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练习(含答案)--2024-2025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练习(含答案)--2024-2025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1 11:0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强调(  )
第一章发现新世界 第二章细菌战役 第三章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美洲对全球发展的重大贡献
B.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C.疫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危害
D.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历史解读
2.1740年,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继位,他公开举办马铃薯试吃会。到18世纪末期,法国马铃薯的种植在农民之间得到普及,法国的粮食状况也得到极大的改善。到18世纪,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唯一种植的给人体提供热量的粮食作物。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  )
A.促进了畜牧经济的发展
B.改变了欧洲的饮食习惯
C.避免了农业灾荒的发生
D.加剧了欧洲的人地矛盾
3.明朝中期,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清代以来,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这反映出(  )
A.科学种植是新物种推广的关键
B.中国与欧洲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C.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玉米番薯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4.如图最有可能呈现的是(  )
A.农业起源地及其农作物外传
B.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资本流动
C.工业革命后商品原料的交换
D.经济全球化下劳动力的转移
5.某作物在世界的传播路径: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国家(6世纪)—欧洲(15世纪后)—锡兰岛(1658年)—爪哇(1690—1696年)—拉美(18世纪初)。该作物的传播(  )
A.对拉美和亚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B.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C.催生了18世纪欧美社会生活的新习惯
D.是借助新航路探险传入了西亚
6.有学者指出,在新航路开辟以后,如果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像后来那样养活那么庞大的人口,如马铃薯曾经就引起了爱尔兰人口数量的暴增。由此可知,美洲的农作物(  )
A.成为欧洲重要的粮食来源
B.推进了欧洲农产品的商业化
C.加快了欧洲的城市化进程
D.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
7.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记载了巴哈马群岛“全年都可种植和收获玉米以及其他作物。”历史学家艾尔文 约瑟非也说:“今日世界食物总量中几乎一半的作物是美洲印第安人种植的,而白人只是在1542年以后才知道它们。”由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了全球物种的交换
B.改变了商业的经营方式
C.增加了全球商品的种类
D.造成对美洲资源的掠夺
8.全球史学家麦克尼尔指出,马铃薯、玉米、番茄、花生等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16世纪后“征服了欧洲和全世界”“改变了世界历史”。这说明麦克尼尔认识到(  )
A.丝绸之路的价值 B.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C.工业革命的作用 D.世界市场的形成
9.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在西方殖民扩张的背景下完成了全球性的生态扩张和重新布局,为新一轮的全球农业革命和人口扩张提供了现实可能。这一观点意在强调全球物种交流(  )
A.得益于西方殖民扩张 B.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
C.导致全球性人口问题 D.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
10.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和马铃薯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重要的食物来源。欧亚大陆的牛、马、猪等家畜在美洲找到了生存空间,为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利于文明的交流融合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未给殖民地造成破坏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
11.《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少数无关紧要的例外,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都是由史前时期世界各地区的人们驯化出来的。它们从各自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中间来回移植。”材料表明(  )
A.新航路开辟开启了物种间的流动
B.1500年以来动植物的迁移趋缓
C.近代以来的全球生态平衡被打破
D.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的交流
12.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6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非洲、在美洲生产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  )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B.新航路开辟催生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D.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重大进展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通过殖民掠夺将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带回欧洲,如玉米、马铃薯等;欧洲人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大量生产,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1750—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食物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食物革命的作用。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强调(  )
第一章发现新世界 第二章细菌战役 第三章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美洲对全球发展的重大贡献
B.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C.疫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危害
D.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历史解读
【答案】D
2.1740年,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继位,他公开举办马铃薯试吃会。到18世纪末期,法国马铃薯的种植在农民之间得到普及,法国的粮食状况也得到极大的改善。到18世纪,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唯一种植的给人体提供热量的粮食作物。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  )
A.促进了畜牧经济的发展
B.改变了欧洲的饮食习惯
C.避免了农业灾荒的发生
D.加剧了欧洲的人地矛盾
【答案】B
3.明朝中期,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清代以来,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这反映出(  )
A.科学种植是新物种推广的关键
B.中国与欧洲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C.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玉米番薯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答案】A
4.如图最有可能呈现的是(  )
A.农业起源地及其农作物外传
B.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资本流动
C.工业革命后商品原料的交换
D.经济全球化下劳动力的转移
【答案】A
5.某作物在世界的传播路径: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国家(6世纪)—欧洲(15世纪后)—锡兰岛(1658年)—爪哇(1690—1696年)—拉美(18世纪初)。该作物的传播(  )
A.对拉美和亚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B.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C.催生了18世纪欧美社会生活的新习惯
D.是借助新航路探险传入了西亚
【答案】C
6.有学者指出,在新航路开辟以后,如果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像后来那样养活那么庞大的人口,如马铃薯曾经就引起了爱尔兰人口数量的暴增。由此可知,美洲的农作物(  )
A.成为欧洲重要的粮食来源
B.推进了欧洲农产品的商业化
C.加快了欧洲的城市化进程
D.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
【答案】A
7.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记载了巴哈马群岛“全年都可种植和收获玉米以及其他作物。”历史学家艾尔文 约瑟非也说:“今日世界食物总量中几乎一半的作物是美洲印第安人种植的,而白人只是在1542年以后才知道它们。”由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了全球物种的交换
B.改变了商业的经营方式
C.增加了全球商品的种类
D.造成对美洲资源的掠夺
【答案】A
8.全球史学家麦克尼尔指出,马铃薯、玉米、番茄、花生等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16世纪后“征服了欧洲和全世界”“改变了世界历史”。这说明麦克尼尔认识到(  )
A.丝绸之路的价值 B.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C.工业革命的作用 D.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B
9.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在西方殖民扩张的背景下完成了全球性的生态扩张和重新布局,为新一轮的全球农业革命和人口扩张提供了现实可能。这一观点意在强调全球物种交流(  )
A.得益于西方殖民扩张 B.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
C.导致全球性人口问题 D.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
【答案】D
10.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和马铃薯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重要的食物来源。欧亚大陆的牛、马、猪等家畜在美洲找到了生存空间,为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利于文明的交流融合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未给殖民地造成破坏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
【答案】A
11.《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少数无关紧要的例外,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都是由史前时期世界各地区的人们驯化出来的。它们从各自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中间来回移植。”材料表明(  )
A.新航路开辟开启了物种间的流动
B.1500年以来动植物的迁移趋缓
C.近代以来的全球生态平衡被打破
D.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的交流
【答案】D
12.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6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非洲、在美洲生产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  )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B.新航路开辟催生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D.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重大进展
【答案】D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通过殖民掠夺将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带回欧洲,如玉米、马铃薯等;欧洲人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大量生产,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1750—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食物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食物革命的作用。
【答案】(1)主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殖民扩张使食物物种在不同地区间传播;工业文明的需要和推动。
(2)作用:世界各地的食物品种增加,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世界物种的广泛交流,打破了食物品种的地域限制;加强了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