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三单元 欣赏 大河之舞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三单元 欣赏 大河之舞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8-02 10: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河之舞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欣赏,以爱尔兰音乐与爱尔兰踢踏舞的风格体验为核心,通过踢踏舞中最特殊的音乐要素——节奏的丰富变化,以肢体(手、脚)的参与,使学生在音乐与舞蹈的密切融合中,探究和感悟其风格特点,记忆主题、构建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
本课突出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课程理念。具体体现在:本课主要以肢体参与的形式,在引导学生演唱主题的同时用手与脚模仿踢踏舞节奏,表现音乐与舞蹈的紧密融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感受爱尔兰音乐与踢踏舞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学习与活动方式进行迁移,自主编创肢体动作演绎对音乐的理解;从音乐、舞蹈、舞美等全方位地感受这部作品的美,体会百老汇音乐歌舞剧这种多种艺术形式完美融合的现代舞台表演艺术。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中呈现的标题是《大河之舞》,而实际教材中音响所对应的是《大河之舞》中第一幕第一场《与太阳共舞》的音响,因此,本课欣赏的标题应为《与太阳共舞》。
1.《大河之舞》简析
《大河之舞》,是以爱尔兰传统踢踏舞为主,结合多种舞蹈音乐元素在内的长达两小时的音乐歌舞剧。包括两幕,共十三场的表演。《大河之舞》中的“大河”指的是爱尔兰的母亲河——里菲河,整部作品犹如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
(1)音乐
舞蹈音乐是爱尔兰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踢踏舞的配乐通常是由许多乐器所组成的,在《大河之舞》的音乐中,小提琴、手风琴、手鼓、爱尔兰尤利安笛子、爱尔兰哨笛等和人声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爱尔兰的传统音乐旋律诞生出了新的灵魂。
(2)舞蹈
《大河之舞》呈现了爱尔兰民间舞蹈的精华,同时也包含了其他的踢踏舞流派(例:美式踢踏舞,百老汇踢踏舞等),此外,还融合了西班牙的佛朗明哥舞、俄罗斯的古典芭蕾舞等舞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舞蹈表演的盛会。
(3)舞美
《大河之舞》整场演出中以蓝色的灯光作为基调,犹如置身于天空或是大海怀抱中的感觉。采用日月星辰、河流山川、村庄等具有鲜活生命气息的实在物质作为布景,将爱尔兰人民热爱自然、崇尚生命的精神表现得尽善尽美。
(4)价值
《大河之舞》荣获格莱美最佳音乐专辑奖。其将爱尔兰的踢踏舞连同整个爱尔兰的民族文化传向整个欧洲和世界,是世界舞蹈的瑰宝,是民族艺术全球化的典范。
2.《与太阳共舞》分析
本场演出表现了太阳赋予我们生命、光和火,赞颂了这一伟大而仁慈的力量。
(1)音乐体裁与风格
体裁:音乐歌舞剧。
风格:
爱尔兰音乐
爱尔兰音乐分成两大类:歌曲和舞曲。
舞蹈音乐速度较快,也带有装饰音。典型的舞蹈音乐包含两个部分,采用对称的结构。第一部分在低音区,第二部分在高音区。大多数器乐曲包括三个或四个不同的主题,这些主题以对比或重复的方式变化。
爱尔兰踢踏舞
踢踏舞是现代舞蹈风格的一种。传统的爱尔兰踢踏舞的特点是:舞者排着整齐的队列,并时常的变换队形。舞者上半身基本不动,保持一种优雅,挺拔的姿态,只注重下半身趾尖与脚跟来击打节奏的复杂技巧。其舞步充满了跳跃性,活泼而欢快。
本场表演中,我们会看到舞者的上半身会有些许的动作,是由爱尔兰舞者将先进的踢踏舞理念融合进自己的民族传统中,完成了爱尔兰踢踏舞的升华。
爱尔兰音乐与舞蹈
爱尔兰人民能歌善舞,在爱尔兰的传统文化中,歌舞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音乐和舞蹈的融合度很高,两者是紧密配合、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2)音乐表现要素及情绪情感
调式
《与太阳共舞》,共由四个主题构成。其旋律具有欧洲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调式也采用了欧洲民族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中古调式(教会调式)。分别是:主题a(D多利亚调式)、主题b(A多利亚调式)、主题c(E爱奥利亚调式)、和主题d(D混合利第亚调式)。主题b、 c、d的调性与主题a是属方向的调性关系。
全曲四二拍,复二部曲式,每部分音乐均由两个主题构成,主题不断交替重复是其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
①引子
八小节,由加了音效的小提琴同音重复演奏十六分音符。运用3 3 2 和1 3 4 两种混合拍子的节奏组合。奠定了全曲充满律动的舞曲基调。
②第一部分A(由主题a和主题b构成)
主题a
主题a,轻快,活泼。旋律从上行开始,跳进与级进相结合。节奏使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使音乐具有持续不断的律动感。
结合视频的聆听及欣赏发现,前四次主题a出现时,踢踏舞舞步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密集,推动音乐情绪越来越热烈。
主题b
主题b,旋律从下行开始,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延续主题a的音乐织体风格,保持音乐的律动感。
第一部分的音乐中,主题a与主题b重复交替出现,主题a重复六次,主题b重复四次。
③经过部分
经过部分速度明显加快,音乐情绪变得更加热烈。在鼓声的衬托下,音乐极具动感。由爱尔兰哨笛吹出悠扬空灵的旋律,将人们带入远古社会的生活情境。
结合视频聆听及欣赏发现,这段音乐与舞蹈共同表达出远古人类对太阳的崇拜、敬畏之情,表现了作品标题《与太阳共舞》的内在含义。
④第二部分B(由主题c和主题d构成)
主题c
主题c的节奏相较于主题a和主题b略舒展,前八后十六和八分音符节奏的结合使用,使得主题c具有坚定有力的感觉。
主题d
主题d,旋律从下行开始,延续着主题a、b中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为主的音乐织体风格,旋律音区较高,配合主题c将音乐情绪不断地推向高潮。
在第二部分的音乐中,坚定有力地主题c和快速炫技的主题d重复交替出现,共同将音乐情绪推向最高点。主题c共出现八次,主题d共出现六次,音乐创作手法与第一部分音乐类似。
⑤尾声
尾声较为短小,运用主题c的音乐素材,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3.对作品相关背景的分析
(1)《大河之舞》的发展过程
《大河之舞》最初全部都由爱尔兰歌舞组成,随着在全球的演出场次的增加,演出地域的不断增多,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目前已发展为一场约两小时的剧场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内容除爱尔兰的踢踏舞外,又融合了西班牙的佛朗明哥舞、俄罗斯的芭蕾舞及美国纽约风格的的爵士踢踏舞等。以全新动人的百老汇音乐剧面容呈现。
(2)关于踢踏舞
爱尔兰踢踏舞:(见前面“风格”)
美国踢踏舞:主要分为美国本土HOOFING风格流派和百老汇风格流派。在HOOFING流派中,舞者在跳时不是注重身体的舞姿,而是炫耀脚下打击节奏的复杂技巧,整体舞风比较朴实、散漫。而百老汇风格最大的特色是歌舞一体,洋溢着欢快向上的氛围。
英式踢踏舞:强调以芭蕾优美肢体动作为主,在舞步方面有较多的旋转、滑步等,舞者在演出时常带给人们一种贵族的气息。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对音乐风格的感知
五年级学生对于欧洲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的作品是第一次欣赏。
对于舞蹈音乐作品,在之前的教材中,学习过圆舞曲体裁的作品《跳圆舞曲的小猫》、复调作品《小步舞曲》、芭蕾舞剧音乐《四小天鹅舞曲》《糖果仙子舞曲》等作品。踢踏舞舞曲是第一次欣赏。
2.学生对踢踏舞的感知
大部分学生知道踢踏舞,但是对爱尔兰踢踏舞的风格特点并不了解。
3.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与情绪情感的把握
(1)对于音乐表现要素的把握
五年级学生在音高、时值、力度、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基本要素方面已经有一定的感知和表现能力,并且能用恰当的音乐语言来描述所听到的音乐。
(2)对于音乐情绪情感的把握
五年级学生能够感知音乐的情绪及情感,并用语言描述并表达。
4.学生其他相关能力
(1)识读乐谱与演唱能力
通过两年的五线谱识读,五年级学生具备了演唱基础。主题c前半部分的识谱演唱,采用慢速开始,先识谱唱准音,再将音和节奏同时唱准,最后原速演唱的方法解决。
(2)构建曲式结构的能力
本班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辨主题,记忆主题,概括曲式的能力。本首作品中每个部分的主题呈现方式类似,都是交替重复的方式,便于学生迁移学习方法,概括曲式结构。
(3)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
在平时欣赏课的学习中,五年级学生具备了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可以用身体律动来表现音乐。本课是舞蹈音乐,其音乐活动设计对身体的协调性要求更高,设计由易到难的音乐活动,让学生逐步学习。同时音乐活动设计出不同的难易层次,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本课以记忆主题、探究变化、肢体律动参与、自主探究等为主要教学方式与手段。
(四)技术准备
1.使用打谱软件制作乐曲的曲谱。
2.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软件制作出课件。
3.用qq影音、绘声绘影编辑视频文件和音频文件。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问题:辨别主题与构建结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
对策一:用不同的肢体表现不同节奏,参与四遍主题a,记忆主题a。
第一次主题a:后半拍带起四分音符节奏(击掌)
第二次主题a: 四分音符。(踏步)
第三次主题a:八分音符(踏点步)
第四次主题a:十六分音符(踏步或拍腿)
对策二:以不同的肢体动作、歌唱等形式区分四个主题。
设计四种较有区分度的音乐活动参与、区分四个主题。
主题a:四次主题a出现时,做节奏变化。(参见对策一)。
主题b:运用响板及捻指的方式伴奏。
主题c:唱和踏步共同参与。(学生自主设计)
主题d:击掌和踏步共同参与。(学生自主设计)
对策三:在区分主题基础上,迁移学习方法,听辨、构建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音乐中,在区分主题a和主题b的基础上,参与音乐活动,记忆主题a和主题b的呈现方式,构建第一部分曲式结构。
第二部分音乐中,引导学生迁移学习方法,构建第二部分曲式结构。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目标
感知、体验和表现《与太阳共舞》所呈现的爱尔兰音乐与舞蹈的美,喜爱这部融音乐、舞蹈与舞美于一体的爱尔兰民族音乐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欣赏、肢体参与、乐器伴奏、主题演唱,记忆、区分四个主题,体会四个主题密集的节奏和欢快的情绪;
通过聆听、对比、肢体参与,迁移方法,构建两部分的曲式结构,了解爱尔兰舞蹈音乐的曲式结构特点;
通过对比、聆听、观察、分析,体会不同的音乐要素在推进音乐情绪情感时的作用。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爱尔兰踢踏舞,模仿踢踏舞节奏。
2.感知爱尔兰音乐与舞蹈风格。
3.感知百老汇音乐歌舞剧这种现代综合舞台表演艺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知爱尔兰音乐与爱尔兰踢踏舞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难点
辨别主题与构建结构。
五、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知踢踏舞与音乐的关系
阶段目标:初步感知踢踏舞,感知踢踏舞与音乐紧密的关系。
1.播放《大河之舞》舞蹈视频群舞片断 了解踢踏舞特点
(1)教师播放踢踏舞《大河之舞》中《雷电》的视频
(2)学生观看后说出舞蹈属于踢踏舞,自己总结出踢踏舞特点:节奏感很强、上身几乎不动,舞者穿踢踏舞鞋敲击节奏、发出声响。
(3)教师现场示范踢踏舞基本动作。(脚下的踢踏鞋敲击地面发出有规律的节奏响声,让学生对踢踏舞有直观的认识。)
2.感知踢踏舞与音乐紧密的关系
提出问题:踢踏舞与音乐有着怎样的关系?
过渡语:一位优秀的踢踏舞者是一位音乐家。踢踏舞是一种‘听’的舞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你认为踢踏舞与音乐有怎样的关系呢?
PPT呈现音乐的几种要素:音色、力度、节奏、速度。
学生进行选择并回答。(答案预设:节奏)
3.介绍作品《大河之舞》
过渡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爱尔兰音乐和踢踏舞,感受爱尔兰人民献给全世界的艺术盛宴——百老汇音乐歌舞剧《大河之舞》。在《大河之舞》的标题中,“大河”指的是爱尔兰的母亲河——里菲河,整部作品长达两个小时,它表现了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故事。今天我们将欣赏第一幕第一场《与太阳共舞》。
设计意图:观看踢踏舞视频片断,初步感知踢踏舞与音乐在节奏上的密切联系;介绍《大河之舞》中表现的具体内容,带领学生初步了解这部音乐歌舞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赏析第一部分音乐与舞蹈
阶段目标:感知和表现节奏在踢踏舞中的重要性,分析和辨别主题a和主题b旋律特点,构建第一部分结构。
1.聆听模唱第一部分主题a的旋律
聆听主题a音响、记忆旋律。
(1)教师用手风琴演奏主题a,学生打着恒拍听主题。
(2)学生用“啦”音哼唱主题a,感受乐曲中密集的节奏。
提出问题:哼唱有困难吗?为什么?
(出示乐谱)学生观察并说出:音乐由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组成,速度快,音符多,所以哼唱有困难。
(3)记忆欢快的主题旋律。
教师弹奏,学生打恒拍再次聆听记忆主题旋律。
2.视听结合 肢体表现主题a
(1)观看视频 辨别每次主题出现时的舞步节奏变化。
提出问题:主题a共出现了几次?每次主题出现时,舞蹈演员脚上的舞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播放主题a舞蹈视频,学生观察舞者脚下的节奏。
答案预设:主题a共出现了四次。
每次主题出现,舞蹈演员脚上的节奏越来越紧密。
(2)模仿四次主题出现时舞步上的节奏
第一次主题a舞步节奏:
①播放第一次主题舞蹈视频,学生打恒拍读出节奏谱。
②带领学生用拍手的动作进行练习。
③及时指导:在击掌中用弱拍和强拍表现出精神饱满的舞蹈状态。
第二次主题a舞步节奏:
①播放第二次主题舞蹈视频,学生判断出四分音符的基本节奏。
②根据舞蹈者的表演特点提问:爱尔兰踢踏舞中,舞蹈者上身是什么样的姿态?
答案预设:上身基本没有动作,挺拔,向上,自信的。
教师示范动作来指导:上身挺拔姿态优美,用身心去感受踢踏舞基本舞步。
③学生分组运用接龙的形式踏步表现第二遍主题a。
第三次主题a舞步节奏:
①学生观看视频,判断出八分音符节奏并用踏步的方式模仿。
②学生运用踏点步参与感受第三遍主题a。
第四次主题a舞步节奏:
①学生观看视频,判断出由整齐的十六分音符节奏组成。
②师生一起跳起舞步,共同感受紧密的节奏带来的欢快、跳跃的情绪。
(设计第二种方案,双手拍腿击打十六分音符,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
3.对比节奏 体会情绪变化
呈现四次主题a的主要节奏图谱
提出问题:每一遍主题出现,什么音乐要素发生了变化?
节奏有什么变化特点?给音乐情绪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答案预设:节奏。
节奏从宽松变得越来越密集,音乐情绪变得越来越热烈。
教师总结:节奏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相同的主题音乐,加入不同的节奏型伴奏后,音乐的情绪会产生非常大的变化。
4.聆听主题b 用打击乐器伴奏
(1)呈现谱例,教师再次用手风琴弹奏主题b旋律,学生观察节奏特点。
提出问题:主题b与主题a在节奏上的相似之处是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答案预设:都运用了很多十六分音符,节奏都很密集。给人欢快、愉悦的感受。
(2)打击乐器参与音乐表现
选用响板,配合捻指打恒拍,用清脆的声音表现主题b,以此区分主题a的表现形式。
(3)对比主题a、b,记忆两个主题音乐。
(呈现每个主题第一小节乐谱)
主题a 主题b
①提出问题:两个主题旋律第一小节的走向有什么不同?
答案预设:主题a为上行开始,主题b为先下行再上行。
②听辨主题a与b,加以区分并熟悉记忆。
5.完整欣赏第一部分视频并进行肢体表现
(1)完整欣赏第一部分,学生采用舞蹈中的舞步表现第一部分音乐。
(2)讨论:第一部分音乐中,主题a与b是按什么顺序出现的?
答案预设:交替出现,不断重复。
(3)思考主题a与b的呈现次数,加深记忆。
讨论结果:主题a共出现六次,主题b共出现四次。
呈现第一部分音乐的曲式结构图: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模仿踢踏舞舞步节奏,感知踢踏舞特点,体会节奏变化带来的感官震撼;通过肢体参与的变化、主题旋律的区分,分辨记忆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初步感知爱尔兰音乐特点,构建第一部分音乐的曲式结构。
(三)赏析第二部分音乐与舞蹈
阶段目标:感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异同,辨别主题c和主题d旋律特点,构建第二部分结构。进一步感知爱尔兰音乐与踢踏舞的特点。
欣赏第二部分舞蹈视频,对比两部分音乐的异同
提出问题:第二部分的音乐同第一部分在情绪上有没有不同 它共有几个音乐主题 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出现的?
学生聆听后进行回答。
答案预设:情绪上更热情,激烈。
第二部分音乐与第一部分一样,有两个主题,也是重复交替出现的。
2.感知和表现主题c音乐坚定有力的情绪
(1)学生视唱主题c部分旋律
示范对比法引导学生用弹性富有爆发力的声音演唱,并配合用脚踏出四分音符的节奏,
辅助表现音乐。
(2)学生自己设计表现主题c
学生迁移第一部分的表现方式,自主设计主题c后半部分的音乐活动。
(学生设计活动:运用双脚交替踏步出十六分音符节奏,参与表现音乐。)
3.自主感知和表现主题d 感受音乐热烈的气氛
(1)教师用手风琴演奏主题d,学生打恒拍感受。
(2)迁移第一部分中的音乐活动方法,学生自主设计音乐活动。
(学生设计活动:运用击掌配合踏步出四分音符节奏,参与表现音乐。)
4.聆听尾声 识别音乐素材
(1)聆听尾声音频。
提出问题:尾声中的音乐素材来自哪个主题?
答案预设:主题c。
(2)师生讨论设计音乐活动
演唱主题c音乐素材,在老师的提示语中拍手结束全曲。
5.完整欣赏第二部分视频并进行音乐表现
完整欣赏第二部分,用设计的音乐活动参与表现,带领学生体验踢踏舞中丰富的节奏和音乐更为热烈的情绪。
提出问题:第二部分音乐中,主题c和主题d各出现了几次?你能说出他们出现的顺序吗?
答案预设:主题c共出现八次,主题d共出现六次。
学生思考并总结第二部分曲式结构
设计意图:利用迁移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第二部分音乐活动,区分主题c和主题d,自主听辨和构建曲式结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欣赏、理解音乐的能力。
根据爱尔兰舞蹈音乐中两部分音乐上的变化,设计第一部分学生坐着参与音乐表现,第二部分学生站着参与音乐表现,形成两部分音乐在体态参与上的对比。
(四)赏析经过部分的音乐和舞蹈
阶段目标:发掘作品所表现的深刻内涵,解读“与太阳共舞”。
欣赏经过部分的音乐与舞蹈,了解相关背景与内涵
1.欣赏舞蹈 思考标题《与太阳共舞》的含义
提出问题:舞者跳出了怎样的队形?好像在围绕着什么舞蹈?
答案预设:围成一个大圈,好像围绕着太阳旋转。
教师讲解:这段音乐和舞蹈,正好表现了我们的标题《与太阳共舞》的内容。在远古社会,常常会表现这样的内容。在后人发现的山洞的壁画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出示壁画图片,看到这幅图你会联想到什么?
学生观察分析图画内容。
教师总结:同学们,远古人类对于太阳、光、火,对于大自然有一种崇拜敬畏之情。《与太阳共舞》表现了太阳赐予我们光和热,赐予我们生命。人类赞颂这一伟大的力量。
2.观察舞美效果 了解舞美在舞台表演中的作用
提出问题:舞台上太阳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呢?
答案预设:太阳是用聚光灯来表现的。
过渡语:《大河之舞》是一部百老汇音乐歌舞剧,在这种现代的舞台表演当中,灯光和舞台布景都是为表演服务的,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聆听哨笛音色 了解爱尔兰音乐常用乐器
提出问题: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乐器的声音?
答案预设:听到了笛子声。
教师讲解:刚才大家听到的是爱尔兰哨笛的声音,(出示图片)它的声音悠扬空灵,很适合爱尔兰的旋律。
在爱尔兰的舞蹈音乐中,除了会运用爱尔兰哨笛外,还常常会用到小提琴、手风琴、手鼓、爱尔兰尤利安笛子等,所以,今天老师会运用手风琴为大家演奏音乐主题。
设计意图:视频、图片的直观呈现,使学生通过聆听、观察、分析、联想,来发掘作品所表现的深刻内涵;了解百老汇音乐歌舞剧中音乐、舞蹈与舞美融合所表现的综合艺术之美。
(五)总体对比分析 总结爱尔兰舞蹈音乐的特点
阶段目标:听辨、对比各主题,分析音乐要素的变化,了解爱尔兰舞蹈音乐特点。
1.对比分析爱尔兰音乐特点
(1)从节奏的角度分辨四个主题的异同
提出问题:从谱面观察,哪个主题最特别?
答案预设:主题c节奏最特别,节奏稍舒展。
提出问题:主题a、b、d在节奏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案预设:都是运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及少量的三十二分音符这种密集的节奏来表现。(2)从作品结构的角度回顾四个主题呈现的方式
师生共同回顾主题呈现方式。
第一部分(主题a与主题b):4+2+2+2
第二部分(主题c与主题d):4+2+2+2+2+2
师生总结爱尔兰舞蹈音乐特点:
运用紧密的节奏,较快的速度,表现舞曲欢快、热烈的情绪;作品通常分为两个部分;主题运用重复、对比、交替的方式呈现。
总结:《与太阳共舞》具有典型的爱尔兰舞蹈音乐特点。
(3)从速度的角度分辨全曲的速度变化
播放主题a、b、d音响,学生打衡拍,感受速度的变化。
学生发现:主题d的速度加快了。
结论:第二部分的音乐相比第一部分音乐的速度变快。
总结音乐要素的变化对音乐情绪的影响:
《大河之舞》作为一部百老汇音乐歌舞剧,这种现代的舞台表演艺术,带给观众们的感官享受是全方位的,观众可以聆听音乐,欣赏舞蹈,置身在舞台布景的情境中,感受舞美灯光带来的视觉震撼。在《与太阳共舞》这首作品中,第一部分的音乐,在节奏上越来越紧密,第二部分的音乐在速度上更快,这些音乐要素的变化共同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当音乐情绪到达最高点时,所有的踢踏舞者整齐的停下舞步,带给观众内心的震撼是久久不能平静的。
2.完整欣赏整体感知音乐与舞蹈特点
带领学生回顾各部分不同的音乐活动,完整欣赏全曲,用音乐活动参与表现作品。
3.介绍《大河之舞》的发展过程
设计意图:总体回顾和分析各音乐要素的变化,总结爱尔兰音乐特点,理解百老汇音乐歌舞剧《大河之舞》是如何将音乐情绪一步步推进,最终给予观众感官上的震撼和享受。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聆听了《大河之舞》中的《与太阳共舞》这一幕的表演,欣赏了爱尔兰音乐与踢踏舞。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去了解《大河之舞》其他幕的表演。去了解更多的百老汇音乐剧。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乐于参与体验音乐活动。
(二)教学中,教师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个人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
(三)通过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学生选择不同的音乐活动表现主题,以及肢体表现的呈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七、本课教学设计特点
(一)依据作品特点体现音乐与舞蹈的紧密融合
依据本课这部音乐剧作品的特点,本课的设计主要以学生肢体参与的形式展开音乐活动,在引导学生哼唱和演唱主题的同时,用手与脚模仿踢踏舞舞步节奏,体现踢踏舞的特点,并达到区分主题的目的。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体会踢踏舞舞蹈的魅力,同时感受爱尔兰音乐与舞蹈的紧密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爱尔兰音乐与踢踏舞的特点。
(二)迁移方法学会学习
本课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习自主学习方式方法。将音乐学习与活动方式进行迁移,引导学生自主编创肢体动作演绎对音乐的理解与音乐主题的区分;同时迁移构建曲式的方法,自主概括作品结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全方位感知音乐体现人文性
本课从音乐、舞蹈、舞美等方面全方位地感受这部作品中的美感,体现了以音乐为主的学科融合,体会百老汇音乐歌舞剧这种多种艺术形式完美融合的现代舞台表演艺术。同时重视与音乐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