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新疆专用)3.1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课件(5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新疆专用)3.1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课件(5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05 10:2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 他虽是一个文人,却也血气方刚;他虽学识渊博,可以平稳地过着有丰厚薪水的生活,但他却选择了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他虽没有长寿的生命,但他生命的光辉却光照今天。可以肯定的是,他有着正直的品格、坚强的毅力、卓越的胆识和义无反顾的精神,以他为代表的中国人凝重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名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闻一多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臧克家闻一多闻一多(1899年-1946年)主要生平履历: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13岁);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23岁)。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24岁)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及部分大学的文学院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29岁)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38岁)。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46岁)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枪杀(47岁)。 云南大学的闻一多塑像清华大学校园内闻一多像青岛闻一多像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生平事迹:(1)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朱自清,闻、朱两位诗人兼学者,开始论学共事,并且成为挚友。除任清华教授外,闻一多还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艺专等校兼课,学术上也从唐诗的研究上溯到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重点开拓了《诗经》与《楚辞校朴》的研究领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2)(3) 1938年9月28日,日军飞机第一次空袭昆明,闻一多在空袭中头部受伤。为了安全,他一家于1940年底搬到北郊的大普吉镇,遂后又搬到陈家营。就是这时,华罗庚的住所被日机炸毁。闻一多听说后,立刻把华一家接到自己的房子同住。闻一多租住的是二楼正面和一侧屋。华罗庚一家来后,闻一多在正面最大的一间房子中间挂上一块布,一分为二。这样,闻家八口与华家六口便开始了朝夕相处的“隔帘而居”生活,不但闻与华成为忘年之交,连孩子们也成了好朋友。
后来,华罗庚还写了首诗记载这段共同的生活:
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
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4) 在昆明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当时华罗庚正从南京坐火车去上海,他在车上买了一份报纸,看到闻一多遇害的消息。他怀着无限的愤怒写下一首诗:
乌云低垂泊清波,
红烛光芒射斗牛。
宁沪道上闻噩耗,
魔掌竟敢杀一多。(5)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一篇演讲。会后闻一多先生在他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演讲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最后一次演讲》演说背景:最后一次演讲(节选)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枝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这成什么话?
……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 们的心怎样长的!其实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台湾学者陈永发(1944——,中华民国(台湾)历史学家)表示:“闻一多遭暗杀事件,是国共内战转折的重要关键。当时国民政府处理不当,被批为法西斯独裁,让红色政权赢得知识分子、学生支持,甚至连国际舆论、支持也开始转向”。闻一多被暗杀后,举世震惊,当时在庐山的蒋中正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下令唐纵彻查,暗杀事件很快就破案,李文山和汤时亮由宪兵司令部举行公开军法审讯,两人经审讯后被枪决。事实上是云南警备总司令霍揆彰安排了两名死囚充当凶手被枪决,真凶早已逍遥法外。陈永发表示,整个暗杀事件前后浮现出特务严重的问题,蒋中正已无法精准地掌控整个特务情报系统。 评论:闻一多 诗人
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闻一多死??? 水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写于1925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露了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闻一多闻一多(1899年-1946年),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臧克家(1905年-2004年), 诗人。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人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
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1905-2004),诗人。生于山东诸城。
被誉为“农民诗人”。他的代表作品有诗集《烙印》,诗歌《老马》《有的人》。臧克家zāng 王立群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将人在世间的成功因素总结为“四个‘行’”:
一是自己要行;
二是别人要说你行;
三是说你行的人自己本身也行;
四是身体行。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老马》是对这样一种生活态度的注释:当前的磨难就是你的对手,运尽气力去和它苦斗。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节选)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臧克家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80年2月写的一篇具有人物评传性质的叙事散文,原题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1衰微
2赫然
3迭起
4高标
5锲而不舍
6兀兀穷年
7沥尽心血(国家、民族等)极度衰落。 如家境~|国势~一次次兴起。迭,屡次。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沥: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样子。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穷苦的样子。穷年,一年到头。hè
dié
qiè



lì 学习的标准。8潜心贯注
9心会神凝
10迥乎不同
11一反既往

12慷慨淋漓

13气冲斗牛 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 完全不同于过去。一,完全;既往,从前,过去。很不一样。迥,差得远。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淋漓:畅快。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qián
níng
jiǒng

kāng
kǎi
lín lí
dǒu精神高度集中。 14弥高
15群蚁排衙
16炯炯目光更高。弥,更加。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mí


jiǒng
形容目光明亮的样子。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目不窥园:
诗兴不作:地壳 校补 赫然
函寄 漂白 衰微
卓越 深宵 钻探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警报迭起
潜心贯注  迥乎不同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   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 炯炯目光 沥尽心血读一读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过渡的?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每个方面都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主要事迹?
大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 本文脉络非常清楚,请分析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第一部分(1-7)记述前期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后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两部分 两部分之间用了7、8、9三个段落过渡
第7段承接上文小结,第8、9段开启下文。另外“仅是……还有……”“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些关联词语也使得这两部分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结构严谨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
(引用原文)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他如此做的目的是什么? (引用原文) 体现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细读第一部分,并思考: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
(引用原文)“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他如此做的目的是什么? (引用原文)体现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三本书闻一多是一个全心全意探索救国救民出路的伟大的爱国者。比喻这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有吹嘘、自诩的意思。
这部分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君子言行相顾,若言过其行,谓有言而行不副,君子所耻也。”《论语·宪问》。
说与做的三种境界:
“敏于事而慎于言”
“言行一致”
“言过其实” 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对于说和做的思想:1、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
目的是什么?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三件事目的:争取民主,献身民主事业细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思考:这部分的“说”有什么含义?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他“说”了就“做”。
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敢说敢做的爱国热忱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士”的忠君爱国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是士孜孜不倦的追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欧阳修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岳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中国传统文化中“士”的生死观:(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废寝忘食,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变化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前期:后期:变化:

共同点:
从学者到斗士始终心系祖国,
言行一致。你是一团火
——朱自清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文章标题为什么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
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思考:题目有总领全文的作用。赏析文中具体描写 文中如何描写闻一多“研究志趣正浓”的?用了哪些词语?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学者形象?
锲而不舍、目不窥园、兀兀穷年、群蚁排衙、漂白了的四壁、何妨一下楼……
一个珍惜时间、不懈进取、深夜刻苦攻读的形象跃然纸上。四字词语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诗兴不作 锲而不舍 群蚁排衙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不动不响
无声无闻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警报迭起
慷慨淋漓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运用四字短语
结构整齐,节奏感强
精炼含蓄,耐人寻味“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中,作者用“钻探”一词,非常形象,而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
又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洋溢着赞美之情。
“昂首挺胸,长须飘飘”,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
“饭,几乎忘了吃。”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 1、第1句“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第2句“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探究课后练习题二3、第3句“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4、第4句“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5、第5句“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