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课 湖心亭看雪 晨读晚练(原卷版)
更定(ɡēnɡ) 拏(ná) 毳衣(cuì)
雾凇(wù sōnɡ) 沆砀(hànɡ dànɡ)
一芥(jiè) 铺毡对坐(zhān)
沸(fèi) 强饮(qiǎnɡ) 喃喃(nán)
1.走近作者
张岱,字宗子,号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
公子, ,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代表作: 。这两部书写
于明朝灭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
有淡淡的哀愁。
2.交流背景
张岱的前半生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
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张岱的后半生,国亡家败。清兵南下后,明朝灭亡。他“披发入山”,以自
己的行动表达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粗衣淡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仍不悔其志。在他心中,明
朝的灭亡,不是普通的改朝换代,而是 ,他不能
忘却故土,心中奔涌着强烈的民族痴情。
3.知识链接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中间,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
山边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一)写雪的好诗
《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唐)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春雪》
韩愈(唐)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雪梅·其一》
卢梅坡(宋)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写雪的好句
1.雪花纷纷扬扬地从那无尽的苍穹中飘落下来,宛如天使洒下的洁白羽毛,给整个世界披上了一层如
梦如幻的银装,远处的山峦在雪的覆盖下,像是一个个巨大的冰淇淋,静谧而又神秘,让人忍不住想要去
探寻那隐藏在冰雪之下的奇妙世界。
2.漫天飞舞的雪花如同一场盛大的白色狂欢,它们轻盈地跳跃着、旋转着,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优美
身姿,大地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仿佛一张巨大的白色绒毯,每走一步都能听到那清脆的咯吱声,仿佛是
雪在低声诉说着冬天的秘密。
3.雪后的世界是那样的宁静和纯洁,树梢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雪花,像是被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洒下,给雪花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这光芒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仿佛整
个世界都被这神奇的光芒所点亮。
4.雪花簌簌而下,如同一片片轻盈的花瓣,温柔地亲吻着大地,不一会儿,天地间就变成了一个银白
的童话世界,那连绵起伏的山脉像是沉睡的巨龙,被雪赋予了一种庄严肃穆的美,而那冰封的湖面则宛如
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中飘洒的雪花,美不胜收。
5.洁白的雪花悠悠地飘落,给城市的喧嚣带来了片刻的宁静,街道两旁的房屋像是被雪堆砌而成的城
堡,屋顶上堆积着厚厚的积雪,烟囱里冒出的缕缕青烟在雪中缓缓升腾,仿佛在诉说着家的温暖,而那在
雪中嬉戏玩耍的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如同冬日里最动听的音符,为这美丽的雪景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三)写雪的美文
《雪》
梁实秋
李白句:“燕山雪花大如席。”这话靠不住,诗人夸张,犹“白发三千丈”之类。据科学的报道,雪
花的结成视当时当地的气温状况而异,最大者直径三至四寸。大如席,岂不一片雪花就可以把整个人盖住?
雪,是越下得大越好,只要是不成灾。雨雪霏霏,像空中撒盐,像柳絮飞舞,缓缓然下,真是有趣,没有
人不喜欢。有人喜雨,有人苦雨,不曾听说谁厌恶雪。就是在冰天雪地的地方,爱斯基摩人也还利用雪块
砌成圆顶小屋,住进去暖和得很。
赏雪,须先肚中不饿。否则雪虐风饕之际,饥寒交迫,就许一口气上不来,焉有闲情逸致去细数“一
片一片又一片……飞入梅花都不见”?后汉有一位袁安,大雪塞门,无有行路,人谓已死,洛阳令令人除
雪,发现他在屋里僵卧,问他为什么不出来,他说:“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此公戆得可爱,自己饿,
料想别人也饿。我相信袁安僵卧的时候一定吟不出“风吹雪片似花落”之类的句子。晋王子猷居山阴,夜
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
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
也是名士风流,又翻成了一个典故。
雪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广被大地,覆盖一切,没有差别。冬夜拥被而眠,觉寒气袭人,蜷缩不敢动,凌
晨张开眼皮,窗棂窗帘隙处有强光闪映大异往日,起来推窗一看,——啊!白茫茫一片银世界。竹枝松叶
顶着一堆堆的白雪,杈芽老树也都镶了银边。朱门与蓬户同样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栏玉砌与瓮牖桑枢没有
差别待遇。地面上的坑穴洼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全都罩在天公抛下的一件鹤氅之
下。雪就是这样的大公无私,装点了美好的事物,也遮掩了一切的芜秽,虽然不能遮掩太久。
雪最有益于人之处是在农事方面,我们靠天吃饭,自古以来就看上天的脸色,“上天同云,雨雪雰
雰。……既沾既足,生我百谷。”俗语所说“瑞雪兆丰年”,即今冬积雪,明年将丰之谓。不必“天大雪,
至于牛目”,盈尺就可成为足够的宿泽。还有人说雪宜麦而辟蝗,因为蝗遗子于地,雪深一尺则入地一丈,
连虫害都包治了。我自己也有过一点类似的经验,堂前有芍药两栏,书房檐下有玉簪一畦,冬日几场大雪
扫积起来,堆在花栏花圃上面,不但可以使花根保暖,而且来春雪融成了天然的润溉,大地回苏的时候果
然新苗怒发,长得十分茁壮,花团锦簇。我当时觉得比堆雪人更有意义。
据说有一位枭雄吟过一首咏雪的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出门一啊喝,天下大一统。”俗话
说“官大好吟诗”,何况一位枭雄在夤缘际会踌躇满志的时候?这首诗不是没有一点巧思,只是趣味粗犷
得可笑,这大概和出身与气质有关。相传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写了一首三节联韵诗,自鸣得意,征求诗人批
评家布洼娄的意见,布洼娄说:“陛下无所不能,陛下欲做一首歪诗,果然做成功了。”我们这位枭雄的
咏雪,也应该算是很出色的一首歪诗。
老师简评:
文章开篇以幽默的语言否定了李白雪花大如席的夸张,认为雪只要不成灾,越下得大越有趣。文中引
经据典,通过袁安、王子猷的故事展现了不同人对待雪的态度,还细致描写了雪后的美景。作者深入探讨
了雪在农事方面的益处,体现出对雪的观察和思考,行文兼具雅致与风趣。
你的感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 ( ) (2)雾凇沆砀 ( )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①,
又四囿②于雪,若涂银,若泼汞③,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
然④可爱。寒浃肌肤,清人肺腑。
(选自沈周《记雪月之观》)
【注释】①虚澄:空虚清澈。②囿:四周。③汞:水银。④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
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词句 参考方法 解释
(1)是日更定矣 词语推断法:是可忍,孰不可忍
(2)遂添衣起 课内迁移法:遂与外人间隔
(3)寒浃肌肤 查阅字典法:①沾湿、浸透;②融洽;③周匝。 填序号
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5.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
6.甲、乙两文在描写雪景时,是如何做到“文中有画”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
【乙】
西湖七月半①,杭人游湖,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人声鼓吹,
如沸如撼,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
散,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②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醴面③。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杯箸安。月色苍凉,东方将
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有删减)【注释】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
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②舣(yǐ):通“移”,移动船使船停靠岸边。③醴
(huì)面:一作“颒面”,洗脸。
7.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及下船 及郡下,诣太守 徐公何能及君也
B.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从外来 与客同坐
D.是夕好名,逐队争出 是日更定矣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8.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9.梁衡评论《湖心亭看需》时说道:“写景不生遗,言如行云流水,精巧而又不露斧凿之痕。”请结合甲文
内容简要分析。
10.甲乙两文均选自张岱所作的《陶庵梦忆》一书,请结合两篇文章所记之事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错
错
题
更
正第 13 课 湖心亭看雪 晨读晚练(解析版)
更定(ɡēnɡ) 拏(ná) 毳衣(cuì)
雾凇(wù sōnɡ) 沆砀(hànɡ dànɡ)
一芥(jiè) 铺毡对坐(zhān)
沸(fèi) 强饮(qiǎnɡ) 喃喃(nán)
1.走近作者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
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这两部书写于
明朝灭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
淡淡的哀愁。
2.交流背景
张岱的前半生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
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张岱的后半生,国亡家败。清兵南下后,明朝灭亡。他“披发入山”,以自
己的行动表达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粗衣淡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仍不悔其志。在他心中,明
朝的灭亡,不是普通的改朝换代,而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侵略与统治,这种想法使他有了超越时空的
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他不能忘却故土,心中奔涌着强烈的民族痴情。
3.知识链接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中间,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
山边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一)写雪的好诗
《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唐)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春雪》
韩愈(唐)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雪梅·其一》
卢梅坡(宋)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写雪的好句
1.雪花纷纷扬扬地从那无尽的苍穹中飘落下来,宛如天使洒下的洁白羽毛,给整个世界披上了一层如
梦如幻的银装,远处的山峦在雪的覆盖下,像是一个个巨大的冰淇淋,静谧而又神秘,让人忍不住想要去
探寻那隐藏在冰雪之下的奇妙世界。
2.漫天飞舞的雪花如同一场盛大的白色狂欢,它们轻盈地跳跃着、旋转着,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优美
身姿,大地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仿佛一张巨大的白色绒毯,每走一步都能听到那清脆的咯吱声,仿佛是
雪在低声诉说着冬天的秘密。
3.雪后的世界是那样的宁静和纯洁,树梢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雪花,像是被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洒下,给雪花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这光芒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仿佛整
个世界都被这神奇的光芒所点亮。
4.雪花簌簌而下,如同一片片轻盈的花瓣,温柔地亲吻着大地,不一会儿,天地间就变成了一个银白
的童话世界,那连绵起伏的山脉像是沉睡的巨龙,被雪赋予了一种庄严肃穆的美,而那冰封的湖面则宛如
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中飘洒的雪花,美不胜收。
5.洁白的雪花悠悠地飘落,给城市的喧嚣带来了片刻的宁静,街道两旁的房屋像是被雪堆砌而成的城
堡,屋顶上堆积着厚厚的积雪,烟囱里冒出的缕缕青烟在雪中缓缓升腾,仿佛在诉说着家的温暖,而那在
雪中嬉戏玩耍的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如同冬日里最动听的音符,为这美丽的雪景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三)写雪的美文
《雪》
梁实秋
李白句:“燕山雪花大如席。”这话靠不住,诗人夸张,犹“白发三千丈”之类。据科学的报道,雪
花的结成视当时当地的气温状况而异,最大者直径三至四寸。大如席,岂不一片雪花就可以把整个人盖住?
雪,是越下得大越好,只要是不成灾。雨雪霏霏,像空中撒盐,像柳絮飞舞,缓缓然下,真是有趣,没有
人不喜欢。有人喜雨,有人苦雨,不曾听说谁厌恶雪。就是在冰天雪地的地方,爱斯基摩人也还利用雪块
砌成圆顶小屋,住进去暖和得很。
赏雪,须先肚中不饿。否则雪虐风饕之际,饥寒交迫,就许一口气上不来,焉有闲情逸致去细数“一
片一片又一片……飞入梅花都不见”?后汉有一位袁安,大雪塞门,无有行路,人谓已死,洛阳令令人除
雪,发现他在屋里僵卧,问他为什么不出来,他说:“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此公戆得可爱,自己饿,
料想别人也饿。我相信袁安僵卧的时候一定吟不出“风吹雪片似花落”之类的句子。晋王子猷居山阴,夜
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
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
也是名士风流,又翻成了一个典故。
雪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广被大地,覆盖一切,没有差别。冬夜拥被而眠,觉寒气袭人,蜷缩不敢动,凌
晨张开眼皮,窗棂窗帘隙处有强光闪映大异往日,起来推窗一看,——啊!白茫茫一片银世界。竹枝松叶
顶着一堆堆的白雪,杈芽老树也都镶了银边。朱门与蓬户同样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栏玉砌与瓮牖桑枢没有
差别待遇。地面上的坑穴洼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全都罩在天公抛下的一件鹤氅之
下。雪就是这样的大公无私,装点了美好的事物,也遮掩了一切的芜秽,虽然不能遮掩太久。
雪最有益于人之处是在农事方面,我们靠天吃饭,自古以来就看上天的脸色,“上天同云,雨雪雰
雰。……既沾既足,生我百谷。”俗语所说“瑞雪兆丰年”,即今冬积雪,明年将丰之谓。不必“天大雪,
至于牛目”,盈尺就可成为足够的宿泽。还有人说雪宜麦而辟蝗,因为蝗遗子于地,雪深一尺则入地一丈,
连虫害都包治了。我自己也有过一点类似的经验,堂前有芍药两栏,书房檐下有玉簪一畦,冬日几场大雪
扫积起来,堆在花栏花圃上面,不但可以使花根保暖,而且来春雪融成了天然的润溉,大地回苏的时候果
然新苗怒发,长得十分茁壮,花团锦簇。我当时觉得比堆雪人更有意义。
据说有一位枭雄吟过一首咏雪的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出门一啊喝,天下大一统。”俗话
说“官大好吟诗”,何况一位枭雄在夤缘际会踌躇满志的时候?这首诗不是没有一点巧思,只是趣味粗犷
得可笑,这大概和出身与气质有关。相传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写了一首三节联韵诗,自鸣得意,征求诗人批
评家布洼娄的意见,布洼娄说:“陛下无所不能,陛下欲做一首歪诗,果然做成功了。”我们这位枭雄的
咏雪,也应该算是很出色的一首歪诗。
老师简评:
文章开篇以幽默的语言否定了李白雪花大如席的夸张,认为雪只要不成灾,越下得大越有趣。文中引
经据典,通过袁安、王子猷的故事展现了不同人对待雪的态度,还细致描写了雪后的美景。作者深入探讨
了雪在农事方面的益处,体现出对雪的观察和思考,行文兼具雅致与风趣。
你的感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 ( ) (2)雾凇沆砀 ( )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答案】1.(1)撑(船) (2)白汽弥漫的样子 (3)还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
(2)句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3)句意:(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更:还。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答案】2.(1)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
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拥:裹、围;独:独自。
(2)余:我;强饮:尽力喝;白:古代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①,
又四囿②于雪,若涂银,若泼汞③,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
然④可爱。寒浃肌肤,清人肺腑。
(选自沈周《记雪月之观》)
【注释】①虚澄:空虚清澈。②囿:四周。③汞:水银。④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
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词句 参考方法 解释
(1)是日更定矣 词语推断法:是可忍,孰不可忍
(2)遂添衣起 课内迁移法:遂与外人间隔
(3)寒浃肌肤 查阅字典法:①沾湿、浸透;②融洽;③周匝。 填序号
【答案】3. 这,此 于是,就 ①
【解析】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1)根据成语推断法:“是可忍,孰不可忍”意思是“这样的事情都能够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
呢?”是:这。据此推断“是日更定矣”中的“是”理解为“这”。“是日更定矣”句意:这一天晚上八
点左右。
(2)课内迁移法:“遂与外人间隔”意思是“于是就与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据此可知“遂
添衣起”中的“遂”理解为“于是,就”。“遂添衣起”句意:于是添加衣服起来。
(3)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①。“寒浃肌肤”译为: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浃:浸透。故选①。
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答案】4.大雪连续下了三天,西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
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俱:都;绝:消失。
5.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
【答案】5.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
【解析】5.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
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
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的意思是:月亮与雪争相发出灿
烂的光辉,我坐在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月与雪争烂”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后应有停顿;这里“坐
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都是动补短语,其后应有停顿;故据此断句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
尝。
6.甲、乙两文在描写雪景时,是如何做到“文中有画”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甲文运用白描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水墨模
糊的湖山夜景图,富有意境(或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运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
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将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强烈对比)。乙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描摹雪月奇观,如
“若涂银,若泼汞”,突出了雪月之皎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月辉映之美。
【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甲文第①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其意思是:月亮与雪争相发出灿烂的光辉,我坐在纸窗之下,感到明亮
无比。。可见,其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白描手法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万籁无声
的寂静气氛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
根据乙文“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可知,其意思是: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
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可见,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月光”比作“涂银”
“泼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照耀下的雪景晶莹剔透、熠熠生辉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月景的喜爱、赞
美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乙)这天晚上月亮出来了,月亮与雪争相发出灿烂的光辉,我坐在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于是添加
衣服起来,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靠近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
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腾起的光照着人,连骨肉都显得晶莹。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模糊不
清地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稀疏的头发,历历分明,惹人怜爱。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
【乙】
西湖七月半①,杭人游湖,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人声鼓吹,
如沸如撼,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
散,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②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醴面③。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杯箸安。月色苍凉,东方将
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有删减)【注释】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
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②舣(yǐ):通“移”,移动船使船停靠岸边。③醴
(huì)面:一作“颒面”,洗脸。
7.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及下船 及郡下,诣太守 徐公何能及君也
B.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从外来 与客同坐
D.是夕好名,逐队争出 是日更定矣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答案】7.A
【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文的一词多义。
A.动词,等到/动词,到/副词,比得上;
B.动词,消失/动词,消失,消散/动词,隔绝;
C.名词作动词,客居/名词,客人/名词,客人;
D.代词,这/代词,这/代词,这;
故选 A。
8.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答案】8.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
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雾凇,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气弥漫的
样子;与,和;白,白茫茫。
9.梁衡评论《湖心亭看需》时说道:“写景不生遗,言如行云流水,精巧而又不露斧凿之痕。”请结合甲文
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9.示例一:“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使用白描手法,宛如
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妙用“痕、点、芥、粒”等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万籁俱寂、淡洁素雅的西湖雪
景图,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水墨画。写景流畅自然,不事雕琢。
示例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描写出天空、云层、湖水
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水汽弥漫,冰花皎洁,给人以天地苍茫之感,读起来毫无赘述之感,反而觉
得流畅自然。
【解析】9.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鉴赏。
“梁衡评论《湖心亭看雪》时说道:‘写景不生遗,言如行云流水,精巧而又不露斧凿之痕’”可知,梁
衡先生赞扬《湖心亭看雪》写景细腻而不失生动,语言流畅如同行云流水,既精致巧妙又没有雕琢的痕迹。
这种评价反映了张岱在文学创作中的高超技巧和对自然景观深刻感悟的融合。本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鉴
赏文章写景手法以及语言特点。
示例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是全景式描写,由
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
效果”。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
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
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写景细腻而不失生动,语言流畅
如同行云流水,既精致巧妙又没有雕琢的痕迹。
示例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描写雪,而是写“大雪三日”后鸟鸣断绝,寂寥凄
清,这是使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
写出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二为一,完全成为雪和雾的世界。这是采用了间接描写的手法写景,多角
度写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特点,给人以天地苍茫之感,写景流畅自然,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10.甲乙两文均选自张岱所作的《陶庵梦忆》一书,请结合两篇文章所记之事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答案】10.甲文中作者记叙了自己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偶遇金陵客的经过,反映了作者高洁的人生
追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的情怀,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同时也暗含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乙
文中作者追忆了自己农历七月十五夜游西湖,待游人散去后才开始与好友赏月游玩的往事,既表现了对往
日繁华生活的怀恋,又表现了作者消高自傲的思想和风雅不俗的情趣。
【解析】10.本题考查情感主旨、对比阅读。
根据甲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本文以回忆的方式记述了一次前往湖心亭赏雪的往事;作者用“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表现了雪后西湖的洁净之美,感慨亭上遇人之乐。根据“莫说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可知,本文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反映了作者高洁的人生追求,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孤芳自赏的情怀,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根据乙文“西湖七月半,杭人游湖,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顷
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可知,乙文中作者追忆了自己农历七月
十五夜游西湖,待游人散去后才开始与好友赏月游玩的往事;根据“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
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可知,本文既表现了对往日繁华生活的怀恋,又表
现了作者消高自傲的思想和风雅不俗的情趣。
【点睛】参考译文:
【乙】西湖七月半的时候,杭州人游西湖,如怨仇似的躲避月亮。七月十五这天晚上,人们喜欢这个名目,
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
像聋子一样,像哑巴一样。大船小船一齐靠岸,什么都看不见,船与船相撞,肩膀与肩膀摩擦,脸与脸相
对而已。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散了,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不一会儿人就走
完了。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在上面摆设酒席,招呼客人开怀畅饮。此时月亮
像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我们去和他们打招呼,拉
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杯子筷子也都安置好了。直到月色灰白消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才散去。
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错
错
题
更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