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扬州慢》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2 *《扬州慢》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1 16:1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李白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 誉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 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自古非常繁华。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 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情境导入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下册第一单元
素养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通过分析词中的景物体会词中的所表达情感。
3.理解本词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丰富的写作手法。
走近作者
孔子曾经按照人的思想品德高下,将人分为三等: 狂,猾,乡愿。狂者,就是有进取心的人;猾者,就是 独善其身的人;而乡愿则是同流合污的人。
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将词人分 作了三等:东坡、稼轩为狂者,姜夔为猾者,而吴文英 等就分到了乡愿中。
狂者苏轼、辛弃疾的作品我们是比较熟悉的,而对 猾者姜夔则有些陌生。
走近作者
姜夔 (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一生未入仕途,漂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谄媚逢迎侯门。
姜夔工诗词、善书法、深谙音律,自度十七首曲,都旁缀音 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
词作有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词风清丽典雅,为清代浙派词 人所尊奉。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 “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写作背景
靖康之变(1126年)后,北宋灭亡,宋室南 渡,与金隔淮河相对峙,昔日繁华都会扬州一变 而为边城,加之国力虚弱,统治者偏安一隅,不 思进取,金兵频繁发动大规模南侵。绍兴三十一 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烧 杀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21岁姜夔经过扬 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怀想它原有的繁 荣华美气象,故国残破的悲思油然而生,就写下 了这首《扬州慢》来抒怀寄意。
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 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本词是作者21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 ,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 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 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 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 因而追怀丧乱,感 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写作背景
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 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州之一。
早在东汉时期便是政治军事基地 ,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 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六朝时 ,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 州”之说。
扬 州
扬州又称广陵、维扬、江都、芜 城、邗(hán)、 南兖(niǎn) 州、 吴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春秋战 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 2480余年的历史。
解题
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 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任务一
诵读文本,读懂大意
淳熙【帝王年号纪年】丙 申【干支纪年】至 日【指冬至 日】,予过维扬【扬州】。夜雪初霁【雨后或雪后转晴,此处 指雪晴】,荠麦弥望【充满视野,满眼】。入其城则四壁萧条, 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驻防部队的号角】悲吟。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
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 传来了黄昏的号角。
学习活动一:结合注释,正音释义
翻译
学习活动一:结合注释,正音释义
予怀怆然【悲伤的样子】,感慨今昔,因自度【谱写,作曲】 此曲。干岩老人【干岩老人:指南宋诗人萧德藻,作者曾跟他学诗又 是他的侄女婿。宋绍兴三十一年,作者与杨万里结为诗友,杨将其与 范成大、尤袤、陆游并称“南宋诗人四大家”。】以为有《黍离》之 悲【 黍离:《诗经 ·王风》中的一首,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周平王东迁 后周朝大夫经西周旧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
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也。
翻译
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
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
淮左【淮左:淮南东路,左,指东面。扬州是宋代淮南东路的
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短暂】 驻初程。过春风十里【这里原本十分繁华的扬州长街】,尽荠 麦青青。自胡马窥江【指金兵进犯长江北岸】去后,废池乔木
【高大的树木】,犹厌【厌恶】言兵【战争】。渐黄昏、清角 【清越的号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 在空城。
翻译 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我解鞍下
马稍作停留。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
自从金兵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临近黄昏, 凄清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郎【指杜牧】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杜
牧《赠别》有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青 楼梦好【化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 名”句】, 难 赋【表达,写出】深情。二十四桥【源自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 箫。”一说唐时扬州城内有桥二十四座,皆为可记之名胜。 (见沈括《梦溪笔谈》)。一说专指扬州西郊的吴家砖桥(一 名红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见
《扬州画舫录》)】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 【芍药花】,年年知为谁生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翻译 曾在这里观赏的杜牧,假如今天旧地重游,也会惊讶它的变化。
纵然那豆蔻词写得再美,青楼梦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二十 四桥还在,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 的芍药,年年是为谁 开得花儿一片红
学习活动二:诵读全词,整体把握——这首词上下两片各自的 侧重点是什么
上片主要写景,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景象
下片以抒情为主,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 ,进一步抒发“黍离之悲”。
任务二赏析小序
姜夔擅长自度曲,音节谐婉。词中多配有精心结撰的小 序。小序如同韵味隽永的小品文,与词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小序内容,体会其悲怆之情。
学习活动一:小序中说“入其城则四顾萧条”, 你
觉得“萧条”之意表现在上下片哪些句子中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黍离之悲” -作者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hào)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 周室颠覆,乃作此诗。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后人把对国家残破, 今不如昔的哀叹称为“黍离之悲”。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 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翻译: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 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 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学习活动二.很多诗词作品前面都会附有简短的序言,或
述背景,或说缘由,或点题旨,或传感情。
据此分析《扬州慢》词前的小序有何作用。
写作时间、地点淳熙丙申至日 维扬
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
渐起,戍角悲吟。
词的主题
(其他人的评价)
诗人的心境
(创作缘由)
怆然(感慨今昔)
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 ——作者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 覆,乃作此诗。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后人把对国家残破,今不 如昔的哀叹称为“黍离之悲”。
《王风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 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 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 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 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任务三赏析上下片
姜夔是深谙音律的词人,词作极富声韵之美,特别是在 词句的锤炼上,更是值得细加体会。学习时要注意赏析。结 合诗歌中有关语句,可从手法、意象等角度展开分析,品 味 蕴含其中的感情,点明在传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习活动一:“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三句在全词中 有何作用
内容上——由上片尾句的“空”引出“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富 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 人心痛!
结构上——连缀全词,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 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 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学习活动二: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哪
些景物能体现出这一特点 诗人是如何写的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青青荠麦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关键字 相关词句 特点 手法
昔 日 ( 虚 写 )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繁华 热闹
对比
抒发了故 国残破 、 昔盛今衰 的哀思
“春风十里”
今 日 ( 实 写 ) “荠麦青青” 破败 荒凉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学习活动三:过去的扬州城是何风貌 造成扬州城今昔截然不
同的原因是什么 胡马窥江去后。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
,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一边是繁华热闹, 一边是萧条冷落, 一 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 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学习活动三:过去的扬州城是何风貌 造成扬州城今昔截然不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胡马窥江去后
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活动一:缘景明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读课文,选择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写景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 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 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 战争的极端痛恨。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犹厌言兵”的“厌”字,写得极其传神。意谓扬州遭兵 火后,荒废的池沼、尚存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论战事。“无数伤乱语,他人累干 百言,亦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清角吹寒”四字,“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 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 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二十四桥乃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反衬
“冷月无声”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 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这里的“冷月”“无声”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 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念桥之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意象。红药,也称芍药。芍药作为一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古代男女交往,以芍 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美人,以至后人用“ 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又因为芍药开于暮春时节,当它开始绽放时,百花已开始凋谢,有 寂寞之情。因此芍药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代表,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不再。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 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 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 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学习活动二: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虚实相生(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
下 阕虚拟设想
杜郎俊赏,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

学习活动二: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2.今昔对比:
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繁华热闹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破败荒凉
学习活动二: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3.化用诗句
竹西佳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唐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 ·杜牧《赠别》)
豆蔻词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唐 ·杜牧《赠别》) 青楼梦好——“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 ·杜牧《遣
怀》)
二十四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 ·杜牧《寄扬州 韩绰判官》)
这些诗句透射出的昔日扬州城的繁华兴盛,昔盛今衰。两者形成了强烈 的对比,昔日的富丽繁华成为今日荒凉萧索的有力反衬。
学习活动二: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4.借景抒情:荒凉之景寓悲伤之情
5.拟人: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6.视听结合通感:渐黄昏,清角吹寒 7.动静结合:波心荡,冷月无声
8.反衬、反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 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 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