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练基础
1下图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部分叙述。这段话叙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 ( )
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
A.背景和人物 B.方式和影响
C.时间和目的 D.方式和人物
2(2023秋·淮安期中)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中一位外国记者写道:“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与该言论相关的是 ( )
A.丰岛偷袭清军运兵船 B.日军击沉“致远”舰
C.制造旅顺大屠杀 D.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历史解释引发下表所示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 ( )
时间 1894年 1900年
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 80家 933家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外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双方协议
D.清政府鼓励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4跨学科·语文(2023秋·厦门期末)爱国华侨谢缵泰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绘《时局图》并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诗中“裂似瓜”是指 ( )
A.各国在中国贸易机会均等
B.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5(2023 太原期中)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他们连战连胜,我国屡战屡败,日本占了台湾,俄国占了旅顺,英国占了威海卫,法国占了广州湾,德国占了胶州湾,把我们十八省都画在那各国的势力圈内,丝毫也不准我们自由。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局面,美国则推波助澜( )
A.积极争取在华设厂的权利
B.发动新一轮战争抢夺地盘
C.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
D.支持清政府反抗外来侵略
提能力
6史料实证(2023秋·中山期中)1895年,清朝使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李云: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 伊云:听彼鼓噪,我自有法。 李云:此话并非相吓,乃好意,直言相告。 伊云:我亦闻此事。 李云:台民戕(杀)官聚众,视为常事,他日不可怪我。 伊云:中国一将治台权让出,即日本政府之责。
A.台湾人民坚决反抗日本侵占台湾
B.清朝官员为虎作伥加速台湾沦陷
C.台湾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
D.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
7(2023秋·南平期中)《马关条约》签订6天后,俄国便联合法国和德国进行干涉,结果是日本于1895年5月4日决定放弃辽东半岛,但要中国以白银3 000万两将其“赎回”。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清朝外交策略显现巨大成效
B.列强在侵华利益上矛盾重重
C.日本对金钱的需求大于领土
D.日本侵华遭到正义上的干涉
8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激烈海战]1894年9月17日,致远舰管带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耻辱之约]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开设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铁路。
——《林则徐集》
[后续影响]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俄国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 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1)请写出这场海战的名称及致远舰的指挥者。(2分)
(2)材料中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直接相关 (1分)这一条约的签订有何影响 (2分)
(3)上表反映了甲午战后,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 (2分)
拓思维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甲午战前,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战后反思》
材料二 铁的事实告诉人们,海战决定胜败,海权就是主导权。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清朝政府海权观念淡薄,把海权问题矮化为“海防”问题。……买官卖官,训练荒废,纪律败坏,已是清朝军队中的普遍现象。“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之际,却为慈禧太后修建北海、中海、南海和颐和园。
材料三 那是多么黑暗屈辱的一页……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款,一再让步,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正所谓物极必反,惨烈的失败催生了民族觉醒,激起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民族精神。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民日报》
(1)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清政府的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2分)
(2)据材料二,概括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3分)
(3)据材料三,分析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2分)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练基础
1下图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部分叙述。这段话叙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 (C)
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
A.背景和人物 B.方式和影响
C.时间和目的 D.方式和人物
2(2023秋·淮安期中)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中一位外国记者写道:“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与该言论相关的是 (C)
A.丰岛偷袭清军运兵船 B.日军击沉“致远”舰
C.制造旅顺大屠杀 D.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历史解释引发下表所示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 (A)
时间 1894年 1900年
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 80家 933家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外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双方协议
D.清政府鼓励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4跨学科·语文(2023秋·厦门期末)爱国华侨谢缵泰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绘《时局图》并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诗中“裂似瓜”是指 (C)
A.各国在中国贸易机会均等
B.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5(2023 太原期中)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他们连战连胜,我国屡战屡败,日本占了台湾,俄国占了旅顺,英国占了威海卫,法国占了广州湾,德国占了胶州湾,把我们十八省都画在那各国的势力圈内,丝毫也不准我们自由。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局面,美国则推波助澜(C)
A.积极争取在华设厂的权利
B.发动新一轮战争抢夺地盘
C.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
D.支持清政府反抗外来侵略
提能力
6史料实证(2023秋·中山期中)1895年,清朝使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A)
李云: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 伊云:听彼鼓噪,我自有法。 李云:此话并非相吓,乃好意,直言相告。 伊云:我亦闻此事。 李云:台民戕(杀)官聚众,视为常事,他日不可怪我。 伊云:中国一将治台权让出,即日本政府之责。
A.台湾人民坚决反抗日本侵占台湾
B.清朝官员为虎作伥加速台湾沦陷
C.台湾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
D.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
7(2023秋·南平期中)《马关条约》签订6天后,俄国便联合法国和德国进行干涉,结果是日本于1895年5月4日决定放弃辽东半岛,但要中国以白银3 000万两将其“赎回”。这种现象反映了 (B)
A.清朝外交策略显现巨大成效
B.列强在侵华利益上矛盾重重
C.日本对金钱的需求大于领土
D.日本侵华遭到正义上的干涉
8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激烈海战]1894年9月17日,致远舰管带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耻辱之约]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开设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铁路。
——《林则徐集》
[后续影响]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俄国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 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1)请写出这场海战的名称及致远舰的指挥者。(2分)
答:名称:黄海海战;指挥者:邓世昌。
(2)材料中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直接相关 (1分)这一条约的签订有何影响 (2分)
答:条约:《马关条约》;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上表反映了甲午战后,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 (2分)
答:状况: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合理即可)
拓思维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甲午战前,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战后反思》
材料二 铁的事实告诉人们,海战决定胜败,海权就是主导权。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清朝政府海权观念淡薄,把海权问题矮化为“海防”问题。……买官卖官,训练荒废,纪律败坏,已是清朝军队中的普遍现象。“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之际,却为慈禧太后修建北海、中海、南海和颐和园。
材料三 那是多么黑暗屈辱的一页……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款,一再让步,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正所谓物极必反,惨烈的失败催生了民族觉醒,激起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民族精神。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民日报》
(1)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清政府的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2分)
答: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
(2)据材料二,概括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3分)
答:海权观念淡薄;军队买官卖官,训练荒废,纪律败坏;用军费大兴土木工程。
(3)据材料三,分析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2分)
答: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