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道法学科
第四章第二节 农业 同步探究学案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东西部、南北方分布特点。(区域认知)
2.运用中国地形图、干湿地区图等资料,分析造成我国农业东西差异的自然原因。(综合思维)
3.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一)自主预习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二.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自然因素: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土壤等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科技、交通、国家政策等 三.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东西部的差异
地区 主要农业部门 主要分布区
东部 渔业 沿海地区(海洋渔业基地)、南方地区(淡水渔业发达)
林业 东北林区(天然林区)、西南林区(天然林区)、东南林区(人 工林区)
种植业 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分界线 400mm 年等降水量线
西部 畜牧业 四大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
种植业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东部的南北差异
地区 耕地 类型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北方 旱地 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春小麦 花生 甜菜
华北平原:两年三熟 冬小麦
分界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一线)
南方 水田 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或三熟 水稻 油菜 甘蔗
海南岛:一年三熟
我国三大产棉区:新疆南部(长绒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四.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粮则粮
(二)预习反馈
列出预习中的问题清单或列出困惑、读不懂的内容。
土豆学名马铃薯,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马铃薯原产于① (大洲)的安第斯山区,是当地人的日常主食。
(2)16世纪,马铃薯传入以 种人为主的②地区,并逐渐衍生出炸薯条等食物。
(3)炸薯条流行英国和法国后,又经③ (国家)推广到全球。
(4)马铃薯能够适应④地区干湿季分明的热带 气候,为该地区成功引种马铃薯提供条件,缓解了当地粮食短缺问题。
(5)我国西藏自治区马铃薯皮薄个大,淀粉含量高,品质好,这与当地光照强,昼夜温差 等自然条件有关。
(6)我国在无土栽培、优良品种培育等方面为世界的马铃薯生产做出了贡献,这得益于 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
(一)达标测评
1.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 )
A.依靠科技力量,发展高效、优质农业 B.开发耕地资源,提高粮食产量
C.发展滴灌技术,大面积发展种植业 D.根据生活需要,大力发展畜牧业
2.每年我国东部地区由南到北依次进入植物花期,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3.下列做法符合农业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横断山区修筑梯田,发展水稻种植业
B.黄土高原地区发展经济林、水果林种植
C.东北地区大力发展水产养殖
D.青藏地区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产量
4.下列有关河流、湖泊的开发利用,较适宜的是( )
A.在河套平原利用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 B.在洞庭湖地区围湖造田
C.在湖泊发展水产养殖业 D.在河流的下游开发水能资源
5.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
A.内蒙古草原地区过度放牧 B.生活在湖区的居民围湖造田
C.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水稻 D.毁林开荒以扩大耕地面积
6.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源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发祥地。现今,当地通过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等措施,推动乡村振兴。读南泥湾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以下措施符合南泥湾高质量发展方向的是( )
①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特色农业
②增加耕地面积,单一发展种植业
③发展红色旅游,增加当地经济收入
④加强生态建设,守护绿水青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人口、耕地、环境等问题的严峻挑战。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应是( )
A.开垦荒地、林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B.增加农产品进口量,满足人们生活需要
C.增加农业人口数量,以增加粮食产量
D.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8.“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海南被称为我国的“种业硅谷”、“育种天堂”,影响其未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 )
A.昼夜温差大 B.农业基础 C.科学技术 D.土壤肥力
9.央视以“推行生态夹道,打造绿色粮仓”为主题,报道了农科院培育瓢虫吞食蚜虫,使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大幅减少。该报道体现了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
①推广生态农业②走科技兴农的道路③成功经验可在各地照搬推广
④应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量⑤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0.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
A.大量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 B.加大农产品的进口量
C.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D.增加农业人口的数量
(二)提升训练
11.海洋碳汇渔业是渔业的发展趋势,主要通过藻类养殖、贝类养殖、增殖放流以及捕捞业等方式吸收二氧化碳,对海洋食物的提供、粮食安全保障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海南省海洋碳汇渔业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海南渔业企业多按照传统方式从事生产。读海南岛及周边海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海南省的行政中心是 市,该省濒临我国的 (临海)海。
(2)海南岛是我国的第 大岛,其北侧的 海峡是我国的内海之一,据图可知岛上河流的流向为 。
(3)评价海南省发展海洋碳汇渔业的条件。
(4)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发展海洋碳汇渔业的积极意义。
12.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左图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集中产区分布图,右图为郑州和武汉两地气候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粮食生产与自然环境】
(1)我国水稻集中产区的耕地类型以 为主,这里的气候特征是 。
(2)我国小麦集中产区的地形以 、高原为主,以 气候(气候类型)为主。
(3)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区,这里种植玉米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粮食生产与脱贫攻坚】
盛产小麦的河南省,由“缺粮大省”转为“中原粮仓”,成为“国人厨房”,带动百余万人脱贫致富。
(4)请从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相关内容的序号填入思维导图① ② ③
备选答案:A科技兴农B人口增加C深度加工
(一)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学会了: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把本节课所学知识画出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南美洲
(2)白
(3)美国
(4)草原
(5)大
(6)科学技术/科技
【分析】本题以世界马铃薯主要种植区分布图为材料,共设置五道小题,涉及世界上七大洲分布、人种分布、国家分布、气候分布及特点、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影响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详解】(1)图中①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主要位于南半球为南美洲。
(2)图中②地区位于欧洲,主要为白种人。
(3)图中③国位于北美洲,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为美国。
(4)图中④地位于非洲,该地的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也是非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
(5)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迅速,良种培育、节水灌溉、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使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课堂达标
1.A
【详解】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依靠科技力量,发展高效、优质农业;依靠科技力量、提高粮食产量;发展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根据生活需要,适当发展畜牧业。故选:A。
2.B
【详解】每年我国东部地区由南到北依次进入植物花期,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因为南部纬度低,气温高,热量多,开花早,北部纬度高,气温低,热量少,开花晚,B正确;海陆位置、降水和地形都不是植物花期的主要影响因素,ACD错误。故选B。
3.B
【详解】横断山区地形崎岖,适宜发展林业,A错;黄土高原地区发展经济林、水果林种植,有利于保持水土,符合农业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原则,B对;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C错;青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大力发展畜牧业,D错。故选B。
4.AC
【详解】在上游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人们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发展了灌溉农业,使这里成为著名的“塞上江南”,A正确;在洞庭湖地区围湖造田会导致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长江下游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增大,B错误;在湖泊发展水产养殖业 ,符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C正确;在河流的下游开发水能资源不可取,河流下游一般地势平坦,没有落差,不能开发水能资源,D错误;故选AC。
5.C
【详解】在内蒙古草原上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场资源;在湖区围湖造田,容易导致湖泊蓄洪能力下降,带来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种植水稻,是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毁林开荒容易导致土地的荒漠化,违背因地制宜的原则 故选C。
6.B
【详解】南泥湾位于黄土高原,这里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生态脆弱。因此泥湾高质量发展方向的是科技兴农,发展特色农业;利用当地红色革命精神,发展红色旅游;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①③④正确,B正确;该地区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改善水土流失现象,增加耕地面积,单一发展种植业不利于高质量发展,②错误,排除ACD,故选B。
7.D
【详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因此今后我国农业应该依靠科技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向着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故D正确。努力开垦荒地、增加农产品进口量和增加农业人口数量都不利于解决当前问题,不是今后发展的方向,排除ABC,故选D。
8.C
【详解】读图可知,海南位于热带地区,是典型的的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适合生物生存,适合育种,生物多样性丰富。海南地区平均气温高,昼夜温差小,A错误;海南岛耕地面积小,农业基础较为薄弱,B错误;种子培育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才会取得更好的成果,因此科学技术是影响种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C正确;土壤肥力可以通过人为改善,对制种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9.B
【详解】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①推广生态农业②走科技兴农的道路⑤因地制宜发展农业。B正确;农业因应因地制宜,照搬推广不符合实际,③错误;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造成土地污染,④错误;ACD错误;故选B。
10.C
【详解】大量开垦荒地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A错误;加大农产品的进口量只能解决一时之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B错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粮食产量和粮食质量,是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C正确;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农业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很长一段时间内从事农业的人口不会增加,D错误。故选C。
11.(1) 海口 南海
(2) 二 琼州
放射状
(3)四面环海,海岸线长,养殖面积广大等。
(4)可以缓解水体富营养化;可以推进渔业生产方式转型;碳汇渔业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分析】本题以海南岛及周边海域图为背景,涉及行政区划、海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运用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海南省简称琼,行政中心是海口市,该省濒临我国的南海,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
(2)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仅次于台湾岛,其北侧的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之一,我国第二大内水,海南岛中间高,四周地,河流呈现放射状流入海洋。
(3)海洋碳汇渔业是渔业的发展趋势,主要通过藻类养殖、贝类养殖、增殖放流以及捕捞业等方式吸收二氧化碳,对海洋食物的提供、粮食安全保障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海南省四面环海,海岸线漫长,浅海滩涂广阔,海水养殖面积大,利于发展碳汇渔业海洋资源广阔;海洋面积广大,场地充足,且原料丰富,成产成本较小,具有很好的自然优势条件。
(4)在碳汇渔业中,藻类植物作为鱼类、贝类的饵料被大量消耗,可以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碳汇渔业是一种新型的海水养殖模式,可以推进渔业生产方式转型;碳汇渔业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12.(1) 水田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2) 平原 温带季风气候
(3)耕地面积广、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黑土广布、土壤肥沃等。
(4) ①B ②A ③C
【分析】本题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集中产区分布图、郑州和武汉两地气候统计图为载体,考查我国耕地类型、粮食作物分布,农业区位和农业发展,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详解】(1)我国水稻集中产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这里的气候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2)我国小麦集中产区主要分布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3)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区,地形平坦,耕地集中成片,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黑土土壤肥沃。
(4)结合表中信息,人口增加、城乡发展,使耕地减少,科技兴农、提高粮食产量,对粮食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故①B、②A、③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