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论语 阳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
弟子们,为什么不去学《诗》呢
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怨愤。
往近了说可以侍奉父母,往远了说可以辅佐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导入新课
——秦地百姓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学习目标
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
体会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深入理解这首诗,培养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理解并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情感美以及结构美。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体会诗经对我国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或称“诗三百”,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文
学
常
识
了解背景
“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秦,故址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包括汉水流域西大部),东周初,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一区域的诗歌。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人,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诏令,参军参战,保家卫国,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产生于此。
《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朗读时要读出句内节拍、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基调:慷慨雄壮)
例句 句式特点 语调
岂曰无衣 设问语气 升调
与子同袍 肯定语气 降调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肯定语气 紧急快速
诵读指导
听读悟情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ɡ)。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一般是没有参军资格的(隶属于奴隶主),只有平民和一些小奴隶主才能去参军。但是秦国与其他国家不太相同,奴隶是允许去参军的,秦地人民多尚武风气,再加上军功的巨大诱惑,很多奴隶也都愿意去当兵。那时候参军是需要自备军衣和兵器的,很多奴隶都无力自备,所以就出现了“无衣”的情况。
一说“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为何“无衣”?
解读标题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矛
戈
疏通词义
同仇:共同对付敌人。
子:你,指战友。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王于兴师:犹言国家要出兵打仗。于:句中助词。
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偕作:一同起来,指共同行动。作,起。
裳:(cháng)下衣,指战裙。
甲兵:即铠甲和随身短兵器。
戟
甲
怎么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怎么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同行动。
怎么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同进退。
把握诗意
朗读诗歌,思考:1.诗歌在文字上有哪些变化?
重章叠句
——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结构相似,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诗情在不断叠加强化,层层推进,递进发展着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解析文本
构成上:上下句段,同一结构,反复咏唱,慷慨深情。
内容上: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形式上:音乐韵律,节奏感强,回环往复,委婉深长。
2.“岂曰无衣”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反问。以加强语气和语意。
“无衣”或是实写,突出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衣物而直接奔赴战场的情形;或理解为夸张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而勇赴战场的决心。
“与子同袍”,即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表现了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3.“王于兴师”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突出为国而战的爱国精神。在三节诗中的重复出现,有突出军情紧迫,形势危急的作用。
与子同袍 长袍 修我戈矛 长柄武器 与子同仇 统一思想:积极响应 层层
推进
反复
渲染
与子同泽 贴身内衣 修我矛戟 长柄武器 与子偕作 统一行动:齐心备战
与子同裳 下衣 修我甲兵 铠甲短兵 与子偕行 统一征战:勇赴战场
战前:所穿战服 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准备:所用兵器 表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阵前:思想行动 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
通过重章叠句手法,层层推进,反复渲染,强化了战场军情的紧迫,战争局面的危急,也充分表现出战士们勇赴战场的热情。 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4.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士气高昂 团结友爱
积极响应 不计困难
齐心奋战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激昂慷慨
豪迈乐观 舍生忘死
英勇抗敌 保家卫国
5.归纳战士的形象特征。
1.“同袍”“同泽”“同裳”能否调换顺序?这表达了士兵们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不可以。诗中之“衣”从外到内,从上至下,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
以“无衣”衬出彼此不分、同心同德、并肩御敌,有衣共享。即使无衣、赤手空拳,也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表现战士们团结友爱,克服困难的情景。
深度探究
2.“戈矛”“矛戟”“甲兵”,表现出战争的什么场景?
——表现战士们积极响应,齐心备战的场景。
3.“同仇”“偕作”“偕行”能否调换顺序?
明确:不可以。
“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指是大家有共同的敌人。
“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御敌,保家卫国了。
——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勇赴战场的爱国情感和视死如归,慷慨凛然的大无畏精神。
《诗经 秦风 无衣》是秦国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表现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到“王于兴师”的诏令,就慷慨激昂,一呼百应,团结友爱,协同作战,保家卫国,不怕牺牲,视死如归,表现出崇高无私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听乐明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巩固练习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
2、①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③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②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
比较阅读
诗经 邶bèi风⑴·击鼓
击鼓其镗tāng⑵,踊跃用兵⑶。土国城漕⑷,我独南行⑸。
从孙子仲⑹,平陈与宋⑺。不我以归⑻,忧心有忡chōng⑼。
爰yuán居爰处⑽?爰丧其马⑾?于以求之⑿?于林之下⒀。
死生契阔⒁,与子成说shuō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⒃。
于嗟阔兮⒄,不我活huó兮⒅。于嗟洵兮⒆,不我信兮⒇。
读懂诗:知类别、知背景、知诗意、知角度
诗经·邶风⑴·击鼓
一、击鼓其镗⑵,踊跃用兵⑶。土国城漕⑷,我独南行⑸。
注: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邶,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汤阴东南。⑵其镗(tāng):犹言“镗镗”,形容鼓声。古代敲鼓以召集民众。⑶踊跃:犹言鼓舞。一说跳跃,奋起,此为喜好的意思,是穷兵黩武的疯狂模样。兵:武器,刀枪之类。⑷土:挖土筑城。国:城郭。城:修城。漕(cáo):城墙外的护城河。一说卫国城邑,在今河南滑县境。⑸南行:指出发到南方去打仗或服役。
译: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人们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二、从孙子仲⑹,平陈与宋⑺。不我以归⑻,忧心有忡chōng⑼。
注:⑹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出征的主将。⑺平陈与宋:调停陈、宋两国敌对关系,使之和好。平,和,讲和。陈,春秋诸侯国,都城在今河南淮阳。宋,春秋诸侯国,都城在今河南商丘。⑻不我以归:“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以,在此有让、使、允许的意思;一说通“与”。⑼有忡:犹言“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译:跟随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与宋。长期不让我回家,使人愁苦心不安。
三、爰居爰处⑽?爰丧其马⑾?于以求之⑿?于林之下⒀。
注:⑽爰(yuán):一说“于何”的合音,在哪里。⑾丧马:丢失战马,意味着难以逃离战场,有丧命之虞。丧,丧失,此处谓跑失。⑿于以:于何,在哪里。⒀林之下:山麓树林之下。
译:在哪里安营扎寨?在哪里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找呀找,原来马入树林下。
四、死生契阔⒁,与子成说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⒃。
注:⒁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聚合。阔,离散。⒂子:指其妻。成说(shuō):约定,发誓,订立誓约。⒃偕老:一起到老。
译:一同生死不分离,咱们誓言立心里。我曾紧握你的手,到老和你在一起。
五、于嗟阔兮⒄,不我活兮⒅。于嗟洵兮⒆,不我信兮⒇。
注:⒄于嗟:吁嗟,叹词。于,同“吁”。阔:指远别。⒅不我活:不和我相聚。活,通“佸 huó”,相会,聚会。⒆洵:遥远,久远。⒇信:守信,守约。
译: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难以实现我誓言。
战争诗、边塞诗思想内容的诸多方向——
赞美边塞风光的雄浑绮丽,民风民俗的自然淳朴。
对统治阶级、上层将领征伐武功的赞美,表现国力的强盛、胜利的辉煌、王师的威武与武功的浩大。
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表达对连年征战残酷艰辛的反感与厌恶。
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
思亲愁;家中思妇的别离闺怨情。
该诗流露的感情可能是矛盾而复杂的:
①慷慨从军的激昂与久戍思亲的无奈;
②保家卫国的激情与艰苦从军、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冲突;
③为国献身的勇敢与诅咒庸将无能的悲愤。
分析:
①战争的胜利是要以无数士兵的牺牲作为代价的,而普通士兵大都来自平民百姓,广大民众对战争的体验无疑是悲苦深重的。
②正义的抗敌也好,不义之战也罢,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是家庭的破碎、亲人的离散和生命的消亡。
③作为统治阶层,其眼中是权威与荣耀,功勋与利益,“一将功成万骨枯”,君王将领更在意丰功伟绩带给自己的流芳百世,无数死难士兵的亡魂只是他们通往成功的阶梯,这两种视角的分歧与对立可见一斑。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
拓展延伸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三年土牢折磨,矢志不渝,严辞拒降。后元世祖忽必烈亲来劝降,许丞相职。他心志坚定,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后慷慨赴死,大义凛然。
致敬逆行的勇士们!
抗美援朝志愿军: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
电影《长津湖》台词:你懂七连吗?你知道七连多少次从尸山血海中爬起来,抱着战友残缺的躯体,看着支离破碎的连旗。千军万马在喊胜利,在喊万岁,七连没有声音,它只是埋好战友,包上伤口,跟自己说又活下来了,还得打下去。——最冷的夜,最热的血;最可爱的人们,最坚毅的军魂。
致敬抗疫工作者的一首《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藏蓝警色,素衣加身。与子偕手!
岂曰无衣?与子同责。夙兴夜寐,殚诚毕虑。与子偕首!
岂曰无衣?与子同殇。依依东望,攻克乃还。与子偕守!
冰雕连
重庆山火摩托车少年:守护我们的家!
这群脸上还带着稚气,身体看着比摩托车还小的青年小伙子,用竹筐背着物资,冲向了重庆山火的发生地,他们大部分看着年轻瘦弱,但一个个都眼神坚毅,脸上毫无惧色,浑身上下散发着一往无前,舍我其谁的气势,这,就是川渝地区的好男儿!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