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学则须疑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从前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水井,经常有一个人在外面专管供水的事儿。后来他家里打了一口水井,他便高兴地对别人说:“我家里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到了他的话,就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去问情况。丁家的人回答说:”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呀。”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作者简介
凶险
视察
轻信
虚妄
盲从
折扣
流俗
墨守
停滞
不攻自破
xiōng xiǎn
shì chá
qīng xìn
xū wàng
máng cóng
zhé kòu
liú sú
mò shǒu
tíng zhì
bù gōng zì pò
虚妄(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荒诞无稽的。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譬(pì)如:比如。
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大儒(rú):儒学大师, 泛指学问渊博的人。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辨伪去妄: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1.读课文,思考:如果用文中的短语或句子给文章换个标题,你觉得哪一个合适?
活动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者先要会疑。
学则须疑。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如果要给课文换个题目你会用上面的哪句话?为什么?
学者先要会疑
学则须疑
2.再读课文,找出承上启下、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思考:如果将这两句话分开插到两个段落中间,你觉得这两句话分别放在哪个地方最合适?
探讨:1、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2.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1)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2)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采用的是递进式的论证结构,由浅入深,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结构严密,逻辑严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习借鉴。
举例 论证 真实具体,使 论证有说服力。 列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 论证 精辟深刻,增强 论证的说服力。 用……(论据),深刻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比喻 论证 生动形象,使论证更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对比 论证 对照鲜明,突出 (强调)观点 将……和……加以比较(填论据),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论证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论证
方法
作用
答题模板
研读课文,思考:
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开头两段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
作用:
引出论题,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
研读1-2段
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深刻有力地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支持论点;
列举国难危急时口头消息不一定可靠(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的说法)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据: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事实论据:
(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
(2)中国有古代有三皇、五帝的说法;
(3)听说“腐草为萤”。
研读3-5段,思考: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1)举例论证:
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具体有力的论证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对比论证:
运用对比论证,将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与“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态度加以比较,突出了(强调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
研读第6段,思考:文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作分析。
1.同学们,作者希望我们做学问要学会怀疑,那么他的文章有没有让我们产生怀疑的地方呢?你有哪些疑问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活动二:理解本文分析事理透辟,语言严密的特点
议论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是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揣摩下面句子,体会议论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1)第6段文字中“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第6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3)说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了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1)第6段文字中“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第6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的“修正”的前提。“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说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面论述的精当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是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了它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
试着从自己积累的名人名言和读过的课内外名著中,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论点补充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每种论据至少补充一个。
活动三:拓展延伸: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献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1)道理论据
①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深思熟虑,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用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几乎同时落地的实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2)事实论据
②从古希腊时代到16世纪之前的1300多年间,“地心说”在欧洲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直到16世纪中叶,哥白尼大胆地对“地心说”提出怀疑,他通过长期天象观测和研究,以及对地球大小的精确计算,提出了“日心说”,并为后来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所证实。虽然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存在缺点和错误,但他的大胆质疑却推动了天文学的变革。
③20世纪50年代初期,二十多岁的陈景润还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在研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中的它利问题时,对一个地方产生了怀疑。他大胆质疑,反复推论,在确信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它利问题的进展后,主动写信给华罗庚,指出错误,得到了华罗庚的肯定与赏识,最终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本文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论述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四.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