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商末尾有0的除法算理过程的探索,掌握笔算方法。
在演算过程中,逐步熟练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乘法进行验算。
培养数学感悟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在演算过程中,逐步熟练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乘法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口算
0+3= 9+0=
15-0= 24-0=
52-52= 8-8=
0×12= 0×9=
0÷7= 0÷5=
2、笔算
606÷6= 615÷3=
(设计理念:复习巩固关于0的口算,加深0在加减乘除中的应用,同时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复习“商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不仅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也为所授新知“商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埋下伏笔。)
探究新知,自主思考
学习例7
(1)出示例7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预设:每根短跳绳5元,每根长跳绳8元。
师:你怎么理解“5元、8元。”?
预设:5元表示每根短跳绳的价钱,也就是短跳绳的单价。
预设:8元表示每根长跳绳的价钱,也就是长跳绳的单价。
师:老师今天想买一些跳绳。出示问题(1)650元买短跳绳,可以买多少根?你又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预设1:一共有650元,要买短跳绳。650元表示总价。
预设2:650元买短跳绳,可以买多少根?也就是求数量。
预设3:可以用等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来计算。
列式计算,师巡视。
反馈交流。
列式:650÷5=130(根)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笔算过程于黑板上。(完整版)
为了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哪一步骤可以省略?
预设:个位上0÷5商0,0×0=0,0-0=0。这一步可以省略,省略后在十位下面写0。
师:(根据学生的提示擦除省略部分,犹豫0的位置书写并追问)为什么?
预设:因为十位分完了,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所以要在十位分完后写0封口。
师:你们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为自己点赞。解答正确吗?
预设:检验一下。
师:请你说说怎么检验?
预设1: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用:商×除数=被除数
预设2:也就是130×5=650(元)
口答:可以买130根短跳绳。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整个过程,教师通过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分析、计算、反馈。在反馈中,同样以问题形式让学生抓住关键点,攻克难点。)
老师还想买长跳绳。出示问题(2)245元买长跳绳,可以买多少根,还剩多少钱?对比第一问,这两问有什么异同。
预设1:上一问没有余数,这一问有余数。
预设2:这一问买长跳绳,所以在计算时要用长跳绳的单价。
预设3:两问的总价和单价虽然变了,但是等量关系没有变,都是“总价÷单价=数量”
师:看来你们都抓住了关键,列式计算吧。
列式计算,师巡视。
反馈交流。
列式:245÷8=30(根)……5(元)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于黑板上,突破个位上5÷8不够除怎么办?
预设1:商0继续除,5÷8商0,0×8=0,5-0=0
预设2:可以省略后面的计算,个位上5÷8不够除,直接在个位上写0占位。
师:计算正确吗?
预设1: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用: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预设2:也就是30×8+5=245(元)
口答:可以买30根长跳绳,还剩5元。
对比归纳
两个计算商末尾都有0,但被除数末尾不一定都有0.
判断:被除数末尾有0,商末尾一定也有0。( × )
再次验证,如200÷8=25
小结:商末尾是否有0跟被除数末尾是否有0没有直接关系。
(设计理念:对比总结商末尾是否有0跟被除数末尾是否有0没有直接关系,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每一结论的判断都要依靠大量数据,而不是凭空猜测。培养数学思维的逻辑性。)
及时巩固,有效练习
完成课本做一做
750÷7 980÷7 631÷3 843÷6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3题。
全价票每张206元,半价票每张多少钱?
(设计理念:在练习中掌握商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计算,让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同时掌握算法,掌握算法的同时理解算理。)
课堂小结,归纳整理
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预设1:哪一位上不够商,就在哪一位上写0占位。
预设2:商末尾是否有0跟被除数末尾是否有0没有直接关系。
(设计理念:学生自主回忆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知识方面,也可以是个人情感方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反思:
对差生的关注度少了一些,在课堂上,我为了让
课堂充满趣味性,习惯性地提问优秀的同学,从而忽视了
成绩偏差的同学,没有照顾到成绩差的同学,这一点我要
改正,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问学生时,每一个层次的孩子
都要照顾到。