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因经常用泼辣犀利的语言向社会上的一些“病态”和陋习开炮,被誉为“当代鲁迅”。
当代还需要这种“鲁迅精神”?
国际化形式加快,西风东渐,崇洋媚外,“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论调。
新的
启示?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且介亭杂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为我们留下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一、作者简介
代表作:
1、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
2、散文集:《朝花夕拾》
3、散文诗集:《野草》
4、杂文集:《坟》、《二心集》、
《且介亭杂文》等16部。
5、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
《死魂灵》、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议论文按照论证方式分为立论与驳论,本文属于什么呢?
某一事件、问题,通过反驳错误或反动的观点,从而确立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的议论文。
(方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理清写作思路
请找出文中相应段落
树靶子
打靶子
立观点
摆敌论
论点
驳敌论
论证
证明自己
观点
(1-2)
作总结
(3-5)
(6-8)
(9)
失掉他信了
发展自欺力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树靶子
打靶子
立观点
结论
1.课文第l、2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 什么谬论论据 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据:
信地、信物、新国联,求神拜佛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是信“地信“物”
信“国联”
是“自欺”
(驳论证)
≠
自信力
失掉的是“他信力”
用论敌的论据来反驳论敌的论点,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请简要说明作者是如何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敌论的?
发展“自欺力”
不能证明失掉自信力
直接反驳
品析6~8自然段
1、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提出此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3、这部分属于什么反驳方式?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间接反驳
从古至今我们都有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
间接反驳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
古
今
脊 梁(比喻)
(6—8)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举例
论证思路:作者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接着用举例论证,热情歌颂富有自信力的“中国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观点。
文中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第二课时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3个事实,表示对方论据的肯定,为下文提示对方论据缺乏必然联系做出铺垫。
1.试从文中找一找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
一、领略讽刺力量
2、揣摩第一段话,副词“总”“只”“一味”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总”——写出国民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洋洋自得的一贯心理,刻画了其夜郎自大的丑态。
“只”——含有“唯一”的意思,写出国民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体现了国民党深陷于祈求鬼神而不能自拔,放弃自立自强的状态。
这些副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
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九一八事变,日寇加剧侵略国土,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 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HuiZhou NO.8 high school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力:求神拜佛,欺骗自己讽刺国民党政府麻醉人民的罪行。
作者运用“仿拟”修辞格,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
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富有辛辣讽刺意味。
4.这一类人们,就是现在又何尝少呢?他们有自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用以指一部人则可,倘若加以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态度鲜明,对对方以偏概全的激愤之情。
二、感知爱憎之情
1.文章那一段话对民族的脊梁充满了崇敬和赞扬,充满了鼓舞力量?
2.中国的脊梁指的是哪些人?
3.如何理解“中国脊梁”,在当时意义?
4.作者是如何评价中国人的?(从修辞角度出发)
1.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包公等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等人
(1)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使中国挺立起来, 他们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2)当时国民党到外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3.你怎么理解“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比喻,“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
以上划横线的词语,指的是哪些人呢?
“脂粉”喻美化、伪装;“筋骨和脊梁”喻气节、操守、品格;“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这句话含义丰富,说明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观察,以辨是非。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恰与文章开头的“公开的文字”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1、“脂粉”的意思是什么?
2 、“筋骨和脊梁”比喻什么?
3、“状元宰相”指什么?
4 、“地底下”指什么?
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美化伪装,欺骗宣传。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
指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4.如何理解文中的“脂粉” “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辨析文中“中国人”的含义
(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指所有的中国人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指广大人民
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三、体味文字深意
说话训练—自信心、自豪感
那么,在当代,这一类人又包括哪些人呢
答:
他们是 科学家 ,如华罗庚、李四光、邓稼先、袁隆平,他们在 。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每一章都充满着正义与邪恶,谎言与真实、光荣与耻辱,然而,中华民族始终未被斗倒压垮,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其中便是相信自己。用坚不可摧的自信迎接时代的挑战吧!为使我们的国家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努力奋斗!
课堂小结
①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②读书不如经商
③打麻将益智
辩一辩:
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
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圆规,被我丢了一个小零件,就永远画不出一个完美的圆。
一个钟表少了一个齿轮,就永远无法正常运行。
其实,我们的人生不正如一把圆规一个钟表吗?
老子曾经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一个平凡的应聘者,拾起了门口的一张小纸片,于是被公司录用。这位应聘者不正是注重了细节,才走向了成功吗?
不管是平凡人,还是伟人,他们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
立论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赫尔岑年轻时,在一次宴会上被轻佻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便用双手捂住耳朵。主人跟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的乐曲。”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一定是高尚的吗?”主人听了很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流行?”赫尔岑反驳道:“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说罢,头也不回地走了。
驳论
民族魂
“唯有民族精神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