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月夜忆舍弟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杜甫
四百年后的一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
“浅浅语使人愁。”
八百年后的一天,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
“含情往复不可言。”
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
“凄楚不堪多读。”
那么,一千三百多年后
的今天,我们又会读出
什么样的滋味呢?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1、请你选一个词来形容你读到这首诗时候的那份情绪,那份感受,你想到的是哪个词?
忧伤
悲伤
思念
2、请你静静朗读这首诗,想一想,杜甫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让杜甫产生怎样的情绪?
他听到了戍鼓声和一雁声。
夜深了,戍鼓敲起来,街道上静悄悄的,这时候听到一声大雁的叫声,凄凉、孤独、忧伤便油然而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3、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中你读到了什么?
战争频繁,战事紧张,戍鼓一敲,人们立刻消失。
一雁,是孤雁,是失群之雁。古人就说“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夜深人静间,孤雁一声鸣叫,更是让人心生凄凉。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4、在《月夜忆舍弟》中的这个“雁”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雁的意象大约有五种,同学觉得哪个更符合本诗?为什么?
雁的意象:
(一)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
(二)代指书信、音信;
(三)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
(四)状写景物高远寥廓;
(五)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①我觉得是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归的绵绵思念。因为题目就叫《月夜忆舍弟》,这是一篇怀念亲人的诗歌啊。
②也可以是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杜甫此时很寂寞,没有弟弟在身边,觉得自己就是离群的大雁。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③还可以是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因为诗歌是写他思念弟弟,所以要先渲染气氛,然后才能将他的思念写出来。
④状写景物高远寥廓也是可以的,人在辽阔的环境中容易感受到忧伤。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秋风萧瑟、秋意凉凉,秋天、边关、戍鼓、孤雁鸣叫,这一个个意象给整首诗笼罩上浓重悲凉的气氛。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5、那夜,杜甫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别的?
看到了露水和月亮。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过了立秋,已经到了白露节气。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凉的是天气,凉的更是诗人的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为什么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杜甫为什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因为他爱自己的故乡,觉得故乡里的东西都是最好的。
故乡里有记忆,有童年、有家,有美好。诗人书写有悖常理的语句恰恰符合了人之常情。
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悲是苦,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知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7、战乱,他乡、秋夜,听到戍鼓雁鸣,看到露白月明,杜甫自然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
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说自己有兄弟,给寂寞的自己以安慰,但是接下来说兄弟都离散了,前后就形成了对比,更显得痛苦。后来加上没有家询问生死,更是增加了苍凉之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诗人担忧的仅仅是他的弟弟吗?
天下的百姓。
安史之乱中所有背井离乡的人。
国家。
主题思想
诗人通过描绘白露时节月夜所见所思所感等,表达了自己在愁思中夹杂的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之情。既怀家愁,又为国家前途命运忧虑,诸多感慨涌上心头。
2、“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3、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答: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
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