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课 故乡 晨读晚练(原卷版)
阴晦(yīn huì):阴沉,昏暗。
萧索(xiāo suǒ):缺乏生机,不热闹。
祭祀(jì sì):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伶仃(líng dīng):形容瘦弱或细长;孤独,没有依靠。
潮汛(cháo xùn):一年中定期上涨的潮水。
伶俐(línɡ lì):聪明;灵活。
愕然(è rán):形容吃惊。
应酬(yìnɡ chou):交际往来,以礼相待;指宴会、聚会等社交活动。
世面(shì miàn):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
惘然(wǎnɡ rán):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ɡé mó):隔阂;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不通晓,外行。
恣睢(zì suī):任意胡为。
鄙夷(bǐ yí):轻视,看不起。
嗤笑(chī xiào):讥笑。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 ,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无产阶
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1918 年 5 月首
次用“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他
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
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有《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等。鲁迅的一生,为
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交流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虽然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当时的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
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鲁迅于 1919年 12月回故
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 年 1 月便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题材,
写了这篇小说。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实的生活。小
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
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知识链接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 ,有的包括序幕和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
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玄幻等小说。按照体制可分
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写思乡的好诗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二)写思乡的好句
1.乡村的夜晚,静谧而祥和,繁星点点如同璀璨的宝石镶嵌在深蓝色的天幕中,微风轻轻拂过稻田,
那沙沙作响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一曲轻柔的摇篮曲,让人在这宁静的氛围中,思绪也渐渐飘向了远
方那温暖的家。
2.清晨的乡村,被一层薄薄的雾气所笼罩,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公鸡的打鸣声打破了寂静,农舍
烟囱中升起的袅袅炊烟,在空中慢慢飘散,那带着泥土和青草芬芳的空气,让人深深沉醉,仿佛时间都在
这里放慢了脚步。
3.乡村的田野里,金黄色的麦浪随风翻滚,像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金色海洋。农民们弯着腰,辛勤地劳
作着,他们古铜色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晶莹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着,仿佛是他们辛勤付出的勋章。
4.夏日的午后,孩子们在清澈见底的小溪中嬉戏玩耍,笑声在整个山谷中回荡。溪边的垂柳依依,柳
枝轻轻拂过水面,划出一道道美丽的涟漪。远处的山坡上,牛羊悠闲地吃着青草,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
和谐的乡村画卷。
5.乡村的傍晚,夕阳的余晖将整个村庄染成了橙红色。老人们坐在门口的板凳上,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而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对生活的满足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三)写思乡的美文
我的家乡
汪曾祺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
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为地名“御
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据说御码头夏天没有蚊子)。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
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
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
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
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船底,
又顶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
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时只有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
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浸到船板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
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滚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
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
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
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舱,奖
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
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
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远远地听见砰砰砰砰的响声,那是在修船造船。砰砰
的声音是斧头往船板里敲钉。船体是空的,故声音传得很远。待修的船翻扣过来,底朝上。这只船辛苦了
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只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过两天就要下水了。看看崭新的船,叫人心里
高兴——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有时我们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
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
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
头……回来吃晚饭来……”
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老师简评:
本文是汪曾祺对故乡高邮的回忆与描绘,文中主要描写了他小时候在高邮的生活经历和所见所闻,展
现了高邮的风土人情。
你的感言:
一、字词书写
1.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叉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鸣鸣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沧黄
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阴晦( ) 禁不住( )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3)将画横线的词语用正楷字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要求书写工整准确,笔画流畅)
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单位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有玉兰、海棠、碧桃、榆叶梅……每当春天到来,花开之时,树下、花边
总少不了赏花者。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想来,春天里那些盛大的花事,无疑是最美的四月天里最
绚丽的一道风景。
不过,于我而言,眼前的此般花景再美,却不及记忆里的“那一朵”亲切。因为,有它的地方,叫故
乡。
说起来,这种花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广泛地种植于祖国大地上,每到春天,花开之处,仿
佛一片金黄色的海洋。那满世界的金黄,浓得化不开的金黄,让人震撼,难以忘记。天南海北的人们,不
远千里赶赴一处处花海,只为陶醉于那一望无际的灿烂的金黄。这种花,就是油菜花。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因为在我心中,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
味了。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盛产油菜花,它承载着我对于家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
油菜花朴实平凡的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
人。
即便你从未亲眼见过生命力旺盛的油菜花,从未置身过油菜花海中,光从那些图片里,你也可以发现,
油菜花的遍野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处庭院、一所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阡陌交错的田
埂之上,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这不正是我们最常见的
家园的模样,不正是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吗?
如果说有些花天生只可欣赏的话,那么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
烟火气。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
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是故乡的生产
与生活,农事与家事。
而油菜花又像极了故乡的那些人。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泼辣、热烈,长成了一片明媚
与灿烂。故乡的那片油菜花,总会让我想到,从这里走出的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里那个活泼直
率的小英子,还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柳堡的故事”里那淳朴可爱的二妹子。这些故乡的他(她)们身
上,有着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美,乡土中国的美。可惜的是,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太熟悉、
太常见,以至于熟视无睹,往往只有在身处异乡之后,再回望他(她)们时,才会越发感觉到这种美好。
如果每一种花都有“花语”,我想,油菜花的花语就是——故乡。
(作者:舒翼 本文有改动)
2.本文的题目很具艺术性,请作简要分析。
3.本文主要写油菜花,作者为什么还写了一些其他的花。
4.作者为什么说“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
5.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本文层层递进的表现手法?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窗光影
宫利民
①一生中,总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被我们忽视。可是,忽然有一天,当我们自身也成为那些被忽
视的小事里的主角时,才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里蕴含着的,却是暖融融的深情……
②记得上小学时的家,是让现在的人们每每回想起来感觉特温馨的那种。墙体中间是空的,里外两侧
横钉着木条,再用剁成小段的千草和着黄泥均匀地抹上。当泥风干后,墙上的草清晰可见,杂乱无章地把
没有筋骨的黄泥连成一片,成为我们抵御风寒的屏障。小时家里穷,大多数家庭都不讲究屋内装饰,天棚
和墙都是用旧报纸糊的,“找字”便是我儿时常玩的游戏。
③在那个年月,父母虽然不辞辛劳地忙碌着,可生活依然模式般地向前运行。母亲的身体很差,却像
男人一样上班出力干活。
④那时,年幼的我们远没有现在的孩子如小皇帝一般备受父母长辈们娇宠,上下学都是靠自己的小腿
小脚不知疲劳地丈量着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风雨兼程。
⑤北方的冬天,是最难挨的。一入冬,淘气的我们总爱往雪深处跑,棉手套、棉鞋里都灌满了雪。当
走进燃着火炉的教室后,雪便化成了水,手套、棉鞋都被浸湿。放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会儿工夫它
们就被冻得硬邦邦的,完全失去了保温的作用,手脚也冻得生疼,眼泪直往下落。常常是回到家后,母亲
马上用雪为我搓手搓脚,好一阵儿才能缓过来。冬天白昼特别短,家离学校又远,每当到家时天已经擦黑
了。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总是屋顶上袅袅的炊烟和跳跃不定的一窗烛光。
⑥那烛光一直陪我度过了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时光……
⑦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喜欢唱歌的我参加了厂里的文工团。白天上班,晚上排练。当排练结束走
出单位时,朦朦胧胧的月色静谧而安宁,仿佛一切生命都静止了。只听见自己“嚓嚓”的脚步声。走着走
着,忽然,这处传来几声大映,音色完美,高龙回夜、也许是睡眼惺忪的夜风,惊醒了沉睡中的看家狗,
几声完美的亮音之后,一切又归于静寂。然而,像这样富有韵味的夜景极少,大都是黑夜遮目,草见路人,
甚至排练时存留的热情也化作一缕微凤飘散在夜的市幕里了。
⑧归心似箭。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是泛着黄晕的一窗灯光……
⑨转眼,已为人父。积劳成疾的母亲最终没有经受住病痛的折磨,撒手人寰。
⑩人生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跨越式的变化,昨天,还拉着女儿稚嫩的小手走在家乡泥土芬芳的小路上,
而今,却站在处处洋溢着古朴园林文化气息的苏州目送着女儿踏上求学的征途。
11女儿上高中时住校,周五回来。每当坐公交回到家时,夜色早已悄悄地涂满玻璃窗。一次,我做完
晚饭等女儿归来,看见客厅的灯亮着,便顺手关掉了。妻子从卧室里出来见客厅黑漆漆的就又把灯打开了。
我说:“浪费电,关了吧。”可妻子言语深长:“让灯亮着,孩子看见了知道我们在家等她,安心,上楼时
不会着急……
12听了妻子的话,我心怦然,原来,那夜色中的一窗光亮,是母亲的守候,是母亲的温情,是母爱的
释放……
13想起了母亲……
14想起了母亲为我亮着的一窗光影……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描述了哪几处让“我”深有感触的“一窗光影”。
7.简要赏析第五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常常是回到家后,母亲马上用雪为我搓手搓脚,好一阵儿才能缓
过来。
8.解释第四段中加点词语的含意和作用。
9.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0.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题目“一窗光影”有哪些方面的内涵。
错
错
题
更
正第 15 课 故乡 晨读晚练(解析版)
阴晦(yīn huì):阴沉,昏暗。
萧索(xiāo suǒ):缺乏生机,不热闹。
祭祀(jì sì):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伶仃(líng dīng):形容瘦弱或细长;孤独,没有依靠。
潮汛(cháo xùn):一年中定期上涨的潮水。
伶俐(línɡ lì):聪明;灵活。
愕然(è rán):形容吃惊。
应酬(yìnɡ chou):交际往来,以礼相待;指宴会、聚会等社交活动。
世面(shì miàn):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
惘然(wǎnɡ rán):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ɡé mó):隔阂;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不通晓,外行。
恣睢(zì suī):任意胡为。
鄙夷(bǐ yí):轻视,看不起。
嗤笑(chī xiào):讥笑。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无产阶
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1918 年 5 月首
次用“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他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
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有《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等。鲁迅的一生,
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交流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虽然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当时的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
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鲁迅于 1919年 12月回故
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 年 1 月便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题材,
写了这篇小说。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实的生活。小
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
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知识链接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和尾
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
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玄幻等小说。按照体
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
(一)写思乡的好诗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二)写思乡的好句
1.乡村的夜晚,静谧而祥和,繁星点点如同璀璨的宝石镶嵌在深蓝色的天幕中,微风轻轻拂过稻田,
那沙沙作响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一曲轻柔的摇篮曲,让人在这宁静的氛围中,思绪也渐渐飘向了远
方那温暖的家。
2.清晨的乡村,被一层薄薄的雾气所笼罩,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公鸡的打鸣声打破了寂静,农舍
烟囱中升起的袅袅炊烟,在空中慢慢飘散,那带着泥土和青草芬芳的空气,让人深深沉醉,仿佛时间都在
这里放慢了脚步。
3.乡村的田野里,金黄色的麦浪随风翻滚,像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金色海洋。农民们弯着腰,辛勤地劳
作着,他们古铜色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晶莹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着,仿佛是他们辛勤付出的勋章。
4.夏日的午后,孩子们在清澈见底的小溪中嬉戏玩耍,笑声在整个山谷中回荡。溪边的垂柳依依,柳
枝轻轻拂过水面,划出一道道美丽的涟漪。远处的山坡上,牛羊悠闲地吃着青草,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
和谐的乡村画卷。
5.乡村的傍晚,夕阳的余晖将整个村庄染成了橙红色。老人们坐在门口的板凳上,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而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对生活的满足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三)写思乡的美文
我的家乡
汪曾祺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
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为地名“御
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据说御码头夏天没有蚊子)。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
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
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
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
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船底,
又顶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
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时只有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
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浸到船板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
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滚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
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
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
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舱,奖
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
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
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远远地听见砰砰砰砰的响声,那是在修船造船。砰砰
的声音是斧头往船板里敲钉。船体是空的,故声音传得很远。待修的船翻扣过来,底朝上。这只船辛苦了
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只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过两天就要下水了。看看崭新的船,叫人心里
高兴——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有时我们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
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
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
头……回来吃晚饭来……”
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老师简评:
本文是汪曾祺对故乡高邮的回忆与描绘,文中主要描写了他小时候在高邮的生活经历和所见所闻,展
现了高邮的风土人情。
你的感言:
一、字词书写
1.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叉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鸣鸣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沧黄
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阴晦( ) 禁不住( )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3)将画横线的词语用正楷字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要求书写工整准确,笔画流畅)
【答案】(1)huì jīn (2) 蓬一篷 沧一苍 (3)萧索 悲凉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
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禁”是多音字,jìn不许,制止。jīn受得住,耐
久。“蓬一篷,沧一苍”可从语境和部首上加以辨析。汉字用正楷字工整美观地书写即可。
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单位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有玉兰、海棠、碧桃、榆叶梅……每当春天到来,花开之时,树下、花边
总少不了赏花者。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想来,春天里那些盛大的花事,无疑是最美的四月天里最
绚丽的一道风景。
不过,于我而言,眼前的此般花景再美,却不及记忆里的“那一朵”亲切。因为,有它的地方,叫故
乡。
说起来,这种花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广泛地种植于祖国大地上,每到春天,花开之处,仿
佛一片金黄色的海洋。那满世界的金黄,浓得化不开的金黄,让人震撼,难以忘记。天南海北的人们,不
远千里赶赴一处处花海,只为陶醉于那一望无际的灿烂的金黄。这种花,就是油菜花。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因为在我心中,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
味了。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盛产油菜花,它承载着我对于家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
油菜花朴实平凡的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
人。
即便你从未亲眼见过生命力旺盛的油菜花,从未置身过油菜花海中,光从那些图片里,你也可以发现,
油菜花的遍野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处庭院、一所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阡陌交错的田
埂之上,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这不正是我们最常见的
家园的模样,不正是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吗?
如果说有些花天生只可欣赏的话,那么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
烟火气。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
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是故乡的生产
与生活,农事与家事。
而油菜花又像极了故乡的那些人。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泼辣、热烈,长成了一片明媚
与灿烂。故乡的那片油菜花,总会让我想到,从这里走出的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里那个活泼直
率的小英子,还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柳堡的故事”里那淳朴可爱的二妹子。这些故乡的他(她)们身
上,有着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美,乡土中国的美。可惜的是,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太熟悉、
太常见,以至于熟视无睹,往往只有在身处异乡之后,再回望他(她)们时,才会越发感觉到这种美好。
如果每一种花都有“花语”,我想,油菜花的花语就是——故乡。
(作者:舒翼 本文有改动)
2.本文的题目很具艺术性,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2.题目中的“它”指什么,从题目本身看不出,因此有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解析】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扣住题干中的“艺术性”分析标题的独特之处。通读全文,可知标
题中的“它”指的是油菜花,但作者却故意在标题中用“它”来指代,不明确交代指代的内容,就是故意
设置悬念,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也正是本文标题的独特之处。
3.本文主要写油菜花,作者为什么还写了一些其他的花。
【答案】3.文章开篇先写其他花是为下文写油菜花作铺垫,从而引出作者对油菜花的赞美;之后又写
其他花只有观赏价值衬托出油菜花还与人们的生产和农事活动密切相关。
【解析】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作衬托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衬托又叫侧面烘托,是以次要的人或事
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本文开篇先写其他花很明显
是为下文写油菜花作铺垫和烘托,用这些花只有观赏价值来衬托油菜花不仅美,还有实用价值,还与故乡
人,故乡的农事活动密切相关。
4.作者为什么说“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
【解析】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可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相
对应的段落,从中筛选出信息来归纳作答。文章在第四段首交代“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
别的花”,然后分别在第四到第七段分析了原因,可结合这些我贷款的抒情议论性的句子来整理出答案。
关键句子有“因为在我心中,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承载着我对于家乡和童年的美
好记忆,更是因为油菜花朴实平凡的气质”“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
的烟火气”等等。
【答案】4.①作者家乡的油菜花承载着他对家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②油菜花朴实平凡的气质与故乡这
个字眼最贴切;③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正是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④油菜花沾
满生活的烟火气,和故乡的生产与生活,农事与家事相关联。
5.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本文层层递进的表现手法?
【答案】5.先写眼前供观赏的各种花,引出记忆中故乡的油菜花;再由油菜花引出对故乡生活的描述;
最后由故乡引出对有油菜花一样品质的故乡人的赞美,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解析】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写作结构的分析。解答此题将作者的写作思路清晰的梳理出来,
即可看出作者在结构上的层层递进关系,眼前供观赏的各种花——故乡的油菜花——对故乡生活的描述
——对有油菜花一样品质的故乡人的赞美。梳理写作思路要保证能正确的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窗光影
宫利民
①一生中,总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被我们忽视。可是,忽然有一天,当我们自身也成为那些被忽
视的小事里的主角时,才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里蕴含着的,却是暖融融的深情……
②记得上小学时的家,是让现在的人们每每回想起来感觉特温馨的那种。墙体中间是空的,里外两侧
横钉着木条,再用剁成小段的千草和着黄泥均匀地抹上。当泥风干后,墙上的草清晰可见,杂乱无章地把
没有筋骨的黄泥连成一片,成为我们抵御风寒的屏障。小时家里穷,大多数家庭都不讲究屋内装饰,天棚
和墙都是用旧报纸糊的,“找字”便是我儿时常玩的游戏。
③在那个年月,父母虽然不辞辛劳地忙碌着,可生活依然模式般地向前运行。母亲的身体很差,却像
男人一样上班出力干活。
④那时,年幼的我们远没有现在的孩子如小皇帝一般备受父母长辈们娇宠,上下学都是靠自己的小腿
小脚不知疲劳地丈量着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风雨兼程。
⑤北方的冬天,是最难挨的。一入冬,淘气的我们总爱往雪深处跑,棉手套、棉鞋里都灌满了雪。当
走进燃着火炉的教室后,雪便化成了水,手套、棉鞋都被浸湿。放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会儿工夫它
们就被冻得硬邦邦的,完全失去了保温的作用,手脚也冻得生疼,眼泪直往下落。常常是回到家后,母亲
马上用雪为我搓手搓脚,好一阵儿才能缓过来。冬天白昼特别短,家离学校又远,每当到家时天已经擦黑
了。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总是屋顶上袅袅的炊烟和跳跃不定的一窗烛光。
⑥那烛光一直陪我度过了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时光……
⑦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喜欢唱歌的我参加了厂里的文工团。白天上班,晚上排练。当排练结束走
出单位时,朦朦胧胧的月色静谧而安宁,仿佛一切生命都静止了。只听见自己“嚓嚓”的脚步声。走着走
着,忽然,这处传来几声大映,音色完美,高龙回夜、也许是睡眼惺忪的夜风,惊醒了沉睡中的看家狗,
几声完美的亮音之后,一切又归于静寂。然而,像这样富有韵味的夜景极少,大都是黑夜遮目,草见路人,
甚至排练时存留的热情也化作一缕微凤飘散在夜的市幕里了。
⑧归心似箭。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是泛着黄晕的一窗灯光……
⑨转眼,已为人父。积劳成疾的母亲最终没有经受住病痛的折磨,撒手人寰。
⑩人生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跨越式的变化,昨天,还拉着女儿稚嫩的小手走在家乡泥土芬芳的小路上,
而今,却站在处处洋溢着古朴园林文化气息的苏州目送着女儿踏上求学的征途。
11女儿上高中时住校,周五回来。每当坐公交回到家时,夜色早已悄悄地涂满玻璃窗。一次,我做完
晚饭等女儿归来,看见客厅的灯亮着,便顺手关掉了。妻子从卧室里出来见客厅黑漆漆的就又把灯打开了。
我说:“浪费电,关了吧。”可妻子言语深长:“让灯亮着,孩子看见了知道我们在家等她,安心,上楼时
不会着急……
12听了妻子的话,我心怦然,原来,那夜色中的一窗光亮,是母亲的守候,是母亲的温情,是母爱的
释放……
13想起了母亲……
14想起了母亲为我亮着的一窗光影……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描述了哪几处让“我”深有感触的“一窗光影”。
【答案】6.文章讲述了三处让“我”深有感触的“一窗光影”,它们分别是:①一直陪“我”度过了
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时光的跳跃不定的“一窗烛光”;②刚参加工作时,晚上排练结束归来,推开院门,映
入眼帘的泛着黄晕的“一窗灯光”③妻子为了让上高中的女儿晚上回家时安心而亮着的灯光。
【解析】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根据文本内容可知,第一次是第②段小学冬天回家时,
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是母亲为等待“我”放学归来而点亮的一窗烛光。第二次可以从文中第⑦自然段的内
容概括出来,刚参加工作时,母亲为“我”留的一窗灯光。第三次可以从文中第 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出来。
女儿上高中时住校,妻子为等待孩子回来而打开客厅的灯光。语言简洁即可。
7.简要赏析第五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常常是回到家后,母亲马上用雪为我搓手搓脚,好一阵儿才能缓
过来。
【答案】7.动作描写。动作动词“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为“我”取暖的动作,表现了母亲对
“我”的关爱。
【解析】7.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句子中母亲用热水为“我”搓手搓脚,是动作描写,表
现母亲对子女的关爱。
8.解释第四段中加点词语的含意和作用。
【答案】8.“丈量”是“测量”的意思,这晨指自己年幼时,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都是步行,风
雨兼程,非常艰辛,为下文写自己每天晚上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总是屋顶上袅袅的炊烟和跳跃不定的
一窗烛光”作铺垫。
【解析】8.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先要知道词语的本义,再要结合语境理解出语境义。这里
“丈量”本义指测量。语境义是母亲靠自己的小腿小脚不知疲劳地在家和学校之间接送孩子,风雨兼程,
表现母亲的辛劳,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9.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9.从的母亲的身体很差却像男人一样上班出力干活,可以看出母亲的坚强、勤劳;从手脚冻
僵了,母亲马上用雪为“我”搓手搓脚和每晚为“我”点的灯光,可以看出母亲疼爱孩子。
【解析】9.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以通过记述关于母亲的事件概括母亲的形象。例如,
结合第③自然段的内容中的母亲的身体本就很差,却像男人一样上班出力干活、咳嗽吐血还安慰哇哇大哭
的“我”,可以看出母亲具有勤劳、坚强的性格;从⑤自然段的内容中的用热水为“我”搓手搓脚,为“我”
点亮一窗光影,可以看出关爱子女的优秀品质。
10.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题目“一窗光影”有哪些方面的内涵。
【答案】10.从字面意思上看,“一窗光影”指回家时映入眼帘的让人心安的一窗灯光;从深层含义
来看,它实际上是指母亲的守候、母亲的温情和母爱的释放。
【解析】10.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
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
掘出来。结合本文内容来看,两次关于“灯光”的故事,体现出母亲对“我”的关爱,赞美了母亲的坚强
及母爱的无私伟大。
错
、
错
题
更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