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百 合 花
——探究人物形象
茹志鹃
导学:新知预习
一、速读课文要求:
1、标段序号,找线索,找人物、抓细节
2、梳理情节,概括大意,叙述故事
明确:线索--时间,“我”所见所闻
人物--通讯员,“我”,新媳妇
情节梳理:带路--借被--救护--牺牲--献被
课文大意:1946年中秋之夜,部队发起总攻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女战士“我”
去前沿包扎所。一起去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小通讯员为救全体
担架员英勇牺牲。最后,新媳妇执意将新被子献给为救人而牺牲的小战士。
附:复述故事--故事发生在1946年中秋。“我”原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被派往前沿包扎所。
团长把护送“我”的任务交给一个小通讯员。到包扎所,“我”自告奋勇讨了向老百姓借被子的
差事,并叫小通讯员和“我”一起去。小通讯员向村中一位新媳妇借被子受阻。“我”前去帮忙
成功借到“百合花”被子。但小通讯员衣服被挂破。后来小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新媳妇毫不犹
豫把“百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
研学
学习目标:1、体会叙事视角的艺术效果。
2、通过人物描写及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特征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一、体会叙事视角的艺术效果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叙事视角?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叙事。
好处--(1)”我“作为叙事的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以女性观察的细致,更多地展现
细节,增强了情节的生动性,推动了情节发展。
(2)”我“是小说中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内心变化和性格丰富
的见证者,通过”我“敏锐的感觉,生动的刻画了人物性格,
突出了人物形象,并使情景显得更真实,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3)文中的"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残酷,绕开激烈
的战斗场面,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凸显
军民情深的小说主题。
附:叙事视角,叙述学中一般指“谁说故事”或“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分“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即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但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及人物心理、过去或未来都十分清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评价人物。“有限视角”,即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发展,我们依赖他的眼睛看世界,靠他引领进入故事。
2、变换视角,复述故事
(1)在革命烈士纪念馆,一群中学生正在听一位老战士讲述。这位老战士
是那位通讯员的战友。请模拟战友的口吻讲述通讯员当年的英雄事迹。
(示例:1946年的中秋,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一场攻打海岸的战斗。战斗正紧张激烈地进行着,
我们十来个 担架员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就在这时,敌人撂下一颗手榴弹,手榴弹在人缝里冒
着烟乱转。在这危急时刻,原本在我们后面的这位年轻战士,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却飞身向
前,扑在手榴弹上,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我们的生命。
(2)若干年后,文中的新媳妇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如果她给孙子
讲当年的那段往事,会怎样讲?
(示例:孩子啊,我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件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那是1946年中秋,
我结婚才三天。那天,家里突然来了位年轻战士,愣头愣脑的,说要借床被子。我有点
犹豫,因为我确实有一条被子,不过那是我唯一的嫁妆--假洋缎、枣红底的,上面还撒
满白色百合花,可好看咧。我跟这位年轻战士开起玩笑,谁知他竟扭头走了。过了不久
有位女战士跟着他一起再过来。这位女战士向我道歉,我就将被子递给她。那天我去包
扎所帮忙,意外发现那位年轻战士为保护他人英勇牺牲了。我的泪很快流出来,将那条
新被子盖在他身上,放进了棺材。
3、比较视角
(1)比较以战友的视角和以文工团员“我”的视角叙述,请说说你的理解。
点拨:从二者的性别思考。
明确:以战友视角来叙述,强调的是通讯员的英雄壮举;而以文工团员"我“的视角叙述,可以看到
通讯员与女性交往时拘谨羞涩 的一面,进而展现英雄的另一面。英雄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而是
有血有肉的平凡人,普通人,是生活中活生生的”这一个“。
(2)同为女性,为什么不以新媳妇的视角而以文工团员的视角来写?
点拨:新媳妇与文工团员”我“眼中的这位年轻战士有哪些区别?
明确:”我“眼中的通讯员是拘谨朴实的,主要体现在与”我"交往时的紧张;“我”眼
中的通讯员善良的,他送“我”两个干硬的馒头;“我”眼中通讯员很善解人意,在护送
途中后面好像长了眼睛走走停停;"我“眼中的通讯员政治觉悟高,他尽管在借被子时受挫
但考虑到有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毅然带我去见新媳妇。而新媳妇与通讯员只有匆匆一面,
对他的善良、淳朴、善解人意和政治觉悟高,并没有”我“了解的多。
(3)在与通讯员的关系上,”我“比新媳妇多了一个身份,是什么?
它对刻画人物有什么帮助?
”我“的另一个身份是通讯员的同乡,因此可以通过想象,补充人物的过去,使通讯员
的形象更为具体饱满。可见,以文工团员”我“的视角要比新媳妇的视角,对通讯员的
描写更全面、更丰富、,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饱满。而”我“作为文工团员与新媳妇
相比,对通讯员的认识更深刻、更明朗。
二、分析形象特征,赏析细节作用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1)
人物 主要特征 具体表现
”我“ 泼辣大方,观察细致 主动追赶通讯员,认老乡,观察新媳妇缝衣服
通讯员 觉悟高,富有牺牲精神;质朴,羞怯、善良;体贴人、爱美,善解人意 为救群众牺牲;与”我“说话害羞;枪管上插花;给”我“留馒头
新媳妇 美丽、纯洁、善良、高尚 借给伤员被子,用自己的被子给通讯员入殓。
(2)
意象 内涵或作用
月亮 交代时间,烘托气氛
野菊花 体现通讯员爱美,有生活情调
百合花 象征新媳妇纯洁、高尚的心灵
2、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点,分析
下列细节描写产生的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 文中出现的位置 表达效果
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 第一次,在新媳妇家借被子。通讯员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第二次,通讯员回团部。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第三次,通讯员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的门板上。”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第四次,新媳妇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第一次: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也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的破洞做铺垫。
第二次: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团部时乐观的情绪。
第三次:一方面通过这个破洞印证了受重伤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第四次: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尤其是”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就把新媳妇这种感情注入英雄穿的衣服里,也使新媳妇的思想得到升华。
馒头 第一次,回到包扎所,我让他回团部。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 第二次,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第一次:表现对同志的关心、体贴。
第二次:”我“托物思人,物在人亡,让人悲痛。
百合花被子 第一次,去新媳妇家里借被子。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第二次,小说结尾。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百合花被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新媳妇借出被子以及把被子铺在通讯员的棺材底,表现出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从特定角度揭示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导练:学练结合 提升能力
请根据《百合花》的结尾,续写一段描写新媳妇心理的文字。
要求:描写细腻,能够表现人物品质,不少于120字。
结尾: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示例:
续写(她喃喃地自言自语--他还这么年轻,就这样走了吗?上午借被子时为啥给他气受呀,
要知道······哎,真是后悔死了。他就这样走了,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他才多大呀,家是
哪里的?连个名字都不知道,家里的父母要是知道了,那该多伤心。该死的手榴弹,可恨的
反对派······他还这么年轻,就让这条被子陪着他,给他温暖,给他安宁,像在家里一样的温暖
安宁。但愿天堂里没有炮火,没有战争,没有该死的国民党反动派,只有盛开的百合花--生在
南方,长在田野上······)
能力提升:课内细读(语文必修上第18页)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下列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媳妇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通讯员衣肩上那个破洞,因为她不知道通讯员已经牺牲了。
B、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是对通讯员英勇行为的赞叹和对他生命安危的忧虑。
C、新媳妇本是一位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
D、当新媳妇理解了小通讯员的生命价值,便控制不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2、"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
半句,就扭过脸去。”试分析句子中新媳妇“劈手""狠狠”“气汹汹”的原因。
3、课文中多次写通讯员衣服上的“口子”,这口子是怎么回事?新媳妇在他死后不顾“我”
的劝说,继续缝补,说明了什么?
明确:此时小通讯员已经死去,医生想要拿走被子,新媳妇才有了题干中所说的表现。由此看来,她
“劈手”“狠狠""气汹汹”都是因为小通讯员的死亡,给她的打击太大,让她难以控制自己。她把被子
留下,表达的是对小通讯员的痛惜、哀悼和崇敬之情。
明确: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口子,是在新媳妇家抱被子时弄破的;新媳妇缝那个破洞,
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切与痛惜之情。
探究人物形象
全文有几个人物?
主要人物都有谁?
线索人物又是谁?
一、阅读原文,全文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刻画小通讯员这一形象的?你觉得小说的哪些地方表达了通讯员怎样的性格特点?
1.(带路)……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
细节描写;体现小通讯员的细心以及对女同志的关心
2.(带路)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肖像描写;通讯员的朴实;以及作为年轻人他也有着天真和热爱生活的一面
3.(带路)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拚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
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体现通讯员憨厚质朴、不善于女性交往的一面
4.(带路)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体现小通讯员的羞涩拘谨、紧张局促
5.(借被)“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
语言、动作的细节描写;体现其执拗与可爱可敬的一面
6.(牺牲)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侧面描写(担架员的话);不畏牺牲、英勇就义、临危不惧、舍己为人
小通讯员的人物形象
二、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的,从她借被和缝衣盖被这两个情节,你看到了新媳妇有怎样的性格?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这一形象的?
1.(借被)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
肖像描写;美丽俊俏
2.(借被)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细节描写;活泼开朗
3.(借被)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细节描写;有进步思想
新媳妇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