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情景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情景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1 16:3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1. 品析关键字词,梳理苏轼的情感变化,感知心路历程。
2. 推己及人,获得情感共鸣,培养自己在困境中的调节意识。
教学思路
一、 温故识人激学意
二、吟咏描画感心路
三、 了事共情获芳径
课堂实录
一、 温故识人激学意
上课,同学们好。近日,“emo”“玉玉症”“网抑云”“躺平”“摆烂”等一系列网络词语在线上疯传,成了我们当代青少年的口头禅,走入了大街小巷。由于学业压力越来越大、长期不被人理解、情感纠葛日益严重等诸多因素,我们苦恼烦闷,负面情绪越发严重。面对此种困境,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惑,共同推开历史的大门,走进记忆中的苏轼,寻求方法。
1071 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开汴京。人到中年的苏轼前后被贬至杭州,在这里他修井峻湖、治病赈灾、开河引水……他写道: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仕途坎坷,他仍旧发现美好,自我勉励,珍惜时光,奋发有为。
1079 年,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103 天,险遭杀身之祸。而后,苏轼被贬至黄州,贫困交加中他推行改革、率民抵抗瘟疫、自垦荒地,发明“东坡肉”……
他写道: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从天堂坠入地狱,可苏轼却在黑暗中继续寻求前行的光亮,他自强不息,安适自在,始终不愿随波逐流。苏轼,这个“流浪”的文学巨人,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走过十多个城市,期间创作了众多作品,现存诗词四千多首,风格多样,意蕴深远。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在密州所创作的词——《水调歌头》。
二、吟咏描画感心路
1. 初读入词
诵读是学习诗词的好方法,在诵读中,我们要注意读准字音、节奏,通过语速变化、重读关键词的方式来读出情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本首词的理解,自由大声地读读看:
你们读得节奏鲜明、字正腔圆,但是缺乏了情感释放。“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情感。
2、描画知心
北宋文学家张舜民在《跋百之诗画》中有言: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融合,自古以来便是无数文人墨客所尊崇的创作理念,苏轼也不例外。老师根据词作内容绘出了四幅画,
请同学们仔细观赏画作,将呈现的词句与画面内容一一对应起来。
我们来看看答案呈现。
仔细地你答对了吗?
苏轼以超凡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四幅意蕴深远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
请同学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画面,为之取名,并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你所选的画面。
请同学们看老师的示范:
我最喜欢第一幅,取名为“把酒问月图”:中秋月夜,我一人畅饮,酒兴甚浓,仰天忽见,皓月当空,银辉遍地,圣洁无瑕,心中不禁生疑:这一轮圆月究竟何时出现的啊?恍惚间,我瞧着月中似有人影闪动,他们所居住的宫殿里又是何时呢?好想去看看啊……
请同学们尝试描绘。有的同学是这样描绘的。
生:我最喜欢的是第二幅,取名为“与月共舞图”。风吹动了我的衣角,我望向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仿佛看到了月中的仙宫。它以美玉砌成,散发着晶莹透亮的光芒,隐约可见上面的花纹,是那么的细致美丽。我是多么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可那么高的地方一定很寒冷吧!微风习习,秋高气爽,我在月光下起舞,手上酒杯已忘了放下,酒洒出了不少,或落在衣襟上,或洒在地上,在月光的照射下,显得波光粼粼。衣袂飘飘,素白的袖子随风舞动,身影也随我一起舞动。果然,那么寒冷的地方,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生:我选择的是第三幅图,我给它取名为“夜月无眠图”。夜深,月亮悄悄地转过朱红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月亮透过窗户,映照在我的脸上,而床上的我却久久不能入眠。下床走到窗边,窗外漆黑一片,远处传来几声零散犬吠,微微抬头是繁星点点,一轮洁白的玉盘熠熠生辉,冷风吹拂,带来丝丝凉意。唉!也许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但月亮为何偏偏在我不能和亲人团聚时,如此圆满呢?
生:我最喜欢第四幅图,我给它取名为“千里共月图”。中秋月圆,我凭栏而望,独赏琼楼愁更愁。月的阴晴、盈亏,恰似人的悲喜、离聚,遗憾与欢喜总是存在,也总是形影不离。这样的事从古至今也难以被成全啊!我看向月圆,仿佛看见百里外的弟弟,他此刻也一定在以同样深情的双眸看向我吧!释然就在一瞬间,月光越发明亮起来。我想,倘若不断的离合无法避免,那月便是唯一的传信使了。它跨越百里,将两颗紧靠的心绑得更紧。此刻,我只愿天下彼此思念的人,都能够平安长久,寄思心与明月,千里共月,万里共情!
师:同学们的精彩描绘,让这四幅画有了生命的展现。我们还可以为画面涂上色,让它们更加直观形象。
接下来,请同学们将目光移至你选择的画面所对应的词句上,挑选出你认为最能彰显作者情绪的字词,根据字词所彰显的情绪为这幅画选择合适的底色,并说明理由。
我们通常用红、黄等暖色表示愉悦的情绪,用黑、灰等冷色表示沮丧的情绪。最后,试着融入情感来读读这一句。
请看老师示范:
我从第一幅画所对应的词句中,挑选了一个“问”字,词人大醉,持酒对苍天发问,问月的起源,问天上的时间,此刻的苏轼豪放而不受约束,一位疏狂的饮者形象跃然纸上,情绪高亢激越,所以我采用橙色作为底色,彰显作者此时思绪翻飞时的高亢激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请同学们试着选字词,填底色。有的同学是这样做的。
生:我在第二幅图对应的词句中找到了“欲”“恐”“何似”三个字词。“欲”表现出词人想去往月中仙宫的心情,“恐”却反映出词人想去又不敢去的矛盾心理,而“何似”饱含着词人“拨开云天见晓雾”的释然,以及畅快淋漓。所以我选择用黑色和粉色作为撞色,来表现出词人情绪的变化,彰显出词人由起初的矛盾、犹豫到释然、畅快的心路历程。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生:我在第三幅画所对应的词句中挑选了“转”“低”“照”“无眠”四个字词。“转”“低”“照”写出了月亮的移动轨迹,暗示了时间已是深夜,但苏轼却满腹愁绪,以至“无眠”。所以我选择灰色作为第三幅画的底色,来彰显作者愁绪满怀、悲伤的心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生:我在第四幅画所对应的词句中,选择了“难全”“愿”与“共”三个字词。“难全”之重点在于“难”,与弟弟相见,对苏轼而言难以被成全,这体现了苏轼内心的惆怅,他的情绪跌进谷底,可紧随而来的“愿”字,却写出了苏轼心境的转变,他没有沉溺于愁苦,而是豁达地面对一切。他的情绪缓慢上升着,上升在他“愿两人寿命长久”的心愿当中,并在之后的“共”字中陡然一扬,拨云见日般消融了两人间的距离,“天下共同以月寄情”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流露出他的广阔胸怀。因此,我将千里共月图的底色选为淡黄色。这彰显了苏轼本人释怀的轻松,更包含着他对无数天下人美好的祈愿。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在同学们精彩的描绘和动情的吟诵中,我们感知到作者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
上片从向往仙境的高亢激越,到天上人间何去何从的矛盾,再到留于人间的释然。
下片因思念,作者又满腹愁绪,最终到古难全的释然。
三、 了事共情获芳径
1、解序明因
作者的情感为何会起伏不定?
了其事,才能感其情,我们可以通过小序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同学们,小序中的哪些字词在暗示我们作者的创作缘由呢?
“怀”字直接呈现,苏轼是因为想念弟弟。我们更要注意“兼”字,“兼”说明不止涉及一方。1074 年,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处处遭受排挤和打击,政治上很不得志。当时 41 岁的苏轼被贬到密州任太守,苏轼的弟弟子由,此时在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为官,兄弟两人七年多没见面了。因亲人的相继离散、仕途上的失意不顺,苏轼心中不由得沉郁沮丧,在这中秋之夜,孤身一人,举杯浇愁,大醉遣怀。
2. 共情获径
苦闷需要释放,词作中的哪句词体现了苏轼从苦闷走向释然的心路历程呢?
同学们,你们答对了吗?
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的阴晴圆缺一般,无法避免,自古皆是。既如此,还有什么可悲伤苦闷的呢?既然经受不住党争的激烈,那便留在地方做官,只要奋发有为,照样为国效力。既然有情之人都相聚不了,那便祝愿我们平平安安,共享这一轮圆月。刹那间,万般愁绪皆消融。
生活中常有烦恼苦闷,当我们遇到它们时,该如何解决呢?
苏轼在告诉我们,遇到学业不理想时,就享受努力的过程;遇到处境两难时,就遵循自己的内心;遇到亲人无法相伴时,就互相牵挂……事事乐观豁达,日日开心快乐。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苦闷也能开出最美的花。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采用了“诗画结合”的学习方式,通过描绘画面、填涂底色的方法,感知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体会了作者情感,并从中获得了困境中自我调节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作业:
查找资料,自主学习苏轼的《定风波》,通过品析关键字词,体会情感,进一步感悟苏轼对待人生的态度,并从以下选项中任选一项完成:
1、根据词作内容为《定风波》配画。
2、为《定风波》选择合适的配乐并朗诵。
3、选择《定风波》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词句内容(100字左右)。
完成后,将自己的成果分享给班内同学,听听他们对你的评价。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