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03 二次函数与几何图形
类型一:线段的最值问题
类型二:面积的最值问题
类型三:特殊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类型四:平行四边形的存在性问题
类型五:角度问题
类型一:线段的最值问题
1.如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AD 为等腰直角△ABC 底边 BC 上的高,抛物线 y=a(x﹣
2)2+4 的顶点为点 A,且经过 B、C 两点,B、C 两点在 x 轴上.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图 2,点 E 为抛物线上位于直线 AC 上方的一点,过点 E 作 EN⊥x 轴交直线 AC 于点 N,求线段
EN 的长度最大值及此时点 E 的坐标;
(3)如图 2,点 M(5,b)是抛物线上的一点,点 P 为对称轴上一动点,在(2)的条件下,当线段 EN
的长度最大时,求 PE+PM 的最小值.
【分析】(1)由待定系数法即可求解;
(2)设 E(t, ),N(t,﹣t+6),得到 EN 的表达式,即可求解;
(3)AD 是此抛物线的对称轴,则过点 E 作 AD 的对称点 E′(0,3),连接 E′M 交 AD 于点 P,此时
PE+PM 最短,即可求解.
【解答】解:(1)∵AD 为等腰直角△ABC 底边 BC 上的高,y=a(x﹣2)2+4 的顶点为点 A,
∴A 的坐标为(2,4),
∴AD=4,
∵AD 为等腰直角△ABC 底边 BC 上的高,
∴CD=AD=4,
∴C(6,0),
把 C(6,0)代入,y=a(x﹣2)2+4,
解得: ,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即 ;
(2)设直线 AC 的函数解析式为 y=kx+b
∵A(2,4),C(6,0)
∴AC 的函数解析式为 y=﹣x+6,
设 E(t, ),N(t,﹣t+6),
= ,
∴当 t=4 时,EN 最大为 1,
∴E(4,3);
(3)∵M(5,b)在抛物线 上,
∴M(5, ),
∵AD 是此抛物线的对称轴,
∴过点 E 作 AD 的对称点 E′(0,3),连接 E′M 交 AD 于点 P,此时 PE+PM 最短,M(5, ),
∴PE+PM 最小= .
2.如图,抛物线 y=﹣ x2+mx+n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与 y 轴交于点 C,抛物线的对称轴交 x 轴于点
D,已知 A(﹣1,0),C(0,2).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求△BDC 的面积;
(3)线段 BC 上有一动点 P,过点 P 作 y 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点 Q,求线段 PQ 的最大值.
【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二次函数解析式即可;
(2)分别求得 BD、OC,然后利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答即可;
(3)根据抛物线的解析式求得 B 点的坐标,然后根据待定系数法求得直线 BC 的解析式,设 P(m,﹣
m+2);则 Q(m,﹣ m2+ m+2),进而表示出 PQ 的长度,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值求出即可.
【解答】解:(1)抛物线 y=﹣ +mx+n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与 y 轴交于点 C,A(﹣1,0),C
(0,2).
∴ ,
解得: ,
故抛物线解析式为:y=﹣ x2+ x+2;
(2)∵A(﹣1,0),C(0,2),
∴OA=1,OC=2,
∵对称轴为 ,
∴ ,AD=BD,
∴ ,
∴ ,
∴S△BDC= BD×OC= × ×2= ;
(3)令 y=0,则﹣ x2+ x+2=0,
解得 x1=﹣1,x2=4,
∴B(4,0),
设直线 BC 的解析式为 y=kx+b,代入得:
,
解得 ,
∴直线 BC 的解析式为 y=﹣ x+2,
设 P(m,﹣ m+2),则 Q(m,﹣ m2+ m+2),
则 PQ=(﹣ m2+ m+2)﹣(﹣ m+2)=﹣ m2+2m=﹣ (m﹣2)2+2,
此时 PQ 的最大值为 2.
3.如图 1,已知二次函数 y=x2+bx+c 的图象与 x 轴相交于 A(﹣3,0)、B(1,0)两点,与 y 轴相交于点
C.
(1)求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点 D 是二次函数图象上位于第三象限内的点.
①如图 2,当点 D 是抛物线的顶点时,连接 AD、CD、AC,求△ADC 的面积;
②当点 D 到直线 AC 的距离为最大值时,求此时点 D 的坐标;
(3)若点 M 是二次函数图象对称轴上的点,在二次函数图象上是否存在点 N,使得以 M、N、B、O 为
顶 点 的 四 边 形 是 平 行 四 边 形 ? 若 存 在 , 请 直 接 写 出 点 N 的 坐 标 ( 不 写 求 解 过
程).
【分析】(1)由题意得:y=(x+3)(x﹣1)=x2+2x﹣3;
(2)①由△ADC 的面积= ×DE×OA= (﹣m2﹣3m)×3=﹣ (m+ )2+ ≤ ,即可求
解;
②由题意点 D 到直线 AC 的距离取得最大,推出此时△DAC 的面积最大,即可求解;
(3)分两种情形:OB 是平行四边形的边或对角线分别求解即可.
【解答】解:(1)由题意得:y=(x+3)(x﹣1)=x2+2x﹣3;
(2)①过点 D 作 DF⊥x 轴交 AC 于点 E,
由点 A、C(0,﹣3)的坐标得,直线 AC 的表达式为:y=﹣x﹣3,
∵点 D 的横坐标为 m,
∴D(m,m2+2m﹣3),则 E(m,﹣m﹣3),
∴DE=﹣m2﹣3m,
则△ADC 的面积= ×DE×OA= (﹣m2﹣3m)×3=﹣ (m+ )2+ ≤ ,
∴当 m=﹣ 时,△ADC 的面积有最大值 ;
②如图,连接 AD,CD.
∵点 D 到直线 AC 的距离取得最大,
∴此时△DAC 的面积最大,
过点 D 作 x 轴的垂线交 AC 于点 G,设点 D 的坐标为(m,m2+2m﹣3),
则 G(m,﹣m﹣3),
∵点 D 在第三象限,
∴DG=﹣m2﹣3m,
∴S△ACD= ×DG×AO= (﹣m2﹣3m)×3=﹣ (m+ )2+ ≤ ,
∴当 m=﹣ 时,△ADC 的面积有最大值 ;
∴点 D 到直线 AC 的距离取得最大时,D(﹣ ,﹣ );
(3)存在点 N.使以 M、N、B、O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理由如下:
∵y=x2+2x﹣3=(x+1)2﹣4,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 x=﹣1,
∴M 点横坐标为﹣1,
设 N(n,n2+2n﹣3),
①当 MN、OB 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时,n﹣1=1,
∴n=2,
∴N(2,5);
②当 MB、ON 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时,﹣1+1=n,
∴n=0,
∴N(0,﹣3);
③当 MO、NB 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时,﹣1+0=n+1,
∴n=﹣2,
∴N(﹣2,﹣3);
综上所述:N 点坐标为(2,5)或(0,﹣3)或(﹣2,﹣3).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 y=ax2+bx+c(a≠0)的图象经过原点和点 A(4,0).经过点 A
的直线与该二次函数图象交于点 B(1,3),与 y 轴交于点 C.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点 C 的坐标;
(2)点 P 是二次函数图象上的一个动点,当点 P 在直线 AB 上方时,过点 P 作 PE⊥x 轴于点 E,与直线
AB 交于点 D,设点 P 的横坐标为 m.
①m 为何值时线段 PD 的长度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②是否存在点 P,使得△BPD 与△AOC 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点 P 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先求直线解析式,再求出点 C 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解析式;
(2)将 P、D 坐标用 m 表示出来,用 P 的纵坐标减去 D 的纵坐标即可得出 PD 的关系式,从而求最值;
(3)由∠AOC=90°得到△AOC 是直角三角形,要使△BPD 与△AOC 相似,则△BPD 也是直角三角形,
分类讨论,画出草图.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即可.
【解答】解:(1)∵抛二次函数经过 O(0,0),A(4,0),B(1,3),
∴将三点坐标代入解析式得 ,
解得:a=﹣1,b=4,c=0,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4x;
∵直线经过 A、B 两点,设直线 AB 解析式为:y=kx+n,
∴将 A、B 两点代入得 ,
解得:k=﹣1,n=4,
∴直线 AB 解析式为:y=﹣x+4,
∵点 C 是直线与 y 轴交点,
∴令 x=0,则 y=4,
∴C(0,4).
(2)①∵点 P 在直线 AB 上方,
∴0≤m≤4,
由题知 P(m,﹣m2+4m),D(m,﹣m+4),
∴PD=yP﹣yD=﹣m2+4m+m﹣4=﹣m2+5m﹣4=﹣(m﹣ )+ ,
∵﹣1<0
∴当 m= 时,PD= 是最大值.
②存在,理由如下:
∵∠PDB=∠ADE,∠ADE=∠ACO,
∴∠BDP=∠ACO,
∵△AOC 是直角三角形,
∴要使△BPD 与△AOC 相似,只有保证△BPD 是直角三角形就可以.
(Ⅰ)当△BPD∽△AOC 时,
∵∠AOC=90°,
∴∠BPD=90°,
此时 BP∥x 轴,B、P 关于对称轴对称,
∴P(3,3);
(Ⅱ)当△PBD∽△AOC 时,
∴∠PBD=∠AOC=90°,
∴AB⊥PB,
∵kAC=﹣1,
∴kBP=1,
∴直线 BP 的解析式为:y=x+2,
联立方程组得 ,
解得: 或 ,
∴P(2,4)
综上,存在点 P 使△BPD 与△AOC 相似,此时 P 的坐标为(3,3)或(2,4).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 y=ax2+bx+c 的图象与直线 y=﹣x+3 相交于 B、C 两点,与 x 轴
交于点 A(﹣1,0).点 P 是抛物线上一个动点,且在直线 BC 的上方.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过点 P 作 PD∥y 轴交直线 BC 于点 D,求 PD 的最大值.
(3)点 M 为抛物线对称轴上的点,问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 N,使△MNO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NMO
为直角,若存在,请求出点 N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由待定系数法即可求解;
(2)由 PD=﹣x2+3x=﹣(x﹣ )2+ ,即可求解;
(3)设 N(m,﹣m2+2m+3),先求得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 x=1,设直线 x=1 交 x 轴于点 G,则 G
(1,0),MG⊥x 轴,作 NF⊥MG 于点 F,可证明△FMN≌△GOM,再分四种情况讨论,一是点 M 在 x
轴上方,且点 N 在直线 OM 左侧,可列方程﹣m2+2m+3﹣(1﹣m)=1;二是点 M 在 x 轴上方,且点 N
在直线 OM 右侧,可列方程 m﹣1﹣(﹣m2+2m+3)=1;三是点 M 在 x 轴下方,且点 N 在直线 OM 右侧,
可列方程﹣m2+2m+3﹣(1﹣m)=1;四是点 M 在 x 轴下方,且点 N 在直线 OM 左侧,可列方程 m﹣1﹣
(﹣m2+2m+3)=1,分别求出相应的符合题意的 m 值,再求出对应的点 N 的纵坐标即可.
【解答】解:(1)直线 y=﹣x+3 相交于 B、C 两点,则点 B、C 的坐标分别为:(3,0)、(0,3),
则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a(x+1)(x﹣3)=a(x2﹣2x﹣3),
则﹣3a=3,则 a=﹣1,
则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2x+3;
(2)如图 1,设 P(x,﹣x2+2x+3),
∵PD∥y 轴交直线 BC 于点 D,
∴D(x,﹣x+3),
∴PD=﹣x2+2x+3﹣(﹣x+3)=﹣x2+3x,
∵PD=﹣x2+3x=﹣(x﹣ )2+ ,
∴当 x= 时,PD 最大= ,
∴PD 的最大值为 .
(3)存在,设 N(m,﹣m2+2m+3),
∵y=﹣x2+2x+3=﹣(x﹣1)2+4,
∴抛物线 y=﹣x2+2x+3 的对称轴是直线 x=1,
设直线 x=1 交 x 轴于点 G,则 G(1,0),MG⊥x 轴,
作 NF⊥MG 于点 F,则∠MFN=∠OGM=90°,F(1,﹣m2+2m+3),
如图 2,点 M 在 x 轴上方,且点 N 在直线 OM 左侧,
∵∠NMO=90°,MN=OM,
∴∠FMN=∠GOM=90°﹣∠OMG,
∴△FMN≌△GOM(AAS),
∴MF=OG=1,FN=GM=1﹣m,
∴﹣m2+2m+3﹣(1﹣m)=1,
解得 m1= ,m2= (不符合题意,舍去),
∴GF=GM+MF=1﹣ = ,
∴N( , );
如图 3,点 M 在 x 轴上方,且点 N 在直线 OM 右侧,
同理可得△FMN≌△GOM(AAS),
∴MF=OG=1,FN=GM=m﹣1,
∴m﹣1﹣(﹣m2+2m+3)=1,
解得 m1= ,m2= (不符合题意,舍去),
∴N( , );
如图 4,点 M 在 x 轴下方,且点 N 在直线 OM 右侧,
同理可得△FMN≌△GOM(AAS),
∴MF=OG=1,FN=GM=m﹣1,
∴M(1,1﹣m),
∴﹣m2+2m+3﹣(1﹣m)=1,
解得 m1= ,m2= (不符合题意,舍去),
∴N( , );
如图 5,点 M 在 x 轴下方,且点 N 在直线 OM 左侧,
同理可得△FMN≌△GOM(AAS),
∴MF=OG=1,FN=GM=1﹣m,
∴M(1,m﹣1),
∴m﹣1﹣(﹣m2+2m+3)=1,
解得 m1= ,m2= (不符合题意,舍去),
∴N( , ),
综上所述,点 N 的坐标为( , )或( , )或( , )或
( , ).
类型二:面积的最值问题
6.综合与探究
如图,抛物线 y=﹣x2+bx+5 与 x 轴交于点 A(﹣1,0),B,与 y 轴交于点 C,作直线 BC,点 P 为第一
象限内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 PB,过点 C 作 CQ∥PB,交 x 轴于点 Q.
(1)求点 B,C 的坐标;
(2)连接 PQ,求 S△PBQ 的最大值;
(3)连接 AC,当∠PCB=∠ACO 时,请直接写出点 P 的坐标.
【分析】(1)由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表达式,进而求解;
(2)由 ≤ ,即可求解;
(3)由 ,则 ,证明 Rt△PFD∽Rt△CHD,得到点 P 的坐标为
,将点 P 的坐标代入二次函数表达式,即可求解.
【解答】解:(1)将 A(﹣1,0)代入 y=﹣x2+bx+5,得:﹣(﹣1)2﹣b+5=0,
解得:b=4,
∴y=﹣x2+4x+5,
令﹣x2+4x+5=0,解得 x=﹣1 或 5,
∵点 B 在点 A 右侧,
∴B(5,0),
令 x=0,得 y=5,
∴C(0,5);
(2)如图,连接 CP,过点 P 作 PE∥y 轴,交 BC 于点 E.
∵CQ∥PB,
∴S△PBQ=S△PBC,
由点 B、C 的坐标得,直线 BC 的表达式为 y=﹣x+5,
设 P(m,﹣m2+4m+5),
∵PE∥y 轴,
∴E(m,﹣m+5).
∴PE=﹣m2+4m+5﹣(﹣m+5)=﹣m2+5m,
则 ≤ ,
∴当 时,S△PBC 的值最大,为 ;
(3)如图,过点 P 分别作 PD⊥CB 于点 D,PG⊥x 轴于点 G,过点 D 作 DH⊥y 轴于点 H,延长 HD 交
PG 于点 F,则∠CHD=∠CDP=90°.
∵A(﹣1,0),B(5,0),C(0,5),
∴OA=1,OB=OC=5.
∴∠DCH=45°,∠CDH=45°,
∴CH=DH.
∵∠CDP=90°,
∴∠PDF=45°,
则∠PFD=90°,∠DPF=45°,
∴∠PDF=∠DPF.
∴PF=DF.
由题意得,四边形 OHFG 是矩形,
∴OH=GF.
设 CH=DH=x,则 OH=GF=5﹣x.
∵∠PCB=∠ACO,
则 .
即 .
∵∠CDH+∠PDF=90°,∠CDH=45°,
∴∠PDH=∠CDH=45°,
∴Rt△PFD∽Rt△CHD,
∴ .
则 .
∴点 P 的坐标为 ,
将点 P 的坐标代入二次函数表达式得:5﹣ x=﹣( x)2+4× x+5,
解得: ,
∴点 P 的坐标为 .
7.已知抛物线 y=x2+bx+c 与过点 P(0,1)的直线 l:y=kx+m,k<0,交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右侧)
(1)若抛物线对称轴为直线 x=﹣1 且与 y 轴交于点(0,﹣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在(1)的条件之下,若 k=﹣1,C 为抛物线上的一动点,且在点 A 与点 B 之间,求△ABC 面积的
最大值;
(3)若该抛物线的顶点为原点,已知 Q(1,1),QA、QB 交 y 轴于 M、N 两点,当 时,
求 l 的方程.
【分析】(1)根据抛物线对称轴为直线 x=﹣1 以及抛物线与 y 轴交于点(0,﹣3),利用待定系数法即
可求解;
(2)联立抛物线和直线的解析式可求得 A(1,0),B(﹣4,5),设抛物线上在点 A 与点 B 之间的一动
点 C(x,x2+2x﹣3)(﹣4<x<1),过点 C 作 y 轴平行线 CD 交直线 l 与点 D,设△BCD,△ACD 底边
CD 上 的 高 分 别 为 h1 、 h2 , 则
,化简后利用二次
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得最大值;
(3)首先根据抛物线的顶点为原点求出抛物线解析式为 y=x2,直线 l:y=kx+m 过定点 P(0,1),可
得直线 l:y=kx+1(k<0),设 A(x1,y1),B(x2,y2),联立抛物线和直线解析式,利用根与系数的关
系可得 x1+x2=k,x1x2=﹣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BQ、AQ 解析式,求出点M 坐标为 ,
点 N 坐标为 ,即可求出 , ,然后利用
,代入即可求出 k,由此得解.
【解答】解:(1)∵抛物线对称轴为直线 x=﹣1,
∴ ,
解得 b=2,
∵抛物线与 y 轴交于点(0,﹣3),
将点(0,﹣3)代入 y=x2+bx+c,得 c=﹣3,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x2+2x﹣3.
(2)∵直线 l:y=kx+m 过点 P(0,1),m=1,
若 k=﹣1,则直线 l:y=﹣x+1,
联立抛物线和直线 l 解析式得 ,
解得 或 ,
∴A(1,0),B(﹣4,5),
设抛物线上在点 A 与点 B 之间的一动点 C(x,x2+2x﹣3)(﹣4<x<1),
过点 C 作 y 轴平行线 CD 交直线 l 与点 D,如图所示,
∵点 D 在直线 l 上,
∴点 D 坐标为 (x,﹣x+1),
设△BCD,△ACD 底边 CD 上的高分别为 h1、h2,
则 ),
∵xA﹣xB=1﹣(﹣4)=5, ,
∴ ,
∴当 时,△ABC 面积取得最大值为 .
(3)若该抛物线 y=x2+bx+c 的顶点为原点(0,0),
∵顶点坐标为 ,
∴ , .
∴b=0,c=0,
∴抛物线解析式为 y=x2,
∵直线 l:y=kx+m 过点 P(0,1),
∴m=1,
∴直线 l:y=kx+1(k<0),
设 A(x1,y1),B(x2,y2),
联立抛物线与直线 l 解析式得 ,
得 x2﹣kx﹣1=0,
∴x1+x2=k,x1x2=﹣1,
设直线 BQ 解析式为 y=k1x+e,
将点 B(x2,y2),Q(1,1)代入 y=k1x+b,
得
解得
∴直线 BQ 解析式为 ,
∴点 M 坐标为 ,
设直线 AQ 解析式为 y=k2x+d,
将点 A(x1,y1),Q(1,1)代入 y=k2x+d,
同理解得 ,
∴直线 AQ 解析式为 ,
∴点 N 坐标为 ,
∴ , ,
∴ , ,
∵点 A(x1,y1),B(x2,y2)在直线 l:y=kx+1(k<0)上,
∴y1=kx1+1,y2=kx2+1,
∴ , ,
∵ ,
∴ ,
即 ,
∴ ,
解得 k=1(由于 k<0,不合题意)或 ,解得 ,
∴直线 l 解析式为 .
8.如图 1,抛物线 y=ax2+bx+c 与 x 轴交于点 A 和点 B(3,0),与 y 轴交于点 C,且 OB=OC,抛物线的
对称轴为直线 x=1.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 DE 是该抛物线的对称轴,点 D 是顶点,点 P 是第一象限内对称轴右侧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
(ⅰ)如图 2,连接 BP,若△PCB 的面积为 3,求点 P 的坐标;
(ⅱ)如图 3,连接 BC,与 DE 交于点 G,连接 PC,PG,PD,求 2S△PCG+S△PDG 的最大值.
【分析】(1)由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 x=1 和点 B(3,0),得点 A(﹣1,0).由点 B(3,0),OB=
OC,得点 C(0,3).再运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答案;
(2)(ⅰ)由点 B(3,0),C(0,3),得直线 BC 的解析式,过点 P 作 PF∥y 轴交 BC 于点 F.设点 P
(m,﹣m2+2m+3),则点 F(m,﹣m+3),得关于 m 的方程,解出即可;
(ⅱ)由抛物线 y=﹣x2+2x+3 求出顶点 D 的坐标为(1,4).由(ⅰ)知直线 BC 的解析式为 y=﹣x+3,
则点 G(1,2).设直线 CP 交 DE 于点 F,设点 P(m,﹣m2+2m+3).由直线 PC 经过点 C(0,3),可
设直线 PC 的解析式为 y=kx+3,把点 P(m,﹣m2+2m+3)代入,得关于 m 的方程,解出即可.
【解答】解:(1)由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 x=1 和点 B(3,0),得点 A(﹣1,0),
由点 B(3,0),OB=OC,得点 C(0,3),
由抛物线经过点 A,B,得 y=a(x+1)(x﹣3),
把点 C(0,3)代入,得 3=a(0+1)×(0﹣3),
解得 a=﹣1,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x+1)(x﹣3)=﹣x2+2x+3;
(2)(ⅰ)由点 B(3,0),C(0,3),得直线 BC 的解析式为 y=﹣x+3,
如图 2,过点 P 作 PF∥y 轴交 BC 于点 F,
设点 P(m,﹣m2+2m+3),则点 F(m,﹣m+3),
∴PF=﹣m2+2m+3﹣(﹣m+3)=﹣m2+3m,
由题意,得 ,
整理,得 m2﹣3m+2=0,
解得 m=1(舍去)或 m=2,
则﹣m2+2m+3=3,
∴点 P 的坐标为(2,3);
(ⅱ)由抛物线 y=﹣x2+2x+3 知,顶点 D 的坐标为(1,4),
由(ⅰ)知直线 BC 的解析式为 y=﹣x+3,则点 G(1,2),
如图 3,设直线 CP 交 DE 于点 F,设点 P(m,﹣m2+2m+3),
由直线 PC 经过点 C(0,3),
设直线 PC 的解析式为 y=kx+3,
把点 P(m,﹣m2+2m+3)代入,
得﹣m2+2m+3=km+3,
解得 m=0(舍去)或 m=﹣k+2,
即 k=﹣m+2,
∴直线 PC 的解析式为 y=(﹣m+2)x+3,
当 x=1 时,y=(﹣m+2)x+3=5﹣m,即 FG=5﹣m﹣2=3﹣m,
∴2S△PCG+S△PDG
=
=
=﹣(m﹣2)2+3≤3,
即 2S△PCG+S△PDG 的最大值为 3.
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y=ax2+bx+3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与 y 轴交于点 C,连接 AC,
其中 A(﹣3,0),B(1,0).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图 1,点 P 是直线 AC 上方抛物线上一点,连接 PA、PC,求△PAC 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点 P
的坐标;
(3)如图 2,连接 BC,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 N,使得 S△ABC=2S△ABN?若存在,求出点 N 的坐标;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分析】(1)由题意得:y=a(x+3)(x﹣1)=a(x2+2x﹣3)=ax2+bx+3,即可求解;
(2)由△PAC 面积= ×OA PH= ×3×(﹣x2﹣2x+3﹣x﹣3)=﹣ (x+ )2+ ≤ ,即可求
解;
(3)S△ABC=2S△ABN,则|yN|= yC= ,即可求解.
【解答】解:(1)由题意得:y=a(x+3)(x﹣1)=a(x2+2x﹣3)=ax2+bx+3,
则 a=﹣1,
故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2x+3;
(2)过点 P 作 PH∥y 轴交 AC 于点 H,
由抛物线的表达式知,点 C(0,3),
由点 A、C 的坐标得,直线 AC 的表达式为:y=x+3,
设点 P(x,﹣x2﹣2x+3),则点 H(x,x+3),
则△PAC 面积= ×OA PH= ×3×(﹣x2﹣2x+3﹣x﹣3)=﹣ (x+ )2+ ≤ ,
故△PAC 面积的最大值为 ,此时 x=﹣ ,则点 P(﹣ , );
(3)存在,理由:
∵S△ABC=2S△ABN,则|yN|= yC= ,
即﹣x2﹣2x+3=± ,
解得:x=﹣1± 或﹣1± ,
则点 N 的坐标为:(﹣1+ , )或(﹣1﹣ , )或(﹣1+ ,﹣ )或(﹣1﹣ ,﹣
).
10.如图,抛物线 c:y=ax2+bx+2(a≠0)与 x 轴交于 A(﹣1,0),B(4,0)两点,与 y 轴交于点 C.点
M(m,0)为动点,且 0<m<4,过点 M 作 EM⊥AB 于点 M,交抛物线于点 E,交直线 BC 于点 F.
(1)求抛物线 c 的表达式及顶点坐标;
(2)若 MF=EF,求 m 的值;
(3)连接 CE,BE,CM,求四边形 CMBE 面积最大值.
【分析】(1)由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表达式,进而求解;
(2)由 MF=EF 得:﹣ m+2=﹣ m2+ m+2﹣(﹣ m+2),即可求解;
(3)由四边形 CMBE 面积=S△BCE+S△BMC= ×FE×BO+ ×BM×CO,即可求解.
【解答】解:(1)由题意得:y=a(x+1)(x﹣4)=a(x2﹣3x﹣4),
则﹣4a=2,则 a=﹣
∴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y=﹣ x2+ x+2=﹣ (x﹣ )2+ ,
∴顶点坐标为( , );
(2)在 y=﹣ x2+ x+2 中,令 x=0 得 y=2,
∴C(0,2),
由 B(4,0),C(0,2)得直线 BC 解析式为 y=﹣ x+2,
∵点 M(m,0),
∴F(m,﹣ m+2),E(m,﹣ m2+ m+2),
∵MF=EF,
∴﹣ m+2=﹣ m2+ m+2﹣(﹣ m+2),
解得 m=1 或 m=4(舍去),
∴m 的值为 1;
(3)点 M(m,0),则 F(m,﹣ m+2),E(m,﹣ m2+ m+2),
则四边形 CMBE 面积=S△BCE+S△BMC= ×FE×BO+ ×BM×CO= ×4×(﹣ m2+ m+2+ m﹣2)
+ ×2(4﹣m)=﹣(m﹣1.5)2+ ≤ ,
故四边形 CMBE 面积最大值为 .
类型三:特殊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11.如图,抛物线 y=ax2+bx﹣3 经过 A(﹣1,0),与 y 轴交于点 C,过点 C 作 BC∥x 轴,交抛物线于点
B,连接 AC、AB,AB 交 y 轴于点 D,且 BC=2OA.
(1)求该抛物线的表达式;
(2)点 P 为抛物线对称轴上一点,且位于 x 轴上方,连接 PA、PC,若△PAC 是以 AC 为直角边的直角
三角形,求点 P 的坐标.
【分析】(1)由待定系数法即可求解;
(2)当∠PAC=90°时,PA2+AC2=PC2,即可求解;当∠PCA=90°时,PC2+AC2=AP2,同理可
解.
【解答】解:(1)∵BC=2OA=2,
则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 x=1,
则 ,解得: ,
则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2x﹣3;
(2)∵抛物线解析式为 y=x2﹣2x﹣3=(x﹣1)2﹣4,
∴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 x=1,
设 P(1,m),
∴PA2=m2+22=m2+4.
PC2=(m+3)2+12=(m+3)2+1.
AC2=12+32=10.
∵△PAC 是以 AC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当∠PAC=90°时,PA2+AC2=PC2.
∴m2+4+10=(m+3)2+1,解得 m= ;
当∠PCA=90°时,PC2+AC2=AP2,
∴(m+3)2+1+10=m2+4,解得 m=﹣ (不符合题意,舍去).
∴P(1, ).
1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y =﹣x21 +bx+c 与 x 轴交于点 B,A(﹣3,0),与 y 轴交于点 C
(0,3).
(1)求直线 AC 和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点 M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是否存在点 M,使得以 M,A,C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以 AC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 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若点 P 是第二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求△PAC 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1)将点代入解析式求解即可得到答案;
(2)设存在,设出点的坐标根据等腰列式求解即可得到答案;
(3)设点 P 坐标,表示出面积,结合新函数性质求解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1)设直线 AC 的解析式为:y=kx+t,将点 A(﹣3,0),C(0,3)代入 y=kx+t,y1=﹣
x2+bx+c 得,
, ,
解得: , ,
∴直线 AC 的解析式为 y=x+3;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x2﹣2x+3;
(2)存在 M(﹣1,1),理由如下,
抛物线 y=﹣x2﹣2x+3 的对称轴为:x=﹣ =﹣1,
设点 M(﹣1,m),
∵M,A,C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以 AC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
∴MA=MC,
∵A(﹣3,0),C(0,3),
,
解得:m=1,
∴M(﹣1,1);
(3)设 P(n,﹣n2﹣2n+3),且﹣3<n<0,连接 OP,
∴S△PAC=S△PAO+S△POC﹣S△AOC
= ×3×3
=﹣ n
=﹣ ,
,
∵﹣ <0,﹣3<n<0,
∴当 n=﹣ 时,S△PAC 最大为 .
13.如图,顶点坐标为(1,4)的抛物线 y=ax2+bx+c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的左边),与 y
轴交于点 C(0,3),D 是直线 BC 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 AD 交抛物线的对称轴于点 E.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连接 AC,当△ACE 的周长最小时,求点 D 的坐标;
(3)过点 D 作 DH⊥x 轴于点 H,交直线 BC 于点 F,连接 AF.在点 D 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使△ACF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点 F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由待定系数法即可求解;
(2)作点 C 关于抛物线对称轴得对称点 D,连接 AD 交 CB 于点 E,此时△ACE 的周长最小,即可求解;
(3)当 AC=AF 时,列出等式即可求解;当 AC=CF 或 AF=CF 时,同理可解.
【解答】解:(1)由题意得:y=a(x﹣1)2+4,
将点 C 的坐标代入上式得:0=a(3﹣1)2+4,
解得:a=﹣1,
则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1)2+4=﹣x2+2x+3;
(2)如下图,作点 C 关于抛物线对称轴得对称点 D,连接 AD 交 CB 于点 E,此时△ACE 的周长最小,
理由:△ACE=AC+CE+AE=AC+AE+DE=AC+AD 为最小,
由点的对称性知,点 C(0,3)的对称点 D 的坐标为:(2,3);
(3)存在,理由:
由抛物线的表达式知,点 B(3,0),
由点 B、C 的坐标得,直线 BC 的表达式为:y=﹣x+3,
设点 F(m,﹣m+3),
由点 A、C、F 的坐标得,AC2=10,AF2=(m+1)2+(﹣m+3)2,同理可得:CF2=2m2,
当 AC=AF 时,
则 10=(m+1)2+(﹣m+3)2,
解得:m=0(舍去)或 2,
即点 F(2,1);
当 AC=CF 或 AF=CF 时,
同理可得:(m+1)2+(﹣m+3)2=2m2 或 2m2=10,
解得:m=﹣ (舍去)或 或 2.5;
综上,点 F 的坐标为:( ,3﹣ )或(2.5,0.5)或(2,1).
14.如图,抛物线 的图象经过点 D(1,﹣1),与 x 轴交于点 A,点 B.
(1)求抛物线 C1 的表达式;
(2)将抛物线 C1 向右平移 1 个单位,再向上平移 3 个单位得到抛物线 C2,求抛物线 C2 的表达式,并
判断点 D 是否在抛物线 C2 上;
(3)在 x 轴上方的抛物线 C2 上,是否存在点 P,使△P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 P 的
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将点 D 的坐标代入抛物线表达式,即可求解;
(2)由题意得:C2:y= (x﹣1)2+ (x﹣1)﹣4+3= (x﹣ )2﹣ ,当 x=1 时,y= (x﹣
)2﹣ = (1﹣ )2﹣ =﹣1,即可求解;
(3)当∠BAP 为直角时,证明△DGB≌△EHD(AAS),求出点 E(2,2),当 x=2 时,y= (x﹣ )
2﹣ = (2﹣ )2﹣ =2,即点 E 在抛物线 C2 上,即点 P 即为点 E(2,2);当∠DBP 为直角时,
同理可解;当∠HPD 为直角时,如图 3,同理可得点 E(0,1),即可求解.
【解答】解:(1)将点 D 的坐标代入抛物线表达式得:﹣1=a+ ﹣4,
解得:a= ,
则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 x2+ x﹣4;
(2)由题意得:C2:y= (x﹣1)2+ (x﹣1)﹣4+3= (x﹣ )2﹣ ,
当 x=1 时,y= (x﹣ )2﹣ = (1﹣ )2﹣ =﹣1,
故点 D 在抛物线 C2 上;
(3)存在,理由:
当∠BAP 为直角时,
如图 1,过点 D 作 DE⊥BD 且 DE=BE,则△BD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BDG+∠EDH=90°,∠EDH+∠DEH=90°,
∴∠BDG=∠DEH,
∵∠DGB=∠EHD=90°,
∴△DGB≌△EHD(AAS),
则 DH=BG=1,EH=GD=1+2=3,
则点 E(2,2),
当 x=2 时,y= (x﹣ )2﹣ = (2﹣ )2﹣ =2,
即点 E 在抛物线 C2 上,
即点 P 即为点 E(2,2);
当∠DBP 为直角时,如图 2,
同理可得:△BGE≌△DHB(AAS),
则 DH=3=BG,BH=1=GE,
则点 E(﹣1,3),
当 x=﹣1 时,y= (x﹣ )2﹣ = (﹣1﹣ )2﹣ =3,
即点 E 在抛物线 C2 上,
即点 P 即为点 E(﹣1,3);
当∠HPD 为直角时,如图 3,
设点 E(x,y),
同理可得:△EHB≌△DGE(AAS),
则 EH=x+2=GD=y+1 且 BH=y=GE=1﹣x,
解得:x=0 且 y=1,即点 E(0,1),
当 x=0 时,y= (x﹣ )2﹣ = (0﹣ )2﹣ ≠1,
即点 E 不在抛物线 C2 上;
综上,点 P 的坐标为:(2,2)或(﹣1,3).
15.如图,二次函数 y=ax2﹣4x+c(a≠0)的图象与 x 轴交于点 A、B(3,0),与 y 轴交于点 C(0,3),
点 P(m,n)是抛物线上的动点.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如图 1,当 m=2 时,求△BCP 的面积;
(3)当∠PCB=15°时,求点 P 的坐标;
(4)如图 2,点 Q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一点,是否存在点 P,使△POQ 是以点 P 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
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 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把 B(3,0),点 C(0,3)代入二次函数 y=ax2﹣4x+c 中列方程组可解答;
(2)先计算点 P 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可得 PC 的解析式,最后利用面积和可得△BCP 的面积;
(3)先计算∠OCH=45°﹣15°=30°,根据含 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可得:OH=
,则 H( ,0),从而根据直线 PC 和抛物线的交点坐标可解答;
(4)作辅助线构建全等三角形,过点 P 作 DE∥x 轴,交 y 轴于 D,交对称轴于点 E,证明△ODP≌△
PEQ(AAS),得 PE=OD,列方程可解答.
【解答】解:(1)把 B(3,0),点 C(0,3)代入二次函数 y=ax2﹣4x+c 中得:
,
解得: ,
∴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4x+3;
(2)∵点 P(m,n)是抛物线上的动点,m=2,
∴n=4﹣8+3=﹣1,
∴P(2,﹣1),
设 PC 的解析式为:y=kx+b,PC 与 x 轴交于点 H,
把 C(0,3)和 P(2,﹣1)代入得: ,
∴ ,
∴PC 的解析式为:y=﹣2x+3,
当 y=0 时,﹣2x+3=0,
x= ,
∴BH=OB﹣OH=3﹣ = ,
∴△BCP 的面积=S△BHC+S△PBH= × ×3+ × ×1=3;
(3)如图 1,∵C(0,3),B(3,0),
∴OB=OC=3,
∵∠BOC=90°,
∴∠BCO=45°,
∵∠PCB=15°,
∴∠OCH=45°﹣15°=30°,
∴OH= CH,
∵OC=3,
∴OH= ,
∴H( ,0),
同理可求得 PC 的解析式为:y=﹣ x+3,
∴x2﹣4x+3=﹣ x+3,
解得:x1=0(舍),x2=4﹣ ,
∴P(4﹣ ,6﹣4 );
当点 P 位于直线 BC 上方时,P(4﹣ , ).
综上,P(4﹣ ,6﹣4 )或(4﹣ , ).
(4)如图 2,过点 P 作 DE∥x 轴,交 y 轴于 D,交对称轴于点 E,
由题意得:P(m,m2﹣4m+3),
∵y=x2﹣4x+3=(x﹣2)2﹣1,
∴抛物线对称轴是直线 x=2,
∵△OP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OPQ=90°,OP=PQ,
∴∠EPQ+∠OPD=90°,
∵∠OPD+∠POD=90°,
∴∠POD=∠EPQ,
∵∠ODP=∠PEQ=90°,
∴△ODP≌△PEQ(AAS),
∴PE=OD,
∴2﹣m=m2﹣4m+3,
∴m2﹣3m+1=0,
∴m1= (如图 3),m2= ;
如图 4,过点 P 作 DE∥x 轴,交 y 轴于 D,交对称轴于点 E,
同理可得:PE=OD,
∴2﹣m=﹣m2+4m﹣3,
∴m2﹣5m+5=0,
解得:m1= ,m2= ,
综上,m 的值是 或 .
类型四:平行四边形的存在性问题
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L:y=ax2+bx﹣6(a、b 为常数.且 a≠0)经过点 ,
交 x 轴于点 A、B(A 在 B 的左侧),其顶点的横坐标为 2.
(1)求抛物线 L 的函数表达式;
(2)将抛物线 L 向左平移 2 个单位长度后得到抛物线 L′,Q 为抛物线 L′上的动点,点 P 为抛物线 L
的对称轴上的动点,请问是否存在以 A、D、P、Q 为顶点且以 AQ 为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
求出 Q 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用待定系数法可得抛物线 L 的函数表达式为 y= x2﹣2x﹣6;
(2)求出 A(﹣2,0),抛物线 L′的解析式为 y= x2﹣8,设 P(2,t),Q(m, m2﹣8),以 AQ 为
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分两种情况:①以AP,QD为对角线,则AP,QD中点重合, ,
②以 AD,PQ 为对角线, ,解方程组可得答案.
【解答】解:(1)根据题意得: ,
解得 ,
∴抛物线 L 的函数表达式为 y= x2﹣2x﹣6;
(2)存在以 A、D、P、Q 为顶点且以 AQ 为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理由如下:
在 y= x2﹣2x﹣6 中,令 y=0 得 0= x2﹣2x﹣6,
解得 x=6 或 x=﹣2,
∴A(﹣2,0),
把抛物线 L 向左平移 2 个单位长度后得到抛物线 L′的解析式为 y= (x+2)2﹣2(x+2)﹣6= x2﹣
8;
由抛物线 L 顶点的横坐标为 2 知其对称轴为直线 x=2,
设 P(2,t),Q(m, m2﹣8),
又 D(3,﹣ ),
①以 AP,QD 为对角线,则 AP,QD 中点重合,
∴ ,
解得 ,
∴Q(﹣3,﹣ );
②以 AD,PQ 为对角线,则 AD,PQ 的中点重合,
∴ ,
解得 ,
∴Q(﹣1,﹣ );
综上所述,Q 的坐标为(﹣3,﹣ )或(﹣1,﹣ ).
17.如图,已知抛物线交 x 轴于 A、B 两点,交 y 轴于 C 点,点 B 的坐标为(3,0),OC=2,AB=4,点 D
为抛物线的顶点.
(1)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2)若直线 BC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 E,点 P 是抛物线上的动点,点 Q 是直线 BC 上的动点,是否
存在以 D、E、P、Q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以 DE 为边的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 Q 的坐标;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分析】(1)由待定系数法即可求解;
(2)当 DP 为对角线时,由中点坐标公式列出方程组,即可求解;当 DQ 为对角线时,同理可解.
【解答】解:(1)B 的坐标为(3,0),AB=4,则点 A(﹣1,0),
∵OC=2,则点 C(0,2),
设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a(x﹣x1)(x﹣x2),
则 y=a(x+1)(x﹣3)=a(x2﹣2x﹣3),
则﹣3a=2,
则 y=﹣ x2+ x+2;
(2)存在,理由:
由抛物线的表达式知,其对称轴为直线 x=1,
由点 B、C 的坐标得,直线 BC 的表达式为:y=﹣ x+2,
设点 P(m,﹣ m2+ m+2),点 Q(t,﹣ t+2),
当 DP 为对角线时,由中点坐标公式得:
,解得:m=t= ,
则点 Q( , )或( , );
当 DQ 为对角线时,同理可得:
,解得:m=t=1(舍去)或 2,
则点 Q(2, ),
综上,点 Q 的坐标为 Q( , )或( , )或(2, ).
1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的左侧),
与 y 轴交于点 E(0,﹣2),将抛物线 L 向右平移 2 个单位得到抛物线 L′,抛物线 L′与 x 轴交于 C、D
两点(点 C 在点 D 的左侧).
(1)求抛物线 L′的函数表达式;
(2)点 P、Q 分别在抛物线 L、L′上,且点 P、Q 在 x 轴的同侧,若以点 B、D、P、Q 为顶点的四边
形是面积为 4 的平行四边形,请求出点 Q 的坐标.
【分析】(1)把 E(0,﹣2)代入 ,解方程得到 c=﹣2,求得抛物线 L 的函数表达式为
, 根 据 平 移 的 性 质 得 到 抛 物 线 L ′ 的 函 数 表 达 式 为
;
(2)解方程得到 A(﹣4,0),B(2,0),C(﹣2,0),D(4,0),求得 BD=2,设点 Q 的纵坐标为
yQ,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 BD |yQ|=4,求得|yQ|=2,当点 P、Q 都在 x 轴的上方时,点 P 只
能在点 Q 的左侧,由题可得将点 P 向右平移 2 个单位的点一定在抛物线 L′上,平移后的点就是点 Q,
求得 , .当点 P、Q 都在 x 轴的下方时,点 P 在点 Q 的左侧,由题
可得将点 P 向右平移 2 个单位的点一定在抛物线 L′上,平移后的点就是点 Q,求得 Q3(2,﹣2),Q4
(0,﹣2).点 Q 在点 P 的左侧,不存在面积为 4 的平行四边形.
【解答】解:(1)把 E(0,﹣2)代入 ,得 × ,
∴c=﹣2,
∴抛物线 L 的函数表达式为 ,
∵将抛物线 L 向右平移 2 个单位得到抛物线 L′,
∴抛物线 L′的函数表达式为 ;
(2)令 y=0,则 ,
解得 x1=﹣4,x2=2,
∴A(﹣4,0),B(2,0),
在 y= (x﹣1)2﹣ 中,令 y=0,则 (x﹣1)2﹣ =0,
解得 x=﹣2 或 x=2,
∴C(﹣2,0),D(4,0),
∴BD=2,
∵点 P,Q 在 x 轴的同侧,
∴BD 为平行四边形的边,
∴PQ∥BD,PQ=BD=2.
设点 Q 的纵坐标为 yQ,
∵以点 B、D、P、Q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面积为 4 的平行四边形,
∴BD |yQ|=4,
∴|yQ|=2,
当点 P、Q 都在 x 轴的上方时,点 P 只能在点 Q 的左侧,由题可得将点 P 向右平移 2 个单位的点一定在
抛物线 L′上,平移后的点就是点 Q,
∴yQ=2,则 ,
解得 , ,
∴ , .
当点 P、Q 都在 x 轴的下方时,点 P 在点 Q 的左侧,由题可得将点 P 向右平移 2 个单位的点一定在抛物
线 L′上,平移后的点就是点 Q,
∴yQ=﹣2,则 ,
解得 x3=2,x4=0,
∴Q3(2,﹣2),Q4(0,﹣2).
点 Q 在点 P 的左侧,不存在面积为 4 的平行四边形,
综上,点 Q 的坐标为(1+ ,2)或(1﹣ ,2)或(2,﹣2)或(0,﹣2).
19.如图,抛物线 y=ax2+bx+3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点 A,B,C,连接 AC,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
.
(1)求 a,b 的值.
(2)若点 D 在线段 AB 上,过点 D 作 DE∥AC,交抛物线 y=ax2+bx+3 于点 E,求线段 DE 的最大值.
(3)若点 D 在 x 轴上,点 E 在抛物线上,当 A,D,E,C 为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时,求点 D 的坐
标.
【分析】(1)根据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即可;
(2)过点 E 作 EF⊥x 轴,将 EF 的长度用二次函数表示,即可求出 EF 最大值,从而求得线段 DE 的最
大值;
(3)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求出点 D 的坐标.
【解答】解:(1)由题意可得点 A 的坐标为(﹣3,0),
∴ ,
解得 ;
(2)过点 E 作 EF⊥x 轴于点 F,
当 x=0 时,y=3,
∴点 C 的坐标为(0,3),OC=3,
当 y=0 时,x1=﹣3, ,
∴点 B 的坐标为 ,
∴OA=OC,∠CAO=45°,
∵DE∥AC,
∴∠EDB=45°,
∴△D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点 E 在抛物线 上,
∴设 ,
∴ ,
∵ ,
∴当 时,EF 的最大值为 ,
∴DE 的最大值为 ;
(3)设 ,
情况一:当 CE∥AD 时,过点 E 作 EF⊥x 轴于点 F, ,
∵ , ,
∴ ,
解得 m1=0(舍去), ,
∴ ,DF=EF=3,
∴ , ;
情况二:当 CD∥AE 时,过点 E 作 EF⊥x 轴于点 F, ,
∵ , ,
∴ ,
解得 (舍去),m2=6,
∴F(6,0),D(9,0),
综上所述,点 D 的坐标为 或(9,0).
20.综合与探究
已知二次函数 y=ax2+bx+c 的图象经过△ABC 的三个顶点,若这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1,0),B
(3,0),C(0,﹣2).
(1)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若 P 是第四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 CP 和 BP,当△BCP 的面积最大时,求点 P 的坐标;
(3)若 N 是 x 轴上的一个动点,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 M,使得以 A,C,M,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
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 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把 A(﹣1,0),B(3,0),C(0,﹣2)代入 y=ax2+bx+c,解方程组即可得到结论;
(2)过 P 作 PQ⊥x 轴于 H 交 BC 于 F,过点 C 作 CQ⊥PH 于 Q,如图:设直线 BC 的解析式为 y=mx+n
(m≠0),把 B(3,0),C(0,﹣2)代入解方程组得到直线 BC 的解析式为 y= x﹣2,设 P(t, t2﹣
t﹣2),则 F(t, t﹣2),求得 PF=( t﹣2)﹣( t2﹣ t﹣2)=﹣ t2+2t,根据三角形 打麻将
公式得到 S△BCP=﹣(t﹣ )2+ ,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3)设 N(n,0),M(m, m2﹣ m﹣2),①当 AM 和 CN 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时,②当 AN 和 CM
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时,③当 AC 和 NM 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时,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列方程组即可
得到结论.
【解答】解:(1)把 A(﹣1,0),B(3,0),C(0,﹣2)代入 y=ax2+bx+c 得:
,
解得 ,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y= x2﹣ x﹣2;
(2)过 P 作 PQ⊥x 轴于 H 交 BC 于 F,过点 C 作 CQ⊥PH 于 Q,如图:
设直线 BC 的解析式为 y=mx+n(m≠0),
把 B(3,0),C(0,﹣2)代入得 ,
解得 ,
∴直线 BC 的解析式为 y= x﹣2,
设 P(t, t2﹣ t﹣2),则 F(t, t﹣2),
∴PF=( t﹣2)﹣( t2﹣ t﹣2)=﹣ t2+2t,
∴S 2 2△BCP=S△CPF+S△BPF= ( t +2t) t+ ( t +2t)(3﹣t)=﹣m2+3m=﹣(t﹣ )2+ ,
∵﹣1<0,0<t<3,
∴当 t= 时,S△BCP 取最大值,最大值为 ,
当 t= 时, t2﹣ t﹣2=﹣
∴△BCP 的面积最大时 P 点坐标为( ,﹣ );
(3)设 N(n,0),M(m, m2﹣ m﹣2),
①当 AM 和 CN 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时,
此时 ,
解得 m=0(舍去)或 m=2,
∴M(2,﹣2),
②当 AN 和 CM 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时,
此时 ,
解得 m=1﹣ 或 1+ ,
∴M(1+ ,2)或(1﹣ ,2);
③当 AC 和 NM 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时,
此时 ,
解得 m=0(舍去)或 m=2,
∴M(2,﹣2);
综上所述,点 M 的坐标为(2,﹣2)或(1+ ,2)或(1﹣ ,2).
类型五:角度问题
21.如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y=ax2+bx+2 与 x 轴交于两点 ,B(点 A 在 B 左
边),交 y 轴于 C,点 是抛物线上一点.
(1)求抛物线的关系式;
(2)在对称轴上找一点 M,使 MA+MC 的值最小,求点 M 的坐标;
(3)如图 2,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 Q,使∠QCP=45°?若存在,请求出点 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
明理由.
【分析】(1)根据待定系数法,将点 A,点 P 代入抛物线解析式,解关于 b,c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即可
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
(2)由对称可得,直线 BC 与对称轴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 M,求出直线 BC 的关系式和对称轴,求出交
点坐标即可;
(3)分两种情况:当 Q 在 PC 下方或当 Q 在 PC 上方,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求解即可.
【解答】解:(1)将点 , 代入 y=ax2+bx+2,
得: ,
解得: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2)当 x=0 时,y=2,
∴点 C(0,2),
当 y=0 时,有 ,
解得: ,x2=4,
∴点 B(4,0),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 ,
设直线 BC 的关系式为 y=kx+2,把点 B 坐标代入,
得:0=4k+2,解得, ,
∴直线 BC 的关系式为 ,
由对称可得,直线 BC 与对称轴交点就是所求的点 M,
当 时, ,
∴ 时,MA+MC 最小;
(3)当 Q 在 PC 下方时,如图,过 P 作 PH⊥CQ 于 H,过 H 作 MN⊥y 轴,交 y 轴于 M,过 P 作 PN⊥
MH 于 N,
∴∠PHC=∠CMH=∠HNP=90°,
∵∠QCP=45°,
∴△PH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H=HB,
∴∠CHM+∠BHN=∠HBN+∠BHN=90°,
∴∠CHM=∠HPN,
∴△CHM≌△HPN(AAS),
∴CM=HN,MH=PN,
∵H(m,n),
∵C(0,2), ,
∴ ,解得 ,
∴ ,
设直线 CH 的解析式为 y=px+q,
∴ ,解得 ,
∴直线 CH 的解析式为 ,
联立直线 CH 与抛物线解析式得 ,
解得 或 ,
∴ ;
②当 Q 在 PC 上方时,如图,过 P 作.PH⊥CQ 于 H,过 H 作.MN⊥y 轴,交 y 轴于 M,过 P 作 PN⊥
MH 于 N,
同理得 .
综上,存在,点 Q 的坐标为 或 .
22.如图,已知抛物线 y=ax2+bx+5 经过 A(﹣5,0)、B(﹣4,﹣3)两点,与 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 C,顶
点为 D,连接 CD,点 P 为抛物线上一动点.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若点 P 在直线 BC 的下方运动时,过点 P 作 PE⊥BC 交于点 E,过点 P 作 y 轴的平行线交直线 BC
于点 F.求△PEF 周长的最大值及此时点 P 的坐标.
(3)在该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 P,使得∠PBC=∠BCD.若存在,求出所有点 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
说明理由.
【分析】(1)将点 A、B 坐标代入二次函数表达式,即可求解;
(2)运用待定系数法可得直线 BC 的解析式为:y=x+1.设点 P(t,t2+6t+5),则 F(t,t+1),PF=﹣
t2﹣5t﹣4,再证得△P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出 PE=EF= PF,设△PEF 的周长为 1,则 l=
PE+EF+PF=﹣( +1)[(t+ )2﹣ ],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
(3)分点 P 在直线 BC 下方、上方两种情况,分别求解即可.
【解答】解:(1)∵抛物线过 A(﹣5,0)、B(﹣4,﹣3)两点,
∴ ,
解得: ,
∴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6x+5;
(2)令 y=0,得 x2+6x+5=0,
解得:x1=﹣5,x2=﹣1,
∴C(﹣1,0),
设直线 BC 的解析式为 y=kx+d,则 ,
解得: ,
∴直线 BC 的解析式为:y=x+1.
设点 P(t,t2+6t+5),则 F(t,t+1),
∴PF=(t+1)﹣(t2+6t+5)=﹣t2﹣5t﹣4,
如图,过点 B 作 BG⊥x 轴于 G,则∠BGC=90°,
∵B(﹣4,﹣3),C(﹣1,0),
∴BG=3,CG=﹣1﹣(﹣4)=3,
∴BG=CG,
∴△BC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BG=45°,
∵PF∥y 轴,BG∥y 轴,
∴PF∥BG,
∴∠PFE=∠CBG=45°,
∵PE⊥BC,
∴∠PEF=90°,
∴△P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PE=EF= PF,
设△PEF 的周长为 1,
则 l=PE+EF+PF=( +1)PF=( +1)(﹣t2﹣5t﹣4)=﹣( +1)[(t+ )2﹣ ],
∴当 t=﹣ 时,周长 1 最大,最大值为: ,此时点 P 为(﹣ ,﹣ );
(3)存在.连接 BD,
∵y=x2+6x+5=(x+3)2﹣4,
∴抛物线的顶点为 D(﹣3,﹣4),
∴ BD = = , BC = = 3 , CD =
=2 ,
∵BC2+BD2=(3 )2+( )2=20=CD2,
∴∠CBD=90°,
(i)当点 P 在直线 BC 下方时,
∵∠PBC=∠BCD,
∴CM=BM,
∵∠BCD+∠BDC=∠PBC+∠PBD=90°,
∴∠PBD=∠BDC,
∴DM=BM,
∴CM=DM,
∴点 M 是 CD 的中点,
∴M(﹣2,﹣2),
设直线 BP 的解析式为 y=k′x+b′,则 ,
解得: ,
∴直线 BM 的表达式为:y= x﹣1,
由 x2+6x+5= x﹣1,
解得:x1=﹣4(舍去),x2=﹣ ,
此时点 P(﹣ ,﹣ ).
(ii)当点 P 在直线 BC 上方时,如图,
∵∠PBC=∠BCD,
∴BP∥CD.
设直线 CD 的解析式为 y=mx+n,把点 C、D 的坐标代入得: ,
解得: ,
∴直线 CD 的解析式为 y=2x+2,
设直线 BP 的解析式为 y=2x+t,把点 B 的坐标代入得:﹣3=2×(﹣4)+t,
解得 t=5,
∴直线 BP 的表达式为 y=2x+5,
联立得 x2+6x+5=2x+5,
解得 x=﹣4(舍去)或 x=0,
∴此时点 P(0,5).
综上,存在点 P,使得∠PBC=∠BCD.点 P 的坐标为(﹣ ,﹣ )或(0,5).
23.如图,抛物线 y=ax2﹣2ax+c(a≠0)与 x 轴交于 A、B(A 在 B 的左边),A(﹣1,0)与 y 轴负半轴交
于 C,且 OC=3OA.
(1)求 a,c 的值;
(2)如图 1,点 D 是抛物线 y=ax2﹣2ax+c 在第四象限内图象上一点,点 P 是 y 轴上一点,P 点坐标是
(0,﹣7),点 D 是直线 PD 与该抛物线唯一的公共点,直线 y=tx﹣2t+3(t≠0)与该抛物线交于 M,N
两点,若 S△DMN=6 ,
①求出 D 点的坐标;
②求出 t 的值.
(3)在(2)的条件下,如图 2,连接 AD 和 BC,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 Q 使∠QBC+∠ADP=180°,
若存在,求出 Q 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先求出 A、C 两点的坐标,再将 A、C 两点的坐标代入 y=ax2﹣2ax+c 中,利用待定系数法
即可求出 a、c 的值;
(2)①由 a=1,c=﹣3 得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y=x2﹣2x﹣3.设 PD:y=k1 x﹣7,联立 y=x2﹣2x﹣3
和 y=k1x﹣7 得一元二次方程,由Δ=0 可求出 k1 的值,进而求出 D 点的坐标.
②过点 D 作 y 轴的平行线交 MN 于点 E,求出 E 点坐标是(2,3),则可得 DE=6.设 M,N 两点的横
坐标是 m,n,联立 y=x2﹣2x﹣3 和 y=tx﹣2t+3,可得 x2﹣(2+t)x+2 t﹣6=0,则可得 m+n=2+t,mn=
2 t﹣6,进而可得|m﹣n|的值, ,即可求出 t 的值.
(3)由 A(﹣1,0)、B(3,0)、C(0,﹣3)可得∠OCB=∠HAD=45°、 ,又由∠QBC+
∠ADP=180°,∠ADF+∠ADP=180°,得∠QBC=∠ADF,则可得△CGB≌△AFD,则 ,
则可得 .求出直线 BQ 的表达式为 ,再与抛物线 y=x2﹣2x﹣3 联立,求出交点坐
标,即可得 Q 点的坐标.
【解答】解:(1)∵A(﹣1,0),
∴OA=1,
∵OC=3OA,
∴OC=3,
∴C(0,﹣3),
把 A(﹣1,0),C(0,﹣3)分别代入 y=ax2﹣2ax+c 中得:
,
解得:a=1,c=﹣3.
(2)①∵a=1,c=﹣3,
∴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2x﹣3.
设:PD:y=k1 x﹣7,
联立 ,
则 x2﹣(2+k1)x+4=0,
∵两个函数只有唯一公共点,
∴Δ=0,
∴ ,
解得:x2﹣4x+4=0k1=2 或﹣6,
∵点 D 在第四象限,
∴k1>0,
∴k1=2,
∴ ,
解得 x=2,y=﹣3,
∴D(2,﹣3);
②过点 D 作 y 轴的平行线交 MN 于点 E,
∵D(2,﹣3),
∴E 点横坐标是 2,
∴E 点坐标是(2,3),
∴DE=6,
设:M,N 两点的横坐标是 m,n,
联立 ,
得:x2﹣(2+t)x+2 t﹣6=0,
则 m+n=2+t,mn=2 t﹣6,
∵ ,
∴ ,
∵ ,
∴ ,
两边平方得 t2﹣4t﹣12=0,
∴t1=﹣2,t2=6;
(3)延长 PD 交 x 轴于点 F,过 D 点作 DH⊥x 轴于 H 点,设 BQ 与 y 轴的交点为 G 点,如图 2,
将 y=0 代入 PD 直线的解析式 y=2x﹣7 中得:x=3.5,
∴得 F(3.5,0),
由 y=x2﹣2x﹣3=0 得:x1=﹣1,x2=3
∴A(﹣1,0),B(3,0),
又∵C(0,﹣3),
∴OB=OC=3,
∴∠OCB=45°, ,
∵DH⊥x,且 D(2,﹣3),
∴DH=AH=3,
∴∠HAD=45°, ,
∴∠OCB=∠HAD,BC=AD,
∵∠QBC+∠ADP=180°,∠ADF+∠ADP=180°,
∴∠QBC=∠ADF,
∴△CGB≌△AFD(ASA),
∴CG=AF,
∵AF=3.5﹣(﹣1.5)=4.5,
∴CG=4.5,
∴ ,
∴ ,
设直线 BQ 的表达式为: ,
则 ,
解得 ,
∴直线 BQ 的表达式为: ,
联立 ,
得 , ,
∵B(3,0),
∴ .专题 03 二次函数与几何图形
类型一:线段的最值问题
类型二:面积的最值问题
类型三:特殊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类型四:平行四边形的存在性问题
类型五:角度问题
类型一:线段的最值问题
1.如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AD 为等腰直角△ABC 底边 BC 上的高,抛物线 y=a(x﹣
2)2+4 的顶点为点 A,且经过 B、C 两点,B、C 两点在 x 轴上.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图 2,点 E 为抛物线上位于直线 AC 上方的一点,过点 E 作 EN⊥x 轴交直线 AC 于点 N,求线段
EN 的长度最大值及此时点 E 的坐标;
(3)如图 2,点 M(5,b)是抛物线上的一点,点 P 为对称轴上一动点,在(2)的条件下,当线段 EN
的长度最大时,求 PE+PM 的最小值.
2.如图,抛物线 y=﹣ x2+mx+n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与 y 轴交于点 C,抛物线的对称轴交 x 轴于点
D,已知 A(﹣1,0),C(0,2).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求△BDC 的面积;
(3)线段 BC 上有一动点 P,过点 P 作 y 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点 Q,求线段 PQ 的最大值.
3.如图 1,已知二次函数 y=x2+bx+c 的图象与 x 轴相交于 A(﹣3,0)、B(1,0)两点,与 y 轴相交于点
C.
(1)求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点 D 是二次函数图象上位于第三象限内的点.
①如图 2,当点 D 是抛物线的顶点时,连接 AD、CD、AC,求△ADC 的面积;
②当点 D 到直线 AC 的距离为最大值时,求此时点 D 的坐标;
(3)若点 M 是二次函数图象对称轴上的点,在二次函数图象上是否存在点 N,使得以 M、N、B、O 为
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 N 的坐标(不写求解过程).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 y=ax2+bx+c(a≠0)的图象经过原点和点 A(4,0).经过点 A
的直线与该二次函数图象交于点 B(1,3),与 y 轴交于点 C.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点 C 的坐标;
(2)点 P 是二次函数图象上的一个动点,当点 P 在直线 AB 上方时,过点 P 作 PE⊥x 轴于点 E,与直线
AB 交于点 D,设点 P 的横坐标为 m.
①m 为何值时线段 PD 的长度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②是否存在点 P,使得△BPD 与△AOC 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点 P 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 y=ax2+bx+c 的图象与直线 y=﹣x+3 相交于 B、C 两点,与 x 轴
交于点 A(﹣1,0).点 P 是抛物线上一个动点,且在直线 BC 的上方.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过点 P 作 PD∥y 轴交直线 BC 于点 D,求 PD 的最大值.
(3)点 M 为抛物线对称轴上的点,问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 N,使△MNO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NMO
为直角,若存在,请求出点 N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类型二:面积的最值问题
6.综合与探究
如图,抛物线 y=﹣x2+bx+5 与 x 轴交于点 A(﹣1,0),B,与 y 轴交于点 C,作直线 BC,点 P 为第一
象限内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 PB,过点 C 作 CQ∥PB,交 x 轴于点 Q.
(1)求点 B,C 的坐标;
(2)连接 PQ,求 S△PBQ 的最大值;
(3)连接 AC,当∠PCB=∠ACO 时,请直接写出点 P 的坐标.
7.已知抛物线 y=x2+bx+c 与过点 P(0,1)的直线 l:y=kx+m,k<0,交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右侧)
(1)若抛物线对称轴为直线 x=﹣1 且与 y 轴交于点(0,﹣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在(1)的条件之下,若 k=﹣1,C 为抛物线上的一动点,且在点 A 与点 B 之间,求△ABC 面积的
最大值;
(3)若该抛物线的顶点为原点,已知 Q(1,1),QA、QB 交 y 轴于 M、N 两点,当 时,
求 l 的方程.
8.如图 1,抛物线 y=ax2+bx+c 与 x 轴交于点 A 和点 B(3,0),与 y 轴交于点 C,且 OB=OC,抛物线的
对称轴为直线 x=1.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 DE 是该抛物线的对称轴,点 D 是顶点,点 P 是第一象限内对称轴右侧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
(ⅰ)如图 2,连接 BP,若△PCB 的面积为 3,求点 P 的坐标;
(ⅱ)如图 3,连接 BC,与 DE 交于点 G,连接 PC,PG,PD,求 2S△PCG+S△PDG 的最大值.
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y=ax2+bx+3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与 y 轴交于点 C,连接 AC,
其中 A(﹣3,0),B(1,0).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图 1,点 P 是直线 AC 上方抛物线上一点,连接 PA、PC,求△PAC 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点 P
的坐标;
(3)如图 2,连接 BC,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 N,使得 S△ABC=2S△ABN?若存在,求出点 N 的坐标;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0.如图,抛物线 c:y=ax2+bx+2(a≠0)与 x 轴交于 A(﹣1,0),B(4,0)两点,与 y 轴交于点 C.点
M(m,0)为动点,且 0<m<4,过点 M 作 EM⊥AB 于点 M,交抛物线于点 E,交直线 BC 于点 F.
(1)求抛物线 c 的表达式及顶点坐标;
(2)若 MF=EF,求 m 的值;
(3)连接 CE,BE,CM,求四边形 CMBE 面积最大值.
类型三:特殊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11.如图,抛物线 y=ax2+bx﹣3 经过 A(﹣1,0),与 y 轴交于点 C,过点 C 作 BC∥x 轴,交抛物线于点
B,连接 AC、AB,AB 交 y 轴于点 D,且 BC=2OA.
(1)求该抛物线的表达式;
(2)点 P 为抛物线对称轴上一点,且位于 x 轴上方,连接 PA、PC,若△PAC 是以 AC 为直角边的直角
三角形,求点 P 的坐标.
1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y 21=﹣x +bx+c 与 x 轴交于点 B,A(﹣3,0),与 y 轴交于点 C
(0,3).
(1)求直线 AC 和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点 M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是否存在点 M,使得以 M,A,C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以 AC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 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若点 P 是第二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求△PAC 面积的最大值.
13.如图,顶点坐标为(1,4)的抛物线 y=ax2+bx+c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的左边),与 y
轴交于点 C(0,3),D 是直线 BC 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 AD 交抛物线的对称轴于点 E.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连接 AC,当△ACE 的周长最小时,求点 D 的坐标;
(3)过点 D 作 DH⊥x 轴于点 H,交直线 BC 于点 F,连接 AF.在点 D 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使△ACF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点 F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4.如图,抛物线 的图象经过点 D(1,﹣1),与 x 轴交于点 A,点 B.
(1)求抛物线 C1 的表达式;
(2)将抛物线 C1 向右平移 1 个单位,再向上平移 3 个单位得到抛物线 C2,求抛物线 C2 的表达式,并
判断点 D 是否在抛物线 C2 上;
(3)在 x 轴上方的抛物线 C2 上,是否存在点 P,使△P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 P 的
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5.如图,二次函数 y=ax2﹣4x+c(a≠0)的图象与 x 轴交于点 A、B(3,0),与 y 轴交于点 C(0,3),
点 P(m,n)是抛物线上的动点.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如图 1,当 m=2 时,求△BCP 的面积;
(3)当∠PCB=15°时,求点 P 的坐标;
(4)如图 2,点 Q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一点,是否存在点 P,使△POQ 是以点 P 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
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 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类型四:平行四边形的存在性问题
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L:y=ax2+bx﹣6(a、b 为常数.且 a≠0)经过点 ,
交 x 轴于点 A、B(A 在 B 的左侧),其顶点的横坐标为 2.
(1)求抛物线 L 的函数表达式;
(2)将抛物线 L 向左平移 2 个单位长度后得到抛物线 L′,Q 为抛物线 L′上的动点,点 P 为抛物线 L
的对称轴上的动点,请问是否存在以 A、D、P、Q 为顶点且以 AQ 为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
求出 Q 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7.如图,已知抛物线交 x 轴于 A、B 两点,交 y 轴于 C 点,点 B 的坐标为(3,0),OC=2,AB=4,点 D
为抛物线的顶点.
(1)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2)若直线 BC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 E,点 P 是抛物线上的动
点,点 Q 是直线 BC 上的动点,是否存在以 D、E、P、Q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以 DE 为边的平行四边形,
若存在,求出点 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的左侧),
与 y 轴交于点 E(0,﹣2),将抛物线 L 向右平移 2 个单位得到抛物线 L′,抛物线 L′与 x 轴交于 C、D
两点(点 C 在点 D 的左侧).
(1)求抛物线 L′的函数表达式;
(2)点 P、Q 分别在抛物线 L、L′上,且点 P、Q 在 x 轴的同侧,若以点 B、D、P、Q 为顶点的四边
形是面积为 4 的平行四边形,请求出点 Q 的坐标.
19.如图,抛物线 y=ax2+bx+3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点 A,B,C,连接 AC,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
.
(1)求 a,b 的值.
(2)若点 D 在线段 AB 上,过点 D 作 DE∥AC,交抛物线 y=ax2+bx+3 于点 E,求线段 DE 的最大值.
(3)若点 D 在 x 轴上,点 E 在抛物线上,当 A,D,E,C 为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时,求点 D 的坐
标.
20.综合与探究
已知二次函数 y=ax2+bx+c 的图象经过△ABC 的三个顶点,若这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1,0),B
(3,0),C(0,﹣2).
(1)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若 P 是第四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 CP 和 BP,当△BCP 的面积最大时,求点 P 的坐标;
(3)若 N 是 x 轴上的一个动点,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 M,使得以 A,C,M,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
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 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类型五:角度问题
21.如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y=ax2+bx+2 与 x 轴交于两点 ,B(点 A 在 B 左
边),交 y 轴于 C,点 是抛物线上一点.
(1)求抛物线的关系式;
(2)在对称轴上找一点 M,使 MA+MC 的值最小,求点 M 的坐标;
(3)如图 2,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 Q,使∠QCP=45°?若存在,请求出点 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
明理由.
22.如图,已知抛物线 y=ax2+bx+5 经过 A(﹣5,0)、B(﹣4,﹣3)两点,与 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 C,顶
点为 D,连接 CD,点 P 为抛物线上一动点.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若点 P 在直线 BC 的下方运动时,过点 P 作 PE⊥BC 交于点 E,过点 P 作 y 轴的平行线交直线 BC
于点 F.求△PEF 周长的最大值及此时点 P 的坐标.
(3)在该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 P,使得∠PBC=∠BCD.若存在,求出所有点 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
说明理由.
23.如图,抛物线 y=ax2﹣2ax+c(a≠0)与 x 轴交于 A、B(A 在 B 的左边),A(﹣1,0)与 y 轴负半轴交
于 C,且 OC=3OA.
(1)求 a,c 的值;
(2)如图 1,点 D 是抛物线 y=ax2﹣2ax+c 在第四象限内图象上一点,点 P 是 y 轴上一点,P 点坐标是
(0,﹣7),点 D 是直线 PD 与该抛物线唯一的公共点,直线 y=tx﹣2t+3(t≠0)与该抛物线交于 M,N
两点,若 S△DMN=6 ,
①求出 D 点的坐标;
②求出 t 的值.
(3)在(2)的条件下,如图 2,连接 AD 和 BC,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 Q 使∠QBC+∠ADP=180°,
若存在,求出 Q 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