡”没有找到。
小 结
故乡的一切都变了,所有的人都挣扎在辛苦中。现实的“故乡”是一个精神各个分离,丧失了生命活力,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幸福得情感关系的故乡。
第四部分:
遇见主题
《故乡》是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让我们透过1921年这个创作时间点去透析小说的主题。
主题探究
结合材料思考,作为那一代的知识分子,鲁迅为何要写《故乡》?
“我”与“故乡”的精神联系首先是由于有了少年“我”与少年闰土的友好和谐的关系,在这时,“故乡”在他的观念中是美好的、亲切的。但当他再次回到“故乡”,这种精神联系淡漠了,“故乡”的观念就变化了,在这时,他对“故乡”的现实是厌恶的、反感的。
但“我”到底是曾经与故乡人有过亲密的情感联系的,无法忘却自己记忆中的那个美好的故乡,无法对故乡人的痛苦生活采取完全冷漠的态度,所以希望自己的故乡好起来,希望自己故乡的人有一个美好的前途。
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
阅读86-88自然段,找出体现本文主旨的句子。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这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的赤子之心不变,中国未来发展的路要变。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塑造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运用对比手法,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败、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课文主旨
作业布置
必做:
1.通过学习,结合文段选取文中“我”、“母亲”、“闰土”、“杨二嫂”任一人物进行详细分析,字数150-200字;
2.完成本课《学法》部分内容,第10题为选做。
选做:
1.本课学法部分的第10题,第11题;
2.拓展阅读: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所写的其他思乡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