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31 22:3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积累重点词句,疏通文意
2.研读选文,找出孟子论辩中的逻辑谬误并分析,提升思辨性阅读能力
3.分析为何在有逻辑谬误的情况下,孟子的性善论依然令人信服的原因
4.深入探究儒家思想
学习目标
Chapter 01
明晰文意
任务一
1.结合工具书,自主完成文章的翻译(逐字翻译)
2.找出本文的观点及论证手法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不忍人: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内交:结交。内,通“纳”。
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
乡党:同乡。
《论语·八佾》: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辞让:谦逊推让。
端:萌芽,发端。
四体:四肢。
贼:伤害。
扩而充之:扩大充实它们。
然:同“燃”。
达:流通,指泉水流出。
保:安定。
“四端”即仁、义、礼、智四种美德观念的开端和萌芽。
核心概念深度解读
仁之端:恻隐之心,即“同情心”
义之端:羞恶之心,即“正义感”
礼之端:辞让之心,即“有教养”智之端:是非之心,即“是非观”
Chapter 02
探究内在逻辑
总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分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孺子将入井 举例论证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四端犹四体 比喻论证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对比论证 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找出本文的观点及论证手法,考虑其论证关系是否成立。
总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分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孺子将入井 举例论证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对比论证 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找出本文的观点及论证手法,考虑其论证关系是否成立。
1.从推论过程看,“孺子将入井”之例的事实是无法保证的,属于不完全列举的归纳推理,论证力是不充分的
2.从推论结果看,从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仅可推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的结论
3.“足以保四海”不能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拓展延伸
片段一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提示:不当类比
水只能向下流,只能表明人有某种固定的本性,如何能证明人性本善呢?当今万民从利,犹如水之下流,不是恰恰能证明人性本恶吗?
研读《孟子》中的以下段落,找出辩论中的逻辑谬误,重构与孟子的对话。
拓展延伸
片段二《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1.“以小易大”的人都是“对待动物不忍”,齐宣王“以小易大”,所以齐宣王内心也是“对待动物不忍”。
2.“对待动物不忍”的人也会“对待臣民不忍”,齐宣王“对待动物不忍”,所以齐宣王“对待臣民也会不忍”。
提示:前提错误
“以小易大”,最多能够推理出齐宣王珍惜“动物”,对于这头牛“不忍”是无法推出他对“所有动物”“不忍”的。
研读《孟子》中的以下段落,找出辩论中的逻辑谬误,重构与孟子的对话。
为何孟子的辩论经不起逻辑的推敲,却还能广为流传?请你画出本文的逻辑思维导图,再进行思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恻隐之心
孺子将入井,有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要自知:自贼、贼其君
要扩充:保四海、事父母
施不忍人之政
原因
做法
为何孟子的辩论经不起逻辑的推敲,却还能广为流传?请你画出本文的逻辑思维导图,再进行思考。
1.孟子辩论善于引类连譬,以日常生活中最平易近人的例子启发人反思自我。这些生动的比喻使得道理活灵活现、易于理解,符合国君、百姓的认知水平,利于当时传播。同时运用大量的排比,对比,从气势上震慑人。
2.孟子辩论自成逻辑,一步步引诱人跟着他的逻辑思考。
3.《孟子》编纂者的立场决定了辩论中孟子对手的言论极简约且处于守势,相形之下,孟子的观点清晰、成体系,易被后人信服。
Chapter 03
探究儒家思想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呢
“人性本善”为何社会中还有那么多恶行?
核心概念深度解读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1)?”曰:“我知言(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4),以直养而无害(5),则塞于天地之间(6)。其为气也配义与道(7),无是馁也(8)。是集义所生者(9),非义袭而取之也(10)。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11)。我故曰(12):告子未尝知义(13)。以其外之也(14)。必有事焉而勿正(15),心勿忘,勿助长也(16)。无若宋人然(17)。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18),芒芒然归(19),谓其人曰(20):‘今日病矣(21),予助苗长矣(22)。’其子趋而往视之(23),苗则槁矣(24)。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25)。以为无益而舍之者(26),不耘苗者也(27)。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28),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29),淫辞知其所陷(30),邪辞知其所离(31),遁辞知其所穷(32)。生于其心,害于其政(33);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34),必从吾言矣(35)。”“宰我、子贡善为说辞(36),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37);孔子兼之(38),曰:‘我于辞命(39),则不能也(40)。’然则夫子既圣矣乎(41)?”曰:“恶(42)!是何言也(43)!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44):‘夫子圣矣乎(45)?’孔子曰:‘圣则吾不能(46),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47)。’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48),夫子既圣矣(49)。’夫圣(50),孔子不居(51),是何言也!”“昔者窃闻之(52):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53),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54),敢问所安(55)。”曰:“姑舍是(56)。”
拓展阅读
(1)夫子:指孟子。恶(wū):什么,哪里。长(cháng):擅长。(2)知言:明辨言辞之是非善恶。
(3)浩然:气势充沛的样子。(4)为(wéi):作为。至:最。(5)以:用。直:正直之道。
(6)塞(sè):充盈,充满。(7)配义与道:与道义相匹配。(8)是:此,指浩然之气。馁(n i):气不足,内心空虚。(9)集义:使每件事都符合道义。
(10)义袭:偶然之间想到了道义。取:得到。(11)慊(qiè):发自本心的快乐。
(12)故:所以。(13)未尝:不曾。(14)以:因为。其:指告子。外之:勇气由外在事物而引发。
(15)必:一定。有事焉:遇到事情的时候。勿正:不预先期望什么。(16)长(zh ng):生长。
(17)若:好像。宋人:宋国的某个人。然:那样。(18)闵:同“悯”,担忧。揠(yà):提拔。
(19)芒芒然:疲倦的样子。此按焦循《孟子正义》作解,不取朱子之注。归:回到家。
(20)其人:指家人。(21)病:太劳累。(22)予(yú):我。(23)趋:快步走。之:指田间的禾苗。
(24)则:却。槁(g o):干枯。(25)寡:稀少。(26)以为:认为。舍:放弃。(27)耘(yún)苗:为禾苗锄草。(28)非徒:不仅。(29)诐(bì)辞:偏颇肤浅的言辞。所蔽:被什么所蒙蔽。
(30)淫辞:放荡于欲望的言辞。所陷:沉溺于何处。(31)邪辞:邪恶的言辞。所离:背离了什么。
(32)遁(dùn)辞:逃避性的言辞。所穷:为何所困、为何而屈。(33)政:政令。(34)复:再。
拓展阅读
(35)必:一定。从:信从。(36)宰我、子贡:孔子弟子。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善为(wéi)说辞:善于辞令。
(37)冉牛、闵子、颜渊:孔子弟子。冉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闵子,姓闵,名损,字子骞;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善言德行(xìng):善于论述德行。
(38)兼之:指说辞和德行两者皆善。(39)于:对。辞命:言辞和教令。
(40)不能:能力不够。(41)然:如此。则:那么。夫(fū)子:此指孟子。既圣:已经是圣人。
(42)恶(wū):表示惊叹。
(43)是:这。
(44)于:向。
(45)夫子:此指孔子。
(46)圣:符合圣人的标准。
(47)厌:满足。
(48)且:而且。
(49)夫子:此指孔子。既:已经。
(50)夫(fú):发语词。
(51)居:自认,自处。
(52)窃:私下。
(53)子夏、子游、子张:孔子弟子。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一体:指四肢之一。
(54)具体而微:具备全体但不够广大。
(55)所安:指孟子在“有圣人之一体”和“具体而微”两者之间如何选择。
(56)姑:暂且。舍:放下。是:此。
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
仁、诗教、君子、礼、义、恕等。
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等。
不忍人之心、
四心、四端等。
提倡仁、义、恕,
克己复礼。
“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
修身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