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二教案+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二教案+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1 16:05:03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1.明确场面描写的内涵,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场面描写的能力。
2.读句子,体会反复写法的好处。
3.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
4.了解书法展览的意义,养成正确、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5.积累有关爱国主义的名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
1.自主探究得出场面描写的方法以及写好场面中的“点”的方法。
2.体会重复用语的妙处,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
【教学准备】优翼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明确场面描写的内涵,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场面描写的能力。
2.读句子,体会反复写法的好处。(重点)
3.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难点)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要点:了解文章在描写场面时,是怎样点面结合来写的。
2.课件出示《狼牙山五壮士》第2自然段,《开国大典》中阅兵式的场面描写。结合具体内容交流点面结合的写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3.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摘记卡。与同学们交流这种写法的好处。
4.出示片段,引导学生阅读体会。
5.结合自己的习作,说说在场面描写时,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的。同学间互相评价,加深对点面结合写法的认识。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例句,思考:两个例句中加点的部分有什么特点?(都使用了反复,反复就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
2.出示对比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学生交流讨论。
预设1:我读“只听见”的时候声音不敢太大,速度不敢太快,仿佛也不想打乱这肃静的氛围。这两个“只听见”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了升旗鸣炮的时候“全场肃静”的氛围。在这个庄严的时候,人们屏气凝神,没有任何喧哗。
预设2:我从两个“是那么”中读出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是那么”在这里表示程度,这个词语反复运用,突出表现了草原上的空气与众不同的特点。
(2)小结:通过这样的反复手法,可以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能更加鲜明地表达情感,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
3.拓展赏析。
(1)拓展句子。
师:类似这样的使用反复的句子或语段还有很多,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应多加留意,仔细品评它们的用法和妙处。
仿写句子。
寒夜中的灯盏是那么明亮,同学们的安慰是那么真诚,是我感到温暖。
3.出示例句,学生朗读例句。结合泡泡想一想:几个句子是怎样表达“说”这个意思的?
4.小组交流讨论。
(1)用其他词代替“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2)用“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来表达“说”。
5.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在自己读过的其他文中,是如何不用“说”来表达“说”的意思的。
6.仿照例句写一写,教师相机指导。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书法展览的意义,养成正确、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2.积累有关爱国主义的名言警句。
一、书写提示
1.学生观察竖式《游子吟》和横式《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两幅书写作品。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好在哪里?
2.引导学生交流发现书写的注意点。(书写正确、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3.选择一首古诗竖着写,或选一段话横着写,可配图自主设计版面。
4.学生根据书写要点进行自我检视后,小组内展评。
5.教师巡视,再集中指导。
二、日积月累
1.出示有关爱国的名言,读通读顺。
2.想一想:这些诗句中有没有自己熟悉的词语?这些词语是用来赞美哪一类人的?(点拨: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视死如归”。)
3.理解并背诵名言警句。
(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名言警句的出处,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曾经学过的诗人诗作或故事,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探究名言警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生正确、流利地练习朗读背诵,同桌相互抽查背诵情况。
(4)搜集资料,看谁积累的有关爱国主义思想的名言警句最多。小组内展示交流。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带领学生复习回顾了场面描写,以及场面描写中所采用的点面结合的写法;理解了“说”的不同表达形式,体会到了语言应用的巧妙,能仿造示例进行遣词造句。另外,通过规范书写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也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在学习“日积月累”中有关热爱祖国的名人名言时,我指导学生在了解背景,结合相关诗作或故事的基础上理解内涵,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达到背诵与积累的目的,同时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价值观。
第二单元 语文园地二(共30张PPT)
语文园地二
语文园地二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要 点
场面描写:
点面结合
1.群体全景与个体特写相结合。
2.多点罗列、点面交织。
3.注意场景和细节描写。
交流如何进行场面描写
回顾课文,说说文中在描写场面时,
是怎样点面结合来写的。
结合自己的习作,说说自己是如何
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的。
学习任务
《狼牙山五壮士》选段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开国大典》中,在描写阅兵式的时候,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的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开国大典》写阅兵式时,既从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那种整齐威武的情景,又注意通过细节展现各个方阵的风采。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领略到了各个队伍的特色。
交流讨论
我们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遇到好的场面描写也可以自己摘录下来。
阅读摘记卡
摘记书目: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
运用了点面结合方法的地方: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
读下面的片段,找出场面描写中的点与面。
接下来,各项比赛开始了,你看男同学精神抖擞,女同学英姿飒爽。跳远的同学猛跑几步,脚用力一蹬,身子一弓,向前一跃,像猛虎扑食一样腾空而起,然后轻轻地落到松软的沙坑里。跳高的同学信心十足地站在起跑线上,只见他摆动双臂,飞快地跑到横杆前,腾空一跃,像展翅飞翔的海燕,又像凌空翱翔的雄鹰,只听“唰”的一声,飞过栏杆,稳稳地落入沙坑,运动场上响起一片掌声。
第一句是场面描写中的“面”,概括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
后面两句对跳远的同学和跳高的同学的描写是“点”,重点描写了他们的表现。
结合习作
本单元的习作中,你在场面描写的过程中,使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吗?试着给大家讲一讲吧。
词句段运用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
···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
···
反复
读例句,思考:两个例句中加点的部分有什么特点?
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
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例1
1.起初是全场肃静,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 . .
. . .
两个“只听见”强调了开国大典的现场非常肃静,表现了人们激动、紧张的心情。
我读“只听见”的时候声音不敢太大,速度不敢太快,仿佛也不想打乱这肃静的氛围。这两个“只听见”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了升旗鸣炮的时候“全场肃静”的氛围。在这个庄严的时候,人们屏气凝神,没有任何喧哗。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
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
的愉快。
例2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
清鲜,天空明朗,使我总想高歌
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 . .
. . .
句1语气平淡,读不出那种“更可爱”和“满心的愉快”的感觉。
两个“是那么”强调了空气清鲜和天空明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我从两个“是那么”中读出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是那么”在这里表示程度,这个词语反复运用,突出表现了草原上的空气与众不同的特点。
点拨小结
通过这样的反复手法,可以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能更加鲜明地表达情感,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
我这才发现,一直以来,我看不见母亲额上的丝丝皱纹,看不见她做家务时单薄的身影,看不见她眼中对我满满的爱。
. . .
. . .
拓展句子
这个故事中描述的情节是那么曲折动人,人物是那么栩栩如生,刻画是那么深刻,描写是那么完美,真叫人难忘。
. . .
. . .
你也来试着写几个这样的句子吧!
词句段运用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这两个句子分别用“赞叹”“婉言谢绝”代替了“说”,我还想到了“谈论、讲解、窃窃私语……”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这两句没有用与“说”有关的词语,而是用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代替了“说”,另外,人物的动作描写也可以代替“说”。这样能使句子更加简练和生动。
用其他词代替“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表示“说”一字词语:
喊、叫、呼、吼、吟、读、问、答等。
表示“说”两字词语:
恳求、责备、祝福、吹牛、唠叨、商议、赞叹、告诉等。
表示“说”多字词语:
打圆场、咬耳朵、耍贫嘴、窃窃私语、自言自语、喃喃自语、议论纷纷等。
小组讨论
用“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来表达“说。
动作:
他跺了跺脚:“试就试,谁怕谁?”
神态:
她眉毛拧成一团:“这可咋办?”
我低着头,心里就像揣着一只兔子一样忐忑不安:“花瓶是我打破的。”
心理:
1.张飞拍拍刘备的肩商量:“我家资财丰厚,不如我们一起招募乡间勇士,怎么样?”
2.“我本是汉室宗亲,有心杀贼,可是我的力量太微小了。”刘备无奈地低下头嘀咕着。
3.“快来给我斟碗酒,我还要入城投军去!”关羽面带红润,大摇大摆地走进来,威风凛凛地召唤酒保,“动作快点。”
用与“说”意义相通的字或词代替“说”,使对话语言更加灵活生动。
联系阅读经验
1.“救命啊!老爸要抓住我啦!”我大叫。
2.看着舞台上精彩的演出,观众们忍不住赞叹:“太美了!”
3.“你们俩就不要再吵了,只是一场小误会嘛!”学习委员赶忙上前打圆场。
4.“这是怎么回事?我怎么又走到这儿来了?”我自言自语。
仿照练习
语文园地二
语文园地二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课时
书写提示
说一说,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好在哪里?
竖行书写
1.从右到左书写。
2.题目竖式句中。
3.左下角署名。
4.首尾对其,上下左右留白。
横行书写
1.由上至下书写。
2.每段首行空两格。
3.落款靠右,字体小于正文。
选择一首古诗或一段话,写成作品。
(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书写正确,不出现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写完之后自我检查。)
日积月累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这些诗句中有没有自己熟悉的词语?这些词语是用来赞美哪一类人的?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捐:献出,舍弃。
奔赴
国家危亡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译文:为了解除国难而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曹操之子,三国时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与父兄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不可以尺寸与人。
开拓的国土
让给
应当
拼命
译文: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应当拼死捍卫,不能让人分毫。
李纲(1083年~1140年),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李纲能诗会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等。
官位、地位
担忧
卑微
位卑未敢忘忧国。
译文:尽管地位低下,但不敢忘记处于患难中的国家。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小结
这是一组表达爱国情怀的名言警句,反复诵读它们,我们能感受到古圣先贤们为国为民甘愿奉献一切的可贵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秉承这种精神,铭记他们的豪言壮语,爱国爱家爱人民。
拓展爱国名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后出师表》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