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大
学
之
道
《大学》
《中庸》
何为修齐治平?
各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知识积累:《大学》
●《大学》《中庸》是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
●《大学》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南宋朱熹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为“四书”之首。《大学》分为经、传,两个部分。“经”的部分是核心,“传”是解释“经”的,经一章,传十章。
何为“大学”?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大学”是大人之学。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大学》仅有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大学》?
1.个人脱离家族,家族本位解体。
2.中国老百姓依然以国为家。
3.中国安心立命的根本:本心仁体。
西方以上帝为信仰 VS 中国以本心立信仰
朗读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整体感知
1.开篇开宗明义,提出三纲八目。
2.解释如何“诚其意”。
3.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4.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5.解释“齐家”和“治国”。
6.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止于至善:达到完善的最高境界。
大学的宗旨(原则),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使天下人去旧更新,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1.何为“明德”?
复性的本领(修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尽心上》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亲民” VS “新民”
王阳明:天理本在人心中;天道就在人民生活中。
明明德的途径就是亲民,即体察参与人民生活。
圣人求道,道无可见,即众人不知其然而然,圣人所藉以见道者也。
毛泽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朱熹:革其旧,即拿天理改造国民。
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理念论”。真理都在彼岸的理念世界里,现实事物都是对理念的不完善模仿。
西方拿理念做标准,改造世界。
现代:顶层设计。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止的意思是“目标”;何为至善?
《传习录》中“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
王阳明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是生命情感的居所
真诚测怛(恳切)的求生,真诚测怛的求爱。
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君子真乐。
《论语》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知止(4)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6)。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7)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5)定:目标
(6)得:收获。
(7)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实现三纲八目的六个步骤:
知止—— 有定——能静 ——能安——能虑——能得
顶真,排比。思维严谨,内容丰富。
1:知止:“定位”
“古之善学者,必先知其所止,然后可以渐进。”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止和定是因果关系,知止而后定,定则心不妄动,心静则能专一,即身心具安,安则能思虑精密周详,则能得其所止。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8);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9);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0);致知在格物(11)。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内心 ,防止个人情感偏向。
(9)诚其意:使自己的心意诚实
(10)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11)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解读 探究
八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八目: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八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修身’是连接‘内修’和‘外治’的枢纽。
解读 探究
“修、齐、治、平”四者关系如何?
八目: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修身,是儒家追求的“内圣”,而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修身的“外用”。
“内圣外王”是任何一种成功必须达到的高度
“內圣”是自己的修养,是自身人格的养成,內圣的终极是大智慧。智慧到了,一切都明白了,也知道该怎么做了。“外王”是服务社会,是所从事的事业,是人生梦想的实现,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内圣外王”一定是先“内圣”后“外王”,“内圣”为因,如春天播种;“外王”是果,到秋天收获。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2),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3)。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4)。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5),未之有也(16)!
(11)庶人:指平民百姓。
(12)壹是:一切。本:根本。
(13)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4)厚:重视。薄:轻视。
(15)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小结第一段
开宗明义,提出儒学三纲八目。
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其不善,而著(10)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11),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解读:第二段
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
(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2)毋(wú):不要。
(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
(4)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
(5)谦(qiè):通“慊”,满足。
(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其不善,而著(10)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11),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7)闲居:即独处。
(8)厌然:掩盖的样子。
(9)掩:遮掩,掩盖。(10)著:显示。
(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无所不至①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
②没有不到的地方。
“诚其意”乃自修之首。
1.什么是“诚其意”?
2.如何“诚其意”?
3.什么是“慎独”?
《传习录》中——
正之问:“《中庸》中说,戒惧是自己不知时的工夫,慎独是自己独知时的工夫,这种认为正确吗?”
先生说:“二者只是一个工夫。无事时固为独知,有事时也是独知。人如果不懂得在此独知处用功夫,仅在人所共知处用功夫,就是虚伪,就是‘见君子而后厌然’。这个独知处正是诚实的萌芽。此处不管善念恶念,毫无虚假,一对百对,一错百错。这里正是王与霸、义与利、诚与伪、善与恶的分界点。能够在这里立稳脚跟,就是正本清源。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先生百岁感言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①者,身②有所忿懥③,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内心。
(2)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3)忿懥(zhì):愤怒。
小结:强调要“正其心”,就要做到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一天,名叫信重的武士向名叫白隐的禅师请教说:“真有地狱和天堂吗?你能带我去参观参观吗?”
白隐禅师问:“你是做什么的?”。
武士答日:“我是一名武士。”
“你是一名武士?”禅师大声说,“哪个蠢主人会要你做他的保镖?看你的那张脸简直像一个讨饭的乞丐!”
“你说什么?”武士热血上涌,伸手要抽腰间的宝剑,他哪受得了这样的讥嘲。
禅师照样火上浇油:“哦,你也有一把宝剑吗?你的宝剑太钝了,砍不下我的脑袋。”
武士勃然大怒,“哐”的一声抽出了寒光闪闪的利剑,对准了白隐禅师的胸膛。
此刻,禅师安然自若地注视着武士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
一瞬间武士恢复了理智,觉察到了自己的冒失无礼,连忙收起宝剑,向白隐鞠了一躬,谦卑地道歉。
白隐禅师面带微笑,温和地告诉武士:“天堂之门由此敞开!
整体感知
4.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5.解释“齐家”和“治国”。
6.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解读第4、5、6自然段,(文言字义,现实意义)
謝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