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崤之战《左传》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
1、“秦晋之好”。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之女为妻。后回国,晋强大起来。?
2、崤之战前二年,秦穆公争霸,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
? 4、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并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5、晋文公去世,秦为与晋争霸,攻郑,秦攻郑要越过晋国,晋乘机伏击,于是发生了秦晋崤之战。
在作战之前……
冬,晋文公卒。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⑴;出绛,柩有声如牛(2)。卜偃使大夫拜(3),曰:“君命大事(4),将有西师过轶我(5);击之,必大捷焉。” 注释: ⑴庚辰:晋文公死后的第二天,据推算为十二月初十日。殡:殡葬。曲沃:晋国的旧都,也是晋君祖坟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县东)。
(2)柩(jiù):装有尸体的棺材。“柩有声如牛”,是一种迷信传说。
(3)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大夫,姓郭名偃。大夫:此处泛指当时参加晋文公殡丧的官员。
(4)大事:指军事。
(5)西师:西方的军队;秦国在晋国之西,故此处指秦军。轶(yì):本意是后车超过前车;此处“轶”与“过”连用,作“越过”解。晋国位于秦国、郑国之间,秦攻郑必经过晋国。
翻译:鲁僖公三十二年的 冬天,晋文公去世。庚辰日,将要移灵到晋国旧都曲沃去停放,刚抬出国都绛城时,棺柩里突然发出响声,如同牛鸣。卜筮官郭偃命令随行的大夫们下拜,并传告:“先君文公指示国家用兵的大事,将会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国国境而过,趁机攻打,必大获全胜。”春秋各国形势图内容结构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秦军东征。?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第一段蹇叔劝谏需要掌握的词语和内容。
1、翻译。
正音:骰(xiáo)蹇(jiǎn)悖(b )与(yù)师
词语:无乃(恐怕)不可乎!其(难道)谁不知?吾见师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出而不见其人也!
句式:尔何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为“你懂什么!”
词类活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师以袭远(形容词用如名词,远方的国家。)秦师遂东(方位名词用如动词,向东进军。)
2、补充注释:
(1)杞子:秦国大夫。按: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秦、晋联合出兵攻郑,郑国大夫烛之武说服了秦穆公,拆散了秦、晋的联盟,秦国单独同郑国构和。秦穆公在撤军时,怕郑国为晋国所灭,故派秦国三个大夫杞子、逢孙、扬孙领兵留守郑国。
(2)劳师: 。非所闻也:不是我听说过的,即我没听说过这样做能成功的。蹇叔委婉的口气,实际是不赞成。
(3)远主:指郑君。
(4)之:指秦军侵郑的企图。
(5)无所:没有所得;一说指用兵不合道理。
(6)悖(bèi)心:悖逆之心,怨恨之心。
(7)孟明:秦国大夫,姓百里,名视,字孟明,是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姓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姓白乙,名丙。孟明视、西乞术、白乞丙三人,都是秦国的将帅。(8)东门:指秦国都城之东门。按:秦国自德公开始,定都于雍(在今陕西风翔县南),故东门即雍之东门。
(9)孟子:即孟明。
(10)入:回来。蹇叔说:“不见其入也”,是预言秦师必败。
(11)中寿:古代把人活到六七十岁,称为中寿。但说法不一:有说六十为中寿,有说七十为中寿,还有说百岁为中寿。蹇叔当时大约七八十岁,已经过了中寿的年龄。
(12)拱(gǒng):两手合抱。秦穆公因蹇叔哭师出语不祥,故骂蹇叔早就该死了。
(13)蹇叔之子:本文未提其名,司马迁认为西乞术、白乙丙即蹇叔之子(见《史记·秦本纪》)。
(14)必于殽:一定在殽山。殽,同“崤“,山名,在河南洛宁县北。
(15)二陵:两个山头。殽山二陵相距三十五里,故称“二陵”。
(16)南陵:南面山头。夏后皋:夏代的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17)北陵:北面山头。文王:即周文王。
(18)尔骨:你的尸骨。
(19)遂东:向东进发。遂:就。
3、分析理解。
思考1:赛叔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什么性格?
明确:根据是他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
秦:“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停心”。
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
晋:“且行干里,其谁不知!”
结论:“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襄叔的分析表现了他的料事如神,他不顾被嘲弄的耻辱和杀身的危险,用哭师的形式冷谏,使人感受到了一个老臣的忠诚、慈父的悲切和智者的执著。
思考2:课文写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写了秦穆公的一“访”一“辞”一“骂”,表现了他贪婪虚伪、刚愎自用的性格。
騫叔劝谏穆公。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 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2)騫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3)騫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肴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
騫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4、騫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
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
(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哭孟明:感叹语气。
(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第二段王孙满观师需要掌握的内容:
1、正音:胄(zhu)乘(shèng,兵车)者三百(shèng,辆)
词类活用:①左右免胄而下:(方位名词用如动词,下车步行)②入险:(形容词用如名词,险要的地方。)
2、补充注释:
(1)王孙满:周共王的玄孙。
(2)轻:轻狂放肆。
(3)寡谋:缺少谋略。脱:粗疏,随便,即粗心大意。
(4)险:险要地方,指殽山地区。
3、翻译:(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4、分析理解。
(1)思考:王孙满判定秦师“必败”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根据有二:一是“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二是“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2)思考: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塞叔说秦师必败,王孙满小孩子也说必败,不谋而合,进一步反映了秦师必败无疑。同时,也显示了“尚幼”的王孙满的聪明才智。
4、补充注释:
(1)王孙满:周共王的玄孙。
(2)轻:轻狂放肆。(3)寡谋:缺少谋略。脱:粗疏,随便,即粗心大意。
(4)险:险要地方,指殽山地区。
5、翻译(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6、分析理解。
思考:王孙满判定秦师“必败”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根据有二:一是“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二是“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思考: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塞叔说秦师必败,王孙满小孩子也说必败,不谋而合,进一步反映了秦师必败无疑。同时,也显示了“尚幼”的王孙满的聪明才智。 课文第三段弦高犒师学习重点:
1、正音:犒(kào)腆(tiǎn)遽(jù)
2、句读: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3、词语:①吾子(尊称对方,可译成:“您”)②为(介词,读wei)从者之淹行则备一夕之卫(动词用如名词,保卫工作)
4、多义词:
①遇之(他们,指秦国军队,代词)②为从者之淹(取消句子独立性,机构助词) ③居则具一日之积(的,结构助词)补充注释:
(1)牛十二:即十二头牛。
(2)出于敝邑:经过敝国。
(3)从者:跟从的人,部下,此指秦军。
(4)不腆(tiǎn):不丰厚。
(5)淹:久,指秦军在外行军很久。但也有解作“留”,指秦军留居郑国。
(6)居:住下。积:供给品,给养,即每天食用的米、菜、薪、刍(马吃的草料)之类。
(7)遽(jù):立即。 4、翻译: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5、分析理解 1、本段塑造了一个热爱祖国的商人的形象。当发现祖国遇到危险时,弦高立即舍弃私利为过解忧。他的机智勇敢体现在哪几方面?
明确:两个方面:①当机立断,随机应变。一方面自称奉郑君之命来犒劳秦师,一方面又迅速派人向国内报告。②从容镇定,言辞得体。他向秦军主帅说出一段貌似谦恭、实则强硬的言辞,很符合一个“使者”的身分,使秦军对郑国早已准备与之周旋深信不疑。
2.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1)印证了蹇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课文第四段皇武子逐客学习重点:
1、正音:圃(pu)脯(fu)饩(xi);囿(you)
2、虚词:使皇武子辞焉(兼词,于之,向他们)为吾子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围
也”中的“之”用法同此)将行也
3、词类活用:束载(动词用如名词,装载之物)秣(名词用如动词,喂草料)马以闲(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闲暇)
4、省略句:郑穆公使(人)视客馆(省宾语)
(郑穆公)使皇武子辞焉(省主语)桔子奔(于)齐,逢孙、杨孙奔(于)宋(客介词)(秦师)灭滑而还(省主语)补充注释:
(1)郑穆公:名兰,文公庶出的儿子,为郑国第九君,在位二十二年。使视:派人察看,指察看杞子等人的动静。杞子、逢孙、扬孙三人就在郑国的客馆中。
(2)束载:捆扎行装;一说是整顿车乘。厉兵:磨砺武器。秣(mò)马:喂饱马匹。
(3)皇武子:郑国大夫。辞:辞谢,下逐客令,即用一番言词让戍郑的秦大夫杞子等人离开郑国。
(4)淹久:久留。(5)将行:就要走。(6)不继:后无继之师,即后援接应不上。
翻译: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刘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分析理解。
1、皇武子的话有什么弦外之音?有什么作用?
明确:皇武子的致辞,貌似客气的话语中暗示已窥破了秦的阴谋,实际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语气委婉的逐客令。郑国采取果断措施,消除了作为秦军内应的隐患。
2、为什么略写“灭滑”?点一下又有什么深意?
明确:“灭滑”是秦军袭郑的直接后果,无关骰战的成败,所以只点了一下。但也可以由此充分看出秦军的贪残。孟明被动的情况下乘虚灭滑,不使秦军“勤而无所”获,也反映了他作为秦军统帅的才能。 3. 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1)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2)孟明不再攻郑,“灭滑而还”。
4. 孟明的话与哪一段谁的话相印证,说明了什么?
与第一段蹇叔“远主备之”的论述相印证。事实证明蹇叔富有远见,料事如神。 课文第五段先轸论战学习重点:
1、正音:轸(zhén)栾(luán)衰垤(cuī dié)丧sāng
2、词类活用:以贪勤(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苦)民
子墨(形容词用如动词,穿上染黑的丧服。“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中的“墨”用法同此)衰经
3、多义词:
①奉 天奉我也(送,动词)/奉不可失(天送的机会,名词)
②施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名词)/何施之为(报恩,动词)
③为 其为死君乎(Wèi因为,介词)/何施之为(Wéi呢,助词)/ 师之所为(Wéi做,动词)为吾子之将行也(wèi在,介词)补充注释:
(1)违蹇叔:违背蹇叔的意见,即不听蹇叔的话,以贪勤民:因为贪得而劳动民众。
(2)奉:给予,指赐给的好机会。
(3)纵:放纵。
(4)患生:生出的祸患。
(5)死君:指死去的晋文公。
(6)丧:丧事,指晋文公新死。同姓:指郑国和滑国。郑、滑都是姬姓国,是晋国的同姓。
(7)何施之为:还讲什么恩施;亦可解为“什么叫做恩施”。
(8)谋及子孙:为子孙后代打算。
(9)遽兴:急速调动。姜戎:姜姓的戎族,居于秦晋之间,与晋国友好。
(10)四月辛巳:四月十四日。
(11)晋于是始墨:晋国从此开始用黑色丧服。 翻译: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分析理解。
1、这一段包含几层意思?主要写的是什么?
两层意思:(1)详写晋国内部原轸和栾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军问题上的激烈争论。
(2)略写秦晋崤之战的情况和结果。
主要写是前者,因此这段可称为“原轸论战”或“原轸力主击秦师”。
2、原轸和栾枝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原轸: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栾枝:不战。“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3、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原轸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驳斥:
(1)驳栾枝所说的“秦施”。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
(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死君”的意愿。
思想性格,耿直忠诚善于论辩。
4、本段写先轸与栾枝的争论,实际上还暗写了哪一个人?
明确:先步与来枝的争论,说明晋国在战前作了战略辩论,暗写了晋襄公的择善而从,与秦穆公的独断专行、不听劝告形成鲜明的对比。
5、本段哪些内容再次印证了赛叔的预见?
明确:蹇叔早就断定“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晋国的军事讨论就印证了这点。原较主张伏击秦师的道义上的根据是“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这恰恰从道理上与蹇叔说的“勤而无所,必有使心”呼应。晋“败秦师于骰”,不仅直接证实了蹇叔“御师于骰”的推断的正确性,也证明他的劳师远征,“师劳力竭”的观点是正确的。
课文第六段文赢纵囚学习重点:
1.学习课文第6段。
①翻译。
正音:堕(hUT)唾(tUO)累(16i)稽(q i)首阳处父(fu)
词语:文赢语(请求释放)三帅吾舍(释放)之矣
武夫力而拘诸(之于。之,他们,指三帅;于,在。“免诸国”“及诸河”中的“诸”用法同此)原 释(解下)左骖
稽首(叩头)若从(赖)君惠(恩惠)而免(赦免)之(我们)
补充注释:
(1)文嬴(yíng):晋文公的夫人,晋襄公嫡母,秦穆公的女儿,姓嬴。请三帅:向襄公请求释放秦国三个统帅。三帅,指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
(2)彼:指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帅。构:挑拨离间。二君:指秦、晋国国君。
(3)寡君:指秦穆公。
(4)辱讨:劳驾惩办。辱,劳驾,屈辱。讨,杀,处罚。
(5)就戳:受刑戳,即被杀。
(6)逞:快,满足。
(7)朝:指朝见晋襄公。
(8)夫人:指文嬴。之:指秦国三帅。舍之:释放了他们。
(9)武夫:武士,战士。力:奋力拚命拘:擒获,捉住。原:原野,指战场。
(10)妇人:指文嬴,先指轸因生气而称文公夫人为“妇人”。暂:仓卒之间,即轻易地。
(11)堕(huī):毁坏。军实:战果,即胜利果实。也有把“军实”解为“作战物资”,可供参考。
(12)不顾:不管,指不管在襄公面前。唾:吐唾沫,指先轸由于生气而失礼。 翻译:(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分析理解
1、这一段围绕着“晋释三帅”写了哪几件事?又反映出什么问题?
两件事:(1)文嬴请释三帅。 (2)原轸怒斥晋襄公释“秦囚”。
反映出晋在“ 崤之战”中虽获胜利,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齐心,暗示秦晋争霸的斗争远远未结束。
2、从原轸反对“纵囚”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忠直刚烈、鲁莽粗暴。
3、思考:孟明的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孟明故作感激之态,重点在最后一句:“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言外之意是“我要是能保住这条命。三年之后一定要来报仇”,显示了坦率、坚强、自尊而又自信的大将风度。
夏4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课文第七段阳处父追孟明学习重点:
1、注音:阳处父(fǔ)稽首(qǐ)
2、词语:及诸河,之于。则:原来已经。释:解下:稽首: 累臣:囚臣,被囚禁之臣: 且不朽 若从 三年将拜君赐。”补充注释:
(1)释:解下。左骖(cān):车子左边的套马。
(2)以公命:用晋襄公的名义。阳处伪称晋襄公之命赠马,想骗孟明等回岸受马而捕获。
(3)累(léi)臣:囚臣,被囚禁之臣,即俘虏。衅(xìn)鼓:用血涂鼓,即处死。
(4)之以为戮:即“以之为戮”,把我们杀死。
(5)从君惠:托晋君的恩惠。
(6)拜赐君:拜谢晋君的恩赐。 注释: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磨灭(不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意思是要兴师报仇)课文第八段《秦伯哭师》学习重点:
1、正音:眚(shěng)
2、词语:①秦伯素服(名词用如动词,穿上无文采的衣服)②郊(名词作状语,在效外)次 ③孤违赛叔(这里指赛叔的劝告),④以辱(使动用法,使……受辱)二三(不是实数,诸位)子。
3、补充注释:
(1)郊次:在郊外等候。
(2)乡师:向着军队,指面向归来的将士。乡,同“向”。
(3)二三子:你们,各位,指孟明等人。
(4)大夫:指孟明一人。4、分析理解
1、这一段写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行:“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不替孟明”。
言:“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五不以一眚掩大德。”
思想性格: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这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
内容:末段秦穆公终于悔悟,认识到蹇叔的判断和分析是正确的,这就点明了秦国失败的原因,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结构:“秦伯哭师”与首段“蹇叔哭师”遥相呼应,使全文浑为一体。 5、翻译: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作业布置1、超乘者三百乘sheng?兵车,古时─车四马叫乘 2、衰绖3、稽首4、累臣5、騫叔之子与师2?.?写出句中的通假字。(1)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2)堕军实而长寇仇。( )?
(3)使束载、厉兵、秣马矣。( )(4)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
(5)公使阳处父追之。( )?cui?die 丧服 qi?旧时所行跪拜礼 lei?系累,捆绑 yu?参加 向 隳 砺 避 甫 整理文言虚词“以”、“为”、“焉”、“其”的用法
1.以
(1)劳师以袭远 (而,连词)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用、拿,介词)
(3)遂墨以葬文公 (来,连词)
(4)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志(用来,连词)
(5)且吾不以一 掩大德 (因为,介词)
2.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 (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 (因为)
(4)何施之为 (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 (担任,动词) 3.焉
(1)公辞焉 (他,代词)
(2)有二陵焉 (表示肯定语气,助词)
(3)作收尔骨焉 (于之,到那里,兼词)
(4)君何辱讨焉 (他们,代词)
4.其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他们的,代词)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它,指秦军,代词)
(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其中,代词)
(4)事子取其麋鹿 (那里的,指原圃中的,代词)
(5)事其还也 (表示祁使语气,还是)
(6)其为死君乎 (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文化常识:人物形象蹇叔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 秦穆公 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弦高 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原轸 耿直忠诚、善于论辩 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忠直刚烈、鲁莽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