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怀疑与学问》PDF版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类文阅读+同步作业(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怀疑与学问》PDF版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类文阅读+同步作业(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1 16:32:17

文档简介

第 19 课 怀疑与学问 晨读晚练(原卷版)
凶险(xiōnɡ xiǎn):(情势等)危险可怕;凶恶阴险。
视察(shì chá):察看,审察;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检查工作。
轻信(qīnɡ xìn):轻易相信。
盲从(mánɡ cónɡ):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折扣(zhé kòu):在标价的基础上按成数降价的出售方式。
流俗(liú sú):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墨守(mò shǒu):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tínɡ zhì):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虚妄(xū wànɡ):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bù ɡōnɡ zì pò):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1.走近作者
顾颉刚(1893—1980),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 ,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
识初编》等。
2.交流背景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 2011 年版)。顾颉刚以治学严谨著称,他曾校点清代姚际恒的
《古今伪书考》。这本书很薄,他却花费大量时间查阅资料,几个月才校点完,由此,他知道了辨伪的必要性,
发起编辑《辨伪丛刊》,同时决心要从“辨伪书”到“辨伪史”。顾颉刚对于中国古史,做了许多辨伪的文
字,他的一生几乎都与“怀疑”相伴,并以此为基础成为一代史学大师。
(一)写敢于质疑的好诗
《论诗五首·其一》
清·赵翼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二)写敢于质疑的好句
1.敢于质疑,是一种无畏的勇气,它宛如一把锐利的剑,能够刺破传统观念的重重迷雾。当大多数人选
择盲目跟从、随波逐流时,那些敢于质疑的人挺身而出,以独立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念,挑战既定的规则和
权威的论断。他们不畏惧被视为异类,不害怕遭受批评和指责,因为他们深知,只有通过质疑,才能推动
知识的进步,才能揭示真理的光芒。
2.敢于质疑,是智慧的火花在闪耀,是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它像是一盏明灯,在黑暗中照亮前行的
道路,引导我们去追寻事物的本质。在这个充满信息和观点的时代,敢于质疑的人不会轻易接受表面的现
象和流行的说法,他们会深入思考,挖掘背后的逻辑和真相。他们会对看似完美的理论提出疑问,会对权
威的观点进行审视,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剖析每一个问题,为的是追求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
3.敢于质疑,是创新的源泉在涌动,是突破常规的力量在积聚。它仿佛是一阵春风,吹开了因循守旧的
枷锁,为新的思想和方法开辟了道路。那些敢于质疑的人,不满足于现状,不被传统的思维模式所束缚。
他们敢于挑战既有的模式和方法,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设想。正是这种质疑精神,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促进
了社会的发展,让人类不断迈向更高的文明层次。
4.敢于质疑,是一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是对自我认知的不断超越。它犹如一艘勇往直前的帆船,在知
识的海洋中破浪前行,不惧风浪,不畏艰险。敢于质疑的人,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心,对一切看似理所当
然的事物保持警惕。他们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大众,而是凭借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去探寻事物的真相。在
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遭遇挫折和误解,但他们从不退缩,因为他们坚信,只有通过不断地质疑和探索,
才能接近真理的彼岸。
5.敢于质疑,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对社会进步的有力推动。它就像一场及时的春雨,滋润着干涸的思
想土壤,孕育出新生的希望。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敢于质疑的人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指出不公
和不合理之处。他们不畏惧权力的压迫,不被利益所诱惑,坚持以正义和良知为准则,发出真实的声音。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敢于质疑的人,社会才能不断地自我审视,自我完善,朝着更加公平、更加美好的方向
发展。
(三)写敢于质疑的美文
学贵质疑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疑
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大的学问,总会有
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
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
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
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
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
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查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
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
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
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
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
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
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
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
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
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老师简评:
本文以春雨为情感寄托物,表现了作者对春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渴
慕。
你的感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
说 biàn lùn( ),常常评判( )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
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 mò
shǒu( )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 ),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
步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最忌“死啃”
赵畅
①著名杂文家冯英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满族贵族,被任命为镇守荆州的将军。他痛哭流涕,誓不
肯去。问他什么缘故,他说连关公也守不住的地方,我怎么守得住呢?与其将来失守获罪,不如不去的好。
原来,满族贵族最先见到的汉文化是范文程身边的那本《三国演义》,努尔哈赤和他的将军们行军布阵,
很多得益于这本书上的经验。他们把罗贯中笔下的关公奉若圣明,而关公是失荆州、走麦城时死的,此君
不敢去守荆州,其原因大抵就在于此。
②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这位满族贵族,乃是一个标准的书呆子,其“死啃”书本,“只相信自己从
书上读来的经验,看不到环境的变迁,看不到现实的变化”,故而把自己的思想禁锢起来,不敢越雷池半
步,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③“死啃”书本,其实就与守株待兔者一样,迂腐可笑,更可悲可叹。忆起“空城计”是在马谡违抗
命令、蜀军缺兵少将、司马懿大军突然来临的情况下发生的。身为主帅的诸葛亮,其时倘有半点惊慌,举
止失措,便会造成军心动摇、土崩瓦解的局面。在“空城”的形势下,他的镇定自若、沉着冷静,他的特
别布阵,竟令敌方以为城里定有伏兵,从而化解了一起必败的危局。兵不厌诈,“空城计”当是一种重要
而有效的军事谋略,但并非唯一的谋略,并非屡试不爽的产物,且总须视情择而用之。如果死啃《三国演
义》,把小说当成历史,思想僵化,行动教条,最终必走入死胡同而落败。
④要读书但不尽信书,尤其不要死认条条框框,不要拘泥于某个观点,应着眼于作者的立意布局、思
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咀嚼、梳理,把它读顺了、读透了、读“活”了,并从作者的思想围墙中走出来,
以至是跳出来,这才是我们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
⑤不“死啃”书,把书读“活”,自需要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亦即要
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美国高中教育的四个目标第一条就是“通过语言教学,帮助所有学生培养批判性思
考能力”。老师为何不让学生背书,不给作业设置标准答案,甚至故意避免“正确答案”?就是为了不让
学生丢掉批判的精神。而哈佛大学的标志更可谓是批判性思维精髓之体现:三本书两本朝上打开,一本朝
下盖着。想告诉学生,书中尽管有知识和思想,但也会有谬误。若要想追求真理,那就应当质疑,质疑一
切。是的,批判中,我们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粕;质疑中,我们才能理清有用的和无用的。
⑥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爱读书、“活”读书的人,总是与“捣碎”书籍联系在一起的。其“捣碎”的
过程,究其实,就是一个释放自我情感与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不断较真、争辩的过程,也必是一
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⑦有人说,做文字工作,拼到最后是拼认识,对生命的认识。读书何尝不是如此?拼到最后,就是拼
自我的再认识。生命是活的,我们的读书,我们的认识,当然也应该是活的。一切“死啃”的做法,一切
僵化的思维,都是与读书宗旨背道而驰的。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文章开头引用冯英子讲的故事,有何作用?
4.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作者认为,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6.结合实际,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二)阅读《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一文,回答各题。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
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
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
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
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
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
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
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
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
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对我来说,向
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
心莫善于寡欲”;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
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
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
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
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
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
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
面对人生。
(有删改)
7.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8.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方面展开论证?
9.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10.读完文章,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读书收获。(不少于 30 字且不得引用文中原句)




正第 19 课 怀疑与学问 晨读晚练(解析版)
凶险(xiōnɡ xiǎn):(情势等)危险可怕;凶恶阴险。
视察(shì chá):察看,审察;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检查工作。
轻信(qīnɡ xìn):轻易相信。
盲从(mánɡ cónɡ):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折扣(zhé kòu):在标价的基础上按成数降价的出售方式。
流俗(liú sú):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墨守(mò shǒu):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tínɡ zhì):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虚妄(xū wànɡ):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bù ɡōnɡ zì pò):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1.走近作者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
等。
2.交流背景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 2011 年版)。顾颉刚以治学严谨著称,他曾校点清代姚际恒的
《古今伪书考》。这本书很薄,他却花费大量时间查阅资料,几个月才校点完,由此,他知道了辨伪的必要性,
发起编辑《辨伪丛刊》,同时决心要从“辨伪书”到“辨伪史”。顾颉刚对于中国古史,做了许多辨伪的文
字,他的一生几乎都与“怀疑”相伴,并以此为基础成为一代史学大师。
(一)写敢于质疑的好诗
《论诗五首·其一》
清·赵翼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二)写敢于质疑的好句
1.敢于质疑,是一种无畏的勇气,它宛如一把锐利的剑,能够刺破传统观念的重重迷雾。当大多数人选
择盲目跟从、随波逐流时,那些敢于质疑的人挺身而出,以独立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念,挑战既定的规则和
权威的论断。他们不畏惧被视为异类,不害怕遭受批评和指责,因为他们深知,只有通过质疑,才能推动
知识的进步,才能揭示真理的光芒。
2.敢于质疑,是智慧的火花在闪耀,是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它像是一盏明灯,在黑暗中照亮前行的
道路,引导我们去追寻事物的本质。在这个充满信息和观点的时代,敢于质疑的人不会轻易接受表面的现
象和流行的说法,他们会深入思考,挖掘背后的逻辑和真相。他们会对看似完美的理论提出疑问,会对权
威的观点进行审视,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剖析每一个问题,为的是追求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
3.敢于质疑,是创新的源泉在涌动,是突破常规的力量在积聚。它仿佛是一阵春风,吹开了因循守旧的
枷锁,为新的思想和方法开辟了道路。那些敢于质疑的人,不满足于现状,不被传统的思维模式所束缚。
他们敢于挑战既有的模式和方法,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设想。正是这种质疑精神,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促进
了社会的发展,让人类不断迈向更高的文明层次。
4.敢于质疑,是一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是对自我认知的不断超越。它犹如一艘勇往直前的帆船,在知
识的海洋中破浪前行,不惧风浪,不畏艰险。敢于质疑的人,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心,对一切看似理所当
然的事物保持警惕。他们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大众,而是凭借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去探寻事物的真相。在
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遭遇挫折和误解,但他们从不退缩,因为他们坚信,只有通过不断地质疑和探索,
才能接近真理的彼岸。
5.敢于质疑,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对社会进步的有力推动。它就像一场及时的春雨,滋润着干涸的思
想土壤,孕育出新生的希望。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敢于质疑的人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指出不公
和不合理之处。他们不畏惧权力的压迫,不被利益所诱惑,坚持以正义和良知为准则,发出真实的声音。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敢于质疑的人,社会才能不断地自我审视,自我完善,朝着更加公平、更加美好的方向
发展。
(三)写敢于质疑的美文
学贵质疑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疑
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大的学问,总会有
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
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
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
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
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
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查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
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
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
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
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
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
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
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
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
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老师简评:
本文以春雨为情感寄托物,表现了作者对春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渴
慕。
你的感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
说 biàn lùn( ),常常评判( )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
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 mò
shǒu( )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 ),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
步了。
【答案】 辩论 pàn 墨守 zhì
【详解】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
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停滞”:受
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读“tíng zhì”,注意据义定音。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
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如“辩论”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
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本题还可根据句意推断所填词语的字形。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最忌“死啃”
赵畅
①著名杂文家冯英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满族贵族,被任命为镇守荆州的将军。他痛哭流涕,誓不
肯去。问他什么缘故,他说连关公也守不住的地方,我怎么守得住呢?与其将来失守获罪,不如不去的好。
原来,满族贵族最先见到的汉文化是范文程身边的那本《三国演义》,努尔哈赤和他的将军们行军布阵,
很多得益于这本书上的经验。他们把罗贯中笔下的关公奉若圣明,而关公是失荆州、走麦城时死的,此君
不敢去守荆州,其原因大抵就在于此。
②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这位满族贵族,乃是一个标准的书呆子,其“死啃”书本,“只相信自己从
书上读来的经验,看不到环境的变迁,看不到现实的变化”,故而把自己的思想禁锢起来,不敢越雷池半
步,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③“死啃”书本,其实就与守株待兔者一样,迂腐可笑,更可悲可叹。忆起“空城计”是在马谡违抗
命令、蜀军缺兵少将、司马懿大军突然来临的情况下发生的。身为主帅的诸葛亮,其时倘有半点惊慌,举
止失措,便会造成军心动摇、土崩瓦解的局面。在“空城”的形势下,他的镇定自若、沉着冷静,他的特
别布阵,竟令敌方以为城里定有伏兵,从而化解了一起必败的危局。兵不厌诈,“空城计”当是一种重要
而有效的军事谋略,但并非唯一的谋略,并非屡试不爽的产物,且总须视情择而用之。如果死啃《三国演
义》,把小说当成历史,思想僵化,行动教条,最终必走入死胡同而落败。
④要读书但不尽信书,尤其不要死认条条框框,不要拘泥于某个观点,应着眼于作者的立意布局、思
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咀嚼、梳理,把它读顺了、读透了、读“活”了,并从作者的思想围墙中走出来,
以至是跳出来,这才是我们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
⑤不“死啃”书,把书读“活”,自需要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亦即要
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美国高中教育的四个目标第一条就是“通过语言教学,帮助所有学生培养批判性思
考能力”。老师为何不让学生背书,不给作业设置标准答案,甚至故意避免“正确答案”?就是为了不让
学生丢掉批判的精神。而哈佛大学的标志更可谓是批判性思维精髓之体现:三本书两本朝上打开,一本朝
下盖着。想告诉学生,书中尽管有知识和思想,但也会有谬误。若要想追求真理,那就应当质疑,质疑一
切。是的,批判中,我们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粕;质疑中,我们才能理清有用的和无用的。
⑥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爱读书、“活”读书的人,总是与“捣碎”书籍联系在一起的。其“捣碎”的
过程,究其实,就是一个释放自我情感与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不断较真、争辩的过程,也必是一
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⑦有人说,做文字工作,拼到最后是拼认识,对生命的认识。读书何尝不是如此?拼到最后,就是拼
自我的再认识。生命是活的,我们的读书,我们的认识,当然也应该是活的。一切“死啃”的做法,一切
僵化的思维,都是与读书宗旨背道而驰的。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2.读书最忌“死啃”。(或“一切‘死啃’的做法,一切僵化的思维,都是与读书宗旨背道而驰
的。”)
【详解】2.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
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
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结合文章的题目、结尾和内容来看,
题目“读书最忌‘死啃’”是中心论点。
3.文章开头引用冯英子讲的故事,有何作用?
【答案】3.引出本文议论的话题;充当事实论据证明文章的论点。
【详解】3.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中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分论点。表述形式一般为:
引出文章的论点(论题)+作为事实或道理论证证明中心论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此文第一段
引用冯英子讲的故事,引出论题,并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读书最忌‘死啃’”的中心论点,同时引用生动
的故事,也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4.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4.举例论证。准确具体充分地证明了“把书‘读活’,就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这一论点。
【详解】4.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
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
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
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文章第⑤段列举了美国
高中教育和哈佛大学的标志及目的,是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三本书两本朝上打开,一本朝下盖着。这是
要学生有批判精神,不能“死啃”书本,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把书‘读活’,就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
这一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5.作者认为,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答案】5.不尽信书,尤其不要死认条条框框,不要拘泥于某个观点,应着眼于作者的立意布局、思维方
式,并通过自己的咀嚼、梳理,把它读顺了、读透了、读“活”了,并从作者的思想围墙中走出来,以至
是跳出来。
【详解】5.考查对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
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用凝练的语言来作答。根据第④段“要读书但不尽信书,尤
其不要死认条条框框,同而落败拘泥于某个观点,应着眼于作者的立意布局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咀嚼、
梳理,把它读顺了、读透了、读‘活’了,并从作者的思想围墙中走出来,甚至是跳出来,这才是我们读
书应持的正确态度。”很容易提取到需要的答案。
6.结合实际,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案】6.一个真正爱读书、会读书的人,一定敢于质疑,善于批判书中错误的观点,辨别真伪,从而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
【详解】6.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回答时,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还要挖掘其深层意义。
此文告诉我们读书要“活”,不要“死啃”。句中的“活”字即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若要想追求真理,
那就应当质疑,我们在批判中甄别精华和糟粕;在质疑中才能理清有用的和无用的。“捣碎”的过程,就
是一个释放自我情感与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不断较真、争辩的过程,也必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
取精的过程。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爱读书、会读书的人。
(二)阅读《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一文,回答各题。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
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
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
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
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
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
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
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
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
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对我来说,向
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
心莫善于寡欲”;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
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
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
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
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
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
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
面对人生。
(有删改)
7.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7..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或“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
养心之道。”)
【解析】7.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论点是能够表达观点的陈述句,一般位于题目、开头、结尾,或者可以
结合文章的关键词句概括,结合分论点概括,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结合后文可知,文章围绕读书对人心
灵产生的作用展开,文章题目“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就是文章的看法,故判断文章题目是论点,并且
文章第一段“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表达的意思和题目
相似,也可作为论点。故论点是: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或“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
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8.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方面展开论证?
【答案】8.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读书可
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
【解析】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一般而言,“从哪几方面论述”考查的是分论点,分论点一般是每段的首
句,并且句式相似。结合文章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段的首句可知,文章从“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
让心灵丰盈圆润;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
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四个方面论述。
9.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9.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这一分
论点,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解析】9.本题考查论证方法。(1)判断论证方法。“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
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举出了所读的
具体书籍以及产生的具体的作用,判断是举例论证;“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
久的朋友”把读书比成交友,故可判断是比喻论证。(2)作用分析。举出具体事例,运用比喻论证,生动
具体地证明了段首的分论点“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0.读完文章,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读书收获。(不少于 30 字且不得引用文中原句)
【答案】10.示例:我喜欢读名著,感觉读名著就是与大师们进行一场场心灵对话。鲜活的人物、人间的
百态、深邃的思想,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情感、提升了我的品位。读书让我不断成长、成熟,有
书为伴,真是人生幸事。
【解析】1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答题要点:结合自己实际读书,谈自己的读书感悟,字数在 30 字以上,
不能引用原文,语言表达要流畅,可以概括的谈,也可以结合具体的书籍谈。
示例:我喜欢读散文,我认为散文是一个人真实的、细碎的思考和感悟,读散文似乎能够和作者距离更近,
通过他的琐碎的言语,了解到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并且有时候感觉和自己的生活非常的近,能对自己的
生活产生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