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潮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 观潮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2 11:3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观潮》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并书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潮、称、盐”等。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积累优美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清晰阐述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观潮的最佳时间和地点。
4、熟练掌握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并能进行简单模仿。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视频等直观资料,结合文字描述,充分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仿写练习,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神奇景观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提升审美情趣。
2、使学生深切体会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课文中对钱塘江大潮磅礴气势的生动描写,感受其雄伟壮观。
2、准确把握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和描写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从地理角度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特殊原因。
2、引导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1、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含义、句式结构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2、透彻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朗读法
1、教师范读,为学生提供朗读的示范和指导。
2、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集体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讨论法
1、组织学生围绕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如大潮形成的原因、描写手法的妙处等。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直观教学法
1、利用多媒体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获得直观的视觉冲击。
2、借助动画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潮形成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1、播放一段精彩的钱塘江大潮视频,展示潮来时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画面是什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2、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课文《观潮》,去领略这一神奇的自然景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 分钟)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
2、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重点强调易错读音和字形,如“闷雷(mèn)”“薄(bó)雾”“颤(chàn)动”等。
3、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围绕“观潮”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4、学生默读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时间顺序。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5 分钟)
1、学习潮来前的部分(第 1、2 自然段)
请一位学生朗读第 1、2 自然段。
提问:潮来前,钱塘江的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抓住“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平静”等关键词句,体会潮来前江面的平静。
结合“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词语,感受人们等待大潮的急切心情。
指导学生带着平静和期待的情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举例:“横卧”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静态之美,就像一个巨人安静地躺在那里。
2、学习潮来时的部分(第 3、4 自然段)
再次播放潮来时的视频,让学生边看边听教师朗读第 3、4 自然段。
提问:潮来时,声音和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描写声音和形状的语句,如“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感受潮来时声音的巨大和形状的雄伟。
让学生模仿潮来时的声音和动作,加深体会。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来时的气势磅礴。
举例:“山崩地裂”这个词运用夸张的手法,把潮来时的声音夸大到极致,让人仿佛能听到那惊天动地的声响。
3、学习潮头过后的部分(第 5 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 5 自然段。
提问:潮头过后,江面又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理解“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体会潮头过后余波依然汹涌的情景。
对比潮来前和潮头过后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指导学生用舒缓的语气朗读这一自然段。
举例:“漫天卷地”形象地描绘出潮水过后,江水迅速漫延、席卷一切的场景。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8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整篇课文,总结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如声音巨大、形状壮观、气势磅礴等。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钱塘江大潮写得如此生动形象?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借鉴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有顺序、抓特点地进行观察和描写,同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让学生分享自己还知道哪些著名的自然景观,如黄山云海、泰山日出等,并简单描述其特点。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 3、4 自然段。
仿照《观潮》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描写自己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观的作文,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