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玉人立像的姿态与位于辽宁朝阳的红山文化遗址的同类器非常相似,都是双臂弯曲,置于胸前,呈站姿。玉鸟和玉龟常见于这两个地区,天圆地方等观念的表现也极为接近。这表明这两个区域( )
A.原始人群出现 B.权贵阶层产生
C.有一定的文化联系 D.迈进阶级社会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原始人群是原始社会的最早阶段,凌家滩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权贵阶层出现的前提是私有制的产生、较明显的阶级分化,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两个地区的出土文物多有神似相近之处,说明两地之间早有直接或间接的文化联系,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迈进阶级社会的标志是早期国家的诞生,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依托或证据,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王莽作宰衡时(4年),建弟子舍万区……为博士舍三十区。东为常满仓,仓之北为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隧(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或论议槐下。”据此可知,“槐市”( )
A.推动“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 B.说明政府鼓励士人经商获利
C.标志坊市分区制度开始瓦解 D.有利于书籍流通与文化传播
【答案】D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独尊儒术”局面形成于汉武帝时代,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西汉的基本国策是重农抑商,材料显示王莽仅建弟子舍、博士舍,读书人的聚集及对书籍的需求,促使槐市自然形成,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坊市分区制度开始瓦解于唐宋时期,且材料也无从反映城市商业布局和政策,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槐市买卖的主要商品之一是“经传书记”,促进了书籍的交易和流通,而诸多太学生“议论槐下”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汉代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北宋儒学家李靓在《寄上孙安抚书》中明确指出:“茶盐之禁,本非便人……当少缓之。”并认为:“当弛一切之禁,听民自便。”这些主张( )
A.刺激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B.推动榷场贸易的兴起
C.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 D.启迪“工商皆本”思潮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为经济主张,与文化上儒学复兴关系不大,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为反对专卖制度,榷场是辽、宋、西夏、金政权在各自疆土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属于边境贸易,两者关系不大,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北宋儒学家李觏主张减轻甚至解除国家在茶、盐贸易方面的垄断和控制,允许民间自由经营,适应了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自1167年开始,金世宗开始对猛安谋克制进行改革和重建,严禁猛安谋克户出卖土地、奴婢,禁止酗酒游宴,鼓励猛安谋克户亲自从事耕种。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猛安谋克户依然无法改变懒惰、畏战的面貌。猛安谋克制的衰亡源于( )
A.金世宗改革对封建化的逆转 B.猛安谋克的日益腐化
C.因俗而治不适应多民族地区 D.社会条件的根本变化
【答案】D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金世宗改革总体上是适应封建化的,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猛安谋克的腐化是直接原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猛安谋克制的衰亡不是由于因俗而治不适应多民族地区而是不适应更高的农耕文明发展的需要,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猛安谋克制作为一种兵民合一的组织系统,推动了女真民族的兴起,但进入中原地区以后,逐渐不适应更高的农耕文明发展的需要,其衰亡是必然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猛安谋克制衰亡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雍正七年(1729),为便于留档备查,雍正皇帝推行奏折副本制度,即由军机处负责誊录“朱批奏折”副本,故称“录副奏折”或“军机处录副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雍正年间 B.政府决策效率进一步提升
C.奏折制度日趋专业规范化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答案】C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奏折副本制度,由此可推断奏折制本身早已出现,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提高决策效率的是奏折制本身,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为便于留档备查,雍正皇帝推行奏折副本制度”,可知为便于留档备查,副本制度应运而生,有利于奏折制度整体上的规范化、完善化,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清代内阁权能进一步下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奏折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如表为周锡瑞统计的近代外国在华投资概况。据此可知,近代外国在华投资( )
行业 出口 金融 运输 房地产和公用事业 制造业
占比 16.8% 20.5% 25% 9% 19.6%
A.服务于列强对华贸易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C.不利于工厂制度引进 D.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答案】A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数据可知,制造业占比不超过五分之一,而占比较高的运输、金融、出口均服务于列强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需要,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半殖民地主要表现为政治主权的沦丧,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工厂制度的引进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民族工业产生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外国对华投资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这主要表明( )
A.史料决定了历史价值观 B.主观因素制约史料价值
C.历史需求影响历史记忆 D.一手史料往往并不可靠
【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史料决定了历史价值观”的表述过于夸张,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可知,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的亲历者,承认自己所著的书存在个人感彩,表明主观因素对于史料价值的制约,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文献史料具有主观性,未涉及历史需求和历史记忆之间的关系,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一手史料往往并不可靠”的表述过于绝对,需要对史料进行研究,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维新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湖南立宪派一度组织了宪友会、宪政实进会等政治团体,积极为日后竞选国会议席,参与政府权力的分配作准备。但立宪派人士大多逐渐意识到“欲救中国,舍革命无他法”。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立宪派与革命派矛盾消解
C.清末新政沦为了骗局 D.政党政治的尝试宣告失败
【答案】A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但立宪派人士大多逐渐意识到‘欲救中国,舍革命无他法’。”可知,立宪派最终对清政府绝望而转向革命,可见当时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矛盾消解”表述绝对化,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新政取得一定的成效,不完全是骗局,且材料主旨信息是强调革命思潮影响力扩大,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史上政党政治的尝试失败是民国初年,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民主革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如表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若干政策、命令》。这些措施( )
时间 政策
1938年11月24日 边区行政委员会发出通告,号召边区各级政府及群众团体,为动员16万石救国公粮,保证军粮坚持持久战而斗争
《征收救国公粮暂行条例》和《边区军用粮票使用办法》
1939年1月 恢复征收田房契税
1939年2月 发布禁粮出境通令
A.延续了土地革命时期的基本政策
B.增强了民众生产积极性
C.适应了抗战战略相持阶段的需求
D.确保了根据地粮食安全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战时期,政策变化较为明显,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政策的立足点更多考虑战时需要,不可能直接增强生产积极性,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938年10月已进入相持阶段,材料中“保证军粮坚持持久战”“禁粮出境”等政策有利于解决抗日根据地的军粮供应问题,为持久抗战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政策的立足点更多考虑战时需要,不能确保粮食安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曾经强调“经过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正确方针,进行了大量的艰巨复杂的经济调整工作,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已经摆脱了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困境,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价格体系的同时,还必须十分重视税收、财政、信贷、汇率、工资、奖金等各种经济杠杆的综合运用。”这些方针适用于( )
A.1961-1965年 B.1979-1991年 C.1992-2012年 D.2012年至今
【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经济已经摆脱了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困境,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可知,当时已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但尚未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B正确;“1961-1965/1992-2012/2012年至今”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如图图1、图2显示了一个帝国疆域的变化。该帝国( )
A.7世纪时期一分为二 B.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
C.使大陆法系成熟完备 D.征服占领北非、基辅罗斯
【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7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9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又面临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两幅图是拜占庭帝国不同时期的疆域。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帝国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7世纪中后期,失去大片土地,再也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拜占庭帝国皇帝组织法学家编成《罗马民法大全》,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并非成熟完备,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1219年,成吉思汗率军第一次西征,向西亚进发,一路势如破竹,随后北上越过高加索山脉,直抵基辅罗斯国的地盘,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蒙田在16世纪就建议教师“要根据孩子的智力,对他进行考验,教会他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有时领着他前进,有时则让他自己披荆斩棘。老师不应该一个人想,一个人讲,也应该听他的学生讲一讲。”这一主张( )
A.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需要 B.拉开西欧宗教改革的序幕
C.确立了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 D.直接为科学革命作了准备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所以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1517年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是理性,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个别主张不可能直接为科学革命作准备,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文艺复兴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如图为1871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德国皇帝胜利进入巴黎》。该漫画反映的是( )
A.德意志统一的特点 B.拿破仑帝国的覆亡
C.德国君主立宪制建立 D.巴黎公社革命的根源
【答案】A
【知识点】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漫画反映的是普法战争的结局,德意志统一是通过独特的封建王朝战争实现的,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滑铁卢战役中全军覆没,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标志着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公社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德意志统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1869年,巴黎的交易所拥有307种有价证券,总数达330亿法郎,几乎超过当时法国工业总产值的两倍。该史实可佐证,当时法国( )
A.对外经济扩张依赖商品输出 B.工业化进程受到影响
C.商业革命激发经营方式创新 D.证券金融业领先欧洲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法国对外经济扩张,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巴黎的交易所拥有307种有价证券,总数达330亿法郎,几乎超过当时法国工业总产值的两倍”,可知过多资本投入证券金融业,使得工业部门资金相对投入不足,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商业革命在新航路开辟时代已出现,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国家发展状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法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1952年,有官方背景的富兰克林图书项目在纽约成立,该项目以服务国家利益为根本宗旨,希望凭借图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走进阿拉伯世界。所选图书需“宣扬美国的知识文化信息;培养世界民众对美国历史、政府、文化、经济、技术、科学等方面的兴趣”。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文化传播渗透冷战思维
B.力图扩大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力
C.与苏联竞争的重心转向
D.全力实施“北约”组织东扩战略
【答案】A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此时正处于冷战高潮,富兰克林图书项目以服务美国国家利益为根本宗旨,所选图书均服务于与苏联争夺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等冷战目的,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力图扩大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力,与美国战略相悖,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阿拉伯世界的信息,没有体现苏联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阿拉伯世界的信息,没有体现北约东扩的战略,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诶美苏冷战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20世纪70年代,苏联开始修建贝阿铁路(如图所示),旨在打通矿产丰富的边陲地区。沿途冻土层屡屡造成铁道变形,施工工人时常畏罪潜逃。1991年通车的时候苏联已经解体,沿途许多“模范镇”基本上沦为鬼城。贝阿铁路的修建过程折射出( )
A.军备竞赛、对外扩张葬送了苏联
B.苏联始终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C.苏联企图开发远东以改善中苏关系
D.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面临挑战
【答案】D
【知识点】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军备竞赛、对外扩张葬送了苏联与材料不符合,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修建铁路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重工业,材料也无法体现“始终”,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苏联企图开发远东以改善中苏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贝阿铁路的修建历时过长,线路设计也不科学合理,劳动者欠缺积极性,这些都体现了当时苏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苏联经济体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下之《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休宁县矿税票》,是晚明征收矿税的历史见证。
矿税票 休宁县为征收矿税银两事,本府帖文照奉院道案验,详议本府包采银两缘由,奉此尊经照则,派数示谕上约去后,今据本县五都四图郑英上纳三十年分矿税银玖两别钱陆分陆厘六毫六丝零忽四微,合行给票渺付照,其银眼同验兑足色,包封投柜。如有低假短少查出,一并究治不恕。须至票者。 矿字五十八号 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日给 都图里长等经收银匠
——周向华《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徽州文书》
材料二由于战争频仍,欧洲各国对于货币的需求大增。据统计, 1550年,西属美洲白银产量300万银元,运到欧洲为300万银元,从欧洲运到东方的是200-300万银元;而1600年美洲产银1100-1400万元,运到欧洲1000万元,运到东方的只有440万元。……1640年,马六甲被荷兰人夺取,意味着葡萄牙人经营的里斯本——果阿——澳门航线的断裂。
——摘编自万明《全球视野下的明朝覆没——基于白银货币化的分析》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休宁县矿税票》蕴含的历史信息。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和世界历史背景。
【答案】(1)信息:晚明货币财政出现,以白银作为征收实态;矿税是杂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白银货币化促使赋役全面货币化以后,对于白银的需求急剧增加,皇室财政大规模扩张(赋税沉重);赋税征收依赖基层治理。
(2)财政原因:白银货币化进一步刺激统治者横征暴敛,掠夺社会财富;经济衰退与民生维艰(阶级矛盾激化);海外白银供应链断裂(输入量大减)。
世界历史背景:欧洲三十年战争(战争频仍);殖民争霸战争加剧;西、葡霸权受到冲击。
【知识点】明清易代;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历史信息:据材料一“休宁县为征收矿税银两事,本府帖文照奉院道案验,详议本府包采银两缘由,奉此尊经照则”,可知“:晚明货币财政出现,以白银作为征收实态”;据材料一“今据本县五都四图郑英上纳三十年分矿税银玖两捌钱陆分陆厘六毫六丝零忽四微,合行给票渺付照”,可知“矿税是杂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白银货币化促使赋役全面货币化以后,对于白银的需求急剧增加,皇室财政大规模扩张(赋税沉重)”;据材料“如有低假短少查出,一并究治不恕。须至票者”,可知“赋税征收依赖基层治理”。
(2)据材料一休宁县征收矿税银两数量之多,可知财政原因:白银货币化进一步刺激统治者横征暴敛,掠夺社会财富;经济衰退与民生维艰(阶级矛盾激化);据材料二“1640年,马六甲被荷兰人夺取,意味着葡萄牙人经营的里斯本—果阿—澳门航线的断裂”,可知“海外白银供应链断裂(输入量大减)”;据材料二“由于战争频仍,欧洲各国对于货币的需求大增”,可得出“欧洲三十年战争(战争频仍)”;据材料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对殖民地的争夺,可得出“殖民争霸战争加剧”和西、葡霸权受到冲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理解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问题上的论战从未间断。五四前后,关于东西文化的论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延续10余年。论战的主要问题是关于东西文化的异同优劣、关于新旧文化能否调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采用何种文化、走什么道路等。在这场论战中,“东方文化派”的主要观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宣告了西方文明的彻底破产,主张用东方文化去拯救走向没落的西方文化。
对此,李大钊指出:“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
——据李华兴《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历史考察》等资料整理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方文化派”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指出此种态度形成的背景。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答案】(1)态度:肯定东方文化,同情西方文化(主张以东方文化挽救西方文化)。
背景:一战暴露西方社会危机;新文化运动发展;民国初年西方式民主政治尝试受挫,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2)影响:知识分子重新审视西方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价值,文化自信提升;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新文化运动转向;中华文化包容性凸显。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1)态度: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宣告了西方文明的彻底破产,主张用东方文化去拯救走向没落的西方文化。”可知,肯定东方文化,同情西方文化或主张以东方文化挽救西方文化。背景:根据材料“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并结合所学可从一战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暴露西方社会危机;新文化运动发展,传播了新思想;民国初年西方式民主政治尝试受挫,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2)影响:根据材料“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西方文化危机,知识分子重新审视西方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价值,文化自信提升;并根据一战的时间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转向;以及中华文化包容性凸显,兼收并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我和妈妈去旅游。
明媚的夏日里,晴空万里,湛蓝如洗,宽阔平整的飞机场上人头攒动、客人如织,架架银鹰待时起飞、直冲蓝天。妈妈是一位来自农村的青年妇女,她着装入时、发型流行、相貌俊秀、身材高挑,背着时髦新款皮包。她带着我一起乘坐飞机外出旅游,我穿着漂亮的裙子,看到宏伟的大飞机,开心得拍手欢呼起来。妈妈脸上流露出兴奋而又含蓄的微笑,开心地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咱们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家家户户开始富裕起来,也可以在农闲时节外出旅游了。不仅是坐汽车、坐火车,还能坐飞机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首先,确定短文主题,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20世纪60年代的宣传画,可以从符合20世纪60年代、现代化等角度进行提炼主题,如:新中国的建设成就等。
其次,围绕提炼的主题,从时代背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角度进行详细描述,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调整;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见规模,效果明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培育了良好社会风气,社会进步举世瞩目。在外交上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后,围绕主题,描述其影响和意义,说明其所体现的价值,如:极大地激发了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启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对研究20世纪60年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接触外交事务以后,李鸿章获得了许多国际法知识,逐渐有了一些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在讨论各国驻华公使觐见同治帝礼仪的问题时,李鸿章提出:“既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理相待”“中国无权能变其各国之例”。他在奏折中曾经指出洋人提出的修约要求“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盖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明确主张“关税乃中国自主之权”。李鸿章敏锐地认识到列强内部存在矛盾,如果能充分利用其相互掣肘的诸因素,则能在弱国外交的不利形势下维护国家的利益。但他坚持“两国立约,所应遵守之责,不拘式款如何,有明言而立者,有默许而立者,均当谨守”。
——摘编自宫兰兰《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及运用》
(1) 据材料概括李鸿章对国际法的基本认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
【答案】(1)认识:意识到国家之间应当独立、平等;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运用均势外交;应遵守条约。
(2)评价:突破天朝上国观念,具有进步性;有利于外交的近代化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在国际法思想指导下的外交实践成效甚微。
【知识点】欧洲殖民者对被殖民地区文化的影响;国际法的形成
【解析】【分析】(1)认识:据材料“未便以属国之理相待”得出意识到国家之间应当独立、平等;据材料“洋人提出的修约要求……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得出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据材料“认识到列强内部存在矛盾,如果能充分利用其相互掣肘的诸因素,则能在弱国外交的不利形势下维护国家的利益”得出运用均势外交;据材料“两国立约,所应遵守之责,……均当谨守”得出应遵守条约。
(2)评价:结合所学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评价。李鸿章意识到国家之间应当独立、平等,主张遵守和利用国际法,突破了天朝上国观念,有利于外交的近代化和洋务运动的开展,具有进步性。但他的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且夸大了国际法的作用,其在国际法思想指导下的外交实践成效甚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李鸿章对国际法的基本认识,理解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玉人立像的姿态与位于辽宁朝阳的红山文化遗址的同类器非常相似,都是双臂弯曲,置于胸前,呈站姿。玉鸟和玉龟常见于这两个地区,天圆地方等观念的表现也极为接近。这表明这两个区域( )
A.原始人群出现 B.权贵阶层产生
C.有一定的文化联系 D.迈进阶级社会
2.(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王莽作宰衡时(4年),建弟子舍万区……为博士舍三十区。东为常满仓,仓之北为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隧(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或论议槐下。”据此可知,“槐市”( )
A.推动“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 B.说明政府鼓励士人经商获利
C.标志坊市分区制度开始瓦解 D.有利于书籍流通与文化传播
3.(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北宋儒学家李靓在《寄上孙安抚书》中明确指出:“茶盐之禁,本非便人……当少缓之。”并认为:“当弛一切之禁,听民自便。”这些主张( )
A.刺激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B.推动榷场贸易的兴起
C.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 D.启迪“工商皆本”思潮
4.(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自1167年开始,金世宗开始对猛安谋克制进行改革和重建,严禁猛安谋克户出卖土地、奴婢,禁止酗酒游宴,鼓励猛安谋克户亲自从事耕种。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猛安谋克户依然无法改变懒惰、畏战的面貌。猛安谋克制的衰亡源于( )
A.金世宗改革对封建化的逆转 B.猛安谋克的日益腐化
C.因俗而治不适应多民族地区 D.社会条件的根本变化
5.(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雍正七年(1729),为便于留档备查,雍正皇帝推行奏折副本制度,即由军机处负责誊录“朱批奏折”副本,故称“录副奏折”或“军机处录副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雍正年间 B.政府决策效率进一步提升
C.奏折制度日趋专业规范化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6.(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如表为周锡瑞统计的近代外国在华投资概况。据此可知,近代外国在华投资( )
行业 出口 金融 运输 房地产和公用事业 制造业
占比 16.8% 20.5% 25% 9% 19.6%
A.服务于列强对华贸易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C.不利于工厂制度引进 D.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7.(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这主要表明( )
A.史料决定了历史价值观 B.主观因素制约史料价值
C.历史需求影响历史记忆 D.一手史料往往并不可靠
8.(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湖南立宪派一度组织了宪友会、宪政实进会等政治团体,积极为日后竞选国会议席,参与政府权力的分配作准备。但立宪派人士大多逐渐意识到“欲救中国,舍革命无他法”。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立宪派与革命派矛盾消解
C.清末新政沦为了骗局 D.政党政治的尝试宣告失败
9.(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如表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若干政策、命令》。这些措施( )
时间 政策
1938年11月24日 边区行政委员会发出通告,号召边区各级政府及群众团体,为动员16万石救国公粮,保证军粮坚持持久战而斗争
《征收救国公粮暂行条例》和《边区军用粮票使用办法》
1939年1月 恢复征收田房契税
1939年2月 发布禁粮出境通令
A.延续了土地革命时期的基本政策
B.增强了民众生产积极性
C.适应了抗战战略相持阶段的需求
D.确保了根据地粮食安全
10.(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曾经强调“经过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正确方针,进行了大量的艰巨复杂的经济调整工作,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已经摆脱了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困境,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价格体系的同时,还必须十分重视税收、财政、信贷、汇率、工资、奖金等各种经济杠杆的综合运用。”这些方针适用于( )
A.1961-1965年 B.1979-1991年 C.1992-2012年 D.2012年至今
11.(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如图图1、图2显示了一个帝国疆域的变化。该帝国( )
A.7世纪时期一分为二 B.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
C.使大陆法系成熟完备 D.征服占领北非、基辅罗斯
12.(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蒙田在16世纪就建议教师“要根据孩子的智力,对他进行考验,教会他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有时领着他前进,有时则让他自己披荆斩棘。老师不应该一个人想,一个人讲,也应该听他的学生讲一讲。”这一主张( )
A.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需要 B.拉开西欧宗教改革的序幕
C.确立了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 D.直接为科学革命作了准备
13.(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如图为1871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德国皇帝胜利进入巴黎》。该漫画反映的是( )
A.德意志统一的特点 B.拿破仑帝国的覆亡
C.德国君主立宪制建立 D.巴黎公社革命的根源
14.(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1869年,巴黎的交易所拥有307种有价证券,总数达330亿法郎,几乎超过当时法国工业总产值的两倍。该史实可佐证,当时法国( )
A.对外经济扩张依赖商品输出 B.工业化进程受到影响
C.商业革命激发经营方式创新 D.证券金融业领先欧洲
15.(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1952年,有官方背景的富兰克林图书项目在纽约成立,该项目以服务国家利益为根本宗旨,希望凭借图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走进阿拉伯世界。所选图书需“宣扬美国的知识文化信息;培养世界民众对美国历史、政府、文化、经济、技术、科学等方面的兴趣”。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文化传播渗透冷战思维
B.力图扩大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力
C.与苏联竞争的重心转向
D.全力实施“北约”组织东扩战略
16.(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20世纪70年代,苏联开始修建贝阿铁路(如图所示),旨在打通矿产丰富的边陲地区。沿途冻土层屡屡造成铁道变形,施工工人时常畏罪潜逃。1991年通车的时候苏联已经解体,沿途许多“模范镇”基本上沦为鬼城。贝阿铁路的修建过程折射出( )
A.军备竞赛、对外扩张葬送了苏联
B.苏联始终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C.苏联企图开发远东以改善中苏关系
D.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面临挑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下之《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休宁县矿税票》,是晚明征收矿税的历史见证。
矿税票 休宁县为征收矿税银两事,本府帖文照奉院道案验,详议本府包采银两缘由,奉此尊经照则,派数示谕上约去后,今据本县五都四图郑英上纳三十年分矿税银玖两别钱陆分陆厘六毫六丝零忽四微,合行给票渺付照,其银眼同验兑足色,包封投柜。如有低假短少查出,一并究治不恕。须至票者。 矿字五十八号 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日给 都图里长等经收银匠
——周向华《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徽州文书》
材料二由于战争频仍,欧洲各国对于货币的需求大增。据统计, 1550年,西属美洲白银产量300万银元,运到欧洲为300万银元,从欧洲运到东方的是200-300万银元;而1600年美洲产银1100-1400万元,运到欧洲1000万元,运到东方的只有440万元。……1640年,马六甲被荷兰人夺取,意味着葡萄牙人经营的里斯本——果阿——澳门航线的断裂。
——摘编自万明《全球视野下的明朝覆没——基于白银货币化的分析》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休宁县矿税票》蕴含的历史信息。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和世界历史背景。
18.(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问题上的论战从未间断。五四前后,关于东西文化的论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延续10余年。论战的主要问题是关于东西文化的异同优劣、关于新旧文化能否调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采用何种文化、走什么道路等。在这场论战中,“东方文化派”的主要观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宣告了西方文明的彻底破产,主张用东方文化去拯救走向没落的西方文化。
对此,李大钊指出:“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
——据李华兴《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历史考察》等资料整理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方文化派”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指出此种态度形成的背景。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19.(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023高三上·江苏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接触外交事务以后,李鸿章获得了许多国际法知识,逐渐有了一些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在讨论各国驻华公使觐见同治帝礼仪的问题时,李鸿章提出:“既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理相待”“中国无权能变其各国之例”。他在奏折中曾经指出洋人提出的修约要求“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盖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明确主张“关税乃中国自主之权”。李鸿章敏锐地认识到列强内部存在矛盾,如果能充分利用其相互掣肘的诸因素,则能在弱国外交的不利形势下维护国家的利益。但他坚持“两国立约,所应遵守之责,不拘式款如何,有明言而立者,有默许而立者,均当谨守”。
——摘编自宫兰兰《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及运用》
(1) 据材料概括李鸿章对国际法的基本认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原始人群是原始社会的最早阶段,凌家滩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权贵阶层出现的前提是私有制的产生、较明显的阶级分化,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两个地区的出土文物多有神似相近之处,说明两地之间早有直接或间接的文化联系,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迈进阶级社会的标志是早期国家的诞生,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依托或证据,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D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独尊儒术”局面形成于汉武帝时代,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西汉的基本国策是重农抑商,材料显示王莽仅建弟子舍、博士舍,读书人的聚集及对书籍的需求,促使槐市自然形成,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坊市分区制度开始瓦解于唐宋时期,且材料也无从反映城市商业布局和政策,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槐市买卖的主要商品之一是“经传书记”,促进了书籍的交易和流通,而诸多太学生“议论槐下”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汉代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为经济主张,与文化上儒学复兴关系不大,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为反对专卖制度,榷场是辽、宋、西夏、金政权在各自疆土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属于边境贸易,两者关系不大,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北宋儒学家李觏主张减轻甚至解除国家在茶、盐贸易方面的垄断和控制,允许民间自由经营,适应了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D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金世宗改革总体上是适应封建化的,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猛安谋克的腐化是直接原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猛安谋克制的衰亡不是由于因俗而治不适应多民族地区而是不适应更高的农耕文明发展的需要,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猛安谋克制作为一种兵民合一的组织系统,推动了女真民族的兴起,但进入中原地区以后,逐渐不适应更高的农耕文明发展的需要,其衰亡是必然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猛安谋克制衰亡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C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奏折副本制度,由此可推断奏折制本身早已出现,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提高决策效率的是奏折制本身,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为便于留档备查,雍正皇帝推行奏折副本制度”,可知为便于留档备查,副本制度应运而生,有利于奏折制度整体上的规范化、完善化,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清代内阁权能进一步下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奏折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A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数据可知,制造业占比不超过五分之一,而占比较高的运输、金融、出口均服务于列强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需要,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半殖民地主要表现为政治主权的沦丧,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工厂制度的引进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民族工业产生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外国对华投资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史料决定了历史价值观”的表述过于夸张,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可知,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的亲历者,承认自己所著的书存在个人感彩,表明主观因素对于史料价值的制约,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文献史料具有主观性,未涉及历史需求和历史记忆之间的关系,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一手史料往往并不可靠”的表述过于绝对,需要对史料进行研究,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维新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A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但立宪派人士大多逐渐意识到‘欲救中国,舍革命无他法’。”可知,立宪派最终对清政府绝望而转向革命,可见当时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矛盾消解”表述绝对化,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新政取得一定的成效,不完全是骗局,且材料主旨信息是强调革命思潮影响力扩大,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史上政党政治的尝试失败是民国初年,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民主革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战时期,政策变化较为明显,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政策的立足点更多考虑战时需要,不可能直接增强生产积极性,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938年10月已进入相持阶段,材料中“保证军粮坚持持久战”“禁粮出境”等政策有利于解决抗日根据地的军粮供应问题,为持久抗战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政策的立足点更多考虑战时需要,不能确保粮食安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经济已经摆脱了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困境,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可知,当时已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但尚未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B正确;“1961-1965/1992-2012/2012年至今”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7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9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又面临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两幅图是拜占庭帝国不同时期的疆域。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帝国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7世纪中后期,失去大片土地,再也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拜占庭帝国皇帝组织法学家编成《罗马民法大全》,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并非成熟完备,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1219年,成吉思汗率军第一次西征,向西亚进发,一路势如破竹,随后北上越过高加索山脉,直抵基辅罗斯国的地盘,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所以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1517年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是理性,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个别主张不可能直接为科学革命作准备,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文艺复兴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A
【知识点】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漫画反映的是普法战争的结局,德意志统一是通过独特的封建王朝战争实现的,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滑铁卢战役中全军覆没,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标志着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公社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德意志统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法国对外经济扩张,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巴黎的交易所拥有307种有价证券,总数达330亿法郎,几乎超过当时法国工业总产值的两倍”,可知过多资本投入证券金融业,使得工业部门资金相对投入不足,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商业革命在新航路开辟时代已出现,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国家发展状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法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A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此时正处于冷战高潮,富兰克林图书项目以服务美国国家利益为根本宗旨,所选图书均服务于与苏联争夺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等冷战目的,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力图扩大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力,与美国战略相悖,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阿拉伯世界的信息,没有体现苏联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阿拉伯世界的信息,没有体现北约东扩的战略,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诶美苏冷战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D
【知识点】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军备竞赛、对外扩张葬送了苏联与材料不符合,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修建铁路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重工业,材料也无法体现“始终”,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苏联企图开发远东以改善中苏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贝阿铁路的修建历时过长,线路设计也不科学合理,劳动者欠缺积极性,这些都体现了当时苏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苏联经济体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1)信息:晚明货币财政出现,以白银作为征收实态;矿税是杂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白银货币化促使赋役全面货币化以后,对于白银的需求急剧增加,皇室财政大规模扩张(赋税沉重);赋税征收依赖基层治理。
(2)财政原因:白银货币化进一步刺激统治者横征暴敛,掠夺社会财富;经济衰退与民生维艰(阶级矛盾激化);海外白银供应链断裂(输入量大减)。
世界历史背景:欧洲三十年战争(战争频仍);殖民争霸战争加剧;西、葡霸权受到冲击。
【知识点】明清易代;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历史信息:据材料一“休宁县为征收矿税银两事,本府帖文照奉院道案验,详议本府包采银两缘由,奉此尊经照则”,可知“:晚明货币财政出现,以白银作为征收实态”;据材料一“今据本县五都四图郑英上纳三十年分矿税银玖两捌钱陆分陆厘六毫六丝零忽四微,合行给票渺付照”,可知“矿税是杂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白银货币化促使赋役全面货币化以后,对于白银的需求急剧增加,皇室财政大规模扩张(赋税沉重)”;据材料“如有低假短少查出,一并究治不恕。须至票者”,可知“赋税征收依赖基层治理”。
(2)据材料一休宁县征收矿税银两数量之多,可知财政原因:白银货币化进一步刺激统治者横征暴敛,掠夺社会财富;经济衰退与民生维艰(阶级矛盾激化);据材料二“1640年,马六甲被荷兰人夺取,意味着葡萄牙人经营的里斯本—果阿—澳门航线的断裂”,可知“海外白银供应链断裂(输入量大减)”;据材料二“由于战争频仍,欧洲各国对于货币的需求大增”,可得出“欧洲三十年战争(战争频仍)”;据材料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对殖民地的争夺,可得出“殖民争霸战争加剧”和西、葡霸权受到冲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理解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1)态度:肯定东方文化,同情西方文化(主张以东方文化挽救西方文化)。
背景:一战暴露西方社会危机;新文化运动发展;民国初年西方式民主政治尝试受挫,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2)影响:知识分子重新审视西方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价值,文化自信提升;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新文化运动转向;中华文化包容性凸显。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1)态度: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宣告了西方文明的彻底破产,主张用东方文化去拯救走向没落的西方文化。”可知,肯定东方文化,同情西方文化或主张以东方文化挽救西方文化。背景:根据材料“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并结合所学可从一战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暴露西方社会危机;新文化运动发展,传播了新思想;民国初年西方式民主政治尝试受挫,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2)影响:根据材料“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西方文化危机,知识分子重新审视西方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价值,文化自信提升;并根据一战的时间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转向;以及中华文化包容性凸显,兼收并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答案】我和妈妈去旅游。
明媚的夏日里,晴空万里,湛蓝如洗,宽阔平整的飞机场上人头攒动、客人如织,架架银鹰待时起飞、直冲蓝天。妈妈是一位来自农村的青年妇女,她着装入时、发型流行、相貌俊秀、身材高挑,背着时髦新款皮包。她带着我一起乘坐飞机外出旅游,我穿着漂亮的裙子,看到宏伟的大飞机,开心得拍手欢呼起来。妈妈脸上流露出兴奋而又含蓄的微笑,开心地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咱们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家家户户开始富裕起来,也可以在农闲时节外出旅游了。不仅是坐汽车、坐火车,还能坐飞机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首先,确定短文主题,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20世纪60年代的宣传画,可以从符合20世纪60年代、现代化等角度进行提炼主题,如:新中国的建设成就等。
其次,围绕提炼的主题,从时代背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角度进行详细描述,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调整;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见规模,效果明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培育了良好社会风气,社会进步举世瞩目。在外交上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后,围绕主题,描述其影响和意义,说明其所体现的价值,如:极大地激发了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启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对研究20世纪60年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1)认识:意识到国家之间应当独立、平等;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运用均势外交;应遵守条约。
(2)评价:突破天朝上国观念,具有进步性;有利于外交的近代化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在国际法思想指导下的外交实践成效甚微。
【知识点】欧洲殖民者对被殖民地区文化的影响;国际法的形成
【解析】【分析】(1)认识:据材料“未便以属国之理相待”得出意识到国家之间应当独立、平等;据材料“洋人提出的修约要求……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得出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据材料“认识到列强内部存在矛盾,如果能充分利用其相互掣肘的诸因素,则能在弱国外交的不利形势下维护国家的利益”得出运用均势外交;据材料“两国立约,所应遵守之责,……均当谨守”得出应遵守条约。
(2)评价:结合所学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评价。李鸿章意识到国家之间应当独立、平等,主张遵守和利用国际法,突破了天朝上国观念,有利于外交的近代化和洋务运动的开展,具有进步性。但他的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且夸大了国际法的作用,其在国际法思想指导下的外交实践成效甚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李鸿章对国际法的基本认识,理解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