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01 15:4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通州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两河流域与埃及相距不远,从遥远的古代起,这两地的居民就有一些断断续续的接触,也有一些文化上的交流。但这两地的文化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本因素是
A.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B. 民族习俗的差异
C. 宗教信仰和文字的不同 D. 交通工具的限制
2. 下图所示,反映了古代( )
A. 埃及的法老制度 B. 巴比伦的君主专制制度
C. 印度的种姓制度 D. 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
3. 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
A. 促进东西文化交流 B. 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 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D. 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4. 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称之为“撤回忠诚”。这反映了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 )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C. 带有严格等级性质 D. 领主附庸地位平等
5. 据史载,从公元630年起,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多则五六百人,少则一二百人,除随从和水手外,还有大批留学生、学问僧和各种文化技术人员。这一时期中日交流( )
A. 推动了活字印刷术的外传 B. 促进了中国唐朝社会的全面转型
C. 造就了东南亚文化圈繁荣 D. 推动日本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
6.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属于古代美洲文明的是( )
①玛雅文明 ②阿兹特克文明 ③印加文明 ④阿拉伯文明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
A. 在东方实现“黄金梦” B. 途径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 开辟了到美洲的航路 D. 到达了印度的卡里库特
8. 1526年,一位非洲国王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据此可以佐证
A. 世界市场的成型 B. 工业革命的冲击 C. 三角贸易的初现 D. 殖民体系的确立
9.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人发明的玻璃镜风靡欧洲。相比之前的铜镜,玻璃镜让人们能够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自我认同,这反映了( )
A. 禁欲观念的消亡 B. 理性主义的流行 C. 启蒙思想的传播 D. 人文主义的兴起
10.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1. 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阐述了“日心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首先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科学成果,使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社会也有一定的自然法则,这种法则是摆脱“神”的控制而自行发展的。这可用于说明( )
A. 启蒙运动促使欧洲人文主义的复兴 B. 科学发展丰富了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
C. 人文主义思想被欧洲社会普遍接受 D. 文艺复兴使科学彻底摆脱了神学束缚
12. 1232年,英王亨利三世以特别命令的方式剥夺了首席政法官休伯特·伯格的职务,但地方普通法院却拒绝这一判决,并声称国王命令因违法而无效。最终经全体贵族审判会议讨论,国王宣布恢复休伯特权力。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司法独立 B. 议会至上 C. 王权有限 D. 贵族专权
13. 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A. 赋予各州主权 B. 恢复邦联制度
C.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14. 阅读下表中两个文件的内容节编,可以看出( )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或者交换农奴。农奴可以得到土地,但必须交纳赎金。”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领导联邦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自1863年1月1日起,凡当时仍在叛乱的任何一个州或地区,其境内所有奴隶都应永远获得自由。”
A. 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了完全自由 B. 两个文件都推动了本国近代化进程
C. 两国彻底废除旧制度实现民主政治 D. 美国黑人获得公平对待促进南北统一
15. 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 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 B. 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
C. 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 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
16. 英国学者尼尔 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 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 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17. 某西方史家这样评论:“从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成功成为工业社会中关注工人生计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以分析、批判和开展政治行动。马克思主义也是众多革命团体的政治思想体系。”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注“工人生计”的有 ( )
①创建“新和谐公社” ②发表《共产党宣言》
③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④指导巴黎公社革命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③
18. 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 波旁王朝的苛政 B. 资产阶级的贪婪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教会统治的腐朽
19. 下列科技成就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是( )
A. 珍妮纺纱机 B. 汽船 C. 电灯 D. 计算机
20. 墨西哥在1821年独立后,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墨西哥土生白人将阿兹特克人视为祖先,将阿兹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视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这些做法意在( )
A. 打击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B. 深化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C. 推动墨西哥的民族独立运动 D. 重建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
21.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各国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这段话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A. 历史背景 B. 交战过程 C. 战争结果 D. 战后秩序
22. 列宁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 俄国革命激化了矛盾,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 第一次世界大战壮大了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力量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推动革命爆发
23.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春,苏俄开始实施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24.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材料反映出甘地主张
A. 武装夺取政权 B. 进行世俗改革 C. 非暴力不合作 D. 抵制西方文明
25.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
A. 协约国集团的形成 B. 国际联盟的正式成立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26. 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这句话的意思是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没有必然性
B. 二战的发生绥靖政策有重大责任
C. 小国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法西斯
27. 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大战本质上的不同是
A. 大战的持续时间 B. 大战的规模 C. 大战的伤亡人数 D. 大战的性质
28. 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舆论。二战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拍摄的重要主题之一,拍摄的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9.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①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②“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③建立“福利国家”制度④消除了固有的经济危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0.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她说的“安全网”应指
A. 社会保障体系 B. 强化国防保障
C 发展粮食生产 D. 劳动安全保护法
31. 在国内改革问题上,与其说赫鲁晓夫失之于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还不如说失之于未摆脱传统体制而使改革不彻底。”文中的“传统体制”是指
A. “战时共产主义”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32. 某同学以“图说战后世界格局”为题做了一张学习小报,包括以下两幅漫画,两幅漫画反映的主题分别是( )
A. 美苏争霸美国占优势地位 B. 苏联解体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C. 一超多强多极化格局形成 D. 多国动荡美国频繁插手他国事务
33.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国家不愿意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中立,于是掀起了( )
A. 民族独立运动 B.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 黑人民权运动 D. 不结盟运动
34. 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这一现象表明
A. 美苏两极格局瓦解 B. 霸权主义退出了历史舞台
C. 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D. 发展中国家经济成就斐然
35.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是
A. 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B. 各国经济依赖程度加深
C. 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D.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
36. 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应是
A. 从两极世界到诸强争霸
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 世界形势的缓和与动荡
D.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37. 波音飞机的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一万六千多个公司生产(下图)。其反映的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是
A. 世界多极化 B. 经济全球化
C. 社会信息化 D. 文化多样化
38. 面对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的混乱现象和全球治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国倡导( )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C. 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D. 召开不结盟首脑会议
39. 冷战结束30多年来,世界局势总体缓和但并不太平。下列属于“不太平”的史实为( )
①美国“9·11”事件②柏林墙被拆除③伊拉克战争④越南战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0. 2016年《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欧美发达国家继续率先减排,中、印等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绝对减排或限排目标,最不发达国家可编制并通报其温室气体排放战略、计划和行动。这表明
A. 各国应合作共赢应对全球挑战 B. 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安全威胁
C. 旧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亟待革新 D. 多极化世界格局尚未最终确立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2小题,共40分。
41. 交往·交流·交融·发展
(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阖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徽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后汉书·西域传》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罗马与汉朝交往的情况。
(2)概括时间轴上所列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任选其中的一个事件,简述其精神内核。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摘编自《共产党宣言》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据统计,1914年世界总人口约18亿,其中5亿多人处于西方殖民国家直接统治之下,还有远超过此数的人生活在半殖民地。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4)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述该现象的影响。
42. 战争·和平·合作·共赢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表
战线 西线:英法军队与德军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东线:俄军与德奥联军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南线:俄塞联军与奥军巴尔干半岛 参战国家:30多个战争范围:14国参战人员:7350多万卷入人口:超过15亿伤亡人员:亡900万,伤2000多万,残350万人,另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死去。其死亡人数相当于过去1000年间欧洲发生的所有战争中死亡总人数的两倍经济损失:3000多亿美元,工业水平至少倒退8年
时间 主要事件
1914 7月28日战争全面爆发德法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
1915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 凡尔登战役伤亡70多万“绞肉机”索姆河战役伤亡130多万“地狱”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1917 美国和中国参战(协约国)
1918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1月11日同盟国投降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一战的特点,并指出一战的性质。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吁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美苏的崛起,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严重损耗,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
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
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
——摘编自《世界通史》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出现的变化。
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这篇演说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冷战随之结束。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冷战给人类带来的启示。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解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41. (1)公元前后,两国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通过安息等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和地区,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公元2世纪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2)主题: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选择:①
人文主义,是指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选择:②
因信称义,强调只要虔诚地信仰上帝,内心进行忏悔,就能够赎罪,而不用依靠教会、神职人员和烦琐的宗教仪式。
选择:③
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选择:④
理性主义,强调独立思考和自主精神,认为人的理性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3)示例: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促进了垄断组织的形成。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形成,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城市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现代工业为人们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4)现象: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影响:对欧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扩张与争夺的加剧,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对亚非拉,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不断高涨。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思想的传播。对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42. (1)参考答案要点: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破坏强、极其残酷的杀戮、高新科技的应用等。
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2)参考答案要点:
欧洲遭受重创,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从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冷战;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3)参考答案要点:
坚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争与合作共赢;应通过对话等方式,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争端。
(4)参考答案示例: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源于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