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体裁
小 说
传统小说理论认为,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
小说写于1921年,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了10年,但军阀各霸一方,混战不止。各地军阀对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人民,深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日益衰败。
当时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的景象,以及家乡人、事的情况。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故乡》就艺术性地描绘了这一景象。
创作背景
层次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请根据线索梳理主要情节。
线索——“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1-5)
(6-77)
(78-88)
1.闰土
记忆里的闰土……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活泼健康
热情质朴
聪明能干
口齿伶俐
……
小英雄
如今的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欢喜和凄凉可以并存吗?
我为什么寒噤?厚障壁是什么?
如今的闰土……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苍老贫困
麻木迟钝
满含愁苦
沉闷老实
……
木偶人
背景补充: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及其势力范围的划分,给人民造成种种苦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皖、直、奉等各系军阀连年混战,酿成横征暴敛,农业凋敝,农民破产。
1911年辛亥革命,虽推翻了皇帝的专制政权,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兵(军阀混战)、匪(盗贼横行)、官(官僚统治)、绅(地主盘剥)相互勾结。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苦难之源。
闰土
少年
中年
对比
十一二岁 紫色圆脸 毡帽、银项圈 红活圆实的手 健康壮实
活泼刚健 动作利落 有智有勇
语言朴质生动 热情纯真
友好热情 纯真平等友谊
热爱生活 生活知识丰富
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脸色灰黄 皱纹深 极薄的棉衣 眼肿得通红 破毡帽 手粗笨开裂
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摇头
谦恭又含糊 迟钝麻木
恭恭敬敬 呼“我”老爷
悲哀痛苦 寄托神灵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2.杨二嫂
记忆里的“豆腐西施”……
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面貌姣好端庄文静
记忆里的“豆腐西施”……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尖酸刻薄
自私势利
贪婪泼悍
杨二嫂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呢?
可笑可气
可悲可怜
作者塑造自私庸俗、尖酸刻薄的小市民杨二嫂,他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点一:作者对杨二嫂是厌恶的。杨二嫂的变化,虽然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与贫困生活使得曾经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一个贪婪虚伪的人,但是与中年闰土相比,杨二嫂仅有的做人底线都也荡然无存了。作者对杨二嫂身上的劣根性是否定的。
作者塑造自私庸俗、尖酸刻薄的小市民杨二嫂,他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点二: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个被社会扭曲的人物形象时,是饱含同情的。尽管她有着种种恶习,但是她不也是在苦苦挣扎、勉强生存吗?她的巨变是时代造成的。作者同情杨二嫂的不幸遭遇,这也是从更广泛意义上反映了对受苦受难的广大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思考: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对比。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老实沉闷,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落后观念对人们精神不同类型的毒害与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创造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所以,作者在文中写了几个“故乡”?
曾经,故乡是……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色彩鲜艳
轻快愉悦
这次回来,我看到故乡……
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沉寂
荒凉
凄清
黯淡
鲁迅其他作品中的鲁镇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药》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祝福》
于是,我觉得……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高墙”是比喻。现实中的故乡与“我”所期望的故乡相差甚远。“我”与故乡的人们之间因为身份、地位、境遇差异而有了较大的隔膜。
“我”作为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感觉很孤独,所以我觉得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
于是,我觉得……
……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我”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的未来是渺茫的,正因为这些,所以“我”感到“悲哀”。
但将来,故乡一定会是……
但将来,故乡会是……
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和闰土由无拘无束的兄弟关系变成了“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的“老爷”与“奴才”的关系。而宏儿与水生的关系还是“一气”:希望新一代不再像老一代那样又彼此隔膜起来,不希望他们像老一代那样过着“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辛苦展转
辛苦麻木
辛苦恣睢
像“我”一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
像闰土那样在社会重压下社会贫困艰辛,精神萎靡麻木
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尖酸、贪婪、自私自利
新一代们不会……
我也会有迷茫和畏惧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闰土的愿望仅限于一家人拜托贫困,实现温饱,所以他的愿望是“切近”的。
“我”的愿望是创建一种“我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这需要更多的人去努力、去探索、去实践,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所以“我”的愿望是“茫远”的。
在反思中有一丝自嘲的意味。
但将来,故乡会是……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再现奇异海景,这其实是“我”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想象与憧憬。
有了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并为之奋斗,希望定会实现。
这个比喻,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也表明“我”意识到,要打破旧社会、创造新社会,仅靠个别的少数人也是不够的,需要许许多多人共同的努力。
“我”的变化?
“我”亦是串联全文、见证一切的线索人物。
小时候
地主家的少爷
天真、好奇、无忧无虑
长大后
知识分子
异地谋生 辗转奔波
“我”不等同于鲁迅,属于鲁迅塑造的众多新式知识分子形象中,比较贴近鲁迅的一个。
“我”一方面是启蒙者,是故乡的批判者;另一方面,我也有弱点,面对故乡,只看到一片死寂,看到普通人精神的麻木,但无法从这个社会内部找到变革的因素 ,从而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孤立的状态。
“我”也因此在精神上承受着这种孤立带来的巨大痛苦,时时产生失落、动摇、幻灭的情绪。小说对于启蒙者的这种困境,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但“我”并不是消沉的,而是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小结
故 乡
故乡之变:萧条景况 悲凉心情
人物之变
“我”的期望:打破隔膜 探求新路
闰土:小英雄 木偶人
杨二嫂:豆腐西施 圆规
“我”:急切回乡 失望
改造旧社会
创造新生活
本文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今昔,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疾苦,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