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件1份+表格版教案1份)

文档属性

名称 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件1份+表格版教案1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8-03 21:47:5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名称 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课时) 课堂类型: 新课 □复习课 □习题课 □实验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
学习者 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6)班的学生,本班学生基础较好,对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因此对于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能较好理解,本节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一些新的生物学专业术语比如生态足迹,课后布置学生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
教学目标 分析生态足迹,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认同应处理好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认同应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具体建议或行动计划。
教学重点 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落实教学重点的方法: 板书、多媒体图片、视频
教学难点 分析生态足迹; 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 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 板书+多媒体图片视频、分组完成实践活动
教学资源 选择 教师用书、教材、题单、天天练 技术手段的使用: 电子白板、板书、多媒体
课时: 1课时
核心问题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这对人类的生存以及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影响? 怎样从我做起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情境 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教师呈现资料:某同学假期来到几乎没有工矿企业的青海省茶卡盐湖,这里被称为“天空之镜”,湖水清澈、大气透明。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大城市时常发生雾霾,他认为,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次年,他到了几个海滨城市旅游,发现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他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似乎并不矛盾。 讨论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不是,人类活动可能破坏环境,也可能改善。 讨论2.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坏境?——边发展,边保护,边治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几方面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 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有何关联?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生态足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生态足迹的概念指的是? 步行和开车、吃蔬菜和吃牛肉相比谁占有的生态足迹更大? 你觉得怎么解决人口日益增长和生态足迹的问题? 教师点评:1、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牛所处的营养级比蔬菜高,牛生存所需的资源占有一定的草地面积,吸收牛生命活动产生的CO2也占有一定的森林、草地或农业面积,所以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多媒体呈现教材思考讨论部分材料,学生思考并回答。 【资料1】 18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人口增长情况,以及未来几十年的预测情况如下图。 讨论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资料2】有研究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数据可采集的第一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增长了约2倍,而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总量只提高了30%(下图)。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 【资料3】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只有大约0.028%,而2016年,这一数值已经超过0.04%。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等。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讨论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超载状态。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 讨论3: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保护耕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 【资料4】2010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2全球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值的85%,却是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倍多。而且,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全球人均水平,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球人均值的1/3;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球人均值的1/4,等等。 讨论4: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请与同学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从整体上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师呈现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图解,帮助学生理解以上内容。 【习题检测】 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分析,进一步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该图从多方面总结了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两者的关系。 即时评价。
问题情境 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形成原因是什么? 播放视频——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十大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学生思考并回答: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 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与我们的生活习惯之间有哪些关联? 第2、3问题,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讨论,教师总结并点评。 教师结合以下问题深入学习。 1、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的原因: (1)一些环境污染具有跨国、跨地区的流动性 (2)当代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其影响的范围是全球性,它们产生的后果也是全球性的 (3)当代许多环境问题涉及高空、海洋甚至外层空间,其影响的空间尺度已远超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初期出现的一般环境问题,具有大尺度、全球性的特点 2、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理念。揭示了生态系统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客观规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才能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进而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生态意识。
问题情境 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思维训练:偷换概念 几年前,某地建起一家金属冶炼厂,此后,工厂周边的水稻产量明显下降。农民认为冶炼厂排放的废气导致了农作物减产。环境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冶炼厂周围的大气透明度明显下降。 冶炼厂方面认为,水稻产量下降的责任不在他们,因为他们排放的废气是经过处理的,检验报告显示,这些废气不会毒害人体,更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排放的废气对水稻有毒害作用。 思考: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反驳冶炼厂方面的观点。——使农作物减产不一定要“毒害”农作物,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也可引起农作物减产;不毒害“人体”的废气不一定也不危害水稻。 培养学生概念分析的思维能力。
小结
作业布置 导学案、教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成功与精彩: 学生兴趣度较大,重点落实较好。 归因分析: 本节内容本身难度不大,和学生的社会联系较多,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视频等直观的教学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
缺憾与不足: 实践活动没有落实。 改进计划: 因为疫情网课无法落实; 教学进度较赶,如果课时允许可以将该任务转化成资料搜集的形式分配下去。
板书设计:(共25张PPT)
单元学习目标
大概念
重要概念
次位概念
生物与环境
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第1课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单元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01
关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02
某同学假期来到几乎没有工矿企业的青海省茶卡盐湖,这里被称为“天空之镜”,湖水清澈、大气透明。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大城市时常发生雾霾,他认为,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次年,他到了几个海滨城市旅游,发现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他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似乎并不矛盾。
讨论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讨论2.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坏境?
不是,人类活动可能破坏环境,也可能改善环境,如乱砍滥伐、乱捕滥杀、填湖造地、生物入侵等;有些人类活动会改善生态环境,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边发展,边保护,边治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茶卡盐湖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概念: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换算:
一个人粮食消费量
生产粮食所用耕地面积
可转换为
一个人排出的CO2
吸收CO2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可转换为
1
生态足迹概念及换算
2
内容
碳足迹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的森林面积。
建设用地
表示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渔业用地
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
林地
表示生产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草地
表示生产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耕地
表示种植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3
特点
(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___,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___;
(2)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__________。


因此,为了减小生态压力,应减小生态足迹的值。
可能不同
例如:步行与开车出行 吃牛肉与食用蔬菜
(牛所处的营养级比蔬菜高,牛生存所需的资源占有一定的草地面积,吸收牛生命活动产生的CO2也占有一定的森林、草地或农业面积,所以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资料1】 18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人口增长情况,以及未来几十年的预测情况如下图。
讨论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资料2】有研究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数据可采集的第一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增长了约2倍,而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总量只提高了30%(下图)。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
0
1961
1967
1974
1981
1987
1994
2001
2007
2014
年份
5
20
15
10
25
总量/10亿全球公顷
讨论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超载状态。
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
【资料3】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只有大约0.028%,而2016年,这一数值已经超过0.04%。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等。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0
1961
1967
1974
1981
1987
1994
2001
2007
2014
年份
5
20
15
10
25
总量/10亿全球公顷
【资料3】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只有大约0.028%,而2016年,这一数值已经超过0.04%。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等。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讨论3: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保护耕地;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开发新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
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
【资料2】有研究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数据可采集的第一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增长了约2倍,而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总量只提高了30%(下图)。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
讨论4: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请与同学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
从整体上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资料4】2010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2全球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值的85%,却是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倍多。而且,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全球人均水平,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球人均值的1/3;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球人均值的1/4,等等。
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我们既要关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也要注意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问题,请在左右两栏之间画上适当的连线。
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劳动力不足
资源短缺
人口老龄化
交通拥挤
环境恶化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土地荒漠化
水资源短缺
生物多样性丧失
臭氧层破坏
环境污染
全球气候变化
总结: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及原因
生态问题 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 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
水资源短缺 人口多, 严重
臭氧层破坏 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制冷剂)
土壤荒漠化 植被的 ,土地退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生存的 被破坏
环境污染 包括 、 、 。
CO2
污染
氟氯烃、哈龙
破坏
环境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2. 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的原因
(1)一些环境污染具有跨国、跨地区的流动性
(2)当代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其影响的范围是全球性,它们产生的后果也是全球性的
(3)当代许多环境问题涉及高空、海洋甚至外层空间,其影响的空间尺度已远超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初期出现的一般环境问题,具有大尺度、全球性的特点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理念。揭示了生态系统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客观规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几年前,某地建起一家金属冶炼厂,此后,工厂周边的水稻产量明显下降。农民认为冶炼厂排放的废气导致了农作物减产。环境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冶炼厂周围的大气透明度明显下降。
冶炼厂方面认为,水稻产量下降的责任不在他们,因为他们排放的废气是经过处理的,检验报告显示,这些废气不会毒害人体,更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排放的废气对水稻有毒害作用。
使农作物减产不一定要“毒害”农作物,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也可引起农作物减产;不毒害“人体”的废气不一定也不危害水稻。
思维训练:
辨别“偷换概念”
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反驳冶炼厂方面的观点。
思考:
2.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发现,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正在逐年融化,使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 水土流失 B. 温室效应 C. 大气污染 D. 海洋污染
3. 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带来更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下列举措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
A. 进行垃圾分类
B. 大力植树造林
C. 工厂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
D. 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
B
D
练习与应用
亚洲象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 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据201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 西双版纳地区共有228-279头亚洲象,但它们分 布于5个互不连通的地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亚洲象的栖息地处于隔离状态,请你分析导致隔离的原因。
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亚洲象的息地处于隔离状态
(2)我国已经启动了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的调査规划和建设项目,请你谈谈这项措施的意义。
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可以打破亚洲象种群之间的隔离,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亚洲象的繁行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练习与应用
Thanks!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量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