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宇宙是什么?天与地的形状是怎样的?古埃及人设想宇宙像一个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盖是天,其形状有人说是圆的,有人说是方的。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像个圆罩,地是个圆形平面。天空之上、地面之下全都被水包围着。天空上有一个天窗,天窗打开,就会下雨。太阳每日沿着天穹东升西落,然后又在夜里通过地下管道再回到东边,而天穹本身是不动的。
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也对天地的形状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是观测经验的总结,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在中国古代各种宇宙理论中,盖天说最早始于周代,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人们看到头顶上的天很高,而四周的天都在远方同大地接触,很像一个圆盖。为什么要设想地是方的呢?这是因为古人不能上天,也不能入地,人们活动的范围,从根本上说是个二维平面,所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比上下两个方向有更重要的意义。《尸子》说“四方上下曰宇”,把四方与上下加以区分,就是这种实际状况的反映。
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天穹旋转,日月星辰则在天穹之上,随天穹旋转。天穹绕本身的一个极点旋转,就像车牯辘绕轴旋转一样。起初人们以为天顶就是天的中心,后来发现北斗星绕不动的北极星旋转,就认为北极星是天的中心。实际上天穹上这个极是地球自转轴正对的一点,所以成为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极。
中国最早的盖天说实质上是天拱地平说、天曲地直说。天圆地方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宇宙模型,能对某些现象作出某种解释,又符合天尊地卑、天动地静的哲学观念,所以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由于最初的盖天说不能解释实际问题,所以天圆地方说就逐步演化为“天地双拱”的学说。新的盖天说主张:“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天穹犹如一个斗笠,大地像一个底朝天倒放着的盘子。《周髀算经》说天穹与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万里,天与地相距八万里,可见天的曲率与地的曲率相同。这种学说的实质是:天拱地拱,天曲地曲,这在“圆则俱圆”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天地也显得比较和谐了。从平直大地到拱形大地,是古代中国人对大地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向球形大地观念前进的过渡形态。对拱形大地的认识,在大海中航行时比较容易获得直观印象。许多生活在地中海流域的古希腊罗马的学者都乘船到过埃及,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天文学家,却很少能横渡重洋,直接获得水面弯曲的印象。
从平面大地到拱形大地,再往前发展,就必然会得出球形大地的结论。“方则俱方,圆则俱圆”,这既定于由和谐性的一个表现,也是宇宙理论本身的逻辑一致性的要求。广义的方,包括平直的意思;广义的圆,包含球形的形状。天与地一圆一方,一是半个球,一是一块平面,这无论如何是不能说服人的。那么出路是“方则俱方”吗?想象方形的天,这同人的直观完全抵触。想象平面的天吗?平天说证明这条道路也很难走得通。因此出路只有一条:沿着“圆则俱圆”的道路前进。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扫清一个思想障碍——抛弃半个天球的观念,承认天是个完整的球,确立“球则俱球”的原则。这个工作的确有人做了。战国时的慎到就一反半个天球的说法,明确提出“天体如弹丸”,为浑天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
浑天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东汉时的张衡。他在《浑天仪》中提出了明确的浑天说观点。他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盖地”变成了“天包地”。这是一种地心说。他肯定了天球的存在。但这个天球不是正球形,而是椭球形。
浑天说的实质是彻底贯彻了“方则俱方,圆则俱圆”的原则,提出了天球套地球的思想,简单讲来就是“球则俱球”。盖天说是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则是内外三维结构。这就是浑天说的精华所在。这样在人们看来,宇宙就完美和谐了。在这一点上,浑天说的确比盖天说前进了一大步。
但浑天说也有一些理论上的困难。
第一,若大地为球形,则水面也应当是球形,可是这同水成平面的直观印象不一致。所以许多浑天说者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大地是球形的,但水面还是平的。这显然是不和谐的。第二,球形大地是个庞然大物,为何能悬在空中?浑天说的核心是球中套球,因此这个问题也就成了浑天说的要害。有的浑天说者就解释说,地球之所以不下落,是因为天球内盛满了水,地球就浮在水上。第三,既然天球的下半部盛满了水,那么天体运转到水平线以下时,就要在水中通过了。太阳是个大火球,怎么能穿水而过?王充就曾提出这个问题:“天行地中,出入水中乎?”
浑盖二家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总的趋势是浑天说占优势,因为它同天象观测较为一致。汉代的扬雄从盖天说转向浑天说,并提出了“难盖天八事”,生动体现了浑天说的生命力。综观浑盖二家,各有长短。盖天说没有地心说的错误,却否认了大地的运动;浑天说往往承认大地的运动,却又有地心说的味道。
(摘编自林德宏《科学思想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有一定的观测经验,但“地是方的”这种认识,却不是观测的直接结果,而是含有主观的设想。
B.地球自转轴正对着的北极星是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极,这种现代科学认识却被盖天说描述成天穹绕北极星旋转。
C.“方则俱方”的观点与人的直观相抵触,平天说又难以行得通,因此,对天地的认识也只有“圆则俱圆”一条路可走。
D.从总趋势上看,在浑盖二家长期的论争中,浑天说占据了优势,这是其阐述以地球为中心的核心理论的必然结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埃及、古巴比伦对宇宙的认识与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不同。
B.作为中国古代宇宙模型,天圆地方说符合天尊地卑的哲学观念,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色彩。
C.《周髀算经》能够计算出天与地有八万里的距离,可见当时的数学运算已经非常发达。
D.张衡以鸡蛋为喻,把天比作鸡子,把地比作蛋黄,把日月星辰比作弹丸,非常形象。
3.下列各项相关描述与观点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句,能够说明盖天说“天圆如张盖”的观点。
B.北京的天坛是圆的,而地坛则是方的。这种现象能够证明盖天说“天圆地方”观念的深远影响。
C.近代诗人华蘅芳“经过赤道知冬暖,渐露青山识地圆”的诗句,可直接印证“圆则俱圆”的原则。
D.初唐诗人杨炯在《浑天赋》中说:“天如倚盖,地若浮舟。”这两句诗是古代浑天说的形象写照。
4.结合原文,下列关于浑天说与盖天说相比前进了一大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盖天说是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是内外三维结构。
B.盖天说认为天盖地,天是半球;浑天说认为天包地,天球套地球。
C.盖天说认为大地由直变曲,浑天说认为地球浮在水上。
D.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浑天说认为大地运动。
5.在浑天说理论上的三大困难中,第一和第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悖论,请分别用三个步骤写出这两个悖论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一头耕牛
陶沙岸
蛮牯子暴烈,谁也别想安稳地坐在它背上,虽然它的背是那么平整宽厚。
那个早晨,太阳刚爬上榨油坊旁的橡树梢,蛮牯子闷头冲出牛栏,躬身几跳,眨眼间跃出村外,跑过田间,奔上山岭,倏尔消遁。四个后生骂骂咧咧从牛栏里鱼贯而出,有人手上攥着盘成套的麻绳。
彪悍的蛮牯子第一次逃脱了牛圈穿鼻。然而一个多月后,几番挣扎,蛮牯子还是被捆住四肢放倒在地。四五个后生合力,终于把一个榆木圈插进了它稚嫩的鼻子,系上半截麻绳,拴住它冥顽不化的灵魂。待它半岁,在一片倾斜的湖滩沙地上,村里的老把式为它套上牛轭①缆绳,一声“哦——起”,正式开教犁地。平坦而有些坡度的沙地上,铺开大片深浅不一新翻出来的泥沙,一行行,如扭动的蟒蛇。蛮牯子虽难驾驭,但蛮力十足,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拼牛生涯。
经年累月,人和牛,都老了。蛮牯子颈部曾经流畅的线条不再,一层层的痂结了掉,掉了结,拱起一道麻石般光秃秃的高坎,牛轭可以妥妥地安放在那里,似嵌进了量身定做的模子里。
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一些田地开始荒芜。全村十多个屋场,只剩下蛮牯子和另外两头老牛。众多的耕牛被一些牛贩子买走,多半大卸八块挂吊在市场的木架上,一条条一线续凌迟一般被人买去。
有外出打工的人引来一位张老板,廉价从农户手中租下他们的田地、山冈,挖鱼塘,种糯谷与瓜果,养黑山羊,办起农家乐。张老板还运来一些犁田耙地机械,做完自己田地里的功夫后,借给没有耕牛的人家使用,只收取油钱。
蛮牯子闲得发慌,性情倒是变得温顺,仿佛明白眼下可能随时沦为刀下鬼盘中餐的处境。
父母亲过世以后我进了城,离开之前,我将蛮牯子交给老实巴交的堂哥,他是屋场里仅剩的两三户依然在耕种田地的人家,除了自家责任田,他还另外借种了别人家三亩水田。他问将蛮牯子给他要多少钱,我说不要钱,只是拜托他养着,一直到老死,埋了就好。埋了?堂哥低头摆弄着手里的牛绚②。我知道他恐怕不情愿,因为即使是老死的牛,也是要食其肉熬其骨的。蛮牯子辛苦一世,我不想它死后还要被敲骨吸髓。说话时,蛮牯子默默地看着我,一动不动。
仲秋,水退到遥远的湖心。湖床裸露在艳阳和雨水中,十天半月即呈现出一派辽阔的新绿,在阳光普照下娇嫩而温软,仿如春日。
蛮牯子下得湖来,先要在壮阔的湖滩放肆奔腾一番,没有明确的方向。干吗要有方向?方圆八百里都是它的家。想吃,遍地是碧翠得发蓝的湖草,远远铺展到目力难及的地方。想喝,湖心的水流,连通江湖河海,源源不绝。吃饱了,蛮牯子随地一躺,半抬着头,默默反刍,慵懒散淡。一只八哥站在它背上跳了两下,又跳了两下,迟迟不肯飞走。云雀在高远的空中呼哨几声,却连影子也没有,恍若幻觉,又仿佛许久前的回响。
湖的深处,有一方稍高的墩地,稀稀拉拉长着些牛羊不吃的苦草。堂哥为蛮牯子套上缆绳,戴上牛轭,要把这二十多亩高地犁出来,种油菜。村里的耕地已经少得可怜,大家拿着租金去镇上买粮吃。堂哥觉得种田人买粮吃丢脸,还在耕种着自己的田地。他放牛时早瞄好了这块墩地,离岸远,不积水,也没有什么杂草,更无须下肥料。犁过后让太阳晒几天,耙两三个来回,撒下种子便万事大吉。蛮牯子有了用武之地,很是努力,有点老当益壮的味道。
端午节,我回老家,堂哥格外开心。他说搭帮有蛮牯子;去年在湖里种的油菜收了近万斤,还是租张老板的卡车拉回家的。蛮牯子见到我,停了咀嚼,扇扇耳朵,让我摸它的脑壳,很受用的样子。
湖洲上种油菜与放牧被禁止了,堂哥少了一笔钉实梆硬的收入,蛮牯子则失去了它的天堂。
再没有多少农活需要蛮牯子出力,蛮牯子的脊背不再宽厚,毛日渐稀落,冬天里看得见它毛皮下排骨历历。堂哥在牛绚上又接了一卷长长的麻绳,将蛮牯子系在湖岸荒山的灌木上,任它去啃食牛绹所及范围内的茅草。
吹着洞庭湖夹着腥味的长风,蛮牯子开始烦躁不安。晚上频繁翻栏脱出,白天经常挣脱牛绚,甚或是把系绚的灌木或小树连根拔起,向洞庭湖飞奔。
一个天上挂着白太阳的冬日早晨,堂哥站在空荡荡的牛栏门口叹气:唉,它又跑出去了。
我接堂哥电话赶来,已近黄昏。
堂哥曾经种油菜的湖州墩地里,牛蹄印与人的足迹,混乱交叠,密密匝匝。牛绚半挂在一丛枯草上,一头的榆木牛圈倾向地面。豆腐脑样晃荡的稀泥眼看就要漫向蛮牯子凸起的脊背,
蛮牯子冲着硕大的长河落日竭尽全力昂着头。一定是有人拉住牛绚驱赶蜜子,发生了互不
让的纷争。听到我的叫喊,它艰难地转过来看着我,被扯掉牛團的鼻子仍流着血。
有得救了。堂哥摇摇头嘟囔一声。然而堂哥依然麻利地把两根麻绳纹到一起,结个。屋场里同来的一个后生将绳套朝着蛮牯子使劲甩过去。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不知甩了多少次,终于套住蛮牯子的角。半个时辰过去,蛮牯子才被拉动不到一米。再拉,蛮牯子竟侧起头,让泥水浸染的麻绳滑出了直挺的牛角。一串人顿时倒退数步跌倒在泥地里。
蛮牯子瞥一眼高地上躁动的人类,头慢慢转向湖心。这一刻我仿佛看到,它的四肢正在泥浆的深处蹬动,催动它奔向满天的绚烂霞霓。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扛了更多的门扇木板再次来到湖边。人们看到,一团广漠的雾气中,前一日被践踏过的草棵,已从地面爬起,斜斜地立着。不远处,沼泽平静无痕,仿佛一切过往,都未曾发生。
(节选自《散文》2023年11期,有删改)
【注】①牛轭:给(牲畜)在脖子上配大小适当的颈箍以防走脱。②牛绚:拴牛的绳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牯子最初有地可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蛮牯子逐渐失去用武之地,其存在也变得越来越边缘化。
B.作者赋予了蛮牯子人性化的特质,使其不仅仅是一个劳作的工具,而且是具有丰富情感的生命体。
C.“我”在离开老家前拜托堂哥养着蛮牯子,堂哥“低头摆弄着手里的牛绹”,可见他极不情愿这样做。
D.“蛮牯子则失去了它的天堂”指蛮牯子不能在湖洲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蛮牯子暴烈彪悍的性子,与后文蛮牯子年老后变得温顺形成对比,是为了突出人力在万物面前的主导地位。
B.湖州墩地里的牛蹄印与人的足迹以及被扯掉的牛圈的细节描写,侧面表现了争斗的激烈,使文章更具表达张力。
C.文章最后一段含蓄蕴藉,委婉地写出蛮牯子的最终结局,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D.文章语言典雅而不矫揉,增添了作品审美情趣;个别方言的使用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8.文中“蛮牯子下得湖来”一段的描写别有韵味,请简要赏析。
9.文章标题“最后一头耕牛”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
(选自《商君书·卷十四·修权》)
材料二
元载结中人董秀,厚啖以金,使刺取密旨。帝有所属,必先知之。探微揣端,无不谐契,故帝任不疑。时拟奏文武官功状多谬舛,载虞有司驳正,乃请别敕授六品以下官,吏部、兵部即附甲①团奏,不须检勘,欲示权出于己。载智略开果,久得君,以为文武才略莫己若。纵诸子关通货贿。京师要司及方面,皆挤遣忠良,进贪猥。凡仕进干请②,不结子弟,则谒主书③。城中开南北二第,室宇奢广,当时为冠。近郊作观榭,帐帟④什器不徒而供。膏腴别墅,疆畛相望,且数十区。帝尽得其状。载尝独见,帝深戒之,警然不悛。会李少良上书诋其丑状,载怒,奏杀少良。道路目语,不敢复议。载由是非党与不复接,生平道义交皆谢绝。帝积怒,大历十二年三月庚辰,帝御延英殿,遣左金吾大将军吴凑收载,系政事堂。分捕亲吏、诸子下狱。乃下诏赐载自尽,妻及子扬州兵曹参军伯和、祠部员外郎仲武、校书郎季能并赐死;毁私庙主及大宁、安仁里二第,以赐百官署舍,破东都第助治禁苑。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七十》)
【注】①附甲:在他人奏议上签名(画押)表示同意。②干请:请托。 ③主书:指主书官卓英倩、李待荣,均为元载心腹。④帟yì,帐幕。
10.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故有“隙”A“蠹”B而不亡者C天下鲜矣D是故E明王任法去私F而国无“隙”G“蠹”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意为勾结,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意有所郁结”的“结”意思不同。
B.子弟,原意指儿子与弟弟,亦可泛指弟弟、侄子或年轻的后辈,文中指儿子。
C.收,逮捕,与贾谊《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的“收”意思不同。
D.狱,意为监狱,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中“狱”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认为,如果废除法度,喜好私议,那么就可能出现卖官求财、鱼肉百姓的情形。
B.大臣争相谋取私利而不顾及百姓,百姓就会远离君主,君主与百姓之间便会产生裂痕。
C.元载把持朝政,无视君权,任用贪猥,大肆贪腐,骄奢淫逸,最后祸及祖先与子孙。
D.皇帝初时对元载任用不疑,掌握其贪腐情形后,曾郑重告诫他,但元载傲慢不悔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载智略开果,久得君,以为文武才略莫己若。
(2)载由是非党与不复接,生平道义交皆谢绝。
14.材料一中的“隐下而渔民”在元载身上有何体现?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①
(唐)姚合
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
画舸僧同上,春山客共寻。
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
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
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
芳贻千里外,怡怡太府②吟。
【注】①舍弟:指作者胞弟姚勖,时任毗陵刺史。茶山:指顾渚山,贡茶产地。②太府:此处指太府寺卿,太府寺是掌管钱帛、物资、贸易等的官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出溪路景色之美,“花影”句描绘两岸山花烂漫,紧扣“好”字。
B.姚勖一行人溯罨溪而上,不只为了人山采茶,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
C.“芳新”“幽嫩”代指树上新茶,突出了新茶的香味与质地,用词精致。
D.尾联想象太府官员为所贡之茶感到欣喜,表明作者期望进贡之事圆满完成。
16.本诗的“试尝应酒醒”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晴窗细乳戏分茶”都涉及“茶”,这两句在表达意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曹操这样的英雄也不复存在的感叹。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富贵生活不值得珍视,只想一醉方休,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小明参加登山游学活动,当他登上顶峰,四望远眺时,不禁吟诵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来。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身入古巷,耳畔不时传来丝竹之声、评弹之曲。古巷中悠长的吴侬软语,与柔波冲刷岸边的沙沙声A珠联璧合。青石板路旁的庭院内,香松盆景与竹子B相映成趣,院内的幽静与门外商业街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文化街区是有形的,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却是无形的。漫步平江路,随处可见苏绣、宋锦、缂丝、苏帮菜、制扇技艺等非遗项目,有时还能碰到相关传承人耐心讲解工艺技法。当人们C饶有兴趣地选一把苏扇、试几针苏绣时,文化遗产也就“活起来”、生动起来了。在这种文化交流中,无论是守护老城的本地人,还是游览老城的外来客,都自然而然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让传统文化的种子超越有形的城,播撒得更远。D处心积虑让更多人身在其中、心在其上,就能唤醒更多文化传承传播的自觉。
18.文段中A、B、C、D四处成语有两个使用不当,写出错误成语的序号并加以修改。
(1)______处成语改为:______
(2)______处成语改为:______
19.有人认为,文中画框句子“无论是”和“还是”的内容可以对调,写成“无论是游览老城的外来客,还是守护老城的本地人”。你认为可以吗?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传统的眼光里,杏与梅虽花形相近,①_____________。梅花喜寒,且开在料峭早春,于是被认为品高气傲,画师也总是让它掩映在豪门大宅的后花园里;杏花追暖,花期迟迟,且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质朴和野性,农夫村人就把它栽种在私田的壕埂上或自家的院墙外。
在我的记忆里,春天来了,河冰消融,燕子归来,但都算不上热闹,②_____________,才是真正的锣鼓喧天。节气与花期,一直就如此这般,兀自成契。其实,在四季分明而匆忙的北方乡村,杏花既是一种花,③_____________,有地理的标识感,也有人文的隐喻性。
①我出生在辽南乡村,②这里的民居差不多全是清一色的黄泥土坯房,③被誉为“金色布达拉宫”。④仲春时节,影影绰绰的杏花与河面的晨霭、屋顶的炊烟便混成了团,⑤若有若无的柔软,苦中带甜的坚硬,⑥在心里的某个地方凝成一片化不开的离殇。⑦谁不说我家乡好,⑧环境的优劣也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啊!
20.下列各项引号用法与文中“金色布达拉宫”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B.我们的“大蜻蜓”已经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
C.詹天佑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D.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歌德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D.“以地球为中心的核心理论”错,浑天说的核心理论是“球中套球”,文章最后说浑天说“有地心说的味道”,不能表述为浑天说“以地球为中心的核心理论”;另外,浑天说占优势是因为“它同天象观测较为一致”。
故选D。
2.答案:B
解析:A.“又有本质不同”错,由“古埃及人设想宇宙像一个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盖是天”“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像个圆罩,地是个圆形平面”“在中国古代各种宇宙理论中,盖天说最早始于周代,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可知,“古埃及、古巴比伦对宇宙的认识与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没有本质的不同。
C.“可见当时的数学运算已经非常发达”错,夸大其词。原文是“《周髀算经》说天穹与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万里,天与地相距八万里,可见天的曲率与地的曲率相同……这在‘圆则俱圆’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可见,“当时的数学运算已经非常发达”的说法夸大其词,且“八万里”的数据不是数学运算的结果。
D.“把天比作鸡子”错,根据“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可知,“浑天如鸡子”中的“浑天”是包含着天和地的一个系统,不是单指“天”。
故选B。
3.答案:C
解析:C.“可直接印证圆侧俱圆的原则”错,“圆侧俱圆”的原则指的是盖天说中对天地认识的一个进步,即天如果是圆的,那么地也是圆的,这种认识体现了宇宙的和谐。而华蘅芳的诗句虽然提到“识地圆”即知道地是圆的,但它不能直接印证体现宇宙和谐的“圆则俱圆”的原则。
故选C。
4.答案:C
解析:C.“盖天说认为大地由直变曲”错,“由直变曲”是新旧盖天说主观认识的一个变化,不是盖天说认为大地客观的变化;“浑天说认为地球浮在水上”并不是相对于盖天说的一个进步。
故选C。
5.答案:①既然大地是球形,那么水面一定是球形。但是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水面却是平的。因此,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不能成立。②水火是不相融的,要么火被水浇灭,要么水被火烧干。但是浑天说认为作为大火球的太阳反复穿水而过。因此,这种违背常识的说法是错误的。
解析:根据“许多浑天说者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大地是球形的,但水面还是平的”,和“若大地为球形,则水面也应当是球形”分析,既然大地是球形,那么水面一定是球形。但是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水面却是平的。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因此,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根据“既然天球的下半部盛满了水,那么天体运转到水平线以下时,就要在水中通过了。太阳是个大火球,怎么能穿水而过”分析,水火是不相融的,要么火被水浇灭,要么水被火烧干。但是浑天说认为作为大火球的太阳反复穿水而过。这显然违背了生活常识,因此,这种逻辑是错误的。
6.答案:C
解析:“可见他极不情愿这样做”分析不当,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我”只是猜测堂哥不愿意等牛死后埋掉的嘱咐。但并不是说堂哥不情愿养蛮牯子。
7.答案:A
解析:A项,“是为了突出人力在万物面前的主导地位”曲解文意。这一对比,表现了蛮牯子经逐渐适应自己的角色和生活。
8.答案:①画面优美和谐。耕牛、湖草、湖水、八哥、云雀,作者选取多种意象,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场景。
②动静结合。査粘子放肆奔腾、云雀的呼哨等动态景物与湖草、湖水等静态景物相结合。使植物得画面充满生机。
③描写中融入抒情,议论。作者由实际的景物展开联想,将描写与抒情,议论融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自由和谐生活的喜爱。
④句子长短不一。富有变化。语段既有长句的铺陈,也有短句的点级,有节奏感,别有韵味。
解析:
9.答案:①指耕牛蛮粘子。随着社会的发展.蛮粘子成了村里仅存的三头耕牛之一,但最终也被淹没在沼泽中。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因为张老板带来的各种机械代替了传统的牛耕,使得耕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最后一头耕牛”的清亡也就意味着牛耕方式的消亡。
②童粘子之后再无耕牛,饱含了作者对蜜牯子的不舍之情。也表达了牛耕方式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的无奈和不舍。
解析:
10.答案:C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而国家有了“缝隙”、“蛙虫”却不灭亡的,天下少有。所以贤明的君主确定法律摈去私利,国家就不会有“缝隙”、“蛀虫”了。“……者“判断句,其后断开,选C;“天下鲜矣”表示上述被判断的情况很少见,“……矣”用在句末,跟“了”相同,表示感叹,选D;“明王”是主语,“任法去私”是谓语,“而国无”隙“蠹”矣”是结果状语,“而”连词,表示目的,故在“而”前断开,选F。故选CDF。
11.答案:D
解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中“狱”的意思为“案件”,意思不同。
12.答案:C
解析:“无视君权”错。
13.答案:(1)元载有智谋,通达果断,长期受皇帝信任,认为文武官员的才干谋略没有比得上自己的。
(2)元载从此不是同党之人便不再接触,平生道义相交的朋友都被拒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果”,果断;“得”,受到信任;“若”,比得上,如同。(2)“党与”,同党之人;“复接”,交往;谢绝”,推辞别人的建议、邀请等。
14.答案:①欺上瞒下,专权乱政,不如实上报官员功劳,买官卖官。
②贪赃枉法,放任儿子亲信收受贿赂,贪得无厌。
③盘剥百姓,广建别墅台榭。
④排挤忠良,残害言官,堵塞民众言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隐下而渔民”,隐瞒民情而鱼肉百姓。由原文“时拟奏文武官功状多谬舛,载虞有司驳正,乃请别敕授六品以下官,吏部、兵部即附甲团奏,不须检勘,欲示权出于己”可知,欺上瞒下,专权乱政,不如实上报官员功劳,买官卖官。由原文“纵诸子关通货贿”可知,贪赃枉法,放任儿子亲信收受贿赂,贪得无厌。由原文“城中开南北二第,室宇奢广,当时为冠。近郊作观榭,帐帘什器不徒而供。膏腴别墅,疆畛相望,且数十区”可知,盘剥百姓,广建别墅台榭。由原文“会李少良上书诋其丑状,载怒,奏杀少良”“道路目语,不敢复议。载由是非党与不复接,生平道义交皆谢绝”可知,排挤忠良,残害言官,堵塞民众言论。
15.答案:B
解析:B.“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有误。根据注释和首句“采茶溪路好”可知,姚勖一行人入山的主要目的是采茶,而非探寻春山胜景。
故选B。
16.答案:①“试尝应酒醒”一句中,“试尝”指鉴定茶的品质,品质好方可封装进贡,表现了姚勖对采茶进贡一事的慎重细心;“应酒醒”为诗人的揣测,意在说明茶叶品质优良。②陆诗的“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用戏玩烹茶表现诗人在临安寓所等待召见时的无聊,含蓄表达了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无奈。
解析:“试尝应酒醒”意思是:鉴定茶叶品质的时候,要去除醉态,身上不能残存酒味,其意在不能有任何异味。“封进定恩深”意思是:包装加封进贡朝廷后,一定会获得皇上的重赏。姚勖作为毗陵刺史,亲自进山监督贡焙乃其职责。诗人获知胞弟毗陵刺史姚勖同僧人取道罨溪进入顾渚山采制贡茶,便展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应酒醒”当是虚写,“试尝”表现了姚勖的恪尽职守,鉴定贡茶时的认真、仔细,如此才能选制出好茶,进贡朝廷,获得皇帝隆恩,暗含了诗人对胞弟的期许。
陆诗的“晴窗细乳戏分茶”表面描写闲居生活。陆游矢志抗金,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州。严州知州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抗金的愿望再一次落空,诗人只能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17.答案: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解析:
18.答案:(1)A相得益彰(相辅相成);(2)D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百计千谋);
解析:(1)珠联璧合:珍珠串在一起、美玉合在一块儿。比喻优秀的人物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指相互配合得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文中写两种声音互相配合,而不是结合在一起,所以用“相得益彰”“相辅相成”。(2)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费尽心思做坏事。贬义词,与语境不合。可用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百计千谋。
19.答案:不可以。先传承,再传播,顺序自然合理,语言连贯。如果将“守护老城的本地人”和“游览老城的外来客”对调,不能与后面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对应,语言不连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可从与下文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对应与否的角度思考作答。“守护老城的本地人”对应“传承者”,“游览老城的外来客”对应“传播者”,先谈“传承”,再谈“传播”,顺序自然合理。
20.答案:B
解析:B项引号说明它不是真的大蜻蜓,而是形状像蜻蜓的风筝。而“金色布达拉宫”的引号也是说明这些房子不是真正的金色布达拉宫,而是人们对其独特的称法。这两个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A项引号表示否定和讽刺,“聪明人”加上引号,其实是反话正说,修辞手法称之为反语,“聪明人”,即“愚笨者”。C项引号表示着重强调,引起人们注意。D项的“说话”,并不是说手指真的会说话了,而是指海伦学会了摸读盲文和用盲文与他人交流。
21.答案:①却风情各异;②只有杏花如雪;③也是一种意象;
解析:第①处横线:根据其前“虽花形相近”可知,该处应为转折句;根据其后句子,可以“风情”“神情”概括之。故答案可为“却风情各异”“却神情不同”等。第②处横线:从其后的“才是真正的锣鼓喧天”可知,此处该是“真正的锣鼓喧天(热闹)”的条件,因此答案可为“只有杏花如雪”“只有杏花盛开”。第③处横线:根据其前的“既是……”可知,此处句子应为“也是……”,根据其后的“地理的标识感”和“人文的隐喻性”可以概括为“意象”,故此处答案可为:也是一种意象。
22.答案:②这里的民居是清一色的黄泥土坯房;⑧优美的环境也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啊!
解析:有两处错误:一是第②句,“差不多”与“全”矛盾,“全”与“清一色”重复。二是第⑧句,“两面”(环境的优劣)与“一面”(乡村的宝贵财富)不对称。
23.答案:
慎交广纳,行稳致远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歌德如是说。当然,合群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附和他人,在谨慎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接纳,方能于人生路上行稳致远。
努力合群和谨慎选择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凡事都有两面性,在谨慎的前提下广泛交友,于人于家于国皆有益处。像蚌广泛吸收万千砂砾于体内,凭借谨慎强大的内化力量,终化沙土为璀璨的珍珠。
努力合群,于万千路途中结交益友携手前行,要求我们有广阔的胸怀。
《论语》有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到来,难道不是很高兴吗?广泛结交好友,结交各类型、各行业的好友,不仅能够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于生活中遇到棘手的事情还可相互帮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朋友不仅能雪中送炭,还能帮助自身不断改善更进一步。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与邻居交友打好关系,关键时刻能够救人于水火之中。浙江一小区发生火灾,谢先生一家在熟睡中毫不知情,与谢先生平时交好的邻居在这个关键时刻救了他们一命。对个人、家庭如此,对国家依然。中国遭遇了地震、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时,土耳其、俄罗斯等平时与中国交好的众多国家纷纷伸出援手,感人至深。究其根本,均是个人、家庭、国家拥有广阔胸怀,广纳好友,才使得受益无穷。
谨慎选择,要求我们应有识人的慧眼,以及发现其不良之处能果断放弃的勇气。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亦如是言。这并不是要求我们没有必要结交太多好友,而是说明应减少结交不益的友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结交不良人群终会使你掉下万丈深渊,会得不偿失,而谨慎的结交益友,能够终身受益。不必去跟风结交,于喧嚣中保持清醒的判断力,谨慎选择。如陈颖自幼便处在鱼龙混杂的闹市中,她不似身边的其他同学一样结交社会青年,而是选择了邻居林丽,最终两人不懈努力考上了清华大学。白岩松对此评价是于谨慎中择友,共同奋进。
合群与否,或许众说纷纭,但不变的应是以谨慎为翼,广泛纳友为行,怀拿云之心,相互促进前行,交友应胆大心细,对个人如此,家庭如此,国家也如此。
吾辈青年行路未晞,应谨慎广纳好友,为国奉献,共谱时代华章!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