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1 11:4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3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2022版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史前时期的基本面貌,了解对中华文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了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它是如何促进早期文明形成的,进而促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增强文化认同感,也使学生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历史来培养批判性思维,例如分析史前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学习与其他学科如地理、科学等结合起来,以促进全面理解。
〖课标〗1.1史前时期
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距今年代、生活区域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半坡、河姆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⑶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⑷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⑸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⑹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美术、道法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1)新旧教材之比较
2024版新教材 原版本
单元 课题 单元 课题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和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2)本单元由三节正课组成。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介绍中国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北京人、山顶洞人,包括早期的人类如何生活、他们使用的工具、居住的地点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等。增加了郧县人、蓝田人的描述:增加了读图活动。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这一课探讨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史前社会的结构和生活方式。这可能包括农业技术、作物种植、畜牧业的开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形成。增加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内容。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课聚焦于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新增全部内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新增全部内容】、远古的传说,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包括早期的政治组织、宗教信仰、艺术和文化等方面。它可能会讨论早期的城邦、王朝的形成,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基础。
单元大概念架构
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北京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概况,以及他们在演化过程中的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在距今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在农业兴起的基础上,原始社会不断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距今五六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举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良渚、陶寺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新教材的每个单元主题页新增该阶段时间轴,对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增强学生对历史时序的认知;还新增了新课标对这一单元要达成的内容要求,为学生学习新知明确了目标,如第一单元的标题页如下:
(2)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1课引语旁配有《古人类活动场景想象图》,第2课引语旁配有《原始农作场景想象图》,第3课引语旁配有《炎帝、黄帝雕像》等。
(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设计读地图,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4)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想一想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新教材增加了“学史崇德”栏目,更符合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课标坚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才”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3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9)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10)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新教材进一步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体现了历史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本质。
一、教学目标:
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活动
①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生活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以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运用考古发现研究早期人类,让化石说话,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②观察古猿、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头部区别,比较山顶洞人的生活相较于北京人的生活的进步之处。
③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中国的原始农业生活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①通过观看视频、识读地图、图片等学生活动,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标志及意义,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
②通过研究考古发现、阅读教材、对比归纳等学生活动,了解我国境内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种植农作物、房屋不同特点的原因,理解不同自然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类型。
③通过学习本课内容,知道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粟、黍的国家,我国为人类文明起源作出重要贡献,从而认识我们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取得的成就,产生憧憬之情,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④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教材、识读图片等学生活动,了解良渚、陶寺等文化遗址,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多元一体、相互交流融合的特征。
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时期社会的重要依据,神话传说蕴含着历史信息
①通过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了解考古发现是认识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②搜集远古部落传说和有关阪泉之战、逐鹿之战的神话传说,讲述有关禅让制的人物故事以及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思考神话传说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③神话传说是一种人类文化现象,是民族精神所寄,我们应视神话传说为瑰宝,深刻体会祖先的智慧。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北京人、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黄帝对人类的贡献。
难点:北京人的特征、农业的兴起与定居生活、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远古的传说。
(第3课时)《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搜集远古部落传说和有关阪泉之战、逐鹿之战的神话传说,讲述有关禅让制的人物故事以及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思考神话传说与历史之间的关系。2)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教材、识读图片等学生活动,了解良渚、陶寺等文化遗址,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多元一体、相互交流融合的特征。(重点、难点)3)家国情怀:神话传说是一种人类文化现象,是民族精神所寄,我们应视神话传说为瑰宝,深刻体会祖先的智慧。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重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的第三课,这一课聚焦于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新增全部内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新增全部内容】、远古的传说,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包括早期的政治组织、宗教信仰、艺术和文化等方面。它涉及早期的城邦、王朝的形成,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基础。本课三个板块为:“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远古的传说”,先总体概述,后列举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具有早期国家形态的考古遗存,最后通过黄帝、炎帝、尧舜禹的传说,认识口述历史在传递历史信息中的作用,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形成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本课关键词:早期国家 文明曙光。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一:文明的曙光——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二:文明的佐证——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三:文明的流传——远古的传说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进行本课程内容讲授时,会更多的采用直观性教学的方法。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漫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培养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五六千年前,中国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先民大都进入了部落联盟的“英雄时代”,根据课本目录,找出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部落首领人物。【导入新课】图中的雕像坐落在河南郑州,塑造的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形象,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特点是怎样的?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没有神话传说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 ——柏杨《中国人史纲》教师:你还能说出我国哪些远古先民的传说? 阅读单元导读,思考问题。整体感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通过大单元整合,了解原始人类活动的概况。图文结合,温故知新,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文明的曙光——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概况任务一:阅读教材,思考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文明起源的概况?①时间、②国家产生、③文明起源标志。时间:大约5000年前国家产生:(1)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2)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安全和便利。(3)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文明起源的标志: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2.考古发现任务二:你能从以下考古发现,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结论: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祭坛、女神庙和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目标导学二:文明的佐证——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1.良渚古城任务一:观看视频,结合示意图与教材内容,说一说良渚古城概况?这些考古发现有何价值?时间: 地点:考古发现与价值: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时间: 距今约5300-4300年地点:浙江余杭考古发现与价值:①.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评价1、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②.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评价2、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③.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评价3、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任务二:观察下列文物,说说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良渚遗址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1)良渚文化玉器上刻画的神人兽身面纹(神徽)的各类元素相当统一,反映了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了统一的信仰系统。(2)有上百件玉器随葬品的贵族墓葬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形成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3)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2.陶寺古城任务三:观看视频,结合材料,我们了解到陶寺遗址的哪些历史信息?材料: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经过研究,确立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同类遗址在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已发现70余处。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性质、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走到了邦国时代的边缘和方国时代 。——摘自《百度百科》时间: 地点:考古发现:学生回答后师生总结:时间:距今约4300-4000年 地点:山西襄汾考古发现:(1)陶寺古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2)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3)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任务四:为什么说陶寺遗址是最早的“中国”?(1)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2)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3)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4)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很有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5)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3.中华文明的主体任务五:观察地图,结合视频,思考中华文明起源有何特点? 1.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2.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陶寺古城)、长江(良渚古城)、西辽河流域(牛河梁遗址)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洽,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目标导学三:文明的流传——远古的传说问题1、炎帝有哪些发明?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炎帝。问题2、黄帝有哪些发明?黄帝,名轩辕。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问题3、远古传说是历史吗?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许多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更科学?结论: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是不可信的虚构内容。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教师讲述:那时能造宫殿、制衣裳、挖水井、造舟车、编制乐谱等,留下了实物遗存,可供考证,所以可信。说成是黄帝、嫘祖、仓颉、伶伦几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色彩了。上述发明应是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这些历史记载反映的是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由于黄帝是公认的华夏之祖,人们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合作探究】:说说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和神话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意义。意义:无论是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还是射虎传说,都是我们认识原始社会晚期社会发展水平的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1.华夏族的形成任务一:任务一:观察地图,结合视频,梳理华夏族形成的过程。材料: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部落。学生回答后PPT展示:知识链接: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2.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任务二:阅读以下材料, 从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明确: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众多部落,不断融合。3.尧舜禹的禅让制任务三: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相继出现了哪几个部落联盟首领?他们是如何产生的?任务四:百姓为什么热爱尧舜禹?原因: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政局;禹治水有功,得民众爱戴,被尊为“大禹”4.学史崇德——大禹治水任务五:大禹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材料:“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事迹: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敢于创新;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敬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城堡、国王、礼仪教化、国家机器。观看视频、地图、图片,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评价:评价1、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评价2、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评价3、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提示1:反映了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了统一的信仰系统。提示2: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结论:距今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观看视频、材料,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能得出哪些信息表格整理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并思考为什么进入文明社会知识拓展,了解炎帝、黄帝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重要贡献。制作示意图,理解神话传说与考古发现的关系,及对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意义(1)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部落。(2)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在阪泉展开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量大部落结成联盟。(3)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归附炎黄部落联盟。(4)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 炎黄子孙”自称。相传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禅让制:是指联盟首领传位于贤德之人。 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教材、识读图片等学生活动,了解良渚、陶寺等文化遗址,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多元一体、相互交流融合的特征。形成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通过填空梳理、讲故事、研读史料等学生活动,了解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理解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与神话传说的关系以及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历史的意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本课内容,知道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知道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形成(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的发现见证了古老中国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的出现。也印证着远古的传说。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战胜蚩尤部落,渐渐形成日后的华夏族。相传,炎帝发明了农耕,推广了用火,建立了原始部落,使人民安居乐业。黄帝发明了舟、车等文明成果,二者齐头并进,共同开创了华夏早期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黄帝之后的著名部族联盟首领尧、舜、禹,通过部族联盟民主推举的“禅让制”产生。他们德才兼备,克己爱民,带领人民共同抵御自然灾害,赢得了人民的尊重。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课堂巩固 1.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能够修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城市,说明当时良渚( )A.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主 B.统治者组织调动能力强C.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 D.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答案】B2.神话故事蕴含了古人对未来的无限希望。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这些故事共同反映了( )早期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变革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开放的社会【答案】A3.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距今4300—4000年,被纳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该遗址已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该遗址的发掘可以用来研究(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早期国家的产生C.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 D.部落联盟的兴起【答案】B4.“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华夏是也。”材料反映的是( )A.民族交融,在杂居相处中不断交往形成华夏民族 B.诸侯混战形成了华夏民族C.华夏民族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华夏民族是优秀的民族【答案】A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附1:板书设计
【核心素养】撰写解说词: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拜祭,平日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果你来当黄帝陵的导游,请从人物经历、主要贡献等方面,撰写一篇导游词,向游客介绍黄帝的事迹。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天下第一陵——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黄帝通过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涿鹿之战打了蚩尤,之后逐渐形成了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因此延安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帝陵是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圣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