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2024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渝北区2024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1 17:37:37

文档简介

重庆市渝北区2024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45分)
1.(2023·渝北)读拼音,根据语境写词语。
shí guāng流转,bō nòng心弦,我们不再是那个yòu zhì的、总是yī wēi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小宝宝了。我们在学校认真学习,阅读shū jí,获得心灵的成长;我们在舞台rè qíng歌唱,zhàn fàng风采,感受生活的làng màn。六年的小学生活,值得我们每一个人zhēn cáng,阳光不燥,wēi fēng正好,我们终会奔赴下一个山海,抵达理想的远方。
【答案】时光;拨弄;幼稚;依偎;书籍;热情;绽放;浪漫;珍藏;微风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拨弄”的“拨”不要写成形近字“拔”,“依偎”的“ 偎”右边不要多一撇,“书籍”的“ 籍”不要写成形近字“藉”,“浪漫”的“ 漫”不要写成形近字“慢”。书写时还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 时光;拨弄;幼稚;依偎;书籍;热情;绽放;浪漫;珍藏;微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2023·渝北)下面词语读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徘徊(huái) 宽慰 倾覆 死得其所
B.挪(nuó)移 惊惶 防御 司空见贯
C.间(jiān)断 寂寞 严峻 不可思意
D.瘦削(xuē) 沸腾 通霄 万象更新
【答案】A
【知识点】字音;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正确。
B:“ 司空见贯 ”中的““贯”应该是“惯”,所以错误。
C:“ 间断 ”中的“间”不读“jiān”,应读作“jiàn”,“ 不可思意 ”中的“意”应该是“议”,所以错误。
D:“ 通霄 ”中的“霄”应该是“宵”,所以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字形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要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词组中的不同读音。平时要多读、多练。
3.(2023·渝北)下面词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终日不成章 断章取义 B.虽与之俱学 声泪俱下
C.通国之善弈者也 博学多通 D.孰为汝多知乎 见微知著
【答案】B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考查了多义字、字词解释。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
A. 终日不成章 :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章,花纹。 断章取义 :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 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章,文章。
B.虽与之俱学: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俱:全,一起。声泪俱下: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形容极为悲痛。俱:全,一起。
C.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通:全。博学多通:知识渊博,学问精通。通:通晓。
D.孰为汝多知乎:是谁说你智慧多呢?知:通“智”,聪明、智慧。见微知著: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知:知道。
结合释义可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建议从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入手,让学生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培养能正确选择词义的能力。也可结合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逐步提高对一词多义的认识。
4.(2023·渝北)下列不能准确表达人物内心感受的一个句子是(  )
A.“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这个句子表达了“我”知道不可能出去之后的失望、难过。
B.“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怅然若失的情感。
C.“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这个句子表达了“我”有些厌烦母亲一直不带“我”出门。
D.“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这个句子表达了“我”盼着妈妈早点洗完衣服,带“我”出去玩的心情。
【答案】C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ABD正确。C.错误。“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这个句子表达了“我”焦急又兴奋地等待母亲一直带“我”出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5.(2023·渝北)下列句子中的俗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待父母我们要及时尽孝,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发生。
B.老师时常教导我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中肯的劝告或批评,就如同苦口的良药,虽然听起来难受,实际上对自己的行为大有裨益。
C.在人际交往中,不要急于判断他人。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善恶好歹。这也是大家常说的“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D.“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胜过读许多年的书。
【答案】C
【知识点】惯用语、俗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谚语俗语惯用语,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 A、B、D正确。C.有误,“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指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能听懂林中鸟的叫声。比喻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可以了解事物的特性。用在C项的语境中不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6.(2023·渝北)小张同学整理了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收获,内容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写文章时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
B.成长纪念册可以用“编年体”或“栏目式”来整理,最好能体现自己的独特个性与创意。
C.边读边思考,用旁批或笔记及时记录读书心得,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D.《汤姆 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英国的丹尼尔 笛福。
【答案】D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实践作业和阅读策略方法,需要在综合掌握的基础上作答。 A、B、C正确。D选项有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的马克·吐温,而不是英国的丹尼尔·笛福。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鲁滨逊漂流记》。
故答案为:D。
【点评】阅读策略和方法答题技巧:1、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2、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二次阅读与题目有关的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3、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7.(2023·渝北)判断正误,正确的填[√],错误的填[×]。
(1)赵孟頫是明代著名书法家,他的楷书代表作是《三门记》。
(2)《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3)“萧萧暮雨子规啼”中的“子规”指的是杜鹃鸟。
(4)辩论时,只需要思考自己的观点,不需要听出别人讲话中的矛盾或漏洞。
(5)“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这个句子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6)《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因为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习俗,所以要详写。
【答案】(1)错误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6)正确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结构、作家作品、辩论讨论、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需要综合积累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1)有误。首先,了解赵孟頫的基本信息,他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而不是明代。其次,《三门记》确实是赵孟頫的书法代表作之一,但他是元代人,不是明代。因此,该题的错误在于将赵孟頫的时代搞错了。
(2)正确,首先,理解《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它是一首表达中秋之夜思念亲人的诗。其次,“不知秋思落谁家”这句诗的意思是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会落在谁的家里,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因此,该题的表述是正确的。
(3)正确,首先,了解诗句中的“子规”是指哪种鸟类。其次,确认“子规”在古诗中通常指代的是杜鹃鸟。因此,该题的表述是正确的。
(4)有误。首先,理解辩论的基本原则和技巧,辩论时不仅要准备自己的观点,还要善于倾听对方的观点,找出其中的矛盾或漏洞进行反驳。其次,认为只需要关注自己的观点而忽视对方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因此,该题的表述是错误的。
(5)正确,首先,理解句子的内容,这句话描述了春节前的忙碌状态。其次,识别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眨眼就到了”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因此,该题的表述是正确的。
(6)正确,首先,了解《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它确实重点描述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的春节习俗。其次,理解文章详写这些日子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日子最能体现北京春节的独特习俗。因此,该题的表述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 错误 ;(2) 正确 ;(3) 正确 ;(4) 错误 ;(5) 正确 (6) 正确 。
【点评】诗歌情感主旨需要结合背景,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指诗歌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作者的人生经历。
8.(2023·渝北)根据积累填空。
(1)妈妈勉励我在生活中要做到“苟日新,   ,   。”老师鼓励我们在学习上要做到“青,取之于蓝,   。”
(2)正月初一那天早晨,人们通常喜欢吃年糕:寓意“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   。”
(3)诗人常借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于谦以石灰作比,通过“   ,   。”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品性。
【答案】(1)日日新;又日新;而青于蓝
(2)年年高升;年年有余
(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知识点】格言、名言;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言警句、节日风俗,需要综合积累的基础上作答。
(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做到新的境界,就应该天天追求新的境界,不断进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色更青。比喻学生可以超过老师,后人可以超过前人。
(2)年糕的“糕”与“高”同音,象征着步步高升、生活越来越好。“鱼”与“余”同音,表示富足和盈余,希望新的一年里生活富足,不缺衣少食。
(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诗出自于谦的《石灰吟》,通过石灰的炼制过程,表达了作者即使经历磨难也不改初心、坚守清白和正直的品格。
故答案为:(1)日日新;又日新;而青于蓝;(2)年年高升;年年有余;(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9.(2023·渝北)根据语境,完成句段练习。
我们马上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六年的小学时光,校园的一草一木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令人怀念的依然是我们的校园生活。
(1)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请你仿照例句,分别写几句话。
例子: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对我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
六一儿童节的早上,我来到了操场。    
拔河比赛,我们班输了。
(2) 就要告别校园了,我们要举办毕业联欢会。办好联欢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节目统筹、会场布置、道具准备、主持与串词撰写、秩序维护、场地清洁、活动报道等,你想承担哪一项任务呢?结合具体职责说清楚自荐理由。
我选择    这个任务,我的自荐理由是:
(3) 毕业联欢会上,请给你的好朋友写下一段毕业赠言(不出现真实姓名):
(4)联欢会结束时,我们心中无限感慨:六年的小学生活转瞬即逝,我不禁像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那样扪心自问:“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回想六年的成长历程,我明白了要珍惜时间,就如《长歌行》所说:“少壮不努力,   !”也懂得了要多多储备知识的重要性,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   ”,当面对困难时,我们一定要牢记“千磨万击还坚劲,   。”
【答案】(1)操场上国旗分外的漂亮,跑道边上的柳树迎风摆动像在对我打招呼,一切都沉浸在喜悦中。
(2)会场布置
(3)小娜:
六月的阳光是那么火热,六月的奋斗是那么激情;六月的分别就在眼前,六月的祝福连绵不绝。曾经六年共度的美好时间,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愿你前途光明,我们友谊长存!
小丽
(4)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老大徒伤悲;事非经过不知难;任尔东西南北风。
【知识点】仿写;推荐介绍
【解析】【分析】(1)考查仿写句子。结合例句和平时积累可解答。如: 操场上国旗分外的漂亮,跑道边上的柳树迎风摆动像在对我打招呼,一切都沉浸在喜悦中。
(2)考查推荐介绍。根据自身优势作答即可。如: 我选择 会场布置这个任务,我的自荐理由是:我的整体布局理念比较好,能注意场地的细节处理。
(3)本题考查写赠言祝福语。 结合生活实际可解答。如:
小娜:
六月的阳光是那么火热,六月的奋斗是那么激情;六月的分别就在眼前,六月的祝福连绵不绝。曾经六年共度的美好时间,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愿你前途光明,我们友谊长存!
(4)考查课文内容和诗句积累。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出自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结合上句“ 少壮不努力 ”,可知下句“ 老大徒伤悲 ”,出自汉乐府《长歌行》;结合上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 ”,可知下句“ 事非经过不知难 ” ;结合上句“ 千磨万击还坚劲 ”,可知下句“ 任尔东西南北风 ”,出自郑燮《竹石》。
故答案为:(1) 操场上国旗分外的漂亮,跑道边上的柳树迎风摆动像在对我打招呼,一切都沉浸在喜悦中。 (2) 会场布置;(3)
小娜:
六月的阳光是那么火热,六月的奋斗是那么激情;六月的分别就在眼前,六月的祝福连绵不绝。曾经六年共度的美好时间,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愿你前途光明,我们友谊长存!
(4)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老大徒伤悲; 事非经过不知难;任尔东西南北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二、阅读欣赏(25分)
(2023·渝北)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下面是对100名六年级学生阅读名著情况的调查表,请按提示完成调查分析。
    《三国演义》 《西游记》 《鲁滨逊漂流记》 《汤姆 索亚历险记》
阅读途径 读原著 20 25 68 42
看影视作品 85 99 21 12
阅读目的 提高文学素养 26%
应付考试 61%
娱乐 13%
阅读方法 了解故事梗概 30%
看目录,对感兴趣的内容大致阅读 56%
摘抄精彩句段,边读边批注 14%
10. 分析上面的调查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至少写两条)
11. 针对上面的调查表所反映的问题,请对小学生阅读名著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12. 以上四本名著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答案】10.该校六年级学生更喜欢读的是外国文学名著。对于外国文学名著,更偏爱读历险类的书籍。
11.①学校多购置书籍,多开放阅览室;②每周至少安排两节阅读课;③减少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阅读。
12.我喜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因为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
【知识点】图文信息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认真阅读原文,在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主题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作答即可。
10. 考查表格内容的理解。从读四部名著的人数来看,就读书这种阅读方式,该校六年级学生更喜欢读的是外国文学名著。对于外国文学名著,从《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两部作品,可知六年级学生更偏爱读历险类的书籍。
故答案为: 该校六年级学生更喜欢读的是外国文学名著。对于外国文学名著,更偏爱读历险类的书籍。
11.考查开放探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读书,写出三种合理化建议。如: ①学校多购置书籍,多开放阅览室;②每周至少安排两节阅读课;③减少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阅读。
故答案为: ①学校多购置书籍,多开放阅览室;②每周至少安排两节阅读课;③减少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阅读。
12. 考查开放探究。结合实际写出即可。如:我喜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因为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
故答案为: 我喜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因为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
(2023·渝北)课外阅读。
阅读母亲
①熟悉母亲的人都说,母亲是当地的一部活字典。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紧随母亲多年,并没真正读懂母亲。
②半个多世纪前,我十岁那年,追随母亲到了她任教的学校。
③母亲是一名小学老师,在一座寺庙改建的小学里,母亲待了好多年。
④她教语文、算术、音乐、体育、地理、自然。有女教师请产假,有班主任借调出去,便由母亲顶替上课,似乎是学校里的全能教师。
⑤我当时是外校转来的插班生,被安排在一个特殊的班上,这个班大半是女生,经常有人迟到和旷课,退学也时常发生。在我们那地方,女孩子能识几个字就可以了,找猪草、洗衣服、担水、烧柴这些活,才是她们生活的重心。我心里有些窝火。从老家来投奔母亲,为的就是借母亲的光,受个优质的教育,在我上学这件事上,母亲肯定没有尽到责任。
⑥那天上午,见母亲拿着课本走进教室,我忐忑不安。这个出了名的问题班,四年换了五任班主任,最近一任仅仅来了一个月,就说身体差,不适宜做班主任的工作。难道就该母亲来吗?母亲真是窝囊到了极点!
⑦母亲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进去。窗外白云浮动,微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下课后,我飞快地奔出教室,母亲抄近路追上了我,她喘着粗气,轻轻帮我拍掉身上的灰尘,递给我一个布袋说:“今晚有事儿不回去吃饭了,对付一顿,你来跟妈妈做个伴儿。”我没说话,也没起身,心里还堵着无名火。此时此刻,我恨透了母亲。
⑧母亲带着我朝山路走去,走啊走,直到太阳西下,我们才来到一个村口。此时我才知道,母亲是为了让一个叫美唤的女孩复学。美唤那天很晚才回来,背上是一大篮猪草,见了母亲,连忙放下背篮给母亲行礼。母亲跟美唤说了很多话,直到月上树梢,母亲才起身要走。
⑨美唤站在门口目送我们出村。前方卧着一条黑狗,美唤远远地说:“这狗仔乖巧,不咬人的。”我心里踏实了,放心地紧跟着母亲往前走。可突然,一条黑影蹿到我身后,我的大腿被狠狠地撕了一下。母亲声嘶力竭地呵斥狗仔,黑狗才夹着尾巴跑了。
⑩母亲仔细查看了我的伤口,用嘴贴在伤口上,吮吸着血污,一口,两口,吸一会儿,就往地上吐几口污水。我从没见过母亲流泪,那晚一滴湿热的液体掉落在我脸上,也许根本就不是泪水。借着月光,我偷偷看了看母亲的眼睛,依然那么平静。我真的弄不懂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没过多久,母亲接到了一纸调令,那是一所更偏远的山区小学。再后来,母亲的工作调动了,虽然条件越来越好,却都是在学校里打转,直到退休。
我去参加母亲的退休座谈会,在会上,我亲耳听到领导说,组织上曾多次安排母亲转行,都被母亲谢绝了。听到这话,我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我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我一定能更多地读懂母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3.请阅读短文,把故事情节和“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填写在下面的导图里。
1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5.读画线部分,完成下面的练习。
a.读第⑥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写下来。
b.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要描写“窗外的白云和树叶”?
c.第⑩自然段画线部分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情感?请写下来。
16.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和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你写下来。
【答案】13.“我”从老家追随母亲到了她任教的学校;没有受到母亲的照顾;陪母亲去找辍学的女孩被狗咬;我感到窝火;我读不懂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读懂了母亲。
14.本文记叙了母亲作为一名偏僻地区的小学老师是学校里的全能教师、母亲去辍学同学的家里找学生复学、母亲多次谢绝组织上安排的转行的事迹,表现了母亲热爱、扎根乡村教育事业,任劳任怨,关爱学生的精神和品质。
15.a.反映了“我”在母亲接手这样一个“问题”班级感到不理解、恼火、窝囊。
b.作者通过对“窗外浮动的白云”和“沙沙作响的树叶”进行描写,烘托出“我”烦躁的心情,表达出“我”对母亲的不满和埋怨之情。
c.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狗咬伤后的着急和心疼。
16.结构上看:首尾呼应,是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愧疚、敬佩。
【知识点】写人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认真阅读原文,在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主题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作答即可。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3. 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信息的提取和概括。根据“半个多世纪前,我十岁那年,追随母亲到了她任教的学校”“从老家来投奔母亲,为的就是借母亲的光”分析概括“我”从老家追随母亲到了她任教的学校,想要借母亲的光。根据“有女教师请产假,有班主任借调出去,便由母亲顶替上课,似乎是学校里的全能教师”“我心里有些窝火”“难道就该母亲来吗 母亲真是窝襄到了极点”“我恨透了母亲"分析概括:没有受到母亲的照顾,我感到窝火。根据“母亲带着我朝山路走去,走啊走,直到太阳西下,我们才来到一个村口。此时我才知道,母亲是为了让一个叫美唤的女孩复学”“一条黑影蹿到我身后,我的大腿被狠狠地撕了一下”“我从没见过母亲流泪,那晚一滴湿热的液体掉落在我脸上,也许根本就不是泪水。借着月光,我偷偷看了看母亲的眼睛,依然那么平静。我真的弄不懂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分析概括:陪母亲去找辍学的女孩被狗咬,我读不懂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根据“在会上,我亲耳听到领导说,组织上曾多次安排母亲转行,都被母亲谢绝了"“我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我一定能更多地读懂母亲”分析概括:母亲退休时“我”听到别人对母亲的评价,“我”读懂了母亲。
故答案为:“我”从老家追随母亲到了她任教的学校;没有受到母亲的照顾;陪母亲去找辍学的女孩被狗咬;我感到窝火;我读不懂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读懂了母亲。
14. 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根据“半个多世纪前,我十岁那年,追随母亲到了她任教的学校”“有女教师请产假,有班主任借调出去,便由母亲顶替上课,似乎是学校里的全能教师”“母亲带着我朝山路走去,走啊走,直到太阳西下,我们才来到一个村口。此时我才知道,母亲是为了让一个叫美唤的女孩复学”“没过多久,母亲接到了一纸调令,那是一所更偏远的山区小学”分析概括:本文记叙了母亲作为一名偏僻地区的小学老师是学校里的全能教师、母亲去辍学同学的家里找学生复学、母亲多次谢绝组织上安排的转行的事迹,表现了母亲热爱、扎根乡村教育事业,任劳任怨,关爱学生的精神和品质。
故答案为: 本文记叙了母亲作为一名偏僻地区的小学老师是学校里的全能教师、母亲去辍学同学的家里找学生复学、母亲多次谢绝组织上安排的转行的事迹,表现了母亲热爱、扎根乡村教育事业,任劳任怨,关爱学生的精神和品质。
15. 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堂析。4.根据“这个出了名的问题班,四年换了五任班主任,最近一任仅仅来了一个月,就说身体差,不适直做班主任的工作”分析第⑥自然段画线的句子反映了“我"在母亲接手这样一个“问题”班级感到不理解、恼火、窝囊。6.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属于景物描写。作者通过对“窗外浮动的白云”和“沙沙作响的树叶”进行描写,烘托出“我”烦躁的心情,表达出“我”对母亲的不满和埋怨之情。c.第⑩自然段画线部分中“仔细査看”“贴”“吮吸”“吸一会儿”“吐几口污水”这些词语是对母亲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狗咬伤后的着急和心疼。
故答案为:a.反映了“我”在母亲接手这样一个“问题”班级感到不理解、恼火、窝囊。
b.作者通过对“窗外浮动的白云”和“沙沙作响的树叶”进行描写,烘托出“我”烦躁的心情,表达出“我”对母亲的不满和埋怨之情。
c.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狗咬伤后的着急和心疼。
16. 考查段落的作用。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我一定能更多地读懂母亲”与开头“熟悉母亲的人都说,母亲是当地的一部活字典。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紧随母亲多年,并没真正读懂母亲”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是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愧疚、敬佩。
故答案为:结构上看:首尾呼应,是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愧疚、敬佩。
三、习作乐园(30分)
17.(2023·渝北)人生由无数个未经剪辑的片段组成,它们会为我们带来或悲或喜的感受,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人生的感悟,都是我们生命中难以忘却的记忆。请以“难忘的 ”为题,从自己小学六年的生活中挖掘值得写的人和事,把他记录下来,放在你成长纪念册的最后一页。
要求:①补充题目,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记叙文。②能选择合适的内容,把内容写具体;能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难忘的那句话
在我书桌前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它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记得有一次,我在舞蹈室排练,因为太久没练的原因,我感觉全身的骨头都变硬了,像木头人一样,连弯腰、抬腿等舞蹈基本功都做不了了。这时,老师叫我们抬腿,我非常害怕疼,不敢硬抬,舞蹈老师看见我没抬,走过来,硬是把我的腿往上抬,我疼得忍不住了,顿时,泪水在我的眼眶里直打。同学们看见了,偷偷地捂着嘴笑,老师也生气地走了。我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这次,却出了那么大的丑,回到家里,我扑到床上伤心地大哭。这时,我一抬头看到了墙壁上的那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擦干泪水,下定决心:要把舞蹈的基本功练好,让老师和同学都对我另眼相看。从此,无论中午还是晚上,只要有剩余的时间,我都拼命地练习。虽然腿很疼,但我还是坚持住了。就这样苦练了一个多星期、我终于把舞蹈的基本功都练好了。再一次去舞蹈室时,我把舞蹈基本功都轻松演练了一篇,老师和同学们看后,都啧啧称赞道:“哇!进步这么快!"“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自信地回答道。
还有一次,我正在做数学题,忽然,我被一道难题难住了,经过苦思冥想,我还是无头绪。这时,我有一个念头:何必去想呢,反正这些是家庭作业,老师会评讲的。于是,我就盖上书本,准备去玩。当我抬起头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顿时映入眼帘。于是,我重新翻开书本,思考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把那道难题想出来了。这幅字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半命题的叙事作文。要求“难忘的 ”为题, 写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想想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值得留念和分享的, 人生由无数个未经剪辑的片段组成,它们会为我们带来或悲或喜的感受,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人生的感悟,都是我们生命中难以忘却的记忆。 ……在筛选好作文素材后,先确定题目,再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这篇文章构思巧妙,围绕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写了自己在学习当中是如何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文章中心明确,层次清楚,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1 / 1重庆市渝北区2024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45分)
1.(2023·渝北)读拼音,根据语境写词语。
shí guāng流转,bō nòng心弦,我们不再是那个yòu zhì的、总是yī wēi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小宝宝了。我们在学校认真学习,阅读shū jí,获得心灵的成长;我们在舞台rè qíng歌唱,zhàn fàng风采,感受生活的làng màn。六年的小学生活,值得我们每一个人zhēn cáng,阳光不燥,wēi fēng正好,我们终会奔赴下一个山海,抵达理想的远方。
2.(2023·渝北)下面词语读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徘徊(huái) 宽慰 倾覆 死得其所
B.挪(nuó)移 惊惶 防御 司空见贯
C.间(jiān)断 寂寞 严峻 不可思意
D.瘦削(xuē) 沸腾 通霄 万象更新
3.(2023·渝北)下面词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终日不成章 断章取义 B.虽与之俱学 声泪俱下
C.通国之善弈者也 博学多通 D.孰为汝多知乎 见微知著
4.(2023·渝北)下列不能准确表达人物内心感受的一个句子是(  )
A.“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这个句子表达了“我”知道不可能出去之后的失望、难过。
B.“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怅然若失的情感。
C.“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这个句子表达了“我”有些厌烦母亲一直不带“我”出门。
D.“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这个句子表达了“我”盼着妈妈早点洗完衣服,带“我”出去玩的心情。
5.(2023·渝北)下列句子中的俗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待父母我们要及时尽孝,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发生。
B.老师时常教导我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中肯的劝告或批评,就如同苦口的良药,虽然听起来难受,实际上对自己的行为大有裨益。
C.在人际交往中,不要急于判断他人。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善恶好歹。这也是大家常说的“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D.“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胜过读许多年的书。
6.(2023·渝北)小张同学整理了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收获,内容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写文章时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
B.成长纪念册可以用“编年体”或“栏目式”来整理,最好能体现自己的独特个性与创意。
C.边读边思考,用旁批或笔记及时记录读书心得,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D.《汤姆 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英国的丹尼尔 笛福。
7.(2023·渝北)判断正误,正确的填[√],错误的填[×]。
(1)赵孟頫是明代著名书法家,他的楷书代表作是《三门记》。
(2)《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3)“萧萧暮雨子规啼”中的“子规”指的是杜鹃鸟。
(4)辩论时,只需要思考自己的观点,不需要听出别人讲话中的矛盾或漏洞。
(5)“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这个句子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6)《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因为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习俗,所以要详写。
8.(2023·渝北)根据积累填空。
(1)妈妈勉励我在生活中要做到“苟日新,   ,   。”老师鼓励我们在学习上要做到“青,取之于蓝,   。”
(2)正月初一那天早晨,人们通常喜欢吃年糕:寓意“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   。”
(3)诗人常借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于谦以石灰作比,通过“   ,   。”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品性。
9.(2023·渝北)根据语境,完成句段练习。
我们马上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六年的小学时光,校园的一草一木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令人怀念的依然是我们的校园生活。
(1)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请你仿照例句,分别写几句话。
例子: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对我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
六一儿童节的早上,我来到了操场。    
拔河比赛,我们班输了。
(2) 就要告别校园了,我们要举办毕业联欢会。办好联欢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节目统筹、会场布置、道具准备、主持与串词撰写、秩序维护、场地清洁、活动报道等,你想承担哪一项任务呢?结合具体职责说清楚自荐理由。
我选择    这个任务,我的自荐理由是:
(3) 毕业联欢会上,请给你的好朋友写下一段毕业赠言(不出现真实姓名):
(4)联欢会结束时,我们心中无限感慨:六年的小学生活转瞬即逝,我不禁像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那样扪心自问:“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回想六年的成长历程,我明白了要珍惜时间,就如《长歌行》所说:“少壮不努力,   !”也懂得了要多多储备知识的重要性,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   ”,当面对困难时,我们一定要牢记“千磨万击还坚劲,   。”
二、阅读欣赏(25分)
(2023·渝北)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下面是对100名六年级学生阅读名著情况的调查表,请按提示完成调查分析。
    《三国演义》 《西游记》 《鲁滨逊漂流记》 《汤姆 索亚历险记》
阅读途径 读原著 20 25 68 42
看影视作品 85 99 21 12
阅读目的 提高文学素养 26%
应付考试 61%
娱乐 13%
阅读方法 了解故事梗概 30%
看目录,对感兴趣的内容大致阅读 56%
摘抄精彩句段,边读边批注 14%
10. 分析上面的调查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至少写两条)
11. 针对上面的调查表所反映的问题,请对小学生阅读名著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12. 以上四本名著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023·渝北)课外阅读。
阅读母亲
①熟悉母亲的人都说,母亲是当地的一部活字典。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紧随母亲多年,并没真正读懂母亲。
②半个多世纪前,我十岁那年,追随母亲到了她任教的学校。
③母亲是一名小学老师,在一座寺庙改建的小学里,母亲待了好多年。
④她教语文、算术、音乐、体育、地理、自然。有女教师请产假,有班主任借调出去,便由母亲顶替上课,似乎是学校里的全能教师。
⑤我当时是外校转来的插班生,被安排在一个特殊的班上,这个班大半是女生,经常有人迟到和旷课,退学也时常发生。在我们那地方,女孩子能识几个字就可以了,找猪草、洗衣服、担水、烧柴这些活,才是她们生活的重心。我心里有些窝火。从老家来投奔母亲,为的就是借母亲的光,受个优质的教育,在我上学这件事上,母亲肯定没有尽到责任。
⑥那天上午,见母亲拿着课本走进教室,我忐忑不安。这个出了名的问题班,四年换了五任班主任,最近一任仅仅来了一个月,就说身体差,不适宜做班主任的工作。难道就该母亲来吗?母亲真是窝囊到了极点!
⑦母亲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进去。窗外白云浮动,微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下课后,我飞快地奔出教室,母亲抄近路追上了我,她喘着粗气,轻轻帮我拍掉身上的灰尘,递给我一个布袋说:“今晚有事儿不回去吃饭了,对付一顿,你来跟妈妈做个伴儿。”我没说话,也没起身,心里还堵着无名火。此时此刻,我恨透了母亲。
⑧母亲带着我朝山路走去,走啊走,直到太阳西下,我们才来到一个村口。此时我才知道,母亲是为了让一个叫美唤的女孩复学。美唤那天很晚才回来,背上是一大篮猪草,见了母亲,连忙放下背篮给母亲行礼。母亲跟美唤说了很多话,直到月上树梢,母亲才起身要走。
⑨美唤站在门口目送我们出村。前方卧着一条黑狗,美唤远远地说:“这狗仔乖巧,不咬人的。”我心里踏实了,放心地紧跟着母亲往前走。可突然,一条黑影蹿到我身后,我的大腿被狠狠地撕了一下。母亲声嘶力竭地呵斥狗仔,黑狗才夹着尾巴跑了。
⑩母亲仔细查看了我的伤口,用嘴贴在伤口上,吮吸着血污,一口,两口,吸一会儿,就往地上吐几口污水。我从没见过母亲流泪,那晚一滴湿热的液体掉落在我脸上,也许根本就不是泪水。借着月光,我偷偷看了看母亲的眼睛,依然那么平静。我真的弄不懂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没过多久,母亲接到了一纸调令,那是一所更偏远的山区小学。再后来,母亲的工作调动了,虽然条件越来越好,却都是在学校里打转,直到退休。
我去参加母亲的退休座谈会,在会上,我亲耳听到领导说,组织上曾多次安排母亲转行,都被母亲谢绝了。听到这话,我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我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我一定能更多地读懂母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3.请阅读短文,把故事情节和“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填写在下面的导图里。
1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5.读画线部分,完成下面的练习。
a.读第⑥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写下来。
b.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要描写“窗外的白云和树叶”?
c.第⑩自然段画线部分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情感?请写下来。
16.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和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你写下来。
三、习作乐园(30分)
17.(2023·渝北)人生由无数个未经剪辑的片段组成,它们会为我们带来或悲或喜的感受,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人生的感悟,都是我们生命中难以忘却的记忆。请以“难忘的 ”为题,从自己小学六年的生活中挖掘值得写的人和事,把他记录下来,放在你成长纪念册的最后一页。
要求:①补充题目,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记叙文。②能选择合适的内容,把内容写具体;能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时光;拨弄;幼稚;依偎;书籍;热情;绽放;浪漫;珍藏;微风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拨弄”的“拨”不要写成形近字“拔”,“依偎”的“ 偎”右边不要多一撇,“书籍”的“ 籍”不要写成形近字“藉”,“浪漫”的“ 漫”不要写成形近字“慢”。书写时还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 时光;拨弄;幼稚;依偎;书籍;热情;绽放;浪漫;珍藏;微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A
【知识点】字音;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正确。
B:“ 司空见贯 ”中的““贯”应该是“惯”,所以错误。
C:“ 间断 ”中的“间”不读“jiān”,应读作“jiàn”,“ 不可思意 ”中的“意”应该是“议”,所以错误。
D:“ 通霄 ”中的“霄”应该是“宵”,所以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字形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要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词组中的不同读音。平时要多读、多练。
3.【答案】B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考查了多义字、字词解释。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
A. 终日不成章 :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章,花纹。 断章取义 :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 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章,文章。
B.虽与之俱学: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俱:全,一起。声泪俱下: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形容极为悲痛。俱:全,一起。
C.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通:全。博学多通:知识渊博,学问精通。通:通晓。
D.孰为汝多知乎:是谁说你智慧多呢?知:通“智”,聪明、智慧。见微知著: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知:知道。
结合释义可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建议从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入手,让学生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培养能正确选择词义的能力。也可结合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逐步提高对一词多义的认识。
4.【答案】C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ABD正确。C.错误。“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这个句子表达了“我”焦急又兴奋地等待母亲一直带“我”出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5.【答案】C
【知识点】惯用语、俗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谚语俗语惯用语,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 A、B、D正确。C.有误,“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指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能听懂林中鸟的叫声。比喻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可以了解事物的特性。用在C项的语境中不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6.【答案】D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实践作业和阅读策略方法,需要在综合掌握的基础上作答。 A、B、C正确。D选项有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的马克·吐温,而不是英国的丹尼尔·笛福。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鲁滨逊漂流记》。
故答案为:D。
【点评】阅读策略和方法答题技巧:1、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2、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二次阅读与题目有关的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3、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7.【答案】(1)错误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6)正确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结构、作家作品、辩论讨论、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需要综合积累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1)有误。首先,了解赵孟頫的基本信息,他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而不是明代。其次,《三门记》确实是赵孟頫的书法代表作之一,但他是元代人,不是明代。因此,该题的错误在于将赵孟頫的时代搞错了。
(2)正确,首先,理解《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它是一首表达中秋之夜思念亲人的诗。其次,“不知秋思落谁家”这句诗的意思是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会落在谁的家里,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因此,该题的表述是正确的。
(3)正确,首先,了解诗句中的“子规”是指哪种鸟类。其次,确认“子规”在古诗中通常指代的是杜鹃鸟。因此,该题的表述是正确的。
(4)有误。首先,理解辩论的基本原则和技巧,辩论时不仅要准备自己的观点,还要善于倾听对方的观点,找出其中的矛盾或漏洞进行反驳。其次,认为只需要关注自己的观点而忽视对方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因此,该题的表述是错误的。
(5)正确,首先,理解句子的内容,这句话描述了春节前的忙碌状态。其次,识别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眨眼就到了”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因此,该题的表述是正确的。
(6)正确,首先,了解《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它确实重点描述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的春节习俗。其次,理解文章详写这些日子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日子最能体现北京春节的独特习俗。因此,该题的表述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 错误 ;(2) 正确 ;(3) 正确 ;(4) 错误 ;(5) 正确 (6) 正确 。
【点评】诗歌情感主旨需要结合背景,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指诗歌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作者的人生经历。
8.【答案】(1)日日新;又日新;而青于蓝
(2)年年高升;年年有余
(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知识点】格言、名言;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言警句、节日风俗,需要综合积累的基础上作答。
(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做到新的境界,就应该天天追求新的境界,不断进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色更青。比喻学生可以超过老师,后人可以超过前人。
(2)年糕的“糕”与“高”同音,象征着步步高升、生活越来越好。“鱼”与“余”同音,表示富足和盈余,希望新的一年里生活富足,不缺衣少食。
(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诗出自于谦的《石灰吟》,通过石灰的炼制过程,表达了作者即使经历磨难也不改初心、坚守清白和正直的品格。
故答案为:(1)日日新;又日新;而青于蓝;(2)年年高升;年年有余;(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9.【答案】(1)操场上国旗分外的漂亮,跑道边上的柳树迎风摆动像在对我打招呼,一切都沉浸在喜悦中。
(2)会场布置
(3)小娜:
六月的阳光是那么火热,六月的奋斗是那么激情;六月的分别就在眼前,六月的祝福连绵不绝。曾经六年共度的美好时间,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愿你前途光明,我们友谊长存!
小丽
(4)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老大徒伤悲;事非经过不知难;任尔东西南北风。
【知识点】仿写;推荐介绍
【解析】【分析】(1)考查仿写句子。结合例句和平时积累可解答。如: 操场上国旗分外的漂亮,跑道边上的柳树迎风摆动像在对我打招呼,一切都沉浸在喜悦中。
(2)考查推荐介绍。根据自身优势作答即可。如: 我选择 会场布置这个任务,我的自荐理由是:我的整体布局理念比较好,能注意场地的细节处理。
(3)本题考查写赠言祝福语。 结合生活实际可解答。如:
小娜:
六月的阳光是那么火热,六月的奋斗是那么激情;六月的分别就在眼前,六月的祝福连绵不绝。曾经六年共度的美好时间,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愿你前途光明,我们友谊长存!
(4)考查课文内容和诗句积累。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出自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结合上句“ 少壮不努力 ”,可知下句“ 老大徒伤悲 ”,出自汉乐府《长歌行》;结合上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 ”,可知下句“ 事非经过不知难 ” ;结合上句“ 千磨万击还坚劲 ”,可知下句“ 任尔东西南北风 ”,出自郑燮《竹石》。
故答案为:(1) 操场上国旗分外的漂亮,跑道边上的柳树迎风摆动像在对我打招呼,一切都沉浸在喜悦中。 (2) 会场布置;(3)
小娜:
六月的阳光是那么火热,六月的奋斗是那么激情;六月的分别就在眼前,六月的祝福连绵不绝。曾经六年共度的美好时间,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愿你前途光明,我们友谊长存!
(4)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老大徒伤悲; 事非经过不知难;任尔东西南北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答案】10.该校六年级学生更喜欢读的是外国文学名著。对于外国文学名著,更偏爱读历险类的书籍。
11.①学校多购置书籍,多开放阅览室;②每周至少安排两节阅读课;③减少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阅读。
12.我喜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因为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
【知识点】图文信息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认真阅读原文,在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主题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作答即可。
10. 考查表格内容的理解。从读四部名著的人数来看,就读书这种阅读方式,该校六年级学生更喜欢读的是外国文学名著。对于外国文学名著,从《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两部作品,可知六年级学生更偏爱读历险类的书籍。
故答案为: 该校六年级学生更喜欢读的是外国文学名著。对于外国文学名著,更偏爱读历险类的书籍。
11.考查开放探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读书,写出三种合理化建议。如: ①学校多购置书籍,多开放阅览室;②每周至少安排两节阅读课;③减少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阅读。
故答案为: ①学校多购置书籍,多开放阅览室;②每周至少安排两节阅读课;③减少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阅读。
12. 考查开放探究。结合实际写出即可。如:我喜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因为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
故答案为: 我喜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因为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
【答案】13.“我”从老家追随母亲到了她任教的学校;没有受到母亲的照顾;陪母亲去找辍学的女孩被狗咬;我感到窝火;我读不懂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读懂了母亲。
14.本文记叙了母亲作为一名偏僻地区的小学老师是学校里的全能教师、母亲去辍学同学的家里找学生复学、母亲多次谢绝组织上安排的转行的事迹,表现了母亲热爱、扎根乡村教育事业,任劳任怨,关爱学生的精神和品质。
15.a.反映了“我”在母亲接手这样一个“问题”班级感到不理解、恼火、窝囊。
b.作者通过对“窗外浮动的白云”和“沙沙作响的树叶”进行描写,烘托出“我”烦躁的心情,表达出“我”对母亲的不满和埋怨之情。
c.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狗咬伤后的着急和心疼。
16.结构上看:首尾呼应,是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愧疚、敬佩。
【知识点】写人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认真阅读原文,在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主题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作答即可。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3. 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信息的提取和概括。根据“半个多世纪前,我十岁那年,追随母亲到了她任教的学校”“从老家来投奔母亲,为的就是借母亲的光”分析概括“我”从老家追随母亲到了她任教的学校,想要借母亲的光。根据“有女教师请产假,有班主任借调出去,便由母亲顶替上课,似乎是学校里的全能教师”“我心里有些窝火”“难道就该母亲来吗 母亲真是窝襄到了极点”“我恨透了母亲"分析概括:没有受到母亲的照顾,我感到窝火。根据“母亲带着我朝山路走去,走啊走,直到太阳西下,我们才来到一个村口。此时我才知道,母亲是为了让一个叫美唤的女孩复学”“一条黑影蹿到我身后,我的大腿被狠狠地撕了一下”“我从没见过母亲流泪,那晚一滴湿热的液体掉落在我脸上,也许根本就不是泪水。借着月光,我偷偷看了看母亲的眼睛,依然那么平静。我真的弄不懂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分析概括:陪母亲去找辍学的女孩被狗咬,我读不懂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根据“在会上,我亲耳听到领导说,组织上曾多次安排母亲转行,都被母亲谢绝了"“我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我一定能更多地读懂母亲”分析概括:母亲退休时“我”听到别人对母亲的评价,“我”读懂了母亲。
故答案为:“我”从老家追随母亲到了她任教的学校;没有受到母亲的照顾;陪母亲去找辍学的女孩被狗咬;我感到窝火;我读不懂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读懂了母亲。
14. 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根据“半个多世纪前,我十岁那年,追随母亲到了她任教的学校”“有女教师请产假,有班主任借调出去,便由母亲顶替上课,似乎是学校里的全能教师”“母亲带着我朝山路走去,走啊走,直到太阳西下,我们才来到一个村口。此时我才知道,母亲是为了让一个叫美唤的女孩复学”“没过多久,母亲接到了一纸调令,那是一所更偏远的山区小学”分析概括:本文记叙了母亲作为一名偏僻地区的小学老师是学校里的全能教师、母亲去辍学同学的家里找学生复学、母亲多次谢绝组织上安排的转行的事迹,表现了母亲热爱、扎根乡村教育事业,任劳任怨,关爱学生的精神和品质。
故答案为: 本文记叙了母亲作为一名偏僻地区的小学老师是学校里的全能教师、母亲去辍学同学的家里找学生复学、母亲多次谢绝组织上安排的转行的事迹,表现了母亲热爱、扎根乡村教育事业,任劳任怨,关爱学生的精神和品质。
15. 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堂析。4.根据“这个出了名的问题班,四年换了五任班主任,最近一任仅仅来了一个月,就说身体差,不适直做班主任的工作”分析第⑥自然段画线的句子反映了“我"在母亲接手这样一个“问题”班级感到不理解、恼火、窝囊。6.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属于景物描写。作者通过对“窗外浮动的白云”和“沙沙作响的树叶”进行描写,烘托出“我”烦躁的心情,表达出“我”对母亲的不满和埋怨之情。c.第⑩自然段画线部分中“仔细査看”“贴”“吮吸”“吸一会儿”“吐几口污水”这些词语是对母亲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狗咬伤后的着急和心疼。
故答案为:a.反映了“我”在母亲接手这样一个“问题”班级感到不理解、恼火、窝囊。
b.作者通过对“窗外浮动的白云”和“沙沙作响的树叶”进行描写,烘托出“我”烦躁的心情,表达出“我”对母亲的不满和埋怨之情。
c.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狗咬伤后的着急和心疼。
16. 考查段落的作用。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我一定能更多地读懂母亲”与开头“熟悉母亲的人都说,母亲是当地的一部活字典。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紧随母亲多年,并没真正读懂母亲”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是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愧疚、敬佩。
故答案为:结构上看:首尾呼应,是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愧疚、敬佩。
17.【答案】难忘的那句话
在我书桌前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它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记得有一次,我在舞蹈室排练,因为太久没练的原因,我感觉全身的骨头都变硬了,像木头人一样,连弯腰、抬腿等舞蹈基本功都做不了了。这时,老师叫我们抬腿,我非常害怕疼,不敢硬抬,舞蹈老师看见我没抬,走过来,硬是把我的腿往上抬,我疼得忍不住了,顿时,泪水在我的眼眶里直打。同学们看见了,偷偷地捂着嘴笑,老师也生气地走了。我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这次,却出了那么大的丑,回到家里,我扑到床上伤心地大哭。这时,我一抬头看到了墙壁上的那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擦干泪水,下定决心:要把舞蹈的基本功练好,让老师和同学都对我另眼相看。从此,无论中午还是晚上,只要有剩余的时间,我都拼命地练习。虽然腿很疼,但我还是坚持住了。就这样苦练了一个多星期、我终于把舞蹈的基本功都练好了。再一次去舞蹈室时,我把舞蹈基本功都轻松演练了一篇,老师和同学们看后,都啧啧称赞道:“哇!进步这么快!"“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自信地回答道。
还有一次,我正在做数学题,忽然,我被一道难题难住了,经过苦思冥想,我还是无头绪。这时,我有一个念头:何必去想呢,反正这些是家庭作业,老师会评讲的。于是,我就盖上书本,准备去玩。当我抬起头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顿时映入眼帘。于是,我重新翻开书本,思考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把那道难题想出来了。这幅字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半命题的叙事作文。要求“难忘的 ”为题, 写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想想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值得留念和分享的, 人生由无数个未经剪辑的片段组成,它们会为我们带来或悲或喜的感受,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人生的感悟,都是我们生命中难以忘却的记忆。 ……在筛选好作文素材后,先确定题目,再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这篇文章构思巧妙,围绕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写了自己在学习当中是如何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文章中心明确,层次清楚,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