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学习目标:
1.学会区别驳论文中对方错误论点和作者的论点。
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
3.分析文中出现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
1、字音
搽(chá)玄虚(xuán) 省悟(xǐng) 渺茫(miǎo)
脊梁(jǐ) 仿佛(fú) 诓骗(kuāng) 慨叹 (kǎi)
佛教(fó) 笼罩(lǒng)
2、文学常识: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同学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同学乙: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有人
请你辨一辨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为什么要先说对方的观点呢?
树靶子
批靶子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对方论点
对方论据
鲁迅先生要批驳的论点、论据分别是什么呢?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
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 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在国土被侵占的情况下,30年代的御用报纸竟然发表言论说:“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只希望着国联: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曾发表演讲说:“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一味求神拜佛:国民党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就在北京等多地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
鲁迅先生是如何批驳这个观点的呢?
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事实论据
现象分析
事实本质
夸“地大物博”
寄希望于国联
求神拜佛
信“地”;信“物”
信“国联”
麻醉自己
他信力
他信力
自欺力
自信力
偷换概念
驳论证--
直接批驳
论点:
论据
古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今
有确信,不自欺的人
前赴后继的战斗的人
间接批驳
立论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
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树靶子(1-2)
论据:自夸地大物博
信国联
求神拜佛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批靶子
直接批驳(3-5)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的是“自欺力”
间接批驳
(6-8)
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
古: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今:有确信,不自欺的人
前赴后继的战斗的人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思考:论证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且论证方法的效果如何呢?
本义: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身
体的中轴等特点。
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
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通过“脊梁”这个词,你能想到那些人呢?
埋头苦干的邓稼先;拼命硬干的岳飞;
为民请命的海瑞;舍身求法的玄奘。
有确信不自欺的中国人
最美逆行者钟南山、李兰娟院士等奔赴抗疫前线的医生护士。
前赴后继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的作者鲁迅先生。
状元宰相: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之人,他们散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论调,为国民政府推卸责任。
地底下:指的是当时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
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先生批驳了当时国民党人在民族自信力方面的消极态度,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鲁迅先生通过文章唤醒民族自信心,近百年之后,仍然能够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
有人说00后是垮掉的一代
他们认为:00后是21世纪的牺牲品,因为他们出生在了传统与新时代的交接点,他们生活在一个既保守又信息化的时代,他们为90后殿后,为10后铺路……
还有人说:00后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已经失去了先辈们的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特质了……
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试着用驳论的方式来批驳对方的观点吧。
1.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要的;然后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阐释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结论了。
2.(1)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2)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
3.举例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4.(1)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2)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方法。
(此题为开放题,根据提示的要点答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