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游子漂泊在外的愁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对故乡的思念;“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对故乡的承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回到故乡的惆怅。
新课导入
故乡,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再次走进“故乡”,体会一下,小说的故乡是怎样的呢?
《故乡》
鲁迅
1. 了解时代背景,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掌握对比手法的妙用。(重点、难点)
2.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重点)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素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备查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他目睹了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人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
长篇
中篇
短篇
小小说
小说基本常识
知识备查
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小说基本常识
知识备查
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故事情节
2
1
3
主题
思想
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
小说基本常识
知识备查
预
习
检
测
选
择
正
确
选
项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
2.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全文依据这个线索,分为几部分?
3.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
这是一个 的故乡,说说你的理由。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整体感知
闰土、杨二嫂 、母亲、水生、宏儿和“我”。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示例1:
日趋破产的故乡、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萧条衰败的故乡。其中,我认为加萧条、衰败这两个词最准确,理由是第2段中的景物描写的“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所写的故乡农村景象就是衰败荒凉的。
我眼中的故乡
整体感知
3.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
这是一个 的故乡,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2:
被压抑、被毒害的故乡。理由是第74段,指出都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是封建统治、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造成的。
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给“我” 的印象,你觉得是什么呢?
故乡变了
杨二嫂变了
闰土变了
“我”变了
变
精读细研
探讨: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故乡呢?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故乡的语句,勾画出来。
故乡的变化
精读细研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时隔二十余年后,当“我”再次回到故乡,看到的故乡是怎么样的?
色彩暗淡 死气沉沉
“阿!
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悲凉 失望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我”时时记得的故乡是怎么样的呢?
色彩明丽 生机勃勃
萧索的荒村
美丽的图画
记忆中的故乡
眼前的故乡
小结:
闰土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请同学们继续浏览课文内容,勾画出描写闰土的语句,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
精读细研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动作
语态
手捏钢叉,向猹尽力刺去;很高兴、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
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只是摇头、默默地吸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告诉“我”许多稀奇事、分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送“我”贝壳和很好看的羽毛
对生活的态度
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
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
要一副香炉和烛台
精读细研
从这些描写中,你能概括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特征吗?
健康开朗
朝气蓬勃
苍老贫困
饱经沧桑
身手敏捷
活泼勇敢
苦不堪言
麻木迟钝
情同手足,建立了淳朴的友谊。
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无忧无虑,快乐纯真
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小结:
生气勃勃
热情开朗
勇敢善良
小英雄
木偶人
苍老贫困
因循守旧
麻木迟钝
闰土二十多年来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闰土的变化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精读细研
多子多福的封建意识。
天灾。
人祸(帝、封双重压迫的具体体现)。
闰土:
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的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作者对其态度:
塑造其目的:
梳理小结
精读细研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具体分析了小说的情节,弄清了文章的梗概,分析了闰土的形象和故乡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杨二嫂的变化
精读细研
细读课文第39-52段,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关键词语,看看二十年来,杨二嫂发生了哪些变化?思考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动作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且瘦。
“终日坐着”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表现了杨二嫂的贪婪。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动作描写,讨不来,又骂又偷。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
“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贪婪。
精读细研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语言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尖刻、势利。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语言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势利、尖刻。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语言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贪婪。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一旦讨东西不成,便又开始造谣。表现了杨二嫂的尖刻、势利。
虽靠姿色招揽客人,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贼喊捉贼)
精读细研
小结:
端庄文静
豆腐西施
泼辣刻薄自私
圆规
尖嘴利舌、贪财爱小、自私狭隘,可笑、可恨、可怜、可气,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
精读细研
变
思考:1.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思考2.作者为什么要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
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2.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和城市小市民的日趋贫困。
思考3.小说怎样刻画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同:
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异:
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杨二嫂则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思考:4.闰土要的、杨二嫂连偷带拿的,是些什么东西 ?说明了当时农民生活处于一种什么状况?
长桌、椅子、香炉烛台、台秤,手套,破烂木具、碗碟……
说明:
(1)人们生活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用品。
(2)香炉和烛台——封建思想的侵蚀,变得麻木。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结合全文想一想,文中的“我”是不是作者本人?
“我”的变化
精读细研
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
“我”
回故乡:
忆故乡:
忆闰土:
见杨二嫂:
见闰土:
急切
见故乡:
悲凉
沉重、忧愤
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惊吓、困窘
兴奋、惊异
离故乡:
茫然、气闷、悲哀、希望
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于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的纯真人性被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5.(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为什么“害怕”?
(2)为什么说“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
4.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最后五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合作探究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新的生活”指的是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的辛苦辗转、闰土的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4.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合作探究
5.(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为什么“害怕”?
(2)为什么说“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2)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合作探究
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结尾充满了哲理。
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逾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奔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合作探究
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的,典型人物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形成。所以我们读小说,一定要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不能脱离环境,人物活动受环境的制约,而环境又为人物提供了发展情节、显示性格的舞台。
分析景物描写
合作探究
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对故乡的景物作了描写?
第2、6、12段分别对眼前的故乡景色和记忆中的故乡景色做了描写。
第78、84、88段中又再现了故乡的神异景色。
合作探究
结合小说情节想一想,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2段 ( )
第12段( )
第78、84、88段( 。 )
静谧的气氛,情景交融的意境
展示了故乡萧条的景象。
明丽、五彩缤纷的图画和明朗愉快的气氛。
第6段 ( )
写出了老屋的破落,更写出了主人的伤感。
合作探究
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开头景物:
(2、6)
神异图画:
(12)
离乡景物:
(78、84、88)
反映农村的衰败和“我”的悲凉心情。
创造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
创造静谧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合作探究
方法指导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三、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合作探究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下面列举了四种。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合作探究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杨二嫂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了“苛税,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
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被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人,还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上。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我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
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萧索”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是景物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豆腐西施”与“圆规”,是人物今昔的对比;闰土与杨二嫂是典型人物的对比。各方面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旧中国农村生活日益贫困,人与人之间感情日趋冷漠”这一主题,也抒发了“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写作特色
景物描写,烘托人物。
开头的景物描写,反映了农村的衰败和“我”悲凉的心情;作为少年闰土活动背景的“神异”图画,创造了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离开故乡时的景物描写,创造了静谧的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写作特色
塑造人物,手法多样。
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刻画了一个饱受艰辛、磨难的下层贫苦农民的形象。对杨二嫂的语言描写:“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这里的尖刻犀利的语言,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性格扭曲的小市民的形象。再如文中对闰土、杨二嫂的神态、动作等的描写也很精彩。
写作特色
故乡之变:萧条景况 悲凉心情
人物之变
“我”的期望:打破隔膜 探求新路
闰土:小英雄 木偶人
杨二嫂:豆腐西施 圆规
“我”:急切回乡 失望
改造旧社会
创造新生活
板书设计
(1)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bǐ yí( )的神色,仿佛chī xiào( )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2)我一面yìng chóu( ),偷空便收拾些行李,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3)“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shì miàn( ),躲躲闪闪……”
(4)我和母亲也都有些wǎng rán( ),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鄙夷
嗤笑
应酬
世面
惘然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课堂检测
①无数星星点缀着夜空,望着星空,心里原本那道存在于父亲与我之间的 ,渐渐地在消除。
②长安城现在已是破落不堪,一片 的景象。
③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 ,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A.隔阂 萧索 溶化 B.隔膜 萧索 融化
C.隔阂 萧瑟 融化 D.隔膜 萧瑟 溶化
B
课堂检测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经过多年的发展,国产手机品牌不但转变成为引领很多技术创新的主角,而且已远离“山寨”二字。(将“转变成为引领很多技术创新的主角”和“已远离‘山寨’二字”对调)
B.赛事是发展青少年足球的关键要素之一,但绝非不是唯一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将“非”或者“不”去掉)
C.近年来,微信里的各类美食群和代购群,是不少在美华人最活跃的社交。(“活跃”改为“便捷”)
D.研究人员认为,估计实现冷冻人体的复活,可能要到50年后。(“估计”和“可能”删掉其一)
C
课堂检测
3.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同学们,十几年来我们看到了故乡的变化:天蓝了,路宽了,人富了,心情舒畅了,家乡人经济上富裕了,政治上平等了,有了做人的尊严。
现在,请大家拿起笔,以《家乡变了》为题,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抒发自己的感想。
拓展探究
示例一:湛蓝的天,湛蓝的水,涌起了朵朵浪花。“哗哗的水声”那是欢乐的歌唱。你还记得吗?以前我们村里人喝的都是一些不卫生的池塘水、水沟水,现在喝的是比清泉还甘甜的地下水,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家乡的变化吗?
示例二:瞧,洋溢着温馨气息的图景,是居民房,啊,多气派!以黄、粉红为主色的房子周围,种满了生机盎然的树木,犹如雨后春笋竞相拔地而起,原先低矮破旧的瓦房已经旧貌换新颜了,在树荫下有孩子们的笑脸,时常传出老人们的欢笑声。
拓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