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3 范进中举
在课文中,你觉得最“好笑”的情节有哪些?
学情
诊断
情节回顾
现在,我们将目光转移到人物上来。你觉得在整个故事里谁最好笑?
范进
胡屠户
精析人物
分析“病情”
范进“生病”了,请你找出有关他“病情”的句子。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罢,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病症一:昏厥
精析人物
分析“病情”
病症二:疯跑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范进说了两句几乎同样的话,只有一字之差。大家品一品。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
病症三:摔跤
精析人物
分析“病情”
病症四:疯走集市
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
为什么范进之前中秀才没有发疯,中了举人却发疯呢?
精析人物
认识那只手
找一找关于胡屠户的手的句子,通过他的手来认识他。
第一段:胡屠户手里提着一副大肠和一壶酒。
第七段: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思考:胡屠户两次找范进,为什么提的东西不一样呢?
精析人物
认识那只手
第八段: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
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精析人物
认识那只手
第九段: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思考:这两句话中,任选一句话分析,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好呢?
精析人物
认识那只手
第十一段: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
从胡屠户的手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
欺贫爱富,粗俗势利,阿谀奉承,
表里不一、贪财好利的市侩形象。
精析人物
认识那只手
中举是一件非常令人开心的事,文中的人都很开心。可是读过了这个故事的你,认为范进中举是一件喜事吗?
深刻讨论
喜事不“喜”
52岁大一新生引热议,被保安误认成学生家长
当时正值大一新生报到高峰期,鲁新林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学校报到,因为年纪的原因,他一度被保安当成学生家长。
鲁新林只好一再解释自己才是来报到的学生,在工作人员的疑虑下,向他们展示3次录取通知书。
直击现实
”大龄考生“在考场
《高十》
直击现实
”大龄考生“在考场
大龄考生上大学,有的人支持,认为是追逐自己的梦想。有的人则认为,大龄考生参加高考上大学是浪费时间。你认为他们的观点正确吗?你如何看待大龄考生上大学这种现象呢?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明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字数不超过150字。
直击现实
”大龄考生“在考场
说课环节
教材
《范进中举》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都是选了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范进中举》是编者加的,但是在书中的章回标题是《周学道教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标题不同也可以作为一个争议点,即主角到底是范进还是胡屠户。长篇小说,最重要的是选择切入点去分析全文,做到以小见大,所以角度的选取非常重要。重点落实在:人物形象,以及性格形成的原因。
文本
《范进中举》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了一个穷秀才范进中举发疯的故事,用他身边的人在他中举前后的变化表现等事例刻画了一个热衷仕途,人格被扭曲,被封建科举制荼毒的读书人形象,也显示了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社会风气。作者用辛辣的笔法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情节虽然离奇可笑,但是讽刺意味非常浓厚。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
学情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但是理性思维不足。本文课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容易被里面的情节和语言吸引,而忽略了对课文的思想深度和语言艺术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考,理解人物形象,领会本文思想的多样性。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
教学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篇文章主要有以下难点:
1.文章是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离学生距离很远,学生无法体味到小说的内涵。
2.本文是一篇长篇小说,情节曲折,学生容易被情节吸引,忽略小说的深意。
教学目标
1.通过细节描写,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形象和特点。
2.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夸张的语言。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的主题。
教学设想
四个部分:导入部分、分析人物、主题探究、拓展延伸。
导入采用提问导入方式:你认为哪些情节最搞笑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初步地感知文本。根据情节引出分析的人物。
分析人物环节:对于范进,抓住他发疯的这个情节进行分析,主要从他的语言中分析出他读书是为了功名。得出他发疯的深层原因: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初步感知主题。
胡屠户:从他的手入手,分析他前后的态度对比,掌握胡屠户的形象。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其中都会插入朗读,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态度。
教学设想
主题探究:让学生讨论: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
引导学生思考喜事背后的悲剧内核,探究出最深层原因——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拓展延伸:联系社会现实,思考如今的大龄考生是否和范进是同样的情况,深化课文主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