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第 一 课 时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叙事脉络,体会形象美和情感美。
2.细品课文,体会遣词造句之妙,把握文章的音乐美和画面美;
学习目标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建构品读散文的方法,把握文章的脉络章法,赏析语言美点,体会文笔背后作者的情与思;
2.学以致用,提升架构文章布局谋篇的能力,组织语言准确表达情思的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1.缘景明情,梳理“荷塘月色”的画面美点,把握作者心境,体会情感;
2.知人论世,把握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设计自己人生的“诗意栖居地”。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美好的精神,培养我们在生活中的担当精神和抗挫折能力,共筑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散文阅读法
1.标题审读:标题凝练简洁,与文章内容关涉紧密。
2.关键词提取:动词表示事件,副词表示变化,形容词表示情状。
3.文脉梳理:抓线索理脉络(叙事散文往往双线并行:事线+情线)、品语言悟情感,即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把握文章的情感思想。
4.名家散文名篇:阅读和写作的典范——从宏观上架构章法,从微观上美化语言,从内容上发见情理。语言美、结构工、情趣高、思想远。(宗璞《紫藤萝瀑布》等)
——本节课我们就以文章脉络为抓手,体察作者的情感,把握章法之妙,探究情感之美。
名家名评
郁达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杨振声:同朱自清谈话处事或谈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存、朴素……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中来,幽默从忠厚中来,腆厚从平淡中来。
赵景深: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
360百科:从思想内容说,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1.交代地点及环境,点明写作对象与内容:“荷塘月色”。
标题解读
——寂寂荷塘,溶溶月色。清幽淡雅,沉静安宁。
——写景状物散文?
2.交代事件,抒写情怀:游荷塘,观月色,抒情怀。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记游叙事散文?
凝神静听,梳理内容
写作角度 文章内容梳理
从时间角度 晚上(月亮升起来了)——夜深(妻已睡熟好久了)
从空间角度 院子——荷塘——院子
从情感角度 颇不宁静——受用荷香月色——什么都就没有——沉浸于古代采莲的诗赋世界——回到家
……
对照课文听朗读,抓关键词完成下面图表:
细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1.梳理出作者的动作路径;
2.找出直接抒写情感的词句;
3.思考本文线索,探究作者的情感。
走进文本,品析情感
披衣悄出门
漫步煤屑路
月下观荷塘
塘畔览月色
荷塘周边行
忆江南采莲
推门回家中
颇不宁静
觉得自由
淡淡哀愁
淡淡喜悦
恰到好处
孤独失落
惦记江南
无人能解
院中独纳凉
外圈:动作路径
内圈:心情变化
明线
暗线
游踪
(移步换景)
荷塘
四周
联想
江南
家
月色
小路
家
情绪变化折线图
文章
线索
暗线:情感发展变化的顺序(情线法)
明线:移步换景的游踪顺序(事线法)
结构章法——
“首尾圆合”法
出门
不宁静
求宁静
失宁静
得宁静
小径
归来
荷塘
淡淡喜悦
孤独失落
《采莲赋》、《西洲曲》
总结:结构导图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荷塘周围
学以致用,迁移能力
利用本课结构和情感的梳理,试着将本文改编成一首古诗词或现代诗。(叙事、绘景、抒情)
浪淘沙令
寂夜清辉满,荷香淡淡,披衣掩门漫塘南。娉婷袅娜波凝绿,蛙鸣正欢。
尘事添新乱,流水潺潺,抚今慕昔忘忧烦。蝉声聒碎乡心梦,恰忆江南。
荷塘月色
院落溶溶月,
夜荷缕缕香。忆昔采莲趣,谁共语凄凉。
示例:
题外延伸,诗意栖居
未来已来,永远不远,社会生活的压力日趋明显且不断加剧,我们怎样才能求得内心平静,找到“诗意栖居地”呢?
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也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杂念,便可寂静安然。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渴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快乐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100岁感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中通感、叠音词等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
2.欣赏文章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掌握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深入探究
1.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①荷叶
②荷花
③荷香
④荷波
⑤荷韵
娇美姿态、羞色神情
动态美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清淡飘渺、沁人心脾
幽雅宁静
言有尽而意深远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1)比喻
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③“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2)通感
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新奇真切,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拟人
②“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袅娜”写出荷花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两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用来写荷花,赋以生命力和感情。
拟人手法,视听结合,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为视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为听觉形象。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3.作者在文中用了“泻”“浮”“洗”“画”等词来写月色,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1)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2)浮——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3)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4)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作者描写荷塘周围的景色时,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1)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2)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5.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采莲赋》译文
美貌姑娘俊少年,心心相印去采莲。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情爱传。桨板轻摇水草绊,船头微动浮萍散。
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缠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眉抛。
春末夏初时节好,叶儿正嫩花妖娆。怕水沾身轻衫湿,撩水逗趣浅浅笑。忽然又觉船头斜,急急起收绫罗衣。
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课堂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