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练基础
1五育·德育《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介绍说,1840 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C)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太平天国运动
2时空观念“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其中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的是 (B)
A.《时务报》 B.《国闻报》
C.《直报》 D.《知新报》
3(2023 广安期中)有资料记载:(戊戌)新政措施颁行后,山西省成立了府务局,负责承办全省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机器生产。这得益于维新变法中的哪项内容 (C)
A.裁撤冗官冗员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改革财政
4(2023·临沂中考)如图中殉难的历史人物所参加的运动 (D)
A.严厉禁止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颁布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令
C.自始至终一共经历了一百天
D.在顽固派发动政变之后失败
5历史解释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C)
A.维护了清朝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提能力
6(2023·乐山中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材料中出现的纪年方法共有(C)
A. 1种 B.2种 C.3种 D.4种
7史料实证(2023秋·东莞期中改编)《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改革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B)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维新变法成效显著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tǐng)以挞(tà)坚甲利兵乎
——光绪帝“明定国是”诏书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说说光绪帝为什么决心变法维新。(2分)
答:原因:中国当时正被列强“瓜分”,国力衰弱,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光绪皇帝也将是亡国之君。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2分)
答:内容: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2分)
答:积极作用:维新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拓思维
9康有为,戊戌变法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上,人们对他与维新变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摘编自谢沛霖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康有为,字广厦,号更生,原名祖诒,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
——摘编自赵尔巽《清史稿》
材料二 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人物 原因分析
康广仁 (康有为 之弟) 兄长(推行变法)规模太大,包揽太多,参与人员太少……皇上又无实权,变法如何能够成功
徐中约 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
材料三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5月1日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但5月2日督察院以条约已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当代某学者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
《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根据材料一,提取两则材料中关于康有为的相同信息。(2分)
答:相同信息: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康有为考中光绪二十一年进士。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两个人物对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4分)
答:康广仁认为维新变法失败的因素:维新派改革涉及范围广,缺乏群众基础,光绪皇帝软弱无权。
徐中约认为维新变法失败的因素:康有为等人缺乏政治实践经验。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关于“公车上书”事件记述的矛盾之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哪种记述更为可靠,并分析你认为可靠的理由。(6分)
答:矛盾之处:康有为个人回忆当时督察院拒收联名上书,而学者通过研究档案认为,康有为没送举人联名上书。
康有为个人回忆更可靠。理由:康有为是事件的亲历者,直接经历过这段历史,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更为可靠。
学者研究档案更可靠。理由: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具有记述者主观立场的回忆录相比,更为可靠。第6课 戊戌变法
练基础
1五育·德育《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介绍说,1840 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太平天国运动
2时空观念“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其中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的是 (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直报》 D.《知新报》
3(2023 广安期中)有资料记载:(戊戌)新政措施颁行后,山西省成立了府务局,负责承办全省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机器生产。这得益于维新变法中的哪项内容 ( )
A.裁撤冗官冗员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改革财政
4(2023·临沂中考)如图中殉难的历史人物所参加的运动 ( )
A.严厉禁止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颁布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令
C.自始至终一共经历了一百天
D.在顽固派发动政变之后失败
5历史解释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 )
A.维护了清朝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提能力
6(2023·乐山中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材料中出现的纪年方法共有( )
A. 1种 B.2种 C.3种 D.4种
7史料实证(2023秋·东莞期中改编)《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改革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维新变法成效显著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tǐng)以挞(tà)坚甲利兵乎
——光绪帝“明定国是”诏书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说说光绪帝为什么决心变法维新。(2分)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2分)
拓思维
9康有为,戊戌变法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上,人们对他与维新变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摘编自谢沛霖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康有为,字广厦,号更生,原名祖诒,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
——摘编自赵尔巽《清史稿》
材料二 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人物 原因分析
康广仁 (康有为 之弟) 兄长(推行变法)规模太大,包揽太多,参与人员太少……皇上又无实权,变法如何能够成功
徐中约 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
材料三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5月1日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但5月2日督察院以条约已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当代某学者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
《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根据材料一,提取两则材料中关于康有为的相同信息。(2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两个人物对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关于“公车上书”事件记述的矛盾之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哪种记述更为可靠,并分析你认为可靠的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