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学习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2.分析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和描写景物所用的艺术手法,学习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作手法。
3.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个人经历,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真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21年参与组建了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震动了文坛。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活动,后流亡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作品简介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揭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他的散文则直抒胸臆,表现了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具有率真、明丽、酣畅的风格。
主要作品: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创作背景
《故都的秋》:从1921年到1933年,郁达夫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于30年代初由上海迁居杭州,在那里居住了近三年。在那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他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以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内心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下了许多优秀的游记。当时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1934年7月饱尝人生愁苦和哀痛的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感受到了故都的“秋味”,并于此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一《故都的秋》。
文题解读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别有一种文化底蕴暗含其中;
“秋”字点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整体感知
划分文章段落
第一部分(第1-2段):点明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征,以领起下文,同时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对比,表达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第3一12段):通过叙述、议论写故都之秋的景象。叙述部分依次描写了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等五种景观,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议论部分进一步赞美北国之秋的美。
第三部分(第13-14段):总括全文,与文首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抒写作者对自然之秋、北国之秋、人生之秋的感受,直抒其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精读赏析第一部分
1.故都的秋的景色总特点是什么?感情基调是什么?
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景色的总特点。
也是本文内在的感情线索,文章起笔也就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借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表现作者因迷惑、抑郁、失望而徘徊的沉重心情;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情,作者才感到故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
精读赏析第一部分
2.赏析这三个短语:“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这是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动词后均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有一种整齐的美感。
“慢”“润”“淡”表现的都是平淡细腻的意味,它们音节响亮,声调反衬北国之秋秋味十足。
前后押韵,且读起来音韵铿锵,语势贯通,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精读赏析第一部分
3.第2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故都的秋?
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南国秋味之淡来衬托北国秋味之浓,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将南国之秋的少味寡淡以及作者的惋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精读赏析第一部分
4.第2段结尾中作者为什么要说“秋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 ?
“名花”具有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又很内敛的状态;
“美酒”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是恰到好处。
说秋不是名花、美酒,是从反面设喻的,因为作者认为在欣赏名花、品尝美酒时,花半开、人半醉的状态才是最佳的,而在领略秋的过程中,这种状态是不合适的。
精读赏析第二部分
庭院秋景(3)
作者描写了庭院秋景的哪些景物?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皇城、鸽子、天色、牵牛花、秋草
①环境描写:“皇城”扣标题中的“故都”“故”,“渲染萧条破败的气氛;“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
②以声衬静“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③视觉和听觉:(天色、日光、牵牛花)和听觉形象(驯鸽的飞声)。同时,通过“细数”“静对”等细节的吏人描写,透露出作者的悠闲、惬意。
④衬托:秋草,乃枯黄衰败之物,用它陪衬牵牛花的蓝朵,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秋的悲凉。
精读赏析第二部分
秋槐落蕊(4)
第4段这几个重点词语“细腻”“清闲”“落寞”的表达效果。
“细腻”“清闲”“落寞”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作者用他的情感描绘了深沉的意境,使读者在对秋的意境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的美。。
精读赏析第二部分
秋蝉残声(5)
“蝉”作为意象有什么作用
一:表现凄楚哀婉之情,蝉叫声凄惨,诗人借其表现凄楚哀婉之情。或寄托家国覆亡之恨,或表达诗人哀痛之情。
二:高洁自喻,古人认为蝉居住枝头,食干净的露水,不食人间烟火,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高洁的象征。诗人借蝉自喻自身的高洁。
这几句中的“衰弱”“残声”“嘶叫”等词语渲染出了北国之秋的萧瑟凄清。郁达夫听到故都的蝉鸣,难免心生悲凉伤感之情。而“啼唱”一词则又表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之情。
秋雨话凉(6-10)
精读赏析第二部分
作者笔下的“都市闲人”有何特点
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特点: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懒散之态毕现;‘咬着烟管”,一个“咬”字,如特写镜头,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都市闲人的闲适形象;“上桥头树底去一立”,线条化地将人物置于背景之上。“
作用: “都市闲人”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用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也能更好地烘托出北国秋味“清”“静”“悲凉”的特点,可见作者心中隐含着的对故都的喜爱,以及他对“都市闲人”那种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
精读赏析第二部分
秋果奇景(11)
因为枣树是京城人家院落中极为普遍的树种,可作为北方果树的代表,并且枣生长颜色的变化,恰好映衬了北国之秋的变化,与全文的感情基调一致,足以代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色。
北方的果树,可写的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写枣树
精读赏析第三部分
试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这段话故作惊人之笔,总括全文,照应开其头,用两个具体的数字和“零头”,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和眷恋
合作思考
1.作者写“北国之秋”,为什么要写到“南国之秋”
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进行了适当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比较。比较的目的非常明确,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由此可知,写南国的秋,是为了以“南”衬“北”,作者以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来衬托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比较,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美之情。
合作思考
2.作者写“北国之秋”,为什么要写到“南国之秋”
①与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有关。20世纪30 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在故都和赏景时的心态,而是描写整个人生的感受。这 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合作思考
2.作者写“北国之秋”,为什么要写到“南国之秋”
②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③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文人的积习,所以,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主旨
本文通过对“故都”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南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 之秋的深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