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岳阳楼记》 PDF版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类文阅读+同步作业(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岳阳楼记》 PDF版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类文阅读+同步作业(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1 16:41:27

文档简介

第 11 课 岳阳楼记 晨读晚练(解析版)
谪守(zhé)       属予作文以记之(zhǔ)
浩浩汤汤(shānɡ) 淫雨霏霏(fēi)
隐曜(yào) 樯倾楫摧(qiánɡ)(jí)
忧谗畏讥(chán) 一碧万顷(qǐnɡ)
宠辱偕忘(xié) 岸芷汀兰(zhǐ)(tīnɡ)
1.走近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真宗大中祥
符八年(1015)苦读及第,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
数度被贬。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色彩,文辞优美,气度
豁达。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交流背景
本文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庆历四年(1044)春,滕子京遭诬被贬官至岳州(现在湖南岳阳)。庆历
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知政事的职务,贬放到邓州
(现在河南邓州)任地方官。滕子京治理岳州颇有政绩,重修岳阳楼,将此楼的历史沿革、周围环境、建筑特
点等写在信上,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送给范仲淹请他作记。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
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一方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劝慰滕子京。
3.知识链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
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一)写岳阳楼的好诗
《登岳阳楼》
杜甫(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题岳阳楼》
白居易(唐)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唐)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黄庭坚(宋)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二)写岳阳楼的好句
1.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畔,微风拂过,湖水波光粼粼,映照着古老楼阁的身姿,仿佛一幅灵动的画卷在
眼前徐徐展开。
2.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浩渺的洞庭湖一望无际,水天相接处,云霞变幻,如梦如幻,让人心醉神迷。
3.傍晚时分,岳阳楼被夕阳的余晖镀上一层金色,与波光粼粼的湖面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绝美的黄昏
景致。
4.岳阳楼周边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与古朴的楼阁相互映衬,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和谐之
美。
5.雨中的岳阳楼,别有一番韵味,雨滴轻轻敲打着屋檐,远处的湖面烟雨朦胧,宛如仙境一般令人陶醉。
6.夜晚的岳阳楼灯火辉煌,璀璨的灯光照亮了整个楼阁,在黑暗的夜空中显得格外耀眼,彰显出它的雄
伟与庄严。
(三)写春天的美文
岳阳楼之韵
岳阳楼,一座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古建筑,静立在湖南岳阳的洞庭湖畔。
远远望去,岳阳楼那独特的飞檐与金黄的琉璃瓦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历史的光辉。它宛如一位庄重
的老者,默默地守望着这片广袤的湖泊。
走近岳阳楼,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朱红色的柱子、雕花的门窗,无不展现着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
登上楼顶,视野瞬间开阔,浩渺的洞庭湖尽收眼底。
湖面波光粼粼,似一幅无边无际的绸带,向着远方延展。远处的君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一
般。微风拂过,带来湖水的清新气息,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若是遇上阴雨天气,岳阳楼则被笼罩在一片迷蒙之中。细雨飘洒在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远处的山
峦也变得模糊,仿佛一幅水墨画卷。此时的岳阳楼,更增添了一份古朴与沉静,让人不禁想起那些古人在
此凭栏远眺时的心境。
而当阳光明媚之时,岳阳楼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蓝天白云下,湖水清澈湛蓝,沙鸥在天空中翱翔,
鱼儿在水中嬉戏。岸边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站在楼上,迎着微风,心中涌起一种畅
快与喜悦之情。
岳阳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无数的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或抒
发忧国忧民之情,或赞叹大自然的壮丽。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让这座楼名垂千古,“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至今仍激励着后人。
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历史与现实交织。你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也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雄浑与美
丽。岳阳楼,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前来瞻仰、品味,让人流连忘返。
它是一座楼,却又不仅仅是一座楼,它承载着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是人们心中永远
的向往与敬仰之地。
老师简评:
本文以写了岳阳楼的优美风景,岳阳楼载着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是人们心中永远的
向往与敬仰之地。
你的感言: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而或长烟一空 (2)沙鸥翔集 (3)岸芷汀兰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1. 全 停息 小洲 2.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
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就为国君忧虑。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2)句意: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停息;
(3)句意: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汀:小洲。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以,因为;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朝堂上,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处在僻远
的江湖间,意思是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
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
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
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
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①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
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
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
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
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②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
三年,过许①,始识公之仲②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
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③。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③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
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
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①许:地名,指许郡。②仲:排行第二,古时兄弟多以伯、仲、叔、季排行。③叙:即序。作者
祖父名序,故苏轼终生讳用“序”字。
1.下列对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B.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C.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D.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答案】1.A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
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苏轼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
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可知,“轼曰”的交代说话对象,“此天人也耶”和“若亦
人耳”是表示假设句,“则不敢知”这个是一个完成的主谓句,“何为其不可”这是反问句。故断为: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故选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增其旧制 制:规模
B.春和景明 景:日光
C.先生奇轼言 奇:惊奇
D.以为平生之恨 恨:遗憾
【答案】2.C
【解析】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C.句
意:先生认为苏轼说的话奇特。奇: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认为……奇特。故选 C。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交代作记缘由,接着写岳阳楼大观及览物心情,之后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两种人生境界,
最后点明文章主旨。
B.乙文既为作序,又缅怀范仲淹,表达了自己从听到范公大名到写序间四十七年的仰慕之情,但并未
对其文集作正面评述。
C.甲文略写楼,详写湖,突出写景,重在抒情言志,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构思巧妙,超越了记写山水
楼台文章的一般写法。
D.甲乙两文的语言各有特色,甲文多使用四字句,具有整齐流畅的特点;乙文以朴实的语言主要介绍
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答案】3.D
【解析】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D.结合乙文第①段“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
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第②段“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
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第③段“公之功德,盖
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
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可知:文章主要记叙苏轼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他考中进士了,
范公已去世了,后来他和范公的后人交往,感觉一见如故,范公的后人请苏轼为范公的文集题序。在苏
轼看来,范公的品德和功业,原本不需要通过文章来彰显;范公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流传。然而
他(苏轼) 一生的遗憾是,从未有和范公交往过。文章并不是“主要介绍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本项
分析不当;故选 D。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答案】4.(1)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2)与他们初次相见就如同旧相识,而且他们把范公遗留的手稿交给我,叮嘱我能为这些手稿写序。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
词有:
(1)则:表示判断,就是;大观:壮丽景象;备:详尽。
(2)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相识;属:同“嘱”,嘱托。
【点睛】参考译文:
乙文:
庆历三年,我(苏轼)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
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苏轼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苏轼问先生文中称颂的十一个
人是什么样的人?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苏轼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
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苏轼说的话奇特,把这十
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他,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
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苏轼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
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苏轼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他的为人。”大概有
十五年,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苏轼)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
的礼节对待苏轼,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过了三年,苏轼经过许郡,我才得以结识范公的二
儿子,当今的丞相范尧夫。又过了六年,我才有机会在京师见到范公的三儿子范彝叟。又过了十一年,我
终于与范公的小儿子范德孺在徐州成为同事。与他们初次相见就如同旧相识,而且他们把范公遗留的手稿
交给我,叮嘱我能为这些手稿写序。又过了十三年,我才终于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唉!范公的品德和功业,原本不需要通过文章来彰显;范公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流传。然而我
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八岁时就知道敬爱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杰出的人物,我都得以
与他们交往;而唯独没有见过范公,这成了我(苏轼) 一生的遗憾。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名字附在范公的文
章后面,从而自托于范公门下的弟子之一,难道不是我昔日的愿望吗?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杨最,字殿之,射洪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督逋①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尚
书李錢②劾之,有诏复往。最乃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徵③。
历郎中,治水淮、扬。值世宗即位,上言:“氾光湖④西南高,东北下。运舟行湖中三十余里。而东北
提岸不逾三尺,雨霪风厉,辄冲决,阴阻运舟,监城、兴化、通、泰良田悉遭其害。宜如往年白圭修筑高
邮康济湖,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提为外障可百年无患,是为上策……”出为宁波知府。请罢浙东贡币,诏悉
以银充,民以为便。累迁贵州按察使,入为太仆卿。
(选自《明史·列传·卷九十七》,有删节)
【注】①逋(bū):拖欠,这里指收取拖欠税收。②李鐩(suì)、白圭:人名。③徵(zhēng):同
“征”,征收。④氾光湖(fàn),湖名。
5.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专 敕 大 臣 加 修 内 河 培 旧 堤 为 外 障 可 百 年 无 患
【答案】5.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
意是:专门下诏让大臣们加固内河堤岸,并将旧堤岸培高作为外障,这样可保百年无患。根据句子成分分
析可知:“专敕大臣加修内河”是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述,其中“专敕”是动词,表示“专门下诏”,“大
臣”是宾语,“加修内河”是动宾短语,表示“加固内河堤岸”;“培旧堤为外障”是另一个动宾短语,
其中“培”是动词,表示“培高”,“旧堤”是宾语,“为外障”是目的状语,表示“作为外障”。这个
短语与前一个短语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因此应该单独成句;“可百年无患”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示结果
或效果,即“可以保证百年内没有水患”。这个句子与前两句在逻辑上是承接关系,因此应该与前两句断
开。
故正确的断句应该为“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
A.不以物喜 民以为便
B.极陈岁灾民困状 杂然而前陈者
C.是为上策 策之不以其道
D.良田悉遭其害 悉如外人
【答案】6.D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A.以:介词,因为/动词,认为;
B.陈:动词,陈述/动词,摆放;
C.策:名词,策略/动词,用鞭子打马;
D.悉:都是“副词,都”的意思;
故选 D。
7.翻译下列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督逋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
【答案】7.(1)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2)他奉命到山西督征赋税,同情百姓贫困,不等上报朝廷减免赋税就立即返回。
【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
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
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居:处于;庙堂:朝廷;江湖:僻远的地方;远:偏远;忧:忧虑。
(2)督逋:奉命催征赋税;悯:同情;俟:等待;奏报:上报朝廷;辄:立即;返:同“返”,返回。
8.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8.甲文通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体
现了孟子“仁政”中“以民为本”的思想。乙文则通过杨最的政绩,如请求缓征赋税、治理水患、请
罢贡币等措施,展现了其关心百姓疾苦、减轻民众负担的仁政实践,也体现了孟子“仁政”思想的精
髓。
【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由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乎!”可知,范仲淹表达了对古代仁人之心的向往,他们不因外界环境而喜怒,而是始终忧虑百姓
和国家的福祉。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体现了孟子“仁政”思想中对于民众
福祉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
由乙文“最乃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徵”和“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民以为便”可知,杨最
在处理政务时,充分考虑百姓的疾苦,请求缓征赋税和改变贡币形式,以减轻百姓负担,并且“治水淮、
扬”,为民谋福祉。这些措施体现了孟子“仁政”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即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百姓
疾苦,采取措施保障百姓的生计和福祉。
【点睛】参考译文:
【乙】杨最,字殿之,射洪人。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他被授予工部主事。到山西督促交纳拖欠的租
税,对老百姓的贫困非常同情,没有奏请皇上就返回了。尚书李鐩弹劾他,皇上诏令他再去。杨最于是极
力陈奏岁年收成不好,老百姓的贫困情况,请求延缓征收赋税。
杨最历任工部郎中,治理淮河和扬州一带的治水工作。当时正好遇到明世宗即位,他上书说:“氾光
湖的西南方地势高,东北方地势低。运粮船在湖中行驶三十余里。但是东北方的堤岸不超过三尺高,一旦
遇到连绵的阴雨和猛烈的风暴,堤岸就会被冲决,从而阻碍运粮船,监城、兴化、通州、泰州等地的良田
也都会遭受其害。应该像往年白圭修筑高邮康济湖那样,专门下诏让大臣们加固内河堤岸,并将旧堤岸培
高作为外障,这样可保百年无患,这是上策……”后来,他出任宁波知府。他请求废除浙东的贡币,皇帝
下诏全部用银两来替代,百姓觉得这样很方便。他后来累迁为贵州按察使,又入朝担任太仆卿。




正第 11 课 岳阳楼记 晨读晚练(原卷版)
谪守(zhé)       属予作文以记之(zhǔ)
浩浩汤汤(shānɡ) 淫雨霏霏(fēi)
隐曜(yào) 樯倾楫摧(qiánɡ)(jí)
忧谗畏讥(chán) 一碧万顷(qǐnɡ)
宠辱偕忘(xié) 岸芷汀兰(zhǐ)(tīnɡ)
1.走近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 ,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真宗大中
祥符八年(1015)苦读及第,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屡
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范仲淹是北宋 的先驱。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
有政治色彩,文辞优美,气度豁达。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交流背景
本文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庆历四年(1044)春,滕子京遭诬被贬官至岳州(现在湖南岳阳)。庆历
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知政事的职务,贬放到邓州
(现在河南邓州)任地方官。滕子京治理岳州颇有政绩,重修岳阳楼,将此楼的历史沿革、周围环境、建筑特
点等写在信上,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送给范仲淹请他作记。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
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 。
3.知识链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主要是 ,
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一)写岳阳楼的好诗
《登岳阳楼》
杜甫(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题岳阳楼》
白居易(唐)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唐)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黄庭坚(宋)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二)写岳阳楼的好句
1.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畔,微风拂过,湖水波光粼粼,映照着古老楼阁的身姿,仿佛一幅灵动的画卷在
眼前徐徐展开。
2.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浩渺的洞庭湖一望无际,水天相接处,云霞变幻,如梦如幻,让人心醉神迷。
3.傍晚时分,岳阳楼被夕阳的余晖镀上一层金色,与波光粼粼的湖面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绝美的黄昏
景致。
4.岳阳楼周边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与古朴的楼阁相互映衬,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和谐之
美。
5.雨中的岳阳楼,别有一番韵味,雨滴轻轻敲打着屋檐,远处的湖面烟雨朦胧,宛如仙境一般令人陶醉。
6.夜晚的岳阳楼灯火辉煌,璀璨的灯光照亮了整个楼阁,在黑暗的夜空中显得格外耀眼,彰显出它的雄
伟与庄严。
(三)写春天的美文
岳阳楼之韵
岳阳楼,一座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古建筑,静立在湖南岳阳的洞庭湖畔。
远远望去,岳阳楼那独特的飞檐与金黄的琉璃瓦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历史的光辉。它宛如一位庄重
的老者,默默地守望着这片广袤的湖泊。
走近岳阳楼,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朱红色的柱子、雕花的门窗,无不展现着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
登上楼顶,视野瞬间开阔,浩渺的洞庭湖尽收眼底。
湖面波光粼粼,似一幅无边无际的绸带,向着远方延展。远处的君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一
般。微风拂过,带来湖水的清新气息,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若是遇上阴雨天气,岳阳楼则被笼罩在一片迷蒙之中。细雨飘洒在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远处的山
峦也变得模糊,仿佛一幅水墨画卷。此时的岳阳楼,更增添了一份古朴与沉静,让人不禁想起那些古人在
此凭栏远眺时的心境。
而当阳光明媚之时,岳阳楼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蓝天白云下,湖水清澈湛蓝,沙鸥在天空中翱翔,
鱼儿在水中嬉戏。岸边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站在楼上,迎着微风,心中涌起一种畅
快与喜悦之情。
岳阳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无数的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或抒
发忧国忧民之情,或赞叹大自然的壮丽。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让这座楼名垂千古,“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至今仍激励着后人。
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历史与现实交织。你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也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雄浑与美
丽。岳阳楼,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前来瞻仰、品味,让人流连忘返。
它是一座楼,却又不仅仅是一座楼,它承载着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是人们心中永远
的向往与敬仰之地。
老师简评:
本文以写了岳阳楼的优美风景,岳阳楼载着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是人们心中永远的
向往与敬仰之地。
你的感言: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而或长烟一空 (2)沙鸥翔集 (3)岸芷汀兰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
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
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
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
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①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
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
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
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
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②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
三年,过许①,始识公之仲②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
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③。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③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
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
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①许:地名,指许郡。②仲:排行第二,古时兄弟多以伯、仲、叔、季排行。③叙:即序。作者
祖父名序,故苏轼终生讳用“序”字。
1.下列对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B.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C.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D.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增其旧制 制:规模
B.春和景明 景:日光
C.先生奇轼言 奇:惊奇
D.以为平生之恨 恨:遗憾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交代作记缘由,接着写岳阳楼大观及览物心情,之后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两种人生境界,
最后点明文章主旨。
B.乙文既为作序,又缅怀范仲淹,表达了自己从听到范公大名到写序间四十七年的仰慕之情,但并未
对其文集作正面评述。
C.甲文略写楼,详写湖,突出写景,重在抒情言志,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构思巧妙,超越了记写山水
楼台文章的一般写法。
D.甲乙两文的语言各有特色,甲文多使用四字句,具有整齐流畅的特点;乙文以朴实的语言主要介绍
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杨最,字殿之,射洪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督逋①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尚
书李錢②劾之,有诏复往。最乃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徵③。
历郎中,治水淮、扬。值世宗即位,上言:“氾光湖④西南高,东北下。运舟行湖中三十余里。而东北
提岸不逾三尺,雨霪风厉,辄冲决,阴阻运舟,监城、兴化、通、泰良田悉遭其害。宜如往年白圭修筑高
邮康济湖,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提为外障可百年无患,是为上策……”出为宁波知府。请罢浙东贡币,诏悉
以银充,民以为便。累迁贵州按察使,入为太仆卿。
(选自《明史·列传·卷九十七》,有删节)
【注】①逋(bū):拖欠,这里指收取拖欠税收。②李鐩(suì)、白圭:人名。③徵(zhēng):同
“征”,征收。④氾光湖(fàn),湖名。
5.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专 敕 大 臣 加 修 内 河 培 旧 堤 为 外 障 可 百 年 无 患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
A.不以物喜 民以为便
B.极陈岁灾民困状 杂然而前陈者
C.是为上策 策之不以其道
D.良田悉遭其害 悉如外人
7.翻译下列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督逋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
8.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