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部编语文小升初专题05 文言文阅读 2022-2024真题分类汇编(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专版】部编语文小升初专题05 文言文阅读 2022-2024真题分类汇编(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1 10:26:35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2024)专题05 文言文阅读--真题分类汇编(浙江专用)学生版
1.(2024·浙江舟山·小升初真题)阅读文言文《弈秋败弈》,完成下列各题。
弈秋败弈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当弈之时,有吹笙(shēng)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②,问以弈道③,则不知也。非弈道暴④深,情有暂暗⑤,笙猾⑥之也。
【注释】①本文选自《刘子 专学》。②将围未围之际:正要被围困消灭的时候,指棋局到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③道:策略,方法。④暴:突然。⑤暗:糊涂。⑥猾:打扰。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①当弈之时
②倾心听之
③笙猾之也
A.它,指笙曲。B.他,指弈秋。C.助词,的。
(2)请分析弈秋败弈的原因,摘录文中的语句回答:“ 。”
(3)下列选项能比较恰当地表达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2024·浙江金华·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
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②卒③去。
噫,虎之食人,先被④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庶几:希望。②寻:随即,不久。③卒:最终。④被:施加,给……加上。
2.写一写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
虎自山上驰来
虎亦寻卒去
3.对于文中画线句子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虎吃人,先吓唬人,对于不害怕的人,它就继续施加威风。
B.老虎吃人,先施加威风来吓唬人,但对于不怕老虎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无法施加了。
C.老虎吃人,先用威风吓唬人,但对于不怕老虎的人,它的威风就施加到其它人身上了。
D.老虎吃人,先施加威风吓唬人,但对于不害怕的人,它就不威风了。
4.二小儿和妇人在面对老虎时分别有哪些不同的表现?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词语不符合二小儿表现的是    .
A.无知者无畏B.望而生畏C.无所畏惧D.初生牛犊不怕虎
6.(2024·浙江金华·小升初真题)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子①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②还,顾③反为女杀彘④。”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⑤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⑥也,待⑦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⑧成教。”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同“汝”,你。③顾:回来。④彘(zhì):猪。⑤特:只不过,只是。⑥知:同“智”,心智,此指判断能力。⑦待:依赖。⑧所以:用来……的方法。
(1)理解字词,读懂故事。
①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曾子”“其子”“今子欺之”中的“子”意思不同。(A.你 B.儿子 C.对人的尊称)
曾子: 其子: 今子欺之:
②“妻适市来”中的“适“意思是 。
A.到,去B.恰好
(2)下列句子与“虽与之俱学”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曾子之妻之市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D.今子欺之
(3)梳理情节,补白人物活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请完成下面的图表。
事情 人物 表现 ①我猜曾子之妻心里可能这样想: ②用“ ”在文中画出曾子杀彘的原因。 ③曾子是一个 的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曾子之妻
曾子 欲捕彘杀之
曾子之妻
曾子 ……遂烹彘也
(4)读完故事,同学们围绕“曾子有无必要杀彘”展开辩论。下面是正方的辩词,请代表反方表明观点
正方辩词: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故事里的曾子如果不讲信用,就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不真诚待人的人。所以,我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他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反方辩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浙江·小升初真题)阅读理解:世间万象,尽收纸上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yì yè)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ɡ yìnɡ)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7.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8.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孔君平诣其父造诣 B.甚聪惠惠顾
C.儿应声答曰答应 D.此是君家果君子
9.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B.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C.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0.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11.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多选题)
A.在对方姓氏上做文章,机智应答。
B.用类推的方法否认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
12.(2023·浙江宁波·小升初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北人不识菱①
①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③(dàn)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④强⑤(qiǎng)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②仕(于):(在)官,做官。③啖:吃。④此坐:这是因为。⑤强:硬要。
(1)据词定义,与“其人自护其短”的“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短兵相接 B.短斤缺两 C.扬长避短 D.纸短情长
(2)用“/”给下面的句子画出一处停顿。
此 坐 强 不 知 以 为 知 也。
(3)你从短文哪些地方看出“北人不识菱”?用文中的原句填一填。
(4)通过《北人不识菱》这个故事,你得到的启发是 。
(2022·浙江宁波·小升初真题)阅读。
师旷①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炳②烛乎?”
平公曰:“安③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 )而好( )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且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④昧⑤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小学生小古文100课》
【注释】①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然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②炳:点。③安:怎么,哪。④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⑤昧:昏暗。
13.括号里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shǎo hǎo B.shǎo hào C.shào hǎo D.shào hào
14.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盲 臣 安 敢 戏 其 君 乎 !
1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关于画横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小时候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B.“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
C.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D.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2022·浙江台州·小升初真题)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园中有金
有父子二人,居山村,营果园。父病后,子不勤耕作,圆渐荒芜。一日,父病危,谓子曰:“园中有金。”言讫而逝。子翻地寻金,无所得,甚怅然。而是年秋,园中葡萄、苹果之属皆大丰收。子始悟父言之理。
17.“营”的意思是 ;“讫”的意思是 。
18.“子翻地寻金,无所得,甚怅然”的意思是 。
19.文章结尾说“子始悟父言之理”。联系全文,你觉得儿子悟到了什么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浙江金华·小升初真题)文言文
荀崧小女灌①,幼有奇节。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②所围,欲求救于外,计无从出。灌时年十三,乃率勇士数千人,逾城突围夜出。贼追甚急,灌督厉③将士,且战且前,终得援。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
注释:①本文选自《晋书·列女传》,有删减。①灌:人名,荀灌。②杜曾:人名。③督厉:督促鼓励。
20.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字。
(1)欲求救于外,计无从出
(2)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
2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贼追甚急,灌督厉将士,且战且前,终得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以下词语与这则文言文主题完全不符的一项是( )
A.替父分忧 B.言而有信 C.有勇有谋 D.巾帼英雄
(2022·浙江丽水·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
《钥匙尚在》
昔有愚人入京选,皮袋被贼盗去。其人曰:“贼偷我袋,将终不得我物也。”或问其故,答曰:“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昔有愚人入京选 ;其人曰 或问其故 ,
2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皮袋被偷了,愚人为什么不着急?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面对愚人的可笑举动,你想说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浙江·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①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③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注释】①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③佣:雇佣。④大学:大学问家。
27.给下列加点字或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邻居有烛而不逮。( )
A.抓住。 B.达到,及。 C.捉,捕。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
A.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
B.主人感到很惊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后他成为大学问家。
C.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拿出钱给他买书,直到读完大学。
2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匡衡/勤学/而无烛 B.衡/乃穿壁/引/其光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9.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 ,“衡乃穿璧引其光”是想 (用原句回答)。“ ”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任写一个: 。
(2022·浙江宁波·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
夸父与日逐①走,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③。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 海外北经》
[注释]①逐;竞争。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泽:湖。
[乙]
逮①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②草木,而民无所食。猰(yà)貐(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豨(xī)、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③后羿诛④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⑤封豨于桑林。
——(淮南子 本经训》
[注释]①逮:等到。②杀:晒死。③使:派。④诛:杀。⑤擒:擒获。
30.默读两则文言文,根据内容取题,[甲]是 ;[乙]是 。
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夸父与日逐走
②弃其杖
③十日并出
④缴大风于青丘之泽
32.下列对“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的描述最符合文意的是
A.让老百姓害怕的事物B.来祸害老百姓的事物
C.被老百姓除掉的事物D.用来保护太阳的事物
这样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把理由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这两则文言文有什么共同点?试着找出两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统编版语文小升初(2024)专题05 文言文阅读--真题分类汇编(浙江专用)教师版
1.(2024·浙江舟山·小升初真题)阅读文言文《弈秋败弈》,完成下列各题。
弈秋败弈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当弈之时,有吹笙(shēng)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②,问以弈道③,则不知也。非弈道暴④深,情有暂暗⑤,笙猾⑥之也。
【注释】①本文选自《刘子 专学》。②将围未围之际:正要被围困消灭的时候,指棋局到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③道:策略,方法。④暴:突然。⑤暗:糊涂。⑥猾:打扰。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①当弈之时
②倾心听之
③笙猾之也
A.它,指笙曲。
B.他,指弈秋。
C.助词,的。
(2)请分析弈秋败弈的原因,摘录文中的语句回答:“ 。”
(3)下列选项能比较恰当地表达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答案】(1) C A B
(2)非弈道暴深,情有暂暗,笙猾之也
(3)C
【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①句意:当弈秋下棋的时候。之:助词,的。故选:C。
②句意:(弈秋)专心听起笙曲来。之:它,指笙曲。故选:A。
③句意:动听的笙曲干扰了他。之:它,指奕秋。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分析文段可知,“将围未围之际”指棋局到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但问弈秋有何对策解围时,弈秋却“不知也”,这就意味着弈秋战败了。接下来解释弈秋战败的原因:不是这盘棋的局势突然变得复杂深奥,而是弈秋暂时糊涂了,动听的笙曲干扰了他。故答案是“非弈道暴深,情有暂暗,笙猾之也”。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非弈道暴深,情有暂暗,笙猾之也”这句中,不专心,即本文的观点是“做事情应该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否则本领再高也会失败” 。
A.译为“仅仅是供养子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B.译为“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对我有什么呢 ”
C.译为“现在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但是)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就学不会。”比较恰当地表达本文的观点。
D.译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2024·浙江金华·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
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②卒③去。
噫,虎之食人,先被④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庶几:希望。②寻:随即,不久。③卒:最终。④被:施加,给……加上。
2.写一写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
虎自山上驰来
虎亦寻卒去
3.对于文中画线句子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虎吃人,先吓唬人,对于不害怕的人,它就继续施加威风。
B.老虎吃人,先施加威风来吓唬人,但对于不怕老虎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无法施加了。
C.老虎吃人,先用威风吓唬人,但对于不怕老虎的人,它的威风就施加到其它人身上了。
D.老虎吃人,先施加威风吓唬人,但对于不害怕的人,它就不威风了。
4.二小儿和妇人在面对老虎时分别有哪些不同的表现?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5.下列词语不符合二小儿表现的是    
A.无知者无畏
B.望而生畏
C.无所畏惧
D.初生牛犊不怕虎
【答案】2. 安放 跑 离开 3.B 4.二小儿的表现:戏沙上自若;妇人的表现:仓皇沉水避之。 5.B
【解析】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置:安放。
虎自山上驰来: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驰:跑。
虎亦寻卒去:老虎也最终离开了。去:离开。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威:威风;
所:就是“处所、地方”。
以:介词,这里翻译成用来。
施:发挥、施展。
“噫,虎之食人,先被④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意思是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可是对于不害怕老虎威风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故选B。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妇人的表现:文中句子为“妇人仓皇沉水避之。”这句话描述了妇人面对老虎时的惊恐和逃避行为。她看到老虎从山上奔来,立刻感到极度恐慌,于是匆忙地沉入水中以躲避老虎的攻击。
二小儿的表现:文中句子为“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这句话则描绘了二小儿面对老虎时的天真无惧。他们仍然在沙滩上玩耍,仿佛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毫无察觉。即使老虎长时间地盯着他们看,甚至用头去抵触他们,希望至少能让其中一个孩子感到害怕,但孩子们却因为天真无邪而浑然不知。
5.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A.无知者无畏:指那些不了解危险性质的人可能会毫不畏惧地冒险尝试一些危险的事情,因为他们缺乏意识到事情的后果或危险性的知识。这句话也暗示着知道真相的人往往会认为事情更危险或困难,从而对于可能的风险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
B.望而生畏:这个词语表达的是一看见就感到害怕或畏惧。
C.无所畏惧:这个词语描述的是没有任何恐惧或担忧。
D.初生牛犊不怕虎:形容年轻人或年幼者因为缺乏经验而不知道害怕,敢于冒险。
由“二小儿戏沙上自若”可知,二小儿面对老虎时的天真无惧。所以“望而生畏”不符合二小儿表现。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泰然自若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竟然还是不知道害怕,老虎也最终离开了。哎,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可是对于不害怕老虎威风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6.(2024·浙江金华·小升初真题)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子①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②还,顾③反为女杀彘④。”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⑤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⑥也,待⑦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⑧成教。”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同“汝”,你。③顾:回来。④彘(zhì):猪。⑤特:只不过,只是。⑥知:同“智”,心智,此指判断能力。⑦待:依赖。⑧所以:用来……的方法。
(1)理解字词,读懂故事。
①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曾子”“其子”“今子欺之”中的“子”意思不同。(A.你 B.儿子 C.对人的尊称)
曾子: 其子: 今子欺之:
②“妻适市来”中的“适“意思是 。
A.到,去
B.恰好
(2)下列句子与“虽与之俱学”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曾子之妻之市
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
D.今子欺之
(3)梳理情节,补白人物活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请完成下面的图表。
事情 人物 表现 ①我猜曾子之妻心里可能这样想: ②用“ ”在文中画出曾子杀彘的原因。 ③曾子是一个 的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曾子之妻
曾子 欲捕彘杀之
曾子之妻
曾子 ……遂烹彘也
(4)读完故事,同学们围绕“曾子有无必要杀彘”展开辩论。下面是正方的辩词,请代表反方表明观点
正方辩词: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故事里的曾子如果不讲信用,就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不真诚待人的人。所以,我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他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反方辩词:
【答案】(1) C B A A
(2)A
(3) 只是安慰孩子一下,没想到他会当真。 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 讲诚信、以身作则 顾反为女杀彘 妻止之
(4)我认为曾子没有必要杀彘。首先,曾子的妻子只是在安慰孩子,并不是真的承诺要杀猪。在这种情况下,曾子杀猪反而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困惑,认为父母的承诺是可以随意改变的。其次,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父母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可能会做出一些临时的承诺,但并不一定会真正兑现。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父母通过其他方式来教育孩子诚信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地履行每一个临时的承诺。例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让孩子明白诚信的真正含义。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
①结合文章,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在文中是被尊重的对象,所以用“子”表示尊称。“曾子”中的“子”是对人的尊称,指曾子这个人。
故选C。
在“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这句话中,“其子”指的是曾子的妻子的儿子,即他们的孩子,所以是“儿子”的意思。
故选B。
在“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句话中,意思是现在你欺骗他,这里的“子”是针对说话对象,即曾子的妻子,所以是“你”的意思。
故选A。
②这句话意思是:妻子到集市回来。“适市”指到集市去,“适”是“到,去”的意思。
故选A。
(2)本题考查的是字的意思。
“虽与之俱学”中的“之”是代词,指一起学习的那个人。
A.意思是曾子的妻子去集市。“之”是“去、往”的意思。
B.意思是曾子想要捉猪杀了它。“之”是代词,指猪。
C.意思是妻子制止他。“之”是代词, 指曾子。
D.意思是现在你欺骗他。“之”是代词,指孩子。
故选A。
(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从文中妻子对孩子说“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可以看出妻子只是为了哄孩子停止哭泣随口说的,可能并没有真的打算杀猪。
例如:孩子一直哭闹,先哄住他再说,反正我回来也不一定真的杀猪。
②这段话表明曾子认为孩子没有判断能力,是向父母学习的,父母欺骗孩子,会导致孩子不再信任父母,无法教育好孩子,所以要言出必行,杀彘以兑现承诺。用“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
③曾子为了兑现妻子对孩子的承诺,坚持要杀猪,体现了他言而有信,并且深知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注重用自身行动来教育孩子。
④妻子说“顾反为女杀彘”,做出了杀猪的承诺。
⑤妻子回来看到曾子要杀猪,“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试图阻止,阻止曾子杀猪。
(4)本题考查的是表达能力。
首先肯定正方强调诚信教育的出发点,接着结合文章内容,指出妻子承诺的随意性以及孩子理解能力的有限性,说明可以有其他教育方式替代杀彘。最后提及杀彘带来的家庭损失,进一步论证曾子杀彘并非必要。答案并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我方认为曾子没有必要杀彘。诚然,曾子注重诚信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当时的情境下,妻子对孩子的承诺或许只是为了哄住孩子的一时之言,并非真心要杀猪。而且孩子尚小,未必能完全理解杀猪与诚信之间的紧密联系。曾子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温和且有效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诚信的重要性,比如耐心地给孩子讲解道理,用更生动的故事让孩子明白不能轻易许诺以及许诺后要兑现的道理。同时,杀彘对于家庭来说是较大的损失,为了这样一个并非深思熟虑的承诺而付出如此代价,未必是最明智的选择。所以,综合考虑,曾子没有必要杀彘来教育孩子诚信。
【点睛】参考译文: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在后面哭。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妻子从集市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妻子制止他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
(2023·浙江·小升初真题)阅读理解:世间万象,尽收纸上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yì yè)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ɡ yìnɡ)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7.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8.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孔君平诣其父造诣 B.甚聪惠惠顾
C.儿应声答曰答应 D.此是君家果君子
9.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B.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C.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0.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11.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多选题)
A.在对方姓氏上做文章,机智应答。
B.用类推的方法否认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
【答案】7.yì yìnɡ 8.C 9.D 10. 11.ABD
【解析】7.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诣其父,读音yì qí fù;
应,yìng/yīng,回答;受;接受;顺应;适应。/应当;应该;答应。
应声,读音yìng shēng。
8.本题考查字义的辨析。
A.诣:拜访。/(学业、技术等) 所达到的程度。
B.惠:同“慧”。/敬辞,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
C.两个“应”都是答应、响应的意思。
D.君:敬称,您;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道德品行良好。
故选C。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因此,停顿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故选D。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阅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可知,其中关于孔君平拜访友人的动作是“呼儿出、指以示儿”;阅读“为设果,果有杨梅。”可知,关于杨氏之子的动作是:为设果;阅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可知,这句话是杨氏之子的答语。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赏析。
阅读全文可知杨氏之子的回答精妙:一是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二是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他的语气委婉、机智、幽默而思维敏捷,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既没有伤了两家的和气,又让人一笑而过。”
故选ABD。
【点睛】参考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2.(2023·浙江宁波·小升初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北人不识菱①
①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③(dàn)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④强⑤(qiǎng)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②仕(于):(在)官,做官。③啖:吃。④此坐:这是因为。⑤强:硬要。
(1)据词定义,与“其人自护其短”的“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短兵相接 B.短斤缺两 C.扬长避短 D.纸短情长
(2)用“/”给下面的句子画出一处停顿。
此 坐 强 不 知 以 为 知 也。
(3)你从短文哪些地方看出“北人不识菱”?用文中的原句填一填。
(4)通过《北人不识菱》这个故事,你得到的启发是 。
【答案】(1)C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并壳人口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4)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会露馅儿,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字词的理解。
分析题干可知,“其人自护其短”中的“短”的意思是:缺点、短处。
A.短:长度小,与“长”相对;
B.短:缺少;
C.短:自己不擅长或存在缺陷的方面;
D.短:两端之间的距离小,跟“长”相对。
故选C。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断句的划分。
分析句子可知,“此”发语词,在句首可作一处停顿,“坐”在这里表转折关系,前后两层意思,所以“坐”后作停顿。“不知”出停顿。
故划分为: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信息的抓取。
结合阅读文言文,结合译文,可知从文中“席上啖(dàn)菱,并壳入口(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可知北人不识菱从文中“并壳入口”与“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可看出。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根据文言文译文可知,文言文内容主要讲的是:一个北方人,没见过菱角。到南方当官,被人宴请在席上吃菱角,故意装作自己认识菱角,强行要面子,不懂装懂,反为人笑。给我们的启示有:做人处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人可以不懂,但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会露馅出丑。
【点睛】参考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2022·浙江宁波·小升初真题)阅读。
师旷①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炳②烛乎?”
平公曰:“安③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 )而好( )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且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④昧⑤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小学生小古文100课》
【注释】①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然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②炳:点。③安:怎么,哪。④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⑤昧:昏暗。
13.括号里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shǎo hǎo B.shǎo hào C.shào hǎo D.shào hào
14.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盲 臣 安 敢 戏 其 君 乎 !
1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这句话的意思。
16.关于画横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小时候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B.“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
C.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D.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答案】13.D 14.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15.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16.A
【解析】13.本题考查字音。
少:[shǎo](1)数量小(跟“多”相对)。(2)短缺,距原来的要求还差。(3)使少,减少;削弱。(4)丢失,遗失。
[shào](1)年纪轻(跟“老”相对)。(2)少爷。
好:[hǎo](1)优点多的;令人满意的(跟“坏”相对)。(2)表示某方面的性质令人满意。(3)亲爱;友爱。(4)(身体)健康;(疾病)痊愈。
[hào](1)嗜爱、喜爱。(2)心中所喜爱的事。
“少而好学”的意思:少年时喜好学习。根据字义和句意,“少”字读shào;“好”字读hào。
1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文言文断句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仔细体会字词、短语之间的关系,做到准确断句。“盲臣安敢戏其君乎”的意思: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主谓断开“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再从“安敢”断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为: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15.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炳:点。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昧:昏暗。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的意思: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1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划线句子“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师旷用这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有志不在年高,只要有着一颗热爱学习的心,学习在什么时候都是不会晚的。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拿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2022·浙江台州·小升初真题)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园中有金
有父子二人,居山村,营果园。父病后,子不勤耕作,圆渐荒芜。一日,父病危,谓子曰:“园中有金。”言讫而逝。子翻地寻金,无所得,甚怅然。而是年秋,园中葡萄、苹果之属皆大丰收。子始悟父言之理。
17.“营”的意思是 ;“讫”的意思是 。
18.“子翻地寻金,无所得,甚怅然”的意思是 。
19.文章结尾说“子始悟父言之理”。联系全文,你觉得儿子悟到了什么理?
【答案】17. 经营;管理 完结,终了 18.儿子为了寻找金子翻遍了园中的土地,一无所得,(很长时间)非常茫然不解。 19.人生的财富是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的。
【解析】17.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
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相关语境判断字词释义。
“营果园”的意思是经营着果园;
“言讫而逝”的意思是话未说完就溘然而逝。
18.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这句话意思是:儿子为了寻找金子翻遍了园中的土地,一无所得,(很长时间)非常茫然不解。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主旨一般分为:情感、道理、批判和品质。解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即可。
通过阅读可知,父亲病危前告诉儿子“园中有金”,父亲去世后,儿子为了寻找金子翻遍了园子中的土地,没有找到金子,但来年却获得了丰收,从而告诉我们勤劳才能致富的道理。据此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一对父子,在山村中居住着,他们有一片果园以此为生。父亲生病后,儿子不勤劳耕作,田地就日益荒废。有一天,父亲病危,对儿子说:“果园中埋着金子呐。”说完就病逝了。儿子就把土地翻来翻去的找寻金子,可是没有找到,便十分的惆怅。到了第二年丰收年,果园中的葡萄苹果都大丰收了。儿子便领悟了父亲的道理。
(2022·浙江金华·小升初真题)文言文
荀崧小女灌①,幼有奇节。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②所围,欲求救于外,计无从出。灌时年十三,乃率勇士数千人,逾城突围夜出。贼追甚急,灌督厉③将士,且战且前,终得援。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
注释:①本文选自《晋书·列女传》,有删减。①灌:人名,荀灌。②杜曾:人名。③督厉:督促鼓励。
20.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字。
(1)欲求救于外,计无从出
(2)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
2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贼追甚急,灌督厉将士,且战且前,终得援。
22.以下词语与这则文言文主题完全不符的一项是( )
A.替父分忧 B.言而有信 C.有勇有谋 D.巾帼英雄
【答案】20. 打算 计策 逃跑 功劳 21.敌人追赶得很急,荀灌督促激励将士们,一边交战一边前进,终于得以请求派兵救援。 22.B
【解析】2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句子中字词的理解。
(1)欲求救于外,计无从出:想要向自己的老部下平南将军石览求救,如何突围却想不出什么办法。其中“欲”是想要的意思,“计”是计策、办法的意思。
(2)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敌人听说救兵来到,随机分散逃跑,这是荀灌的功劳啊。其中“走”是逃跑的意思,“力”是功劳的意思。
2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辨析。
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贼:敌人;甚:非常;督厉:督促鼓励;终:终于;援:救援。
2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认真阅读文言文可知,主要内容是:苟灌年纪虽然很小,却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有胆识,有大将之才,勇武过人,能够率领军马突出重围;苟灌智谋过人,危急时刻拜访石览请求援助后,又代父写信与周访寻求援助,最终取得胜利。“言而有信”并没有在文中体现。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荀崧的小女儿荀灌,幼年就有很高的气节。荀崧担任襄城太守,被杜曾围攻,兵力薄弱,粮食也吃光了,打算向自己的老部下求救,如何突围求救却没有办法。荀灌当时十三岁,于是率领好几十名勇士,晚上出城突围。敌人追赶得很急,荀灌督促激励官兵,一边交战一边前进,终于得到了救兵的救援。敌人听说救兵到了,分散逃走,这是荀灌的功劳。
(2022·浙江丽水·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
《钥匙尚在》
昔有愚人入京选,皮袋被贼盗去。其人曰:“贼偷我袋,将终不得我物也。”或问其故,答曰:“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昔有愚人入京选 ;其人曰 或问其故 ,
2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
25.皮袋被偷了,愚人为什么不着急?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6.面对愚人的可笑举动,你想说点什么?
【答案】23. 从前 那,那个 有的人 代词,指愚人 24.皮口袋的钥匙还拴在我的衣服带子上,贼能用什么东西来打开皮口袋上的锁呢? 25.他以为钥匙在自己身上,小偷就打不开袋子,拿不走他的东西。 26.愚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愚不可及。我们考虑事情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不能麻痹大意、自欺欺人。
【解析】23.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结合句子意思来理解。
“昔有愚人入京选”意思是:从前有个愚人到京城参加考选。“昔”:从前。
“其人曰”意思是:这个愚人说。“其”那,那个。
“或问其故”意思是:有人觉得奇怪,就问他什么缘故。“或”:有的人;“其”代词,指愚人。
2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子意思是:皮口袋的钥匙还拴在我的衣服带子上,贼能用什么东西来打开皮口袋上的锁呢?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题干要求和文言文内容,从文中“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可知,他以为钥匙在自己身上,小偷就打不开袋子,拿不走他的东西。
26.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中的愚人皮袋被偷走,自以为聪明,以为小偷得不到袋子里的东西,真是愚不可及。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愚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愚不可及。我们考虑事情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不能麻痹大意、自欺欺人。
【点睛】译文: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进京城选官,(他的)皮袋被人偷走了.他说:“小偷虽然偷走了我的皮袋,但他永远不能得到我袋子里的东西。”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皮袋的钥匙还系在我的衣带上,那小偷拿什么打开它呢?”
(2022·浙江·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①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③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注释】①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③佣:雇佣。④大学:大学问家。
27.给下列加点字或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邻居有烛而不逮。( )
A.抓住。 B.达到,及。 C.捉,捕。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
A.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
B.主人感到很惊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后他成为大学问家。
C.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拿出钱给他买书,直到读完大学。
2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匡衡/勤学/而无烛 B.衡/乃穿壁/引/其光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9.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 ,“衡乃穿璧引其光”是想 (用原句回答)。“ ”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任写一个: 。
【答案】27. B A 28.A 29. 匡衡 以书映光而读之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解析】27.本题考查字或句子的意思。
(1)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来理解字的意思。“邻居有烛而不逮”的意思是: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逮:到,及。故选:B。
(2)结合参考译文可知,“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的意思: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于是(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故选:A。
2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节奏划分。
A.“匡衡勤学而无烛”的意思是: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故:“匡衡/勤学/而无烛”停顿正确。
B.“衡乃穿壁引其光”的意思是: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停顿应为“衡/乃穿壁/引其光”故停顿不正确。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的意思是: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停顿应为“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故停顿错误。
29.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结合译文可知,短文的主人公是匡衡,“衡乃穿璧引其光”是想:以书映光而读之。“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个故事;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如:夜以继日。
【点睛】参考译文: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于是(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2022·浙江宁波·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
夸父与日逐①走,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③。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 海外北经》
[注释]①逐;竞争。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泽:湖。
[乙]
逮①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②草木,而民无所食。猰(yà)貐(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豨(xī)、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③后羿诛④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⑤封豨于桑林。
——(淮南子 本经训》
[注释]①逮:等到。②杀:晒死。③使:派。④诛:杀。⑤擒:擒获。
30.默读两则文言文,根据内容取题,[甲]是 ;[乙]是 。
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夸父与日逐走
②弃其杖
③十日并出
④缴大风于青丘之泽
32.下列对“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的描述最符合文意的是
A.让老百姓害怕的事物
B.来祸害老百姓的事物
C.被老百姓除掉的事物
D.用来保护太阳的事物
这样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把理由写下来。
33.这两则文言文有什么共同点?试着找出两处写下来。
【答案】30. 夸父逐日 羿射九日 31. 奔跑。 丢弃。 太阳。 用箭射。 32. B 原文说“皆为民害”,后被后羿一一消灭,解百姓与危难,故这些事物是用来祸害老百姓的。 33.①都是古代神话故事 ②都有征服太阳的情节。
【解析】30.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可以概括为:夸父逐日;结合“十日并出”“尧乃使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可以概括为:羿射九日。
3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夸父与太阳赛跑。逐:奔跑。②句意为:丢弃他的手杖。弃:丢弃。③句意为: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日:太阳。④句意为: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缴:用箭射。
3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的意思是: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可知: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来祸害老百姓的事物。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在南方的泽地荒野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太阳,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
3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与掌握。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他们都有其共同特点,都是古代神话故事,都有征服太阳的情节。即坚持不懈,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
【点睛】参考译文:
【甲】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乙】等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枯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也没有。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在南方的泽地荒野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太阳,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