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自然环境 ,了解古代印度文明古国的兴起和发展,掌握种姓制度早期的多家形态和各阶层的不同生活状态和佛教的创立及传播。(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小组讨论,识图了解古代印度文明区域的位置,自然环境,掌握种姓制度的内容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分析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佛教广为传播的原因和实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古代印度代表性文明成就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理解他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通过对印度种姓制度的批判,增强“人人平等”的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与佛教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除了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以外。还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吸引着我们,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人去那里探险,《西游记》中唐僧历经艰辛到西天取经,西天是指哪里?取的是什么经?(印度,佛经),它就是位于南亚印度河流的古代印度,这里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诞生地,你想知道古代印度文明是怎样产生的吗?古代印度社会又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古代印度,揭开这个文明古国的神秘面纱,以上我们说到的都是现在的印度,那么对于古代的印度,你知道哪些文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到古代印度去看看那个时期的灿烂的文明!
《西游记》的插图大家耳熟能详,一下就联想到西天取经,和中国有关系。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出示教材11页插图《古代印度示意图》阅读10--12页,结合课本知识及地图,说出古代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学生观察后得出答案,通过观察地图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同学们知道”印度”一词的由来吗?学生回答: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首先使用“印度”一词,指印度河流域及以东地区。中国使用“印度”一词,是从中国唐朝开始的,(大唐西域记》中把它称为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你能结合地图找出古代印度吗?
回顾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教师强调:通常所说的印度,实际上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它并不仅指今天的印度,古代印度与今日印度的地理范围不同,它包括今天哪些国家呢
学生回答,大体包括今天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在内的整个南重次大陆。它们的发源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发现于哪里?生回答(印度河流域)
师:印度河与我们国家有什么联系?生:是我国的邻居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大致了解古印度的地理范围。2.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
教师指图提问:从《古代印度示意图)中,印度河与恒河流经整个印度河流域,这一流城具有怎样的自然条件
学生回答: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今巴基斯坦境内,入阿拉伯海,整个印度河流城水量丰沛,
教师及时补充:也就是说,印度河流域自然环境优越,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孕育了古代印度文明。
教师拓展: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学生回答:古代埃及。
教师及时点拨:非常准确,古代印度与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具有相同的特点,都属于大河文明,这些文明古国都靠近大江大河,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设计意图]及时归纳点拨,总结人类文明最先出现于大河流域的原因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哈拉帕文化,而哈拉帕文化则是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这两座城市为中心。大约公元前23世纪——公元前18世纪在印度流域发现了这两座城市的遗址。(展示遗址图片)通过这两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通过相关史事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两座城市。
(边读边问)这两座城市的建设都是经过精心规划,它的布局分明,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哪个城市相似?(长安)
展示哈拉帕、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图片,这个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长期不为人所知。
问: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代印度发生了什么大事件?
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是“雅利安人”,意为“高贵的人”。他们入侵印度以后再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逐渐安定下来,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问: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是什么时候?(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除印度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同意。你从哪些方面能看出来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呢?
(二)、合作探究讨论并回答: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你知道哪些呢?:1.种姓制度有几个等级?排序并说明理由。读教材第12至13页“森严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分析归纳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其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哪些等级 居于被统治地位的是哪些等级 可以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
学生阅读教材后,小组讨论,代表回答。(1)种姓制度产生的背景:
①性利安人利用种姓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②雅利安人自身内部出现了等级划分。
(2)将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制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等级,
(3)第一等级婆罗门和第二等级刹帝利居于统治地位;第三等级吠舍和第四等级首陀罗居于被统治地位。
1.【填一填] 森严的种姓制度
2.【演一演] 【历史小短剧]《四大种姓等级报“家门”》
教师讲解: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与区分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历史小达人小组]为同学们排练小短剧(四大种姓等级报“家门”),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他们的精彩表演。
学生甲:我是第一等级婆罗门,是祭司贵族,也就是专职掌管祭神活动的人.掌握神权,地位最高!怎么 不服气呀 告诉你们,我们是造物神梵天用自己的嘴创造出来的,焚天还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腿创造出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由于上天已经注定高低贵贱之分,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应该拥有特殊的地位.享有至高无上的特权!哈!哈!哈!(屏幕显示造物神梵天,分别用嘴、手.腿,脚创造出四个等级的动画。)
学生乙,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第二等级的代表刹帝利,我们可是军事贵族!我们的成员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把持着国家军事和行政权力,他们要步门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哼,我们才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我们前两个高级等级占有大量生产资料。靠利削为生,是整个社会的统治阶级!
学生丙,大家好!我是来自第三等级的代表吠舍。我们这个阶层啊,有农民、牧民、手工业、对了,还有商人。我们的生活,唉,真是一言难尽啊!我们必须要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真是苦不堪言啊!
学生丁:向国家的上们、可将可怜我吧!我就是首花罗,我们都是些被征服的人,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受尽了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奴役,我们和第三等级的人构成了被统治阶级,各个等级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贫贱分明、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学生戊:你们知道吗 久而久之,四个等级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着”“贱民”,他们在社会上受到最大的凌辱和歧视,这些贱民都被压在印度社会最底层,受尽了统治阶级的折磨、压制和剥削!老天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开眼,教救我们呢!
以上五位同学的表演可真精彩!通过他们生动的演讲,我们认识到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为了保护什么人的特权的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后,逐步建立是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是为了保护印度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
教师提问,由梵天造四大种姓的身体部位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呢
学生回答:四大种姓有着严格的界限,有高低贱之别。等级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教师总结:由此还可以得出种姓制度的实质是社会等级制度,由表格当中社会阶层,职责和义务等内容,种姓制度是为现固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是古代印度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教师过渡:等级制度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来制社会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的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佛教产生了。
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目的?有何影响?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学为主体的地位,结合图片分析种姓制度及其内容、产生的影响。分析史料、阅读教材和图片资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合作探究二:(1)、根据图表结合课本13页,分组讨论(2)每组时间3分钟
(3)小组派代表发言古代印度除了用种姓制度来巩固统治以外,还运用人们的宗教信仰来巩固统治——佛教。说到佛教,有一位神你们一定熟悉。(播放视频资料)
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尼"是当时对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称谓。释迦牟尼意为 生回答: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卑尼”。“释迦”是他所属部落的 “释迦族的静修者",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据说,他29岁出家修行,35岁创立佛敦,面后传教40余年,终年80岁。公元前6世纪创立佛教。
提出开放性问题:早期佛教对于种姓制度是什么态度呢?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而培养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促进中印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交流,
教师出示材料:教材第13页[问题思考]:你能说出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多取材于佛教故事,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
〖设计意图〗关键难点及时点拨,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概括能力。
拓展提高
[教师拓展一]
教师提问: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是真正的“平等”吗 如何理解佛教所宣扬的这种平等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由代表发言。
生回答:佛教中宣扬的“众生平等”思想,只存在于虚幻的世界中,它是为迎合阶级社会中长期遭受压迫和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而存在的,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是不会给劳动人民实现真正的“众生平等”的。
师生明确答案:佛教宣扬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佛教所宣扬的“众生平等”,只是用来安慰人民的“麻醉剂”。
[教师拓展二]
今天这课学完之后,四大亚非文明古国我们依次都进行了学习了解,请同学们完成下表,系统梳理一下大河文明的四个典型代表。
归纳一下,佛教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析后,回答:寻求生、老、病、死等痛苦的解脱之道
教师提问:那么他最后找到了解脱之道了吗 他认为解脱之道是什么呢
生回答:找到了。他认为苦的根源在于有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分析扫纳教的创设时间,概括佛教的主张。
生概括:(1)佛教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佛教主张:①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②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人教,古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到中国内地,后继续传播至其他国家。
教师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习了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城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3世纪一前18世纪左右,南亚次大陆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佛教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板书设计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文明历程:前 23世纪,城市国家出现 前 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半岛基本统一
前3世纪,摩揭陀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
二、文明成果: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佛教与传播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在设计上以生为本,通过自读置疑一讨论释疑点拨扫难-比较训练的教学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始至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习活动自由而不散乱。在讲解种姓制度的环节,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加深印象,易于理解。教学中善于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将疑点化难为易,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同学力层次的学生在分层目标下都有较大收获。历史小短剧《四大种姓等级报“家门”》环节的插入,为本课增色不少。学生们自己演历史短期.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活化历史、激发思维的作用。课的拓展环节,很有必要。特别是《四大亚非文明古国简表》的设计,较好地整合了本单元知识点,使古代亚非文明古国纵横联系起来,变成一个整体呈现,使得学生能多层次、多角度认识历史现象,更好地形成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