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
甲骨
金文
小篆
典
楷书
典字的下部
一说从双手,表示双手持书简看书,即
开卷有益。
一说是古人正襟危坐,把书籍放在几案
上经常翻看,所以标有“经典”一说。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类别:经典文学
成书时间:1942年
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共十三篇
01
兴趣
02
问题
03
目的
04
方法
选择性阅读
朱自清 (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
《柴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
1938至1942年间,朱自清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与其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1934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10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这成为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
创作背景
此书为古籍之导言,浅明精要,宜于中学生阅读。
这本书所说经典,不专指经籍,是用的“经典”二字的广义,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共十三篇。把目录抄在这儿:《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前头十一篇都就书讲;末了“诗”“文”两篇却只叙述源流,不就书讲,“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
——叶圣陶
作品概览
《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
章节梳理·《说文解字》第一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仓颉造字的地方叫“凤凰衔书台”。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章节梳理·《说文解字》第一
汉字六书
1
象形,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1
2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2
3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3
4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4
5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5
6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6
章节梳理·《说文解字》第一
章节梳理·《周易》第二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
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
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章节梳理·《尚书》第三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
章节梳理·《诗经》第四
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比:类比。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章节梳理·三礼第五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
“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章节梳理·《春秋》三传第六
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
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
三传之中,公羊穀梁均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章节梳理·四书第七
四书
章节梳理·四书第七
五经
章节梳理·四书第七
刮刮乐·史部精读
刮一刮
刮一刮
刮一刮
刮一刮
任选其一
史部精读·精读卡示例
《经典常谈》精读卡 阅读篇目
原文
读书笔记
章节梳理·《战国策》第八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__________
汉代刘向
《战国策》共三十三卷。东周策一卷,西周策一卷,秦策五卷,齐策六卷,楚策四卷,赵策四卷,魏策四卷,韩策三卷,燕策三卷、宋卫策一卷,中山策一卷,共497篇。
艺术特色
文辞妙绝。把策士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都传达了出来,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
所记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公元前403—前202年),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章节梳理·《战国策》第八
1
涉及国家的政治体制、机构完善、社会统一和纷争消除等问题;
包括军队的组建、组织、战术、御敌技巧、抗战胜算等;
涉及对边国之间的影响、攻略对策、和谈战略、社交策略等。
在政治方面
在军事方面
在外交方面
2
3
4
记载了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诸侯、国君的活动和说辞,以及他们相互辩论驳讦时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军事见解,所提出的各种斗争策略。
策士游说
章节梳理·《战国策》第八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政治、军事和外交
章节梳理·《史记》《汉书》第九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司马迁与班固合称“班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两汉两司马”,与司马光合称“史学两司马”。
章节梳理·《史记》《汉书》第九
《史记》体例有五:
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八书
记侯国世代存亡;
三十世家
类记各方面人物。
七十列传
记帝王政迹,
是编年的;
十二本纪
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十表
章节梳理·《史记》《汉书》第九
《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
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他详论《史记》的得失,大体确当不移。
班固的 《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汉和帝命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西汉王朝高帝到王莽一百多年的历史,体例上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
阅读任务:对比异同
《史记》 《汉书》
相同点 刘知几《史通》: “纪之为体,犹春秋之经,系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所以二者均把本纪/纪放在书之首:都强调君权神授:把高祖的出身说得很玄妙,是真龙天子。 异 作者 司马迁 班固
体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体例 本纪、列传、世家、书、表 纪、表、志、传
成书时间 西汉武帝时 东汉光武至安帝
编修形式 私修 私修后来变成官修
时间跨度 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晚期将近3000年的历史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帝皇四年(公元23年)整个西汉一代共230年的历史
作者
体裁
体例
成书时间
编修形式
时间跨度
示例
朱自清
章节梳理·诸子第十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
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儒家
孔孟
仁爱
道家
老庄
辩证
法家
韩非子
法治
墨家
墨子
兼爱
章节梳理·辞赋第十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主要作品:《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章节梳理·辞赋第十一
《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
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
东汉后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
晋左思作《三都赋》。
章节梳理·诗第十二
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
“乐府诗”名篇
《陌上桑》
《长歌行》
乐府三绝
《秦妇吟》
《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
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
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
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
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
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章节梳理·诗第十二
1
汉
2
晋
3
唐
4
汉
章节梳理·文第十三
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
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
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
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艺
术
特
色
01
内容简洁精辟,
不故作高深。
02
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03
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强。
04
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经典常谈》读书卡分享评价表 汇报组: 共得 ( ) 颗星 多角度批注,详细 可得☆☆☆☆☆ 其他意见
阅读深入,内容丰富具体 可得☆☆☆☆☆ 拓展知识面 可得☆☆☆☆☆ 分享讲说流畅 可得☆☆☆☆☆ 多角度批注,详细
阅读深入,内容丰富具体
拓展知识面
分享讲说流畅
本课到此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教学目标
了解《经典常谈》这本书的相关内容,激发对《经典常谈》的阅读兴趣
掌握并能运用选择性阅读的读书方法。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从朱自清“读”经典的方法中获得启发,理解学习经典的意义。
教学重点
1.阅读全书,整体把握《经典常谈》的主要内容。
2.掌握选择性阅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阅读全书,整体把握本书的主要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1.查阅介绍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资料,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内容。
2.浏览《经典常谈》的目录,初步感知《经典常谈》的内容。搜集一些文化名人对《经典常谈》的评价。
3.设计多媒体课件,增加选择性阅读的趣味性,引导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了解选择性阅读的基本方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经典常谈》整本书的相关内容,激发对《经典常谈》的阅读兴趣。
2.掌握读书方法,学会进行选择性阅读。
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激情导入
中华经典浩如烟海,有没有可以快速了解这些经典讲什么的方法呢?
“典”象形字及其含义的解释,了解经典的意义。
典的古字形像双手捧着竹简的样子,本义是指有典范价值的重要文献书籍。典字的下部,一说从双手,表示双手持书简看书,即开卷有益;一说是古人正襟危坐,把书籍放在几案上经常翻看,所以标有“经典”一说。
有这样一本书,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名著——《经典常谈》,去体会它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
象形字趣味导入,与《说文解字》篇呼应,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常谈》的兴趣,也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板书:绘制板书“典”象形字框架
(出示课件2、3)“典”字解读,选择性阅读四种方法。
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教师: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来了解本书的作者——朱自清。(出示课件4)
生畅谈自己了解到的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师及时归纳。
1.了解作者
朱自清 (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
《柴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
2.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出示课件5)
1938至1942年间,朱自清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与其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1934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10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这成为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
师小结:朱自清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点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时不至于茫然无措。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查阅搜集到的一些资料,了解作家和作品创作背景。
3.通过叶圣陶书评,体悟本书价值(出示课件6)
这本书所说经典,不专指经籍,是用的“经典”二字的广义,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共十三篇。把目录抄在这儿:《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前头十一篇都就书讲;末了“诗”“文”两篇却只叙述源流,不就书讲,“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
——叶圣陶
师小结:此书为古籍之导言,浅明精要,宜于我们学生阅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介明白学习本书的意义,语言平易近人,减轻学习压力。
三、整体感知,走近名著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本名著的内容。《经典常谈》信息量大、内容驳杂,如果同学们没有侧重点,只是泛泛地通读全书,那么对于每一篇的内容、观点都不会有深刻的感受。如果逐字逐句地读,又会消耗许多宝贵的时间与精力。那我们该怎么读?课本P72的“读书方法指导”告诉我们,可以用选择性的方式去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怎样进行选择性阅读呢?
首先,我们要对这本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怎样对一本书有整体的把握呢?首先我们要关注书名,关注目录,通过这些来了解全书。
1.关注书名,展示书籍封面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书内容。(出示课件7)
同学们,这本书名为《经典常谈》,其中的“经典”包含哪些内容呢?
《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
2.关注目录
同学们,请大家翻看目录,浏览一下本书的篇目数量和大概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根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填充板书内容,准确把握本书框架。(出示课件8)
师引导:师:我们已经在浏览中对这本名著形成了粗略的印象,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它的内容。怎么进行梳理呢?我们可以从内容上对其进行分类。思维导图中将《经典常谈》的主要篇目分为几个部分,分类方法和同学们想的一样吗,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最想要阅读的部分。
大家看老师黑板上的“典”字,人双手里拿着的,像一个什么字?
生:像“册”,像“竹简”。
师引导:非常棒,朱自清将这些名著记录在册,著成《经典常谈》这本书。
接下来我们也将它记录在册,大家来读,老师在黑板上写。(师生合作,制作板书)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关注书名,观看封面页图片,关注目录,思维导图分类作品,让学生对本书的结构和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也为后面的选择性阅读做了铺垫,记忆效果更佳。
四、章节梳理,泛读名著
师:通过我们刚刚的梳理,相信同学们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每本名著都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在初步了解的过程中,大家看看自己对哪种体裁的名著比较感兴趣。
《说文解字》第一(出示课件9、10、11)
图文结合,了解“汉字六书”和汉字书体演变过程。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仓颉造字的地方叫“凤凰衔书台”。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图片讲解)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师引导:我们以前学过的字中,有哪些是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呢,同学们可以举例说明。
生:日月是象形字,林森是会意字。
《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出示课件12-19)
图文结合,了解名著大概内容及基本常识,如“四书”、“五经”“六艺”。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
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比:类比。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均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五、根据兴趣,精研细读
1.选择的角度
师: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有的人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有的人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还可以选择新的兴趣点,由此拓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
刚刚思维导图讲解时候,听到同学们说喜欢历史方面的书,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游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历史名著来精读,并完成精读卡制作:(出示课件20、21)
2.选择示范
师:相信大家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法,我们已经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了选择性阅读,集中精力去读我们想读的内容。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等名著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怎样进行圈点批注。请同学们在阅读时勤动手,圈点批注吧!
读书笔记可从不同角度入手,如:①概括:概括内容、中心思想,划分文章结构;②赏析:从用词、人物描写、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③评价:对文中人物、情节等进行评价、联想、质疑等。
师:老师对汉字和历史这一块比较感兴趣,将相关语句和段落抄了下来,也做了一些批注。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看一看。
(师展示自己的阅读内容及阅读卡片)
阅读《战国策》《史记》《汉书》内容:(出示课件22-27)
(学生阅读,教师点拨。)
师引导:说起中国的史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战国策》共三十三卷。东周策一卷,西周策一卷,秦策五卷,齐策六卷,楚策四卷,赵策四卷,魏策四卷,韩策三卷,燕策三卷、宋卫策一卷,中山策一卷,共497篇。
艺术特色:文辞妙绝。把策士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都传达了出来,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所记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公元前403—前202年),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政治、军事和外交。在政治方面,涉及国家的政治体制、机构完善、社会统一和纷争消除等问题;在外交方面涉及对边国之间的影响、攻略对策、和谈战略、社交策略等。在军事方面,包括军队的组建、组织、战术、御敌技巧、抗战胜算等。策士游说,记载了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诸侯国君的活动和说辞,以及他们相互辩论驳评时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军事见解,所提出的各种斗争策略。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司马迁与班固合称“班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两汉两司马”,与司马光合称“史学两司马”。
《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他详论《史记》的得失,大体确当不移。班固的 《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汉和帝命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西汉王朝高帝到王莽一百多年的历史,体例上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
师:朱自清对这些经典的阅读指导很多都是写得深入浅出,讲解条理清晰,分析周详细致。同学们课下可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一起来深入探讨。
生:细细读完《〈战国策〉第八》,我发现,在朱自清先生的引领下,曾经以为的大部头天书,开始有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书中的历史事件,开始不再让人头痛;活跃在那个 时代的风云人物,仿佛在对我挥手问好;书中的义理人情,逐渐让人感到亲近……
【设计意图】
本次阅读指导课旨在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此环节教师先示范如何做阅读卡片,给学生借鉴。
对比异同,巩固知识(出示课件28-30)
师引导:在精读历史部分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到《史记》与《汉书》同作为史书,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点呢。
生:作者、体裁、体例、成书时间、编修形式、时间跨度多个方面不同。(学生讨论提出,教师引导补充。)
对比阅读任务卡
【设计意图】
学生对比《史记》《汉书》异同点,增加学生阅读专注力。
了解诸子、辞赋、诗、文的基本内容(出示课件31-36)
了解诸子百家中主要学派及思想,辞赋中了解屈原及其代表作和辞赋经典作品,诗文部分学习经典作品及发展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经典常谈》艺术特色
师引导:本书的全部篇目我们已经全部学习结束,同学们都表现的很棒。接下来我们回顾一下,细细品味本书的艺术特色,请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这本书语言流利畅达,我非常喜欢读历史部分,比以前读的文言文版本更加通俗易懂,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经典常谈》读书卡分享评价表
同学们,老师刚刚给大家分享了《经典常谈》的部分内容, 也用选择性阅读的卡片告诉同学们在阅读中怎样去深入精读。 不知道大家对选择性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呢?请同学们之间互评,检验我们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
学生互评及自评,检验本节课学习成果,量化指标。
设计亮点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具备了提取信息、感受情感的能力。随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他们品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对于选择性阅读及其方法还没有系统性的认识和应用,没办法在阅读大部头、大容量的名著时集中一个专题,提取各种素材,沉浸于其中,所以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教学设计以教给学生选择性阅读的方法为主,结合象形字、图片、思维导图、小游戏、阅读任务卡、互评等趣味设计,从如何把握整体,到如何进行选择,再到如何进行主题探究都做了很好的阅读指导示范,成为学生阅读的指向标。
《经典常谈》相对小说来说,没有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学生自读的时候难以真正深入文本,从而全面、深刻地理解经典的内涵。这需要老师引领学生沉入书本,在对作品的鉴赏中去体会其中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