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1-05 19:16:45

文档简介

《溶解度》同步测试(第1课时)
一、计算题
  1.(2014年兰州市)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C.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D.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考查目的:对溶液的形成以及饱和溶液的理解
  答案:D。
  解析:溶液不都是无色透明,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面粉不能溶于水,饱和溶液当温度改变、溶剂的量增加还可以溶解物质,并且一定温度下的某饱和溶液可以溶解其他物质。
  2.向10g水中加入2g 食盐并搅拌,使其完全溶解,这时的食盐溶液(  )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质量不确定D.不确定是否饱和溶液
  考查目的: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答案:D。
  解析:食盐在水中溶解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达到饱和,但是质量可以确定是12g。
  3.向饱和NaCl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固体,保持温度不变,溶液中(  )
  A.溶液质量增加
  B.溶质质量增加
  C.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增加
  D.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不变
  考查目的:对饱和溶液的理解,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答案:D。
  解析:一定温度下,饱和NaCl溶液中不能够继续溶解NaCl固体,所以溶质溶液的质量都不增加。
  4.室温时,从100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10g溶液,那么剩余的硝酸钾溶液(  )
  A.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了
  B.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C.硝酸钾质量没变
  D.硝酸钾和水的质量比没变
  考查目的:溶液的特征。
  答案:D。
  解析: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征,取出的溶液和原溶液各部分性质、密度完全一样。
  5.要使一杯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
  A.加水 B.不断搅拌C.升高温度 D.加硝酸钾固体
  考查目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答案:D。
  解析:加水和升高温度只能使其变得更加不饱和,而搅拌只能加速溶解,不能增加溶质的量,加入硝酸钾固体可以使其变饱和。
  6.向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铵晶体,下列图像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
  考查目的:对饱和溶液的理解,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答案:C。
  解析:一定温度下,不饱和氯化铵溶液中可以继续溶解一部分氯化铵固体,到达饱和以后不能够继续溶解氯化铵固体,所以溶质质量先增加,后不变,C图符合。
  7.能证明某KCl溶液在20℃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  )
  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
  B.取少量该溶液,降温至10℃时,有KCl晶体析出
  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KCl晶体析出
  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晶体,晶体质量不再改变
  考查目的: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答案:D。
  解析: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就是在温度不变时,向溶液中加入该溶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就是饱和溶液。
  8.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
  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
  考查目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答案:D。
  解析:加入溶质或者蒸发水都可以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升高3温度也可以将其转化为饱和溶液。
  9.在室温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10g固体,充分搅拌后,还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又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前,溶液是一定饱和溶液
  B.加水前,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 加水后,溶液一是不饱和溶液
  考查目的: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答案:A。
  解析:加水前,由于还有未溶解的固体,所以一定是饱和溶液。加水后,没有不溶解的固体,所以无法确定是否饱和,可能不饱和或者恰好饱和。
  10.杯20℃的硝酸钾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是(  )
  A.蒸发10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降低至1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C.加入10g硝酸钾固体,仍有硝酸钾固体
  D.保持温度不变,加入少许硝酸钾固体,硝酸钾固体不减少
  考查目的:对饱和溶液的判断
  答案:D。
  解析: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就是保持温度不变,看是否可以继续溶解该溶质。
  二、填空题
  11. 结晶的方法有 和 。
  考查目的:了解两种结晶方法。
  答案:冷却热饱和溶液,蒸发溶剂。
  解析:对于不同溶质可以采取不同的结晶方法。
  12.常温下,在三只烧杯中盛有等量的水,然后依次加入30克、40克、50克蔗糖,用玻璃棒充分搅拌溶解,最后情况如图,请你判断: 中溶液一定饱和, 中溶液一定不饱和; 中和 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考查目的: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答案:C A B C 。
  解析: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所以C一定是饱和溶液,由于B中溶解了40g固体,可以推知A中溶解30g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中溶液可能不饱和,也可能恰好达到饱和状态,所以有可能和C中的质量分数相同。
13.小明同学用甲物质进行以下实验:
  ①实验过程中,B、C、D对应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
  ②向B对应的溶液中再加入30g甲固体的过程中,发现固体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 。
  考查目的:对溶液的形成以及饱和溶液的理解
  答案:B ,甲物质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甲物质的溶解度增大。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在在相同温度下,50g水可以溶解比20g更多的甲,所以B烧杯加入20g甲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同步测试(第2课时)
一、选择题
  1.(2014年菏泽市)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如何物质的溶液
  C.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考查目的: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
  答案: D
  解析: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有的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有的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有的受温度影响不大;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2.结合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
  B.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C.升高温度可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考查目的: 饱和溶液、溶解度及曲线的应用。
  答案: D
  解析:A项应该是3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B项比较溶解度必须指明温度,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会变得更加不饱和,两条曲线的交点的含义就是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对“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解释正确的是 ( )
A.20℃时,100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31.6g硝酸钾
  B.在100克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C.20℃时,100克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D.20℃时,31.6g硝酸钾被水溶解
  考查目的:对溶解度的理解。
  答案:C。
  解析:溶解度概念中包含四个因素:一定温度下、饱和、100g水、单位是g。这句话可以理解成20℃时,100克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或者说20℃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1.6g 硝酸钾。
  4.(2013年烟台市)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具有均匀性、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固体溶质的溶解度
  C.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D.融雪剂的原理是利用某些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低于0℃
  考查目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
  答案: D
  解析: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搅拌只能加速溶解,不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如果是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5.闻名中外的青岛啤酒内溶有一定量的CO2气体,打开瓶盖时,你会发现啤酒会自动喷出来。喝了啤酒后又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下列有关气体的溶解度说法正确是  ( ) 
  A.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增大  
  B.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
  C.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增大  
  D.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
  考查目的:对溶解度的理解。
  答案:B。
  解析:气体溶解度主要受到温度、压强的影响,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6.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小
  B.1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C.30℃时乙的溶解度为30g
  D.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考查目的:对溶解度曲线的认识。
  答案:B。
  解析:由图像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1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30℃时甲的溶解度为30g ,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可以将低温度。
  7.根据下图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50℃时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B.升温可使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饱和
  C.50℃时把9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能得到190g溶液
  D.A物质和B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考查目的:对溶解度曲线的认识。
  答案:C。
  解析:A项50℃时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是正确的,B项升温时C物质溶解度减小,不饱和溶液会变成饱和溶液,50℃时把9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只能溶解80g,得到溶液180g,D项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8.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加入甲物质,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t2℃时,甲或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W:100
  D.将甲、乙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2℃降到t1℃时,甲析出晶体多
  考查目的:对溶解度曲线的认识。
  答案:D。
  解析:由图象可知A正确,B项加入溶质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C项t2℃时,甲或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W克,也就是W克物质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D项没有指明两种溶液的质量,所以析出的固体多少无法比较。
  9.如图表示的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35℃时100g甲的溶液中含甲的质量60g
  C.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10℃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所含溶质相等
考查目的: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答案: C
  解析:溶解度在不同温度下不相同,所以必须指明温度才可以比较溶解度,35℃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的甲的质量是60g,降低温度甲的溶解度减小,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1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但是没有指明溶液质量和浓度,所以不能比较所含溶质质量。
  10.(2013年哈尔滨)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B.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C.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向60g甲固体中加入50g水,充分搅拌后能得到105g溶液
  考查目的: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答案: A
  解析: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没有指明饱和溶液的质量,所以所含溶质质量无法比较,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因为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t2℃时,甲的溶解度是110g,向60g甲固体中加入50g水,只有55g甲可以溶解,充分搅拌后能得到105g溶液。
  二、填空题
  11.(2013年达州市)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质量比 ;
  (2)若B中含有少量A,应用 法提纯B;
  (3)若将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一定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
  A.溶解度 B.溶剂质量 C.溶质质量 D.溶质质量分数
  考查目的: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答案: ⑴S:(100+S) ⑵蒸发结晶 ⑶B
  解析:t1℃时,A的溶解度是S克,提纯B这种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溶质可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将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溶解度减小,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而溶剂质量不改变。
  12.右图7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
  (2)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的溶解度的温度范围是________;
  (3)t2℃时,用50g水配制物质a的饱和溶液,至少需要________ g物质a;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剂量不变),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的是________.
  考查目的: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答案:(1)减小 (2)大于t1℃ (3)25 (4)a、b 。
  解析:(1)(2)由图像可以看出(3)t2℃时a的溶解度是50g,也就是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物质a,那么50g水最多可溶解25g 物质a(4)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只有物质c的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固体,所以溶质质量会改变。
  13.图1是甲、乙、两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1、图2回答:
  (1)50℃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图2中,试管里预先装有少量生石灰,当往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烧杯中某饱和溶液析出固体(不考虑水分蒸发)。请判断:该饱和溶液中溶质是 (填甲或乙或丙)。
  (3)从图1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任写一条).
  考查目的: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答案:(1)甲>乙>丙(或甲乙丙)(2)丙(3)40℃时甲乙溶解度相等。
  解析:(2)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热,温度升高,丙的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固体。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3分钟

小明的弟弟要喝糖水,小明在一杯水中加了一勺糖,可是弟弟说不甜,小明让弟弟自己加糖,弟弟一直加到糖不溶解了,喝了一口水,很甜。弟弟还想让糖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糖溶解呢?
学生聆听、思考,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
预习过的学生会回答:糖水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蔗糖了。
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溶解的蔗糖溶解。
创设情境,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
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质。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实验中发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实验得出结论,从而树立严谨的科学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交流能解释这些现象,从而完善化学知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引导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上。
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
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有晶体析出。
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完善知识,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小结2分钟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2分钟
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
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数据,进行思考、分析、首先得出方案1和2温度不同,不能进行比较,方案4温度和溶剂量都相同,可以比较溶解能力,方案3温度相同,但是溶剂量不同,但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在40℃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64g硝酸钾,溶解能力比氯化钠强。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新课讲授25分钟
提出问题:比较10℃和40℃时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应怎么比较?
讲解溶解度的含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例如: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是指在20℃时,100g水里溶解36g氯化钠达到饱和。引导学生分析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的其他表述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加深“一定温度”、“100g溶剂”、 “达到饱和”、“单位是克”的印象。
学生思考,根据方案4和5中的数据,计算在等质量的水中最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可以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氯化钠溶解度其他表述方式: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6:100;20℃时36g氯化钠溶于100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20℃时的氯化钠饱和溶液,每蒸发100g水,会析出36g氯化钠晶体等。
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基准问题。通过讨论、辨析和运用溶解度概念表述的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展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法。
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以下两个问题:(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围 ,(2)5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概是多少。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并观察幻灯片上展示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从中发现规律,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回答问题。
(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在20-30℃之间。
(2)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在36.6-37.3g之间,硝酸钾的溶解度在63.9-110g之间。
让学生认识到列表法是数据处理的一种方法,并从列表中的数据发现规律。
布置任务:把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在一个坐标系里表示出来,画出它们的图像。
指导学生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查出25℃和85℃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
学生根据列表中的数据画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并查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
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和成功愉悦感。
展示教材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1)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2)从中获得哪些信息?(3)列表法和作图法有什么不同?
教师巡视、和学生一起交流。讲解列表法和作图法在数据处理中各自的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根据教材上的溶解度曲线进行讨论。得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和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信息,聆听老师讲解列表法和作图法处理数据的不同。
培养学生识图和数据处理能力。体会到作图法和列表法处理数据的不同作用。
介绍教材卡片,并交给学生用数轴的方法记忆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资料,然后聆听老师讲解用数轴的方法记忆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数形结合,便于学生记忆。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解了氧气,气体在水中也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气体的溶解度指的是在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讨论内容,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再举出几个例子来。
学生讨论,根据定义和资料得出气体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烧开水时壶底有气泡冒出,阴天时,池塘中的鱼总在水面游动等。
将生活从常识和化学知识联系到一起。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小结3分钟
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
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小;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气体溶解度:在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3.溶解度表示方法——列表法、溶解度曲线
课件12张PPT。课题2 溶解度(1)发现问题 小明5岁的弟弟要喝糖水,他在一杯水中加了一勺糖,可是弟弟说不甜,小明让弟弟自己加糖,弟弟一直加到糖不溶解了,喝了一口水,很甜。弟弟还想让糖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让没有溶解的糖溶解呢?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 实验利用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体,观察是否溶解。结论实验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余。
结论: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实验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结论: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溶解的物质溶解。
结论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结论: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体,观察是否溶解。
结论: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质。一、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①加水②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实验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现象。
结论: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有晶体析出。 二、结晶(1)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2)蒸发结晶二、结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①加水②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小结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义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
(1)冷却热饱和溶液
(2)蒸发结晶。 课件11张PPT。课题2 溶解度(2)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能力一、固体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讨论: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
从中你能获得那些信息?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问题: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围 。
2.5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概是多少。(2)作图法(溶解度曲线)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规律: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小;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列表法是以实验为基础,数据准确,但任意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容易测定,有一定的局限性。溶解度曲线能查到任一温度下的溶解度,但是数据会有误差。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二、气体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在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解了氧气,气体在水中也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二、气体溶解度  打开汽水(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会有气泡冒出;喝过汽水后会打嗝,这些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小结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小;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气体溶解度:在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3.溶解度表示方法——列表法、溶解度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