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2)》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并掌握其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等探索活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深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方法
交流研讨、分组合作
课前准备
直尺,带圆孔的三角板,硬币和瓶盖等圆形物体,圆规、多媒体课件等。
。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圆”。
2.揭题:生活中到处都有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这种平面图形。(板书:圆的认识)
二、新课学习
1.引入。
师:你会画圆吗?你能怎样画圆?
学生会说出很多画圆的工具,如带圆孔的三角尺、硬币、量角器、圆规等。
2.以物画圆。
组织学生用硬币、瓶盖、带圆孔的三角尺画圆,然后呈现学生作品,问:你对这样的画圆方法有什么想法?学生会指出这样的画圆方法存在着一些局限:如画出的圆不太标准,大小受限制……
3.用圆规画圆。
(1)引出画圆的常用工具——圆规,让学生试一下手中的圆规。
(2)提出要求。
①画一画:尝试在纸上画一个圆。
②想一想:圆规为什么能画圆?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③比一比:用圆规画圆有什么优点?
(3)展示反馈。
①出示学生作品,讨论:圆规为什么能画圆,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生会说有两个脚,其中一个脚上的针尖是用来固定的,另一个脚上的铅笔是可以画圆的;两个脚可以随意叉开;把一个脚固定,另一个脚就能旋转……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择机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圆心就是针尖这个点,半径就是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并介绍直径),并且用字母O、r和R来表示。
②学生介绍一下画圆的心得:针尖处要固定,手捏着上面的手柄有利于旋转。
③出示没有画成功的作品,分析没有画成功或画得不太标准的原因:针尖没有固定住;旋转时,两脚叉开忽大忽小。
师:为什么一定要让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一致呢?
④小结。说说用圆规画圆的优点,感受其画圆的灵活(能大能小)、方便的特点。
(4)巩固运用。
师:在发给大家的白纸上(白纸大小一样),你有办法让全班同学所画圆的大小一样,而且画在同一个地方吗?
学生交流,组织活动,使学生体验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用其他工具画圆。
(1)用直尺画圆。
①师:用直尺画圆行吗?为什么?
②质疑:难道直尺真的不能画圆吗?让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画一下,课件呈现,学生观察。
课件演示:先确定一个固定点。用直尺确定一定距离,画一个点;转动直尺,距离不变,再画第二个点……
师:这些点再不断地增加,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课件演示:当画上无数个这样的点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圆。
③思考:这个圆是怎样画出来?(无数个具有相同特点的点形成了一条曲线)
(2)在操场上画圆。
①师:如果体育老师为了上体育课,想在学校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吗?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方法。
③师出示录像,学生观看,感受方法。
(3)古人画圆。
①出示古人的画圆器(如图),引导学生观察。
②学生解释古人画圆的原理。
5.归纳特征。
(1)思考:用圆规画圆,用直尺来画点形成圆,用竹棒、绳子在操场上画圆和古代的画圆器,不同时代,不同的画圆工具,你觉得这些画圆方法中有相同的地方吗?
(2)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出示:“圆,一中同长也。”
师: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在2400多年前写的一句话。谁来读读,你能读懂这句话吗?
(3)小结:短短的几个字就把圆的特点和画圆原理,点得明明白白。原来我国古代已经对圆这种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概括了。
三、结论总结
。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1.按要求画圆。
(1)画出一个半径是1厘米的圆。
(2)画出一个直径是2.6厘米的圆。
五、作业布置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圆是轴对称图形。 ( )
(2)半径是直径的。 ( )
(3)有两点在圆上且通过圆心的直线,叫做圆的直径。 ( )
(4)圆的直径都相等。 ( )
(5)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 )
六、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2)
圆,一中同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