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圣施威降大圣》同步训练
一、文学常识
1. 《小圣施威降大圣》出自中国古典名著( ),作者是( ),他是( )代小说家。
2. 吴承恩字( ),号( )。
3. 《西游记》主要描写了( )、( )、( )、( )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二、字词解释
1. 掣棒( )
2. 淬入( )
3. 踪迹( )
4. 提防( )
5. 花鸨( )
6. 木木樗樗( )
7. 蓼汀( )
8. 鷀老( )
9. 鸨鸟( )
10. 鳜鱼( )
11. 撺( )
12. 幌( )
13. 钉住( )
14. 鸬鹚( )
三、一词多义
1. 之
(1)二郎见他变得低贱,故此不去拢傍( )
(2)那大圣趁此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 )
(3)急纵身,又跳出瀑布泉中,却被那猴王一筋斗,又早回到花果山,将定海神针藏在耳内,变化多端,那里有一个神仙能识破他的机关?( )
(4)真君撞进门,大圣见了,现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 )
2. 以
(1)将身一纵,跳上云端里,变作一个“海东青”( )
(2)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 )
(3)那大圣就撺出水中,一变,变作一条水蛇,游近岸,钻入草中( )
(4)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 )
四、古今异义
1. 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寻觅 古义: 今义: )
2. 大圣见了,笑嘻嘻的,将金箍棒掣起,高叫道(高 古义: 今义: )
3. 却说真君与大圣变做法天象地的规模(规模 古义: 今义: )
4. 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纵 古义: 今义: )
五、句子翻译
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作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
他两个这场好杀——昭惠二郎神,齐天孙大圣,这个心高欺敌美猴王,那个面生压伏真梁栋。
两个嚷嚷闹闹,打出庙门,半雾半云,且行且战,复打到花果山,慌得那四大天王等众,提防愈紧。
正嚷间,真君到了,问:“兄弟们,赶到那厢不见了?”众神道:“才在这里围住,就不见了。”
真君前前后后乱赶,只见四太尉、二将军,一齐拥至道:“兄长,拿住大圣了么?”
六、内容理解
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中,孙悟空分别变成了哪些动物?二郎神又是如何应对的?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孙悟空的机智?
从这场打斗中,可以看出二郎神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孙悟空为什么会被二郎神擒住?
文中多次描写孙悟空和二郎神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这场战斗的结局如何?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文中除了孙悟空和二郎神,还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七、写作手法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请找出三处并分析其作用。
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孙悟空的形象的?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试举例分析。
文中运用了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八、拓展延伸
结合本文,说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如果你是孙悟空,在被二郎神追捕的过程中,你会想些什么?
《西游记》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打斗场面,请你再列举一个,并简要分析其精彩之处。
有人说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值得赞扬,也有人说他的反抗是不理智的,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及《西游记》的相关内容阐述你的观点。
请你根据本文内容,为孙悟空和二郎神设计一段对白。
答案
一、文学常识
1. 《西游记》 吴承恩 明
2. 汝忠 射阳山人
3.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二、字词解释
1. 掣棒:抽、拔。
2. 淬入:指浸入或沉入水中。
3. 踪迹:行踪。
4. 提防:小心防备。
5. 花鸨:一种鸟类。
6. 木木樗樗:形容痴呆、孤单的样子。
7. 蓼汀:长满蓼草的小洲。
8. 鷀老:一种水鸟。
9. 鸨鸟:一种鸟类。
10. 鳜鱼:一种淡水鱼。
11. 撺:跳。
12. 幌:挥动、摇晃。
13. 钉住:紧紧停住。
14. 鸬鹚:一种水鸟。
三、一词多义
1. 之
(1)助词,无实义
(2)助词,无实义
(3)助词,的
(4)助词,的
2. 以
(1)凭借
(2)像
(3)就
(4)如果
四、古今异义
1. 寻觅 古义:寻找 今义:寻求,探索
2. 高 古义:大声 今义:从下向上距离大
3. 规模 古义:气势 今义:指事业、工程、运动、机构等所包含的范围
4. 纵 古义:跳 今义:放任;不拘束
五、句子翻译
1. 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作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译文: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成绣花针,藏在耳朵里,摇身一变,变成一个麻雀儿,飞到树梢头紧紧停住。
2. 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
译文:二郎神赶到山涧边,不见孙悟空的踪迹,心中暗想:这猴子一定下水去了,肯定变成了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化去捉拿他。
3. 他两个这场好杀——昭惠二郎神,齐天孙大圣,这个心高欺敌美猴王,那个面生压伏真梁栋。
译文:他们两个这一场好打斗——昭惠二郎神,齐天孙大圣,这个心高气傲轻视敌人的美猴王,那个外表陌生却能压制住他的真英雄。
4. 两个嚷嚷闹闹,打出庙门,半雾半云,且行且战,复打到花果山,慌得那四大天王等众,提防愈紧。
译文:两人叫嚷喧闹,打出庙门,半是云雾半是云团,一边走一边战斗,又打到花果山,吓得那四大天王等人,防备更加严密。
5. 正嚷间,真君到了,问:“兄弟们,赶到那厢不见了?”众神道:“才在这里围住,就不见了。”
译文:正在叫嚷的时候,二郎神到了,问道:“兄弟们,赶到那边就不见了?”众神说:“刚刚在这里围住,就不见了。”
6. 真君前前后后乱赶,只见四太尉、二将军,一齐拥至道:“兄长,拿住大圣了么?”
译文:二郎神前前后后胡乱追赶,只看见四太尉、二将军,一起拥上前说道:“兄长,抓住大圣了吗?”
六、内容理解
1. 孙悟空分别变成了麻雀、大鹚老、鱼儿、水蛇、花鸨、土地庙。二郎神相应地变成饿鹰、大海鹤、鱼鹰、灰鹤、现原身、用弹弓打、用戟捣。
2. 如孙悟空变成土地庙时,尾巴不好处理,便化作旗杆竖在后面,体现了他的机智。
3. 二郎神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机智灵活。
4. 孙悟空被二郎神的细犬咬住,加上太上老君用金刚琢偷袭,最终被擒。
5. 突出两人本领高强,战斗激烈精彩,情节跌宕起伏。
6. 结局是孙悟空被擒。反映了统治阶级对反抗者的镇压。
7. 还出现了六兄弟、四大天王等。他们起到了烘托气氛、侧面表现孙悟空和二郎神本领高强的作用。
七、写作手法
1. 示例:“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动作描写表现了孙悟空的勇敢无畏。
“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动作描写表现了二郎神的心思缜密。
“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作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动作描写展现了孙悟空的随机应变。
作用:通过这些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2. 如孙悟空变化多端,二郎神总能识破并应对,通过对比突出孙悟空的机智和二郎神的精明。
3. 示例:“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慌慌张张”“吆喝”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六兄弟的慌乱。
4. 示例:“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心理描写表现了二郎神的思考和判断,突出其机智。
八、拓展延伸
1. 孙悟空本领高强、敢于反抗、机智勇敢、重情重义,这些品质深受人们喜爱。
2. 示例:我定不会轻易被这二郎神擒住,我要想办法逃脱,再与他大战三百回合,让玉帝老儿知道我的厉害!
3. 示例: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精彩之处在于情节曲折,白骨精三次变化,孙悟空三次识破并痛打,展现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和坚定的除妖决心。
4. 示例: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值得赞扬。他反抗天庭的不公和压迫,追求自由和平等,这种精神代表了人们对正义和自由的向往。他的反抗并非不理智,而是对不合理规则的抗争。
5. 示例:
孙悟空:二郎神,你莫要苦苦相逼,俺老孙可不怕你!
二郎神:孙猴子,你犯下大错,今日定要将你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