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创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18 怀疑与学问
走近作者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
【代表作】《古今辨》《当今中国史学》
字词积累
二、炼·论点
1.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如果这篇文章不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而改用课文当中的某个短句、某个短语做标题,你会选课文当中的哪个短句,或哪个短语
学者先要会疑。一一程颐。
学则须疑。——张载
2.找出本文的过渡句
过渡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建立新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这个句子内部是什么关系
递进关系
三、找·论据
1.本文的道理论据有哪些?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④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尔
2、本文的事实论据有哪些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⑤笛卡儿的例子。
你还能为本文补充一些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吗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献章
事实论据
①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深思熟虑,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用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几乎同时落地的实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②从古希腊时代到十六世纪之前,“地心说”在欧洲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直到十六世纪中叶,哥白尼大胆地对“地心说”提出怀疑,他通过长期天象观测和研究,以及对地球大小的精确计算,提出了“日心说”,并为后来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所证实。虽然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存在缺点和错误,但他的大胆质疑却推动了天文学的变革。
事实论据
四、理·论证
1.再读课文,针对课后题,画出本文的论证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明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请简要分析第4段的论证思路:
请简要分析第4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观点: ;
然后举 和 的例子进行 论证;
最后得出 的结论。
对于“传说” 要怀疑,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三皇、五帝”
“腐草为萤”
举例
怀疑可以使一切虚妄的学说不攻自破
特点:
引用名言
作用:
提出了论点;
作为道理论据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
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开头段引用名言的作用
①引用……的话,引出中心论点/论题;
②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
③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
五、明·方法
1、本文开头有什么特点?
第3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举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有各种传说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举例论证的作用
①举......的例子,
②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段观点)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③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第5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道理论证。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要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对比论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强调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下面句子中,“一切”是否太绝对了?为什么?
不绝对。“一切”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是所有学问家都应该具备的品质。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六、品·语言
这段文字中,四个“常常”开头的短语,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不能。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层层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首先开头引用名言,引出中心论点“ ”;
然后第3-5自然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 ”;
课堂小结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
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接着第6自然段论述了第二个分论点“ ”,
全文运用了 论证、 论证和 论证,层层深入,向我们阐述了 和 的关系。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举例
道理
对比
怀疑
学问
七、疑·本文
“学则须疑”,对于本文作者的言论,你有没有质疑的地方呢?
1.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都”,说得太绝对,与事实不符,可改为“大多”。
2.清代的一位大学记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这个事实论据是为了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但所举事例并不能充分证明这个道理,论证不够严密。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此句中“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两个词用得不够准确,删去更好。
师小结:由此可见,学者的话和文章也不一定都是准确无误的,我们学习时一定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后,把书本上或别人的学问变成自己的。切记:“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七、练·作业
1.以下词语中划横线字注音错误一项是( )
A.程颐(yíng) 步骤(zhòu) 停滞不前(zhi)
B. 大儒(rú)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暨如(pi) 辨伪去妄(wàng)
D. 懒惰(duò) 墨守(mò) 流俗传说(sú)
A
[解析]“颐”应读“yí”。
2、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么对于我们学过的课文,你有没有对哪篇文章产生过怀疑呢?请将你由“怀疑”“思索”到“辨别”的过程课后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谢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